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茶韵

 liuhuirong 2017-03-22

            茶韵



茶韵

 
     茶煮山泉当太和,
     月相期不用赊。
     古堤春草年年绿,
     胜想君言外得。
               
                熟松风生石鼎,
                语重唤回芳草梦。
                润色鸿业寄贤才,
                心将流水同清净。


运水担柴 <wbr>无非妙道

  
              峨眉楼阁现虚空,玉宇高寒上界同。

              茶鼎夜烹千古雪,花幡晨动九天风。
             

              云连太白开诸夏,日绕重圆宅大雄。
             

              师去想无登徒远,只应飞锡验神通。 

                  ------元代诗人黄镇成《游峨》

 

中国茶文化的历史与发展


    茶叶的传说:传说是在公元前2737年,神农上山采药,那天我们的医药祖先边采边尝,不知不觉中已尝了近72种中草药。草药中的毒性令他觉得口干舌燥,浑身非常的不舒服,于是便坐在树下休息,正在这时,几片树叶飘落在他面前,凭着往常的习惯,他又捡起树叶放入口中尝试,可是令他惊奇的是,过了一会儿神农开始觉得身体舒畅起来,口也不渴了,浑身好像一下子轻松了下来,而口中的树叶还留给他了一口的清香。......根据记载,茶叶在中国最早是作为药物使用的。在我国,传说茶是“发乎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而盛于宋”茶最初是作为药用,后来发展成为饮料。东汉时期《神农本草》记述以上故事“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支”。

茶韵

    神农尝茶的传说,使茶这种植物首次被人们以药物形式所认识,所以历代茶学家、医学家都认为,茶不但是一种生津解渴的饮料,而且还是一种富含营养和药理功能的保健饮品。茶的用途多种多样,既可作为治病的良药,也可作为佐餐的菜肴,还能充当祭天祀神的供物。当茶成为商品之后,在唐代它做过“飞钱”货币,在唐、宋、明代当过中原与边疆“以茶易马”的交易品,还扮演过边疆官吏的“饷银”等角色。

    人们认识茶,最先是从茶具有药用功能开始的。在远古时代,人们最早把茶作为一种治病的约物,他们从野生的茶树采下嫩叶,生嚼后加水煎煮成汤汁饮用。这种煎煮而成的茶汤,苦涩如药,因此,那叫人们把茶称之为“苦茶”故时“茶”通“茶”)。以后,通过人们的不断实践,发现茶不仅可以防治疾病,而且还可以生滓止渴,是一种很好的保健饮料,于是开始种茶、制茶和饮茶。

                     茶韵

    人们饮茶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到秦汉时期,饮茶之风逐渐传播开来,而到三国时,不仅上层权贵喜欢饮茶,而且文人也以茶会友。当时的饮茶方式,虽然不是原始的粥茶法,但据三国魏张揖《广雅》记载:“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炙令色赤,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表明此时饮茶已由用生叶煮作羹饮,发展到先将做好的茶饼灼成“赤色”,然后打碎成末,过筛入壶煎煮,加上调料,然后煮透饮用。

    南北朝时,由于僧侣们提倡坐禅的时候饮茶,使饮茶日益普及。当时,不仅一些文人墨客习惯于用茶来帮助思考,而且上层统治者也把饮茶作为一种高尚的生活享受。但北方的北魏仍把饮茶看作是奇风异俗,虽然在“朝贵宴会”时“设有茗饮”,但“皆耻不复食”,只有南朝来的人才喜欢饮茶,表明当时北方民族还不习惯饮茶。

    隋唐时期,不仅士大夫和贵族阶层喜爱饮茶,而且普通老百姓也把茶作为日常饮料。就是在一些边疆地区,兄弟民族也体味到了饮茶有助于消化奶、肉,他们把茶视为珍品,将茶看作是最好的饮料。

    唐代的饮茶方式比早先的饮茶方式更加讲究,那时的人们喝的是经蒸压而成的饼茶。在煮茶前,先用高温“持以逼火”,并经常翻动,烤到饼茶呈“虾蟆背”状时为适度.烤好的茶爰趁热包好,以免香气散失,当饼茶冷却后再研成细末。茶韵

    煮茶需用风炉和釜作烧水器具,以木炭和硬柴作燃料,再加鲜活山水煎煮。煮茶时,当烧到水有“鱼目”气泡,即“一沸”时,加适最的赫凋味,并除去浮存表面上的水膜,否则“饮之则其味不正”。接着继续烧到水边缘气泡“如涌泉连珠”,即“二沸”时,先在釜中舀出…瓢水,再用竹夹在沸水中边搅边投入研好的茶末。当烧到釜中的茶汤气泡如“腾波鼓浪”,即“三沸”时,加进“二沸”时舀出的那瓢水,使沸腾暂时停止。那时,主张饮茶要趁热连饮,因为茶一旦冷了,“则精英随气而竭,饮啜不消亦然矣”,这种方式在陆羽的《茶经》中有详细的描述。书中还提到,饮茶时舀出的第一碗茶汤为最好,称为“隽永”,以后依次递减,到第四五碗以后,就不值得喝了。

    在宋代,人们将始于南北朝、兴于唐代的茶宴推向了盛期。茶宴主要在上层社会和禅林僧侣间进行,其中以宫廷茶宴为最。据蔡京的《太清楼特宴记》、《保和殿曲宴记》、《延福宫曲宴记》记述,这种茶宴通常在金碧紫檀辉煌的皇宫中进行,场面隆重,气氛肃穆,礼仪庄严。不但要求茶要贡品,水要玉液,而且茶具要珍玩。茶宴进行时,先由近侍施礼布茶,群臣面对皇上山呼万岁。坐定后再闻茶香、品茶味,赞茶感愚,互相庆贺。如《延福宫曲宴记》中写道: “宣和二年(公元ll20年)十二月癸巳,召宰执亲王等曲宴于延福宫……上命近侍取茶具,亲手注汤击沸,少顷白乳浮盏面,如疏星淡月,顾诸臣日,此自布茶,饮毕皆顿首谢。”书中详细描绘了宋徽宗赵诘亲自烹茶赏赐群臣的情景。

    禅林茶宴通常在寺院内进行,参加的多为寺院高僧及当地知名的文人学士。茶宴开始时,众人团团围坐,佳侍人按一定程序冲沏香锗,依次递给大家品尝,对冲荣、递接、加水和品饮等都按教仪要求进行。在称赞茶美之后,便谈论道德修身议事叙情。

    各种茶宴虽然目的、要求有所不同,但茶宴的仪式大致是相同的,一般可分为迎送、庆贺、品茶、叙谊和观景等过程.整个过程都以品茗贯穿始终。茶宴进行时,一般先由主持人亲自调茶,以示敬意,然后献茶给赴宴的宾客。宾客接茶后先是闻茶香、观茶色,然后尝味。一旦茶过两巡,便开始评论茶品,称赞主人品行好、茶味美等话题。

    在元代,饮茶的形式和方法大致沿袭了宋代的习俗,待客用茶提倡清茗伴茶点和茶食。另外,自元代开始,开拓了西北市场,使饮茶习惯在西北边疆各民族地区得到进一步的普及。

在明代,茶叶的加工方式有了很大的改进,成品茶已由唐代的饼茶、宋代的团茶改为炒青条形散茶,人们饮茶时直接将散茶放入壶或盏内,用沸水冲泡。这种用沸水直接冲泡的沏茶方式,不但简便,而且还保留了茶的清香味,更便于人们对茶的欣赏。所以,明代的人们提倡常饮而不多饮,对饮茶用壶的艺术要求也更高。

在清代,茶在人们生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人们在办事、送礼、庆典以及日常生活中都离不开茶。那时,我国的饮茶之风已传遍了欧洲和美洲大陆。

    近代中国,茶已渗透到我国人民生活的各个角落和各个阶层,饮茶的方式方法更呈多样、多元化。有的重清饮稚赏,退求香真味实;有的重茶食相融,追求用茶佐食;有的重饮茶情趣,追求精神享受;有的重名茶名点,追求相得益彰;有的重茶时药理,追求强身保健;有的重太碗急饮,最求解渴生津有的重以茶会友,追求示札联谊;有的重饮茶哲理,追求借茶喻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