分享

陈立夫:易与儒家之中道思想

 摩旗谷 2017-03-21





我中华文化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重视中道。这种中道思想,是从中华文化的缔造者伏羲画卦作易开始,到现在已有六千四百五十多年了。


究竟什么是中呢?中本是方位词,即前后、左右、上下的中央,也即是数学的中心,物理的重心。古圣先贤本着这种思想中的思想,向前发展,于是谈天体则以银河为中,谈银河则以牛织为中(古天文学称“日绕牛、织”),谈木火土金水五星则以土星为中,二十八心宿行经地球上空的称中星(书经尧典及礼记月令等),太阳行经地球上方的天空时称中午,夜半称中夜,地球以地心为中,一月之中称中旬,一季之中称中季,一年之中称长夏(见三礼),一生之中称中年。中国以河南为华夏之中,又称中州,即禹贡九州之中。人身的主宰称中心,人的情感中节称中和,人的元气称中气,人的内脏称中府,人的行事不偏不倚称中庸(礼中庸)、中道(论语雍也)、中行(论语子路),男女之间有中介(即媒介),音律也有中律、中吕,甚至军队也是以中军为核心,举凡宇宙一切事物,莫不以中为准。

前面已提到我国几千年来的中道思想,是从伏羲画卦作易开始,而伏羲画卦作易,又是取象于天地人物,包括他所发现的远古文物河图、洛书在内,河图、洛书就都是以中星五为中心,并且都是以北极星和三公星定纵横两轴。往古圣人认为人居太阳系七曜之中,于是就以太阳系为天体的中心,而以木火土金水五星所构成的“中星五”或“五帝座”表示之。

在画卦作易时,则兼重天、地、人三才之道,即由下、中、上三爻组合成的八卦,是以下爻代表地,中间的三、四两爻代表人,上面的五、上两爻代表天,因此也是以人为宇宙的中心,而称“二、五之中”,即下卦以二为中,上卦以五为中。宋儒周敦颐认为人类及一切生物,都是从“二、五构精”而来,亦即由天地之气交流而来,这是根据孔子所说的“礼三本”中的,由天地父母而生人类的道理。

六爻卦的初、二、三、四、五、上,凡初、三、五的三爻为阳位,阳爻而居阳位就是正,阳爻而居二、五之位就是中,也就是易经所称的“刚健中正”或“中正”之道。反过来说,凡二、四、上的三爻为阴位,阴爻而居阴位就是正,阴爻而居二位就是得中,也就是一般所称的“阴以得中”之道。孔子讃周易,凡遇到阴、阳居中正之位(二、五之位)时,一定要大加赞美一番!甚至阳爻居二位--下卦之中,也是刚中而正。

如乾卦文言:“九二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龙德而正中也。”只因纯阳的乾卦,二、五两爻都是阳居中正之位,所以文言更大加赞美道:“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当然乾卦六爻也有不当位的,所以文言称“九三重刚而不中”,“九四刚重而不中”,不中就是不大好。特概举六十四卦得中正之道的卦例,可以窥见一般。

(一)乾(|||||| 卦文言:“九二......子曰:龙德而正中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这和论语、中庸所谈的“中庸”之道相吻合。

又:“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

(二)坤(¦¦¦¦¦¦卦文言:“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坤为地,地居天中,所以称“黄中”。又“正位居体”之义,在论语即学庸中到处可见。

(三)蒙(|¦¦¦|¦卦彖辞:“蒙,亨。以亨行时中也”。蒙卦九二为阳居下卦之中,发人之蒙,而又得其时之中,所以亨通。

(四)需(¦|¦|||卦彖辞:“位乎天位,以正中也”。

又九二象辞:“需于沙,衍在中也”。

又九五象辞:“酒食终吉,以中正也”。

需卦九二、九五两爻,以阳居内外两卦之中,所以吉利。

(五)讼(|||¦|¦卦卦辞:“惕中,吉”。意即争讼时,心存警惕则吉。心者“二、五之中”也。

又彖辞:“惕中,吉。刚来而得中也,终凶,讼不可成也。利见大人,尚中正也”。

又九五象辞:“讼,元吉,以中正也”。涉讼时,凡合于情理法者,则理直气壮而中正,所以吉而无吝。

(六)师(¦¦¦¦|¦卦卦辞:“师,贞,丈人,吉,无咎,”彖辞:“师,众也;贞,正也。能以众正,可以王矣。刚中而应,行险(指卦体多阴)而顺,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吉又何咎矣”。卦辞是文王所作,这里已隐喻“汤放桀”的革命故事。

又象辞:“地中有水,师,君子以容民畜众”。所谓“地中有水”,是指坤外坎内,因此内卦“下卦”也可以称中。

又六五象辞:“长子(|¦|变为震)帅师,以中行也”。论语子路篇也谈“中行”。

(七)比(¦|¦¦¦¦卦彖辞:“原筮:元,永贞,无咎,以刚中也”。所谓“原筮”,可能是指连山、归藏或其他的筮书。“刚中”是九五在上卦之中。

又九五象辞:“显比之吉,位正中也”。

(八)小畜(||¦|||卦彖辞:“柔得位而上下应之,曰小畜。健而巽,刚中而志行,乃亨”。所谓“柔得位”是指六四居阴位,“健而顺”是指下卦乾,顺指上卦巽,“刚中”指二、五居上下卦之中,所以亨通。

(九)履(|||¦||卦彖辞:“刚中正,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也是以二、五两阳居上、下两卦(亦称两象)之中,所以说“刚中正”。

(十)泰(¦¦¦|||卦卦辞:“小往大来,吉,亨”。小往指上卦地,大来指下卦天,地气下降,天气上升,因此彖辞称“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象辞也称“天地交泰”,是“吉、亨”之象。又:下卦九二阳居阴位,上卦六五阴居阳位,是一种“天地交泰”的现象,所以九二称“中行”,六五称“中以行,願也”。否(|||¦¦¦卦则完全相反,所以不“吉,亨”。

(十一)同人(||||¦|卦彖辞:“同人,柔得位得中,而应乎乾,曰同人”。此卦以六二居下卦之中而得位,和九五居上卦之中而得位,相互呼应,所以称为同人。

以上仅略举十一个卦,有的称“中行”、有的称“得中”,也有的称“中正”或“正中”。六十四卦里除了少数几卦以外,大都强调中的思想,而和四书五经及后儒所谈的中道,息息相通,因此儒家的中道思想,确实是从易道而来。

自从伏羲画卦作易而提出中道思想以后,用在施政方面,就是既不偏左,也不偏右;既不偏前(急进),也不偏后(迟钝);既不偏上(亢龙有悔),也不偏下(潜龙勿用);既不偏内(唯心),也不偏外(唯物)......如尧以“允执厥中”的四字语诀传舜,舜又以“人心唯危,道心唯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十六字语诀传禹。商汤革命建国后,仍能把持“汤执中”或“执其两端,而用其中”的古圣遗训。舜传禹的十六字语诀,是要把握人、道、事、物的中心,人的中心就是人心,道的中心就是道心,事的中心就是精一,物的中心就是重心。现今世界各进步国家的政府,都订有“年度中心工作”及设有“施政中心”,甚至发展太空科学,也要设立“太空中心”,这未尝不是我国古代中道思想的延伸。

用在教育方面,周公、孔子的六艺教育,就正是一种中道教育,如周礼地官的“教官”职掌,规定“以五礼防万民之偏,而教之中”,五礼即吉凶宾军嘉。礼记易本命篇引孔子的话:“政之不中,君之过也;政之既中,令之不行,职事者之罪也......教定是正也”。

论语尧曰篇,曾徵引尧以传舜的中道:“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汝躬,允执厥中“。至于中庸一书,更把易经的中道思想,发挥得十分透彻,特列举六则如次: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

子曰:“中立而不倚”。

“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此处中读正,中则正矣)

“齐莊中正,足以有敬也”。

中庸一书,原是孔子的孙孔伋(子思)举孔子之说以授孟子。因此孟子在尽心篇里说:“孔子岂不欲中道哉”!汉注:“中道,中正之大道也”。

孔子、孟子固然是承袭了易经的中道思想,自孔、孟以后的儒家学说,也莫不皆然。如北宋五子的张载(横渠)和邵雍(康节),更把易经的中正之道,发扬为“大中至正”四个字。张载的中正篇说:“大中至正之极,文必能致其用,约必能感其通,体正则不待娇而宏,未正必矫,矫而得正,然后可大。故致曲于诚者,必变而后化”。又宋儒游定夫序易传:“自伏羲至于仲尼,则易之书不遗旨矣。盖将领天下于中正之道,而要于时措之宜也。”可知中之最佳定义为“恰到好处”,“恰到好处”自能为多数人所接受,无过亦无不及,看来似觉平凡(庸),然能可大可久,左右逢源,致用之广,岂有限量哉!

我由研易而喜易,已数十年于兹,虽因从政关系,用力不深,但确认公、诚、仁、中、行五者,乃是易经的主体,也即是中华文化的道统。本篇仅略举易与儒家之中道思想,以为研易者之参考。


熔均汤武,祖述孔孟,微言大义,孙蒋道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