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史的演进,是伴随着制度创新尤其是人才选拔制度的进步而逐世递嬗的。近古以来中华文化风貌的形成,很大意义上要归功于科举制度的熔铸。科举制度是一种人才选拔制度。 科举图一 科举制度始于隋炀帝大业三年,终结于清光绪帝三十一年,经历了1298年。在1000余年的历史中,这一制度为社会国家挖掘、培养了难以统计的人才,为民族文化的昌明提供了难以估量的营养。 科举图二 按照清代典制规定,乡试每三年一次在各省城贡院举行:会试也是三年一次在北京的贡院举行(乡试的第二年春天)。但清代有两次会试(癸卯、甲辰)不在北京举行,顺天的乡试也有两次(壬寅、癸卯)不在北京举行,都是在河南开封举行。这样一来,光绪28年8月到光绪30年3月间,开封贡院上演了六次科举考试,其中四次乡试、两次会试。 科举图三 那么,为什么本该在京城举行的全国会试和顺天乡试却在开封举行?原因:一是义和团后八国联军挟清政府签《辛丑条约》中规定“诸国五年内概不得举行文武考试”;二是慈禧、光绪在路过河南时,河南官员接驾周到细致令其满意;三是北京贡院被八国联军焚毁,京师没有适合乡试、会试场所,四是开封地处中原位置适中,交通便利,河南贡院有一万多间考舍,规模大。 科举图四 在河南贡院举行的甲辰会试是中国科举史上最后一次会试;河南大学所在地为中国科举制度的终结地;无数举子、考官、滕录官的云集,显示和奠定了开封的文化底蕴、确立了开封在全国的重要地位。仅各地抽调来的滕录官有500多名,这些负责滕抄试卷的滕录官各个都是书法高手,很多人考试后留在了开封,这也奠定了开封的书法基础。今天我们说开封是书法之城,其历史渊源一方面源自大宋,另一方面两年六次的科举也是重要原因。 科举图五 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是考取贡士的考试,会试就是集中全国举人会同考试之意。参加的人是举人,在乡试后第二年的春天(三月),所以又叫“春闱”或“礼闱”。乡试后第二年各地举人汇集京师应会试。会试由礼部主持,考试内容与乡试相同,考中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举人取得“贡士”资格后,方可参加殿试。殿试是天子亲策于廷,被视为“抡才大典”。 科举图六 乡试是中央举行的以省或学区为单位举行的考试,时间是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举行。届时皇帝钦派主考官、副主考官分赴各省和考区,由主考官命题,各省和学区的学政官不得参与。考试的对象是府州县学的生员、国子监的贡生和监生,个别平民亦可参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