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人皆可惶然

 NuIl_ 2017-03-22

人人皆可惶然——《惶然录》

 

 

       这是一本毫无“秩序”可言的书,是由一大串杂乱无章的精神絮语。一个并不为众人所知的葡萄牙作家,或许葡萄牙的球星们要比他们的作家更为有名。对于这样名不见经传的作家、诗人。出版的作品也是少的可怜。而费尔南多.佩索阿也不过是葡萄牙星辉寥寥的小作家之一。人们不知道他出版过什么书,只知道后来他的追随者,专家们仔细整理他杂乱的手稿而集结出版的《惶然录》。这似乎是他最高的成就。即使是这样,这本“仿日记体”的书依然是破碎的,不完整的。字词句中如同梦呓一般,飘忽不定的思绪也让他下笔的手有些不听使唤。这些拼凑起来的断章残句让人永远都猜不透他想要表达什么。只好“滥用”省略号来代替。

       目前这本书在中国有两个译本:《惶然录》和《不安之书》。虽说“惶然”与“不安”是近义词。但是带给读者阅读的体验却是略有不同的。韩少功所译的“惶然”镶上了文艺的花边,而陈实译为“不安”则更为通俗些。对于书中的内容来说,文艺之韵并不能完全概括原作的文字,而通俗之气也不代表囊括了粗俗。总之,佩索阿的文字纵使译成千百种,其表达的意思都是相同的,那就是——精神的惶然与不安。

     不知作者生前是否有过抑郁症,为何他总是要借啤酒消愁呢?不知他是禁欲过分还是纵欲过度。字里行间总让人觉得压抑不堪。你说不出这种压抑从何而来,缘何而生。是你的情绪左右了书中的文字,还是那些文字动摇了你的情绪?

“人在梦里过虚伪的生活,毕竟还是过生活。舍弃是一种行为。做梦是需要获得自白,不过让不真实的生活代替真实的生活,借此满足不可遏抑的活的渴望。”

      这段话是此书的开篇,可是如此拗口的话叫人半懂不懂,作者是要表达什么呢?不如引用一个意思相近的成语来稍作比拟吧——“庄周梦蝶”。与其对比,似乎有些风马牛不相及。怎可拿我大中华庄子与葡萄牙小辈相提并论?等等,再来仔细琢磨这段话,确实有那么点似梦非梦的感觉。其实说到底,作者并不见得能理解他写的这段话。或许是借此迷惑读者,或许是真的在说梦话。至于能不能与“庄周梦蝶”扯上关系,那就看你是怎么理解的了。若是“庄周梦蝶”果真能译成此句。那么那些执意认为古文不可能译成现代133的人,读了此段会不会开窍一点呢?

                         “给每一种情绪赋予个性,给每一种思维状态赋予灵魂。”

      佩索阿似乎有些神志不清,在思想的迷离与混乱中写作时总是痛苦的,但是写出的文字确是精妙无比的。不知是不是因为有酗酒的缘故,才让佩索阿总是“一觉不醒”呢?我们总在探讨文字的魅力,可这魅力是臣服于谁的足下?感性?还是理性呢?事实上,感性与理性交织缠绵,你不知道下一秒你所写下的与你脑中所想是否相同,如果说佩索阿是一个极端情绪化的人。那么他的情绪就能为他思想穿针引线,写下永恒的箴言,织成一件无缝的天衣。可以断言,如果佩索阿的心态是积极的,情绪是快乐的,那么他是不会写出这些的。每句话都像是学不会绕口令,难解而晦涩。没有人会知道他在想什么,没有人知道他在写什么。对于他来说,写作就是惶然与不安。精神上的极端痛苦折磨催生出了这些精美的篇章。他为文字付出代价,而文字却没有给他回馈更多的慰藉。当后人们逐字逐句细斟慢酌他的这部作品时,似乎还不如他清醒。因为我们只是在静静地阅读,我们不懂也不想那些藏在文字之后的折磨与痛苦。我们越是阅读,越是不懂,不懂一个人为何要花如此大的篇幅描述一种并不存在的痛苦,既不存在也不虚无。每一篇都不契合题目。对读者来说,这些文字也许只是作者的卖弄。若是真想读懂,那就让你的情绪多投入点混乱的因素。

生活就像根据别人的设计来编织各种图样。但是,当一个人编织的时候,思想是自由的

      每个读过此书的读者都可以从其中随意地断章取义,因为本身就没有实际的意义。无法激励你的心灵,更不能消遣你的时光。你可以在无聊之时享受这些忧伤的语句带给你微不足道的快感。作为你琐碎生活的中的一剂调味料。可你毕竟不能靠这些精神残片来过活。当你被俗事所困扰,哪有这些闲心去感伤这些小情调?佩索阿写下这些或许是聊以自慰,而你只是看看而已,你能保证你是在真正的欣赏这些文字么?你不能把这些话升华到一个你理想的高度并等同于你的生活追求,那将是毫无意义的。

      如果说我们把《惶然录》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摘取出一两句我们认为最有哲理的话,然后将这所有的句子分门别类地整合在一起。那将成为一本崭新的“文艺风雅录”。如果真的有人这么做并将其结集出版,那么若干年后或许会得到像《思想录》(帕斯卡尔),《沉思录》(奥勒留)等名著一样的待遇。我们亦可将其抄录下来,做成我们的微博语录或个性签名,引来粉丝们的转载。但是,这些语句有什么意思,有什么意义呢?是为了故弄玄虚?说实话,这种话人人都可以写,人人都会说。你不用酗酒也无需纵欲,多翻几遍辞典,找几个个性的词句再加上主观的臆想自由组合就能成为一首毫无韵味却略带玄秘的诗。我们能不能说,《惶然录》其实就是精神泛滥的产物呢?假设,当一个人的心理防线被彻底攻破时,精神的崩溃就像决堤的洪水一发而不可收。各种混乱的情感像泥浆一样混杂在一起。有的人会走极端,轻生自虐,还有的会用其他的方式麻醉或安抚痛苦的心灵。而那些有写作欲望的人或许将在这一刻获得求之不来的灵感,脑中的各种念头纷至沓来,聚集在笔尖上,用疯狂的写作来宣泄痛苦。但是,痛苦终将会过去,因为每个人都会向往幸福生活所带来的满足感。我不知道有哪位作家为了让自己写出更好的作品而刻意去摧毁自己本就很美好的生活。除非,他是个疯子。因为有人说:“天才和疯子只有一线之隔”。

      我们对这种阴郁感伤的文字似乎早已厌倦。正如现在写下的这些文字,不也是无用的呻吟么?可当精神系统紊乱的时候又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这些话来。当人们满足了基本的生活需求,又没有一个想要达成的目标。那么精神活动就会被旁落,躁动的情感无处安放,总要想些无谓的东西来消耗百无聊赖的宝贵时光。谁都知道这是在浪费时间,可依然有人为之而乐此不疲地追随。在如今这个浮躁的社会中,人人都在度过着惶然的时光,人人皆可惶然,但不一定人人都可以写就一本闻名于世的《惶然录》。这本书无法解读这个社会,也不是精神压力下的休憩所。若是交给一个极端的悲观主义者来阅读,他完全可以痴迷到给每一句话做上标注,甚至可以开创一个另类的信仰,将此书当作教义诵读。

                          “有些时刻,生活空虚的感觉会浓得简直具有实物的密度。”

      这样的情景就像是突然打开一扇肮脏到臭不可闻的宿舍的门,那股味道就像是有形体一般“喷薄而出”。生活空虚的人数不胜数,当一个人头上的“思维触角”无处延伸时,就会反向伸往大脑和心中,日渐与那些琐碎的情感纠缠在一起,开始沉溺在不可知的世界里。就这样,思感的信号传达不出去,那种纠缠越来越紧,乱成一团。那富有灵性的“思维触角”逐渐枯萎,烂在这错综复杂的纠缠中,想扯也扯不出来了,这便是人们所说的——无法自拔。

      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不缺泛滥的情愫。浮躁的忧伤像雾霾的颗粒一样被吸入每个人的肺中,越积越多,多到我们没有足够的能力去过滤这些污浊的空气了。但是,我们渴求阳光,渴求拥有积极健康的心态去传递我们日日提倡的正能量。想象着一切理想中的美好,没有空虚与无聊。可这些都是凭空的想象,只是满足一时的感官需要。然后,这些想法很快地飘走,再次回到乏味的生活。社会就是这样,越是提倡什么,就越是缺失什么。快餐文明填不饱你想要的生活。快餐固然可口,让嘴和舌头日日享受,而你的胃却得不到安宁,得不到舒适愉悦的生活。

[读经典www.] 

你的精神与你的胃一样,也是这么想的。

      《惶然录》虽不是励志书,但起码让你知道这世上有那么多情感跟生活相比是那么地微不足道。我们在这本书中感叹某种情感的缺失,就像朱自清在《匆匆》中所叹息时光的飞逝。无论我们工作还是生活,我们没有理由无谓地叹息,更没有理由让我们的情感恣意妄为。作为人类,亦是半兽半神的生物。我们思考时是神性的赐予,我们放纵时是兽性的发作。宇宙将世间万物的纷纷情愫都嵌在了我们灵性的大脑。若是泛滥,那将是灭世的洪水;若是抒发,那便是润物的溪流。面对世界,面对我们,面对那颗温暖的心,我们要做些什么呢?与其惶然,不如寂然;与其不安,不如心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