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落魄文人贬逐学士何以总能写出好诗好词:苏东坡与秦少游

 江山携手 2017-03-21

闲读古诗词发现那些传颂后世的诗词佳作,大多出自命运多舛,仕途坎坷的落魄士人之手,今读秦观《踏莎行》再次深有感触。

古代落魄文人贬逐学士何以总能写出好诗好词:苏东坡与秦少游

秦观(秦少游)

说来也是命运安排,秦少游本是苏轼弟子,即“苏门四学士”之一,并备受苏轼赏识,称他有“屈宋之才”,屈是屈原,宋是宋玉,苏轼还推荐他为太学博士。

可是,正因为苏轼的赏识和推荐,使他受到庙堂党争之牵累,坐党籍而被贬谪,而且是一贬再贬,贬逐之地越来越偏远,极尽苍凉孤苦。这首《踏莎行》就是写于他离郴州赴横州之前,是年他49岁,这次是他第三次被贬。

古代落魄文人贬逐学士何以总能写出好诗好词:苏东坡与秦少游

秦观《踏莎行》

这首词句句感人心,字字含悲情,孤馆春寒,杜鹃斜阳,都可引发作者对自己处境和前途的悲观联想,也深深触动读者的心扉,想苏轼秦观师生命运相怜,令人唏嘘感叹!

这首词结尾两句是备受赞誉的名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什么意思?这是作者在悲鸣,在犹如囚徒般的处境中发出的撕心裂肺的苦闷呼声:那郴江之水本是绕郴山而流,但它也不肯在此陪伴于我,径自流去,流向迢迢的潇湘……

水本无情,却被责直向东去不留情,以示其有情而不为情,因而更使愁人难堪,词人心中的极度痛苦无以名状。

古代落魄文人贬逐学士何以总能写出好诗好词:苏东坡与秦少游

苏轼(苏东坡)

苏轼极为欣赏这两句,感叹不已,赞其“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并亲自写在扇上,这是对中国十大才子之一被贬至死的沉痛哀悼。

想不到,苏轼自己恃才引祸,他的学生也难逃命运的摆布,悲苦一生,死于贬逐,唯留下诗词名句给后人赏鉴和启迪,并受追念和崇拜,如此,黄泉之下少游也可以聊以自慰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