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气血津液病证 虚劳

 願隨身 2017-03-23

气血津液病证 虚劳

 

       虚劳又称虚损,是以脏腑亏损,气血阴阳虚衰,久虚不复成劳为主要病机,以五脏虚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多种慢性虚弱证候的总称。
  
气血津液病证 <wbr>虚劳

《素间·通评虚实论》所说的“精气夺则虚”可视为虚证的提纲。
《素问·调经沦》“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进一步说明虚证有阴虚、阳虚的区别,并指明阴虚、阳虚的主要特点。 
《难经·十四难》论述了“五损”的症状,上损及下,下损及上的病势传变,并提出治疗大法。如“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营卫,损其脾者凋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首先提出了虚劳的病名,详述证因脉治,分阳虚,阴虚,阴阳两虚三类,治疗重在温补脾肾,并提出扶正祛邪,祛瘀生新等治法,首倡补虚不忘治实的治疗要点:
《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比较详细地论述了虚劳的原因及各类症状,对五劳、六极、七伤的具体内容作了说明。五劳指心劳,肝劳、肺劳.脾劳、肾劳;七伤指大饱伤脾,大怒气逆伤肝,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形寒,寒饮伤肺,忧愁思虑伤心,风雨寒暑伤形,大恐惧不节伤志;六极指气极,极、筋极,骨极、肌极、精极五脏虚损至极所表现的病证。
金元以后,许多医家对虚劳的理论认识及临床治疗都有较大的发展。如李东垣重视脾胃,长于甘温补中。朱丹溪重视肝肾,善用滋阴降火。
明代张景岳对阴阳互根的理论作了深刻的阐发,在治疗肾阴虚、肾阳虚的理论及方药方面有新的发展。李中梓《医宗必渎》强调脾、肾在虚劳中的重要性。汪绮石《理虚元鉴》为虚劳专书,对虚劳的病因,病机、治疗、预防及护理均有较好的论述。清代吴澄的《不居集》对虚劳的资料作了比较系统的汇集整理,是研究虚劳的一部有价值的参考书。

       虚劳涉及的内容很广,可以说是中医内科中范围最广的一个病证。凡属多种慢性虚弱性疾病,发展至严重阶段,以脏腑气血阴阳亏损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均属于本病证的范围。
       西医学中多个系统的多种慢性消耗性和功能衰退性疾病,出现类似虚劳的临床表现时,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气血津液病证 <wbr>虚劳
慢性疲劳症候群
慢性疲劳(倦)症候群( CFS)是一种身体出现慢性疲劳症状的病症,具体定义是长期间(连续6个月以上)原因不明的强度疲劳感觉或身体不适。现时人类对这种病的认识仍然很少,病理学成因不明。绝大部分的患者都与工作紧张与压力过大,以及长期生活作息不正常等有关;若长期任由身心疲累,没有好好调养,可能会引发一些危险因子,从轻微的“疲劳”演变成严重的“过劳”。

慢性疲劳症候群的病征很多元化,计有:
肌肉及关节疼痛
认知困难
在精神上及体力上的慢性且严重的无力感和耗尽感
其他诸如:发烧、出疹等较少见的病征

虽然疲劳是一种在很多疾病都会出现的病征,但CFS的各种病征是多系统的,而且往往很少因为一种病症所引起而同时发生,所以要分辨出来其实是有办法的。
在1980年代晚期和1990年代初期,人类疱疹病毒第四型曾经被认为是一种可以引起慢性疲劳症候群的病毒,但后来证实了该病并非由单一因素引起。目前医界认为慢性疲劳症候群可能是由病毒感染、免疫系统问题、神经系统问题、精神疾病等多重因子造成。过去临床及流行病学研究的结果对环境及其它风险因素的关系仍未能达到一致的看法

诊断
慢性疲劳症候群在目前为止仍无任何化验可作为诊断。在传统中医学把有关病征归类为“虚劳”;而在西医学,它的诊断是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之定义,患者须全部符合下列2项
超过6个月以上,持续或反复出现无法解释的严重疲劳,而且疲劳并非因过度劳动所致。病况无法透过休息得到改善,并导致活动水平明显下降。
下列4项或以上之情况(必须在有疲劳症状的期间同时发生)
记忆力或注意力缺损
劳动后,极度疲惫
睡眠仍无法改善疲劳
肌肉酸痛
非发炎性之多发关节痛
与以往不同型态或严重度之头痛
重复发生的喉咙痛
颈部或腋下淋巴结肿痛。

目前对于慢性疲劳症候群并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也无有用之检测指标,但中西医学上,仍有许多推断认为这些疗法可能具有疗效或改善病征之效益;在西医学上,有通过补充血清素来改善病征;而在中医学,有采用复方起阳籽来调理身体的阴阳平衡,从而改善患者的体质;又或与一般情绪病一般,过服用甘麦大枣汤来调理五脏六腑间的问题。另外,针灸与气功疗法也被认为可能具有疗效或改善病征的功用。


诸病源候论  虚劳候
夫虚劳者,五劳、六极、七伤是也。五劳者,一曰志劳,二曰思劳,三曰心劳,四曰忧劳,五曰瘦劳。又,
肺劳者,短气而面肿,鼻不闻香臭。
肝劳者,面目乾黑,口苦,精神不守,恐畏不能独卧,目视不明。
心劳者,忽忽喜忘,大便苦难,或时鸭溏,口内生疮,
脾劳者,舌本苦直,不得咽唾。
肾劳者,背难以俛仰,小便不利,色赤黄而有馀沥,茎内痛,阴湿,囊生疮,小腹满急。
六极者,一曰气极,令人内虚,五脏不足,邪气多,正气少,不欲言。
二曰血极,令人无颜色,眉发堕落,忽忽喜忘。
三曰筋极,令人数转筋,十指爪甲皆痛,苦倦不能久立。
四曰骨极,令人酸削,齿苦痛,手足烦疼,不可以立,不欲行动。
五曰肌极,令人羸瘦,无润泽,饮食不生肌肤。
六曰精极,令人少气嗡嗡然,内虚,五藏气不足,发毛落,悲伤喜忘。
七伤者,一曰阴寒,二曰阴萎,三曰里急,四曰精连连,五曰精少、阴下湿,六曰精清,七曰小便苦数,临事不

又,一曰大饱伤脾,脾伤,善噫,欲卧,面黄。
二曰大怒气逆伤肝,肝伤,少血目闇。
三曰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肾伤,少精,腰背痛,厥逆下冷。
四曰形寒寒饮伤肺,肺伤,少气,咳嗽鼻鸣。
五曰忧愁思虑伤心,心伤,苦惊,喜忘善怒。
六曰风雨寒暑伤形,形伤,发肤枯夭。
七曰大恐惧,不节伤志,志伤,恍惚不乐。

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男子劳之为病,其脉浮大,手足烦,春夏剧,秋冬差,阴寒精自出,酸厮。寸口脉浮而迟,浮即为虚,迟即为劳,虚则卫气不足,浮则荣气竭。脉直上者,迟逆虚也。脉涩无阳,是肾气少;寸关涩,无血气,逆冷,是大虚。脉浮微缓,皆为虚;缓而大者,劳也。脉微濡相搏,为五劳;微弱相搏,虚损,为七伤。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导引法)云:唯欲嘿气养神,闭气使极,吐气使微。又不得多言语、大呼唤,令神劳损。亦云不可泣泪,及多唾洟。此皆为损液漏津,使喉涩大渴。

又云:鸡鸣时,叩齿三十六通讫,舐唇漱口,舌聊上齿表,咽之三过。杀虫,补虚劳,令人强壮。又云;两手拓两颊,手不动,搂肚肘使急,腰内亦然,住定。

放两肘头向外,肘膊腰气散,尽势,大闷始起,来去七通,去肘臂劳。

又云︰两手抱两乳,急努,前后振摇,极势二七。手不动,摇两肘头上下来去三七。去两肘内劳损,散心向下,众血脉遍身流布,无有壅滞。
又云︰两足跟相对,坐上,两足指向外扒;两膝头拄席,两向外扒使急;始长舒两手,两向取势,一一皆急三七。去五劳、腰脊膝疼,伤冷脾痹。
又云︰跪一足,坐上,两手髀内捲足,努踹向下。身外扒,一时取势,向心来去二七。左右亦然。去五劳、足臂疼闷,膝冷阴冷。
又云︰坐抱两膝,下去三里二寸,急抱向身极势,足两向身,起,欲似胡床,住势,还坐。上下来去二七。去腰足臂内虚劳,膀胱冷。又云;外转两脚,平踏而坐,意努动膝节,令骨中鼓,挽向外十度,非转也。
又云︰两足相踏,向阴端急蹙,将两手捧膝头,两向极势,捺之二七,竟;身侧两向取势二七,前后努腰七。去心劳,痔病,膝冷。调和未损尽时,须言语不瞋喜,偏跏,两手抱膝头,努膝向外,身手膝各两极势,挽之三七,左右亦然。头须左右仰扒。去背急臂劳。又云︰两足相踏,令掌足合也;蹙足极势,两手长舒,掌相向脑项之后,兼至膊,相挽向头膊,手向席,来去七;仰手七,合手七。始两手角上极势,腰正,足不动。去五劳,七伤齐下冷暖不和。数用之,常和调适。又云︰一足踏地,一足屈膝,两手抱犊鼻下,急挽向身极势。

左右换易四七。去五劳,三里气不下。

又云:蛇行气,曲卧以,正身复起,踞,闭目随气所在,不息,少食裁通肠,服气为食,以舐右浆,春出冬藏,不财不养。以治五劳七伤。
又云︰虾蟆行气,正动摇两臂,不息十二通。以治五劳,七伤,水肿之病也。
又云︰外转两足,十遍引。去心腹诸劳。内转两足,各十遍引,去心五息止。
去身一切诸劳疾疹。


【病因病机】
气血津液病证 <wbr>虚劳

多种原因均可导致虚劳。《理虚元鉴·虚症有六因》所说的“有先天之因,有后天之因,有痘疹及病后之因,有外感之因,有境遇之因,有医药之因”,对引起虚劳的原因作了比较全面的归纳。多种病因作用于人体,引起脏腑气血阴阳的亏虚,日久不复而成为虚劳。结合临床所见,引起虚劳的病因病机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禀赋薄弱,因虚致病多种虚劳证候的形成,都与禀赋薄弱,体质不强密切相关。或因父母体弱多病,年老体衰,或胎中失养,孕育不足,或生后喂养失当,水谷精气不充,均可导致禀赋薄弱。先天不足、禀赋薄弱之体,易于罹患疾病,并在病后易形成久病不复的状态,使脏腑气血阴阳亏虚日甚,而成为虚劳。

2.烦劳过度,损伤五脏适当的劳作,包括脑力及体力的劳动,为人的正常生活以及保持健康所必需。但烦劳过度则有损健康,因劳致虚,日久而成虚劳。在烦劳过度中,以劳神过度及恣情纵欲较为多见。忧郁思虑,积思不解,所欲未遂等劳神过度,易使心失所养,脾失健运,心脾损伤,气血亏虚,久则形成虚劳。而早婚多育,房事不节,频犯手淫等,易使肾精亏虚,肾气不足,久则形成虚劳。

3.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暴饮暴食,饥饱不调,嗜食偏食,营养不良,饮酒过度等原因,均会导致脾胃损伤,不能化生水谷精微,气血来源不充,脏腑经络失于濡养,日久形成虚劳。

4.大病久病,失于调理大病之后,邪气过盛,脏气损伤,正气短时难以恢复,日久而成虚劳。久病而成虚劳者,随疾病性质的不同,损耗人体的气血阴阳各有侧重。如热病日久,则耗伤阴血;寒病日久,则伤气损阳;瘀血日久,则新血不生;或病后失于调理,正气难复,均可演变为虚劳。

5.误治失治,损耗精气由于辨证诊断有误,或选用药物不当,以致精气损伤。若多次失误,既延误疾病的治疗,又使阴精或阳气受损难复,从而导致虚劳。在现今的临床实践中,也有过用某些化学药物或接触有害物质(如放射线)过多,使阴精及气血受损,而形成虚劳者。

病机
       虚劳虽有因虚致病,因病成劳,或因病致虚,久虚不复成劳的不同,而其病理性质,主要为气、血,阴、阳的亏虚,病损主要在五脏。由于虚损的病因不一,往往首先导致相关某脏气、血,阴,阳的亏损,由于五脏互关,气血同源,阴阳互根,所以在病变过程中常互相影响。一脏受病,累及它脏,气虚不能生血,血虚无以生气;气虚者, 日久阳也渐衰;血虚者, 日久阴也不足;阳损日久,累及于阴;阴虚日久,累及于阳,以致病势日渐发展,而病情趋于复杂。
       病变涉及五脏,尤以脾肾为主。因脾肾为先后天之本,五脏有相互资生和制约的整体关系,在病理情况下可以互为影响转化。故《难经》有“上损及下,下损及上”的论点。具体来说,因为虚劳的成因不一,损伤的脏器各有不同,相互之间的影响转化也因此而异,如《医宗金鉴》说:“阳虚外寒损肺经,阴虚内热从肾损,饮食劳倦自脾成。”同时,当多脏同病时,由于病情不同,仍有主次之分,亦有始终仅见某一脏器病变,而不病及它脏者。
       从阴阳气血的虚损与五脏病变的关系来说,虽然五脏各有阴阳气血,但在生理和病理方面,尚有各自的特殊性,因此,五脏阴阳气血的损伤,也各有不同的重点。一般来说,气虚以肺、脾为主,但病重者每可影响心、肾;血虚以心、肝为主,并与脾之化源不足有关;阴虚以肾、肝、肺为主,涉及心,胃;阳虚以脾、肾为主,重者每易影响到心。

转归及预后
       虚劳一般病程较长,多为久病痼疾,症状逐渐加重,短期不易康复。其转归及预后,与体质的强弱,脾肾的盛衰,能否解除致病原因,以及是否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护理等因素有密切关系。脾肾未衰,元气未败,形气未脱,饮食尚可,无大热,或虽有热而治之能解,无喘息不续,能受补益等,为虚劳的顺证表现,其预后较好。反之,形神衰惫,肉脱骨痿,不思饮食,泄泻不止,喘急气促,发热难解,声哑息微,或内有实邪而不任攻,或诸虚并集而不受补,舌质淡胖无华或光红如镜,脉象急促细弦或浮大无根,为虚劳的逆证表现,其预后不良。



【临床表现】
虚劳多发生在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及大病久病,精气耗伤的患者。病程一般较长,症状逐渐加重,短期不易康复。
虚劳以脏腑功能减退、气血阴阳亏损所致的虚弱、不足的证候为其特征,在虚劳共有特征的基础上,由于虚损性质的不同而有气、血、阴、阳虚损之分。气虚损者主要表现为面色萎黄、神疲体倦、懒言声低、自汗、脉细;血虚损者主要表现为面色不华、唇甲淡白、头晕眼花、脉细;阴虚损者主要表现为口干舌燥、五心烦热、盗汗、舌红苔少、脉细数;阳虚损者主要表现为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质淡胖有齿印、脉沉细。

【诊断】

1.证候特征,多见神疲体倦,心悸气短,面容憔悴,自汗盗汗,或五心烦热,或畏寒肢冷,脉虚无力等症。若病程较长,久虚不复,症状可逐渐如重。

2.具有引起虚劳的致病因素及较长的病史。

3.排除类似病证。应着重排除肺痨及真他病证中的虚证类型。

【鉴别诊断】

1.肺痨
在唐代以前,尚未将这两种病证加以区分,一般都统括在虚劳之内。宋代以后,即对虚劳与肺痨的区别有了明确的认识。两者鉴别的要点是:肺痨系正气不足而被痨虫侵袭所致,主要病位在肺,具有传染性,以阴虚火旺为其病理特点,以咳嗽、咯痰、咯血、潮热、盗汗、消瘦为主要临床症状,治疗以养阴清热、补肺杀虫(抗结核)为主要治则;而虚劳则由多种原因所导致,久虚不复,病程较长,无传染性,以脏腑气、血、阴、阳亏虚为其基本病机,分别出现五脏气、血、阴、阳亏虚的多种症状,以补虚扶正为基本治则,根据病情的不同而采用益气、养血、滋阴、温阳等法。

分类    虚  劳    肺   痨
病  因多种原因痨虫入肺
病  位多个脏器
病  机气、血、阴、阳亏虚阴虚火旺
传 染 性
症状特点五脏气血阴阳亏虚症状咳嗽、咯血、咯痰、潮热、盗汗、消瘦
病  程较长不一定
治疗原则补虚扶正养阴清热、补肺杀虫

2.其他病证中的虚证类型
虚劳与内科其他病证中的虚证在临床表现、治疗方药方面有类似之处,但两者是有区别的。其主要的区别有二:①虚劳的各种证候,均以精气亏虚的症状为特征,而其他病证的虚证则各以其病证的主要症状为突出表现。例如:眩晕一证的气血亏虚型,虽有气血亏虚的症状,但以眩晕为最突出、最基本的表现;水肿一证的脾阳不振型,虽有脾阳亏虚的症状,但以水肿为最突出、最基本的表现。
②虚劳一般病程较长,病势缠绵。其他病证中的虚证类型虽然也以久病属虚者为多,但亦有病程较短而呈现虚证者。例如泄泻一证的脾胃虚弱型,以泄泻伴有脾胃亏虚的症状为主要表现,临床病例中有病程长者,但亦有病程短者。

分类    虚  劳    其他病证中的虚证类型
症状特点一系列精气亏虚的症状以其病证的主要症状为突出表现
病程较长有长,有短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1.辨五脏气血阴阳亏虚的不同
虚劳的证候虽多,但总不离乎五脏,而五脏之辨,又不外乎气血阴阳。故对虚劳的辨证应以气、血、阴、阳为纲,五脏虚候为目。正如《杂病源流犀烛·虚损痨瘵源流》说:“五脏虽分,而五脏所藏无非精气,其所以致损者有四:曰气虚、日血虚、日阳虚、曰阴虚”,“气血阴阳各有专主,认得真确,方可施治”。
一般说来,病情单纯者,病变比较局限,容易辨清其气、血、阴、阳亏虚的属性和病及脏腑的所在。但由于气血同源、阴阳互根、五脏相关,所以各种原因所致的虚损往往互相影响,由一虚渐致两虚,由一脏而累及他脏,使病情趋于复杂和严重,辨证时应加注意

2.辨兼夹病证的有无
虚劳一般均有较长的病程,辨证施治时还应注意有无兼夹病证,尤其应注意下述三种情况:
(1)因病致虚、久虚不复者,应辨明原有疾病是否还继续存在。如因热病、寒病或瘀结致虚者,原发疾病是否已经治愈。
(2)有无因虚致实的表现。如因气虚运血无力,形成瘀血;脾气虚不能运化水湿,以致水湿内停等。
(3)是否兼夹外邪。虚劳之人由于卫外不固,易感外邪为患,且感邪之后不易恢复;治疗用药也与常人感邪有所不同。
若有以上兼夹病证,在治疗时应分别轻重缓急,予以兼顾

治疗原则

对于虚劳的治疗,以补益为基本原则。正如《素问,三部九候论》说:“虚则补之”。在进行补益的时候,一是必须根据病理属性的不同,分别采取益气、养血、滋阴、温阳的治疗方药;二是要密切结合五脏病位的不同而选方用药,以加强治疗的针对性。

在应用补益这个基本原则治疗虚劳的时候,应注意以下三点:
①重视补益脾肾在治疗虚劳中的作用。以脾胃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健运,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方能得以滋养。肾为先天之本,寓元阴元阳,为生命的本元。重视补益脾肾,先后天之本不败,则能促进各脏虚损的恢复。
②对于虚中央实及兼感外邪者,当补中有泻,扶正祛邪。从辨证的关系看,祛邪亦可起到固护正气的作用,防止因邪恋而进一步损伤正气。
③虚劳的病程较长,影响的因素较多,要将药物治疗与饮食调养及生活调摄密切结合起来,方能收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分证论治
为了便于临床运用,虚劳的辨证论治以气血阴阳为纲,五脏虚证为目。按气、血、阴、阳为纲,五脏为目,常见的证型有:肺气虚、脾气虚、心气虚、肾气虚、心血虚、脾血虚、肝血虚、肺阴虚、脾胃阴 虚、肝阴虚、心阴虚、肾阴虚、心阳虚、脾阳虚、肾阳虚共十五个证型-

『气虚』
面色咣白或萎黄,气短懒言,语声低微,头昏神疲,肢体无力,舌苔淡白,脉细软弱。

·肺气虚;
症状:短气自汗,声音低怯,时寒时热,平素易于感冒,面白,舌质淡,脉弱。
证机概要:肺气不足,表虚不固
治法:补益肺气。
方药:补肺汤。
本方具有补益肺肾、敛肺肃肺的功效。方中以人参、黄芪益气补肺,熟地、五味子益肾敛肺,紫菀、桑白皮肃肺止咳。
无咳嗽者,可去桑白皮、紫菀。自汗较多者,加牡蛎、麻黄根固表敛汗。若气阴两虚而兼见潮热、盗汗者,加鳖甲、地骨皮、秦艽等养阴清热。
1.人参1钱  黄耆蜜炙1钱  五味子炒1钱  紫菀1钱  桑白皮蜜炙2钱  熟地黄2钱  入蜜少许和服
2.党参12克,生黄芪15克,熟地10克,五味子10克,桑白皮10克,防风6克,麦冬10克,炙甘草6克。
【主治】治肺虚欬嗽。
【文献别录】
1.刘宗厚曰:因劳而嗽,则非嗽为本也。故此汤与金匮肾气丸为少阴例药。
2..医贯曰:五行惟肺肾二脏,母病而子受邪,何则,肺主气,肺有热,气得熬而上蒸,不能下生于肾,肾受伤矣。肾伤则肺益病,盖母藏子宫,子隐母胎,凡人肺金之气,夜卧则归藏于肾水之中,因肺受心火之邪。欲下避水中,而肾水乾枯,火无可容之地,因是复上而为病矣.
集解
有声无痰曰欬,盖伤于肺气,有痰无声曰嗽,盖动于脾湿也。有声有痰曰欬嗽,有因风因火因痰因湿因食因虚之异,此为肺虚不能生肾水,水不制火,虚火上炎而欬嗽也。欬嗽脉浮为客邪,宜发散,脉实为内热,宜清利,脉濡散为肺虚,宜温补,久嗽曾经解外,以致肺胃俱虚,饮食不进,宜温中助胃,兼治嗽药。
【方义】
此手太阴足少阴药也。肺虚而用参耆者,脾为肺母,气为水母也(1)。用熟地者,肾为肺子,子虚必盗母气以自养,故用肾药先滋其水,且熟地亦化痰之妙品也(2)。欬则气伤,五味酸温,能敛肺气,欬由火盛,桑皮甘寒,能泻肺火,紫菀辛能润肺,温能补虚,合之而名曰补肺,盖金旺水生,欬嗽自止矣(3)。
1.虚则补其母。
2.丹溪曰:补水以制相火,其痰自除。
3.此治肺虚欬嗽,若实火嗽者禁用


·心气虚
症状:心悸,气短,劳则尤甚,神疲体倦,自汗,舌质淡,脉弱。
证机概要:心气不足,心失所养
治法:益气养心。
方药:七福饮
人参6克 熟地9克 当归9克 白朮(炒)5克 炙甘草3克 枣仁6克 远志5克(制用)
上药用水400毫升,煎取280毫升,空腹时温服。
【主治】气血俱虚而心脾为甚者。
本方具有益气补血、养心宁神的功效,适用于气血亏虚、心失所养所致的心悸、气短、自汗、神疲、不寐等症。本方系由五福饮加酸枣仁、远志而成。方中以人参、白术、炙甘草益气养心,熟地、当归滋补阴血,酸枣仁、远志宁心安神。
自汗多者,可加黄芪、五味子益气固摄,饮食少思,加砂仁、茯苓开胃健脾。

·脾气虚
症状:饮食减少,食后胃脘不舒,倦怠乏力,大便溏薄,面色萎黄,舌淡苔薄,脉弱。
证机概要:脾虚失健,生化乏源
治法:健脾益气。
方药:加味四君子汤。
【处方】 
1.人蔘 茯苓 白朮 甘草(炙)黄芪 白扁豆(蒸)各等分
【制法】 上为末。
【功效与作用】 补脾益气。治痔血已久,脾胃气虚,面色萎黄,心悸耳鸣,脚弱气乏,口淡,食不知味。
【用法用量】 每服6克,汤调服。此方人未之信,服者颇效,所谓看不上手面,自有奇功。
【摘录】 《三因极一病證方论》卷十五
本方具有益气健脾除湿的功效。以人参、黄芪、白术、·甘草益气健脾,茯苓、扁豆健脾除湿。
胃失和降而兼见胃脘胀满,嗳气呕吐者,加陈皮、半夏和胃理气降逆。食积停滞而见脘闷腹胀,嗳气酸腐,苔腻者,加神曲、麦芽、山楂、鸡内金消食健胃。气虚及阳,脾阳渐虚而兼见腹痛即泻、手足欠温者,加肉桂、炮姜温中散寒若中气不足,气虚下陷,脘腹坠胀,气短,脱肛者,可改用补中益气汤补气升陷
2.党参12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炙甘草6克,陈皮10克,山药10克,黄芪12克,砂仁3克。


·肾气虚
症状: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小便频数而清,白带清稀,舌质淡,脉弱。
证机概要:肾气不充,腰督失养,固摄无权
治法:益气补肾。
方药:大补元煎
1.人参少3~6g,多30~60g  山药炒6克  熟地少6~9g,多60~90g  杜仲6克  当归若泄泻者去之6~9g  山茱萸如畏酸吞酸者去之3克  枸杞子6~9克  甘草炙3~6克  
用水400毫升,煎至280毫升,空腹时温服。
2.党参12克,熟地10克,当归10克,炒山药12克,杜仲10克,枸杞子12克,山茱萸10克,炙甘草6克。
【功效】救本培元,大补气血。
【主治】气血大亏,精神失守之危剧病證。
【方义】
方中人参大补元气,熟地、当归滋阴补血,人参与熟地相配,即是景岳之两仪膏,善治精气大亏之證,枸杞、萸肉补肝肾,杜仲温肾阳,甘草助补益而和诸药。诸药配合,功能大补真元,益气养血,故景岳曾称此方为「救本培元第一要方」。
神疲乏力甚者,加黄芪益气。尿频较甚及小便失禁者,如菟丝子、五味子、益智仁补肾固摄。脾失健运而兼见大便溏薄者,去熟地、当归,加肉豆蔻、补骨脂温补固涩。

在气、血、阴、阳的亏虚中,气虚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类,其中尤以肺、脾气虚为多见,而心、肾气虚亦不少。肝病而出现神疲乏力,食少便溏,舌质淡,脉弱等气虚症状时,多在原肝病辨治的基础上结合脾气亏虚论治。


『血虚』
唇、舌,指甲色淡,头晕目花,肌肤枯糙,舌质淡红苔少......

·心血虚
症状:心悸怔仲,健忘,失眠,多梦,面色不华,舌质淡,脉细或结代。
证机概要:心血亏虚,心失所养
治法:养血宁心。
方药:养心汤。
1.黄耆蜜炙3克(一两)  茯苓3克(一两)  茯神3克(一两)  当归酒洗3克(一两)  川芎3克(一两)  半夏曲3克(一两)  甘草炙1克(一钱)  柏子仁去油2克(二钱半)  酸枣仁炒2克(二钱半)  五味子2克(二钱半)  远志去心炒2克(二钱半)  人参2克(二钱半)  肉桂2克(二钱半)  
2.当归10克,生地10克,党参12克,麦冬10克,五味子10克,白芍10克,远志10克,甘草6克,大枣3枚。
【功效】养心补血、安神定志。
【主治】心血虚少、神志不宁、惊悸怔忡、或神倦、失眠、盗汗。
心主血而藏神,经曰静则神藏,躁则消亡,心血虚则易动,故怔忡惊悸,不得安宁也。
【方义】
本方具有益气生血、养血宁心的功效。适用于神经衰弱、属心虚血少、神志不宁之證,心主血脉而藏神,阴血不足,心神失养、治宜养心补血,安神定志。方中黄耆、人参补益心气;当归、川芎补血和血以养心;收摄耗散之心气;半夏祛除扰心之痰涎;炙甘草补土养心;肉桂引导诸药入心经。上药合用,润以滋之,温以辅之,香以舒之,则心得其养矣!
集注:此手少阴药也。人参黄耆以补心气,川芎当归以养心血,二茯远志柏仁酸枣以泄心热而宁心神,五味收神气之散越,半夏去扰心之痰涎,甘草补土以培心子,赤桂引药以入心经,润以滋之,温以补之,酸以歛之,香以舒之则心得其养矣。
【辨證要点】
面色苍白。不眠。惊悸怔忡。盗汗。
【加减】
失眠、多梦较甚,可加合欢花、夜交藤养心安神发热燥渴:加麦冬、竹茹。发烦热不眠:加黄柏、知母。
健忘惊悸:加菖蒲、白芍。停水怔忡:加槟榔、赤茯苓。
【注意禁忌】
正虚、邪实者慎用。
【现代应用】
失眠症、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症、心脏神经官能症、贫血、健忘症、诸虚弱症。


·脾血虚
脾血虚常与心血虚同时并见,故临床常称心脾血虚。除前述的养心汤外,归脾汤为补脾与养心并进,益气与养血相融之剂,具有补益心脾、益气摄血的功能,是治疗心脾血虚的常用方剂
症状:体倦乏力,纳差食少,心悸气短,健忘,失眠,面色萎黄,舌质淡,苔白薄,脉细缓。
治法;补脾养血。
方药:归脾汤
处方举例:党参10克,黄芪12克,白术10克,当归10克,茯神10克,远志10克,酸枣仁30克,木香10克,炙甘草6克。
方中以参、芪、术、草、姜、枣甘温补脾益气,当归补血,茯神、酸枣仁、龙眼肉、远志养心安神,木香理气醒脾。本方为补脾与养心并进,益气与养血相融之剂,为治脾血虚及心血虚的常用方剂


·肝血虚
症状:头晕,目眩,胁痛,肢体麻木,筋脉拘急,或筋惕肉困,妇女月经不调甚则闭经,面色不华,舌质淡,脉弦细或细涩。
证机概要:肝血亏虚,筋脉失养。
治法:补血养肝。
代表方:四物汤加减。本方补血调血,加味后适用于肝血虚证。
本方具有养血调血,补而不滞的功效。方中以熟地、当归补血养肝,芍药、川芎和营调血。
常用药:熟地、当归补血养肝;芍药,川芎和营调血;黄芪、党参,白术补气生血。
处方举例:当归10克,白芍10克,川芎10克,生熟地(各)10克,枸杞子10克,鸡血藤30克,何首乌12克,党参10克。
       血虚甚者,加制首乌、枸杞子.鸡血藤增强补血养肝的作用;胁痛,加丝瓜络、郁金香附理气通络;目失所养,视物模糊,加楮实子、枸杞子,决明子养肝明目。
       若干血瘀结,新血不生,羸瘦,腹满,腹部触有症块,硬痛拒按,肌肤甲错,状如鱼鳞,妇女经闭,两目黯黑,舌有青紫瘀点、瘀斑,脉细涩者,可同服大黄广虫丸祛瘀生新。

心主血,脾统血,肝藏血,故血虚之中以心、脾、。肝的血虚较为多见。
由于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又由于血为气母,血虚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气虚症状,而且在中医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认为补血不宜单用血药,而应适当配伍补气药,以达到益气生血的目的。所以在治疗各种血虚的证候时,应结合健脾益气生血之法,如归脾汤、当归补血汤、圣愈汤等方剂,都体现了这一治疗思想


『阴虚』
面颧红赤,唇红,低烧潮热,乎足心热,虚烦不安,盗汗,口干,舌质光红少津,脉细数无力。

·肺阴虚
症状:干咳,咽燥,甚或失音,咯血,潮热,盗汗,面色潮红,舌红少津,脉细数。
证机概要:肺阴亏虚,肺失清润
治法:养阴润肺。
方药:沙参麦冬汤
沙参9克(3钱)  玉竹6克(2钱)  生甘草3克(1钱)  冬桑叶4.5克(1.5钱)  麦冬9克(3钱)  生扁豆4.5克(1.5钱)  花粉4.5克(1.5钱) 
本方有滋养肺阴、清热润燥的功效。方中以沙参,麦冬、玉竹滋养肺阴,天花粉、桑叶、甘草清热润燥。
咳嗽甚者,加百部、款冬花肃肺止咳。咯血,加白及、仙鹤草、小蓟凉血止血。潮热,加地骨皮、银柴胡、秦艽、鳖甲养阴清热。盗汗,加牡蛎、浮小麦固表敛汗


·心阴虚
症状:心悸,失眠,烦躁,潮热,盗汗,或口舌生疮,面色潮红,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滋阴养心。
方药:天王补心丹。
天冬30克  人参15克  茯苓15克  玄参15克  丹参15克  远志15克  桔梗15克  当归30克  五味子30克  麦冬30克  柏子仁30克  酸枣仁30克  生地120克  
上药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用朱砂为衣,每服20~30丸,临卧时用竹叶汤服
本方为滋阴养心的常用方剂。方中以生地、玄参、麦冬、天冬养阴清热,人参、茯苓、五味子、当归益气养血,丹参、柏子仁、酸枣仁、远志、朱砂养心安神。
【主治】
心肾阴亏血少,虚火内动(心肾不交)證。健忘怔忡,心烦少寐,心悸神疲,梦遗失精,口舌生疮,大便秘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注意禁忌】
本方性较滋腻,脾虚便溏者慎用。
【现代应用】
神经衰弱、精神官能症、精神分裂症、更年期综合症、口腔炎、心脏瓣膜疾病、心律失常、荨麻疹、健忘、梦遗、心神不宁。

集注:补心
【主治】
治思虑过度,心血不足,怔忡健忘,心口多汗,大便或秘或溏,口舌生疮等證(1)。
1.心也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思虑过度,耗其心血,则神明伤而成心劳,故怔忡健忘也。汗者心之液,心烦热故多汗,心主血,血不足故大便燥而秘,或时溏者,心火不能生脾土也。舌者心之苗,虚火上炎,故口舌生疮,怔忡者,心惕惕然动不自安也。丹溪曰:怔忡大概属血虚与痰,经曰: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善忘。又曰:盛怒伤志,志伤善忘。又曰:静则神藏,躁则消亡,人不耐于事物之扰,扰其血气之阴者将竭,故失其清明之体而善忘也。夫药固有安心养血之功,不若宁神静虑,返观内守为尤胜也。

此手少阴药也。生地、元参,北方之药,补水所以制火,取既济之义也。丹参、当归,所以生心血,血生于气,人参、茯苓,所以益心气,人参合麦冬五味,又为生脉散,盖心主脉,肺为心之华盖而朝百脉(1),补肺生脉(2),所以使天气下降也(3)。天冬苦入心而寒泻火,与麦冬同为滋水润燥之剂,远志、枣仁、柏仁,所以养心神,而枣仁、五味,酸以收之,又以敛心气之耗散也。桔梗清肺利膈,取其载药上浮而归于心,故以为使,朱砂色赤入心,寒泻热而重宁神,读书之人,所当常服。
1.百脉皆朝于肺
2.脉即血也
3.天气下降,地气上腾,万物乃生

口舌生疮者,去当归、远志之辛温,加黄连、木通、淡竹叶清心泄火,导热下行。潮热,加地骨皮、银柴胡、秦艽清退虚热。盗汗,加牡蛎、浮小麦固表敛汗
大便秘塞:加枳实,厚朴。头晕目眩:加川芎,白芷。心神不宁:加龙眼肉,夜交藤。梦遗健忘:加金樱子,芡实。口燥咽乾:加石斛,莲子心。思虑过度:合逍遥散。牙龈肿痛:合清胃散


·脾胃阴虚
症状:口干唇燥,不思饮食,大便燥结,甚则干呕,呃逆,面色潮红,舌干,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证机概要:脾胃阴伤,失于濡养
治法:养阴和胃。
方药:益胃汤
沙参9克(3钱)  麦门冬15克(5钱)  冰糖3克(1钱)  细生地15克(5钱)  玉竹炒香4.5克(1.5钱)  
上药用水5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两次服。所馀药滓,再煮取200毫升服。
【功效】滋养胃阴。
【主治】阳明温病,下后汗出,胃阴受伤者。
本方具有滋阴益胃的功效,方中以沙参、麦冬、生地、玉竹滋阴养液,冰糖养胃和中。
口干唇燥甚者,为津亏较甚,加石斛、花粉滋养胃阴。不思饮食甚者,加麦芽、扁豆、山药益胃健脾。呃逆,加刀豆、柿蒂、竹茹扶养胃气,降逆止呃。大便干结,将原方之冰糖改用蜂蜜,以收润肠通便之效


·肝阴虚
症状:头痛,眩晕,耳鸣,目干畏光,视物不明,急躁易怒,或肢体麻木,筋惕肉困,面潮红,舌干红,脉弦细数。
证机概要:阴虚阳亢,上扰清空
治法:滋养肝阴。
方药:补肝汤加减。
处方举例:生地10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川芎10克,木瓜10克,枸杞子12克,麦冬10克,甘草6克。
本方具有养血柔肝,滋养肝阴的功效,方中以地黄、当归、芍药、川芎养血柔肝,木瓜、甘草酸甘化阴,麦冬、枣仁滋养肝阴。
头痛、眩晕、耳鸣较甚,或筋惕肉困,为风阳内盛,加石决明、菊花、钩藤、刺蒺藜平肝熄风潜阳。目干涩畏光,或视物不明者,加枸杞子、女贞子、草决明养肝明日。急躁易怒,尿赤便秘,舌红脉数者,为肝火亢盛,加龙胆草、黄芩、栀子清肝泻火


·肾阴虚
症状:腰酸,遗精,两足痿弱,眩晕,耳鸣,甚则耳聋,口干,咽痛,颧红,舌红,少津,脉沉细。
治法:滋补肾阴。
证机概要:肾精不足,失于濡养
方药:左归丸。
熟地黄24克  山药12克  山茱萸12克  枸杞子12克  菟丝子12克  鹿角胶12克  龟板12克  牛膝9克  
【功效】滋阴补肾、填精益髓。
【主治】真阴不足、精髓亏损證。症见头晕目眩、腰膝酸软、遗精滑泄、自汗盗汗、耳鸣耳聋、舌红少苔、脉细数。
【现代应用】
本方调整水液代谢,降血糖,增强性功能,营养神经。用于慢性肾炎、慢性肝炎、功能性子宫出血、不孕症、功能性闭经、再生障碍性贫血、神经衰弱、老衰、腰肌劳损、腰痛、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本方具有较强的滋补肾阴的作用。方中以熟地、龟板胶、枸杞、山药、菟丝子、牛膝滋补肾阴;山茱萸、鹿角胶温补肾气、助阳生阴。

遗精,加牡蛎、金樱子、芡实、莲须固肾涩精。潮热、口干、咽痛、脉数为阴虚而火旺,去鹿角胶、山茱萸,加知母、生地、丹皮黄柏、地骨皮滋阴泻火脾胃运化乏力:加陈皮、砂仁。气虚:加党参、茯苓、白朮。汗多:加浮小麦。不眠:合天王补心丹

五脏的阴虚在临床上均较常见。


『阳虚』
面色苍白或晦暗,怕冷,手足不温,出冷汗,精神疲倦,气息微弱,或有浮肿,舌质胖嫩,边有齿印,苔淡白而润,脉细微、沉迟或虚大。

·心阳虚
症状:心悸,自汗,神倦嗜卧,心胸憋闷疼痛,形寒肢冷,面色苍白,舌质淡或紫暗,脉细弱或沉迟。
证机概要:心阳不振,心气亏虚,运血无力。
治法:益气温阳。
方药:保元汤。
1.人参3克  黄耆9克  甘草3克  肉桂1.5~2克  
上药用水300毫升,加生姜1片,煎至150毫升。不拘时服。
2.党参10克,白术10克,黄芪15克,肉桂10克,生姜10克,甘草10克,丹参20克,川芎15克,仙茅12克
【主治】
虚损劳怯,元气不足證。倦怠乏力,少气畏寒;以及小儿痘疮,阳虚顶陷,不能发起灌浆者。

方中以人参、黄芪益气扶正,肉桂、甘草、生姜温通阳气,共奏益气温阳之效。
心胸疼痛者,酌加郁金、川芎、丹参、三七活血定痛。形寒肢冷,为阳虚较甚,酌加附子、巴戟天、仙茅、仙灵脾、鹿茸温补阳气


·脾阳虚
症状:面色萎黄,食少,形寒,神倦乏力,少气懒言,大便溏薄,肠鸣腹痛,每因受寒或饮食不慎而加剧,舌质淡,苔白,脉弱。
证机概要:中阳亏虚,温煦乏力,运化失常
治法:温中健脾。
方药:附子理中汤
(1)人参?甘草?白朮各3.0;乾姜2.0~3.0;附子1.0
附子炮,去皮、脐  人参 乾姜炮  甘草炙   
上为锉散,每服四大钱,水一盏半,煎七分,去滓,不以时服;口噤,则斡开灌之。
(2)处方举例:党参10克,白术10克,附子6克,干姜10克,甘草10克,茯苓10克,陈皮10克。
【功效】温阳祛寒、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虚寒、饮食不化、脘腹冷痛、呕吐泄泻、四肢不温、苔白、脉沈迟。及一切沈寒痼疾。
【方义】
本方为理中丸加附子而成,比理中丸更具温中祛寒之功。方中乾姜辛热,温中扶阳祛寒;人参甘温补中而壮脾胃益气,两药相配,标本兼顾为主;白朮燥湿健脾;炙甘草甘温,配伍乾姜、辛甘化阳,鼓舞脾阳;附子辛热回阳气,散阴寒。
【辨證要点】
腹痛不渴。或呕或利。四肢厥冷。舌淡苔白。脉沈迟。
【现代应用】
急慢性胃肠炎、子宫功能性出血、上消化道出血、紫癜、肺心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小儿肺炎、过敏性结肠炎、霍乱吐泻、妊娠恶阻、消化不良症、胃弛缓、胃下垂。
【加減】
腹中冷痛较甚,为寒凝气滞,可加高良姜、香附或丁香、吴茱萸温中散寒,理气止痛。食后腹胀及呕逆者,为胃寒气逆,加砂仁、半夏、陈皮温中和胃降逆。腹泻较甚者,为阳虚温甚,加肉豆蔻、补骨脂、苡仁温补脾肾,涩肠除湿止泻


·肾阳虚
症状:腰背酸痛,遗精,阳痿,多尿或不禁,面色苍白,畏寒肢冷,下利清谷或五更腹泻,舌质淡胖,有齿痕,苔白,脉沉迟。
证机概要:肾阳亏虚,失于温煦,固摄无权
治法:温补肾阳。
方药:右归丸。
熟地黄240克  山药120克  枸杞子120克  菟丝子120克  杜仲120克  鹿角胶120克  山茱萸90克  当归90克  附子60克  肉桂60克  
【功效】温补肾阳、填精补血。
【主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腰膝酸软、畏寒肢冷、气衰神疲、阳萎遗精、舌淡、苔白、脉细。
【方义】
本方乃桂附地黄丸去丹皮、泽泻、茯苓加入鹿角胶、菟丝子、杜仲、枸杞子、当归而成,加强补益阴阳之作用。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故用熟地、山茱肉、山药、填补三阴;用附子、肉桂、鹿角胶温补肾中之元阳、菟丝子、杜仲强腰益精;当归养血补虚;枸杞子补益肝肾。诸药合用、温阳益肾、填精补血、以收培补肾中元阳之效。本方温补肾阳,兼养精血,为治肾阳虚衰的常用方剂。
【辨證要点】久病阳衰腰酸神疲。畏寒肢冷。阳萎滑精或带浊便溏。舌淡苔白。脉沈迟。
【加减】
遗精,加金樱子、桑螵蛸、莲须,或金锁固精丸以收涩固精。
脾虚以致下利清谷者,减去熟地、当归等滋腻滑润之晶,加党参、白术、苡仁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命门火衰以致五更泄泻者,合四神丸温脾暖肾,固肠止泻。
阳虚水泛以致浮肿、尿少者,加茯苓、泽泻、车前子,或合五苓散利水消肿。
肾不纳气而见喘促、短气,动则更甚者,加补骨脂、五味子、蛤蚧补肾纳气
五更泄泻:加五味子、肉豆蔻。
脾胃虚寒:加乾姜、吴茱萸。
腰膝酸痛:加胡桃肉。
阳萎:加巴戟天、肉苁蓉、海狗肾
【注意禁忌】
阳萎遗精属湿热下注或阴虚火旺者,禁用。
【现代应用】
本方增强内分泌功能,强心。用于性机能减退、精子缺乏症、男子不孕、坐骨神经痛、腰肌劳损、哮喘、支气管炎、慢性肾炎、慢性肾功能衰竭、腰痛、老衰

阳虚常由气虚进一步发展而成,阳虚则生寒,症状比气虚重,并出现里寒的症状。阳虚之中,以心、脾、肾的阳虚为多见。由于肾阳为人身之元阳,所以心、脾之阳虚日久,亦必病及于肾,而出现心肾阳虚或脾肾阳虚的病变

分类症状病机治法主方
共通症状不同症状

肺气虚倦怠乏力,
懒言声低,
舌淡脉弱
气短自汗,时寒时热,易于感冒肺气亏虚
表节不固
补益肺气补肺汤
脾气虚纳差、便溏,食后胃脘不适,面痿黄脾气亏虚
健运失职
健脾益气加味四
君子汤
心气虚心悸气短,活动时加剧心血不足
运血乏力
益气养心七福饮
肾气虚腰酸膝软,尿频而清肾气亏虚
失于固摄
益气补肾大补元煎

心血虚头晕眼花,
面色不华,
唇舌色淡,
脉细
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多梦,脉细或结或代心血亏虚养血宁心养心汤
归脾汤
肝血虚胁痛肢麻,筋惕肉闰,视物模糊肝血亏虚
筋脉失养
补血养肝四物汤

肺阴虚潮热,
五心烦热,
面潮红、
口干、
舌红少津、
苔少、
脉细数
干咳、咽干、失音、盗汗肺阴亏虚肺失清肃补阴润肺沙参麦冬汤
心阴虚心悸失眠,烦躁口舌生疮,盗汗心失濡养阴虚火旺滋阴养心天王补心丹
脾胃阴虚不思饮食,咽干舌燥,大便干结,干呕呃逆胃热肠燥纳运失常养阴和胃益胃汤
肝阴虚眩晕头痛、耳鸣口干、视物不明,筋惕肉闰阴虚阳旺筋脉失养滋养肝阴补肝汤
肾阴虚腰酸膝软,眩晕耳鸣、遗精肾阴亏虚髓海不足滋补肾阴左归丸

心阳虚倦怠嗜卧,
少气懒言,
形寒肢冷,
小便清长,
面色淡白,
舌质淡胖,
脉虚弱
心悸自汗,心胸憋闷疼痛,舌紫暗,脉迟阳虚气弱运血无力温通心阳保元汤
脾阳虚食少,肠鸣腹痛,大便溏泄脾阳亏虚中焦虚寒温中健脾附子理中汤
肾阳虚腰背酸痛,遗精阳痿,多尿或尿不禁,下利清谷或五更泄泻肾阳虚衰命火不足温补肾阳右归丸


虚劳分气、血、阴、阳亏虚四类,但临床常有错杂互见的情况。一般来说,病程短者,多伤及气血,可见气虚、血虚及气血两虚之证;病程长者,多伤及阴阳,可见阴虚、阳虚及阴阳两虚之证。而气血与阴阳的亏虚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津液精血都属于阴的范畴,但血虚与阴虚的区别在于:血虚主要表现血脉不充,失于濡养的症状,如面色不华,唇舌色淡,脉细弱等;阴虚则多表现阴虚生内热的症状,如五心烦热,颧红,口干咽燥,舌红少津,脉细数等。阳虚可以包括气虚在内,且阳虚往往是由气虚进一步发展而成。气虚表现为短气乏力,自汗,食少,便溏,舌淡,脉弱等症状;阳虚则这些症状进一步加重,且出现阳虚里寒的症状,如倦怠嗜卧,形寒肢冷,肠鸣泄泻,舌质淡胖,脉虚弱或沉迟等。

虚劳的治疗应从多方面着手,除药物外,气功、针灸、推拿、食疗等均可配合使用。

 [结 语]
虚劳是多种慢性衰弱性证候的总称,其范围相当广泛。禀赋薄弱,劳倦过度,饮食损伤,久病失治等多种原因均会导致虚劳,其共同点是久虚不复而成劳。五脏功能衰退,气血阴阳亏损,是虚劳的基本病机。辨证应以气血阴阳为纲,五脏虚证为目。由于气血同源,阴阳互根,五脏相关,故应同时注意气血阴阳相兼为病及五脏之间的相互影响。“虚则补之”,补益是治疗虚劳的基本原则,应根据病理属性的不同,分别采用益气、养血、滋阴、温阳的治法,并结合五脏病位的不同而选方用药,以加强治疗的针对性。对于虚中夹实及兼感外邪者,治疗当补中有泻,补泻兼施,防止因邪恋而进一步耗伤正气。做好调摄护理,对虚劳的康复具有重要作用。

【文献摘要】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难经·十四难》:“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营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此治损之法也。”

《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夫虚劳者,五劳、六极、七伤是也。”

《景岳全书·虚损》:“病之虚损,变态不同,因有五劳七伤,证有营卫脏腑。然总之则人赖以生者,惟此精气,而病惟虚损者,亦惟此精气。气虚者,即阳虚也;精虚者,即阴虚也。”

《景岳全书·新方八略》:“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医宗必读·虚劳》:“夫人之虚,不属于气,即属于血,五脏六腑,莫能外焉。而独举脾肾者,水为万物之源,土为万物之母,二脏安和,一身皆治,百疾不生。”

《理虚元鉴·治虚有三本》:“治虚有三本,肺、脾、肾是也。肺为五脏之天,脾为百骸之母,肾为性命之根,治脾、治肺、治肾,治虚之道毕矣。”

《不居集·上集·卷十》:“虚劳日久,诸药不效,而所赖以无恐者,胃气也。盖人之一身,以胃气为主,胃气旺则五脏受荫,水精四布,机运流通,饮食渐增,津液渐旺,以致充血生精,而复其真阴之不足。”


  [临证备要]
       1.注意结合相关检查:虚劳是气血津液病证甚至是整个中医内科病证中涉及脏腑及表现证候最多的一种病证,涉及西医学的多种疾病。由于病种的不同,其病情演变,治疗效果,发展预后等有较大的区别,有必要结合临床实际情况,进行相关的检查,以便全面地掌握病情,加强治疗的针对性,提高疗效。
       2.对虚劳的辨证,既应以气血阴阳为纲,五脏虚候为目,提纲挈领,但由于气血同源,阳阳互根,五脏相关,在病理情况下,往往互相影响,由一虚而渐至多虚,由一脏而累及它脏,使证候趋于复杂,临证必须有机联系,方能灵活应用。如气阴耗伤,肺肾气虚,心脾(气血)两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心肾阳虚,阴阳两虚等。
       3.补血需兼补气:补血养血是治疗血虚的治则,但由于血为气之母,故血虚均会伴有不同程度的气虚症状,所以补血不宜单用补血药,应适当配伍补气药,以达到益气生血的目的,当归补血汤即是益气生血的应用范例。正如《脾胃沦》说: “血不自生,须得生阳气之药,血自旺矣”。黄芪,人参、党参,白术等药,为常选用的益气(进而生血)之药。
       4.在补阴补阳中,注意阴阳互根:阴虚应补阴,阳虚应补阳,这是一般常规。但须注意“阴阳互根”的问题。正如《景岳全书·新方八略》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张景岳所制滋肾阴的左归丸及温肾阳的右归丸正体现了这一治疗原则。两方的大部分组成药物相同,均有补阳的菟丝子和鹿角胶,即是取其“阴中求阳”和“阳中求阴”之意。当然,左归丸中更有龟板胶滋阴,而右归丸中则有桂、附温阳。
       5.充分重视食补:虚劳的病程一般比较长,搞好护理对促进虚劳的好转乃至痊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中,应高度重视发挥饮食的补益作用,进食富于营养而易于消化的食物,以保证气血的化生。阳虚患者忌食寒凉,宜温补类食物;阴虚患者忌食燥热,宜淡薄滋润类食物。

气血津液病证 <wbr>虚劳
按虚劳一证,诸书分别五劳七伤,上损下损。陈修园先生《三字经》、《从众录》分辩甚详,可以熟玩。予思虚劳之人,总缘亏损先天坎中一点真阳耳。
真阳一衰,群阴蜂起,故现子午潮热,子午二时,乃阴阳相交之时,阳不得下交于阴,则阳气浮而不藏。故潮热生,阴不得上交于阳,则阴气发腾,无阳以镇纳,则潮热亦生。医者不得此中至理,一见潮热便称阴虚,用一派滋阴养阴之品,每每酿成脱绝危候,良可悲也。

自汗盗汗出。凡自汗、盗汗皆是阳虚之征,各书具称盗汗为阴虚者,是言其在夜分也,夜分乃阳气潜藏之时,然而夜分实阴盛之候,阴盛可以逼阳于外,阳浮外亡,血液随之,故汗出,曰盗汗。医者不知其为阳虚,不能镇纳阴气,阴气外越,血液亦出,阴盛隔阳于外,阳不得潜,亦汗出。此旨甚微,学者务须在互根处理会。

咳吐白痰,真阳一衰,则阴邪上逆,逆则咳嗽作。白痰虽非血,实亦血也,由其火衰而化行失职,精气不得真火煅炼,而色未赤也。近来多称陈寒入肺(肺原本作“”,据文义改。),实是可笑。腹满不实,阴气闭塞,阳微不运故也。

面黄肌瘦,真火衰则脾土无生机,土气发泄,欲外亡,故面黄,土衰则肌肉消,以脾主肌肉故也。

腹时痛时止,阳衰则寒隔于中,阻其运行之机,邪正相拒,故进痛时止,大便溏泄,胃阳不足,脾湿太甚故也。

困倦嗜卧,少气懒言,皆气弱之征。种种病情,不可枚举,惟有甘温固元一法,实治虚劳灵丹。

[眉批]知非氏曰:虚劳之人,五神无主,四大不收。夫五神者,五官之神也,五官不能自为用,其中有主之者,《仙经》曰:譬如弄傀儡,中有工机轴是也。四大者,地、水、火、风也。毛发爪指、皮肤者,地也:津、液、涎、沫者,水也:运转、运作者,风也:暖气者,火也。然此四大全要元神、元气为主宰收摄。虚劳之人,元神昏散,视听混淆,是五神无主宰。元气耗散,举止疲惫,是四大(大原本作“牙”,据文义改。)不收摄。夫人身元阳为本,是生真气,真气聚而得安,真气弱而成病,虚劳者,真气耗散,元阳失走,迨至元阳尽,纯阴成呜呼死矣。钦安指出大法,惟有甘温固元,是姜、附、草,不是参,芪、术,学者不可不知也。

昧者多作气血双补,有云大剂滋阴,有等专主清润,有等开郁行滞,不一而足,是皆杀人不转瞬者也。予非言大而矜,妄自争辩,实不得不辩也。

气血津液病证 <wbr>虚劳
脉∶脉来数大,或虚细弦急。

虚劳者,多因气结、忧思惊恐,或清欲动心,或经水不调,变成诸病。上盛下虚,脚手心热,或皮焦骨热,或午后怕寒、夜间发热,或日夜不退,盗汗减食、嘈杂怔忡、呕哕烦躁、胸腹作痛、饱闷作泻、痞块虚惊、面白唇红。头目眩晕、腰背酸疼、四肢困倦无力、小水赤色;重则虚火上攻,两颊颧红、骨蒸劳热,阴虚火动也。

治之宜养血健脾以治其本,降火清郁以治其标,以逍遥散、茯苓补心汤之类,选而用之。

虚劳吐血者。
清肺饮子 治妇女虚劳发热、咳嗽吐血。先服此清热止血,后服逍遥散加减调理。
当归(酒洗) 川芎 黄芩 贝母(去心) 知母(蜜水炒) 阿胶珠 蒲黄(炒) 陈皮(各八分)白芍(酒炒) 生地黄 天门冬(去心) 麦门冬(去心) 前胡(各一钱) 薄荷(六分) 枳壳(麸炒,五分) 藕节(十片) 甘草(炙,三分)
上锉一剂,水一钟半,煎至一钟,食后,徐徐温服。

虚劳热嗽有汗者
逍遥散 治肝脾血虚发热,或潮热,或自汗、盗汗,或头痛、目眩,或怔忡不宁、烦赤口干,或月经不调,或肚腹作痛,或小腹重坠、水道涩痛,或肿痛出脓、内热作渴。
当归(酒洗) 白芍(酒炒) 白术(土炒) 白茯苓 柴胡(酒炒。各一钱) 甘草(炙,五分)
上锉一剂,煨姜一片、薄荷少许,水煎服。加牡丹皮、栀子炒,名加味逍遥散。

滋阴至宝汤 治妇人诸虚百损,五劳七伤,经脉不调,肢体羸瘦。此药专调经水、滋血脉、补虚劳、扶元气、健脾胃、养心肺、润咽喉、清头目、定心慌、安神魄、退潮热、除骨蒸、止喘嗽、化痰涎、收盗汗、住泄泻、开郁气、疗腹痛、利胸膈、解烦渴、散寒热、祛体疼,甚有奇效。
当归(酒洗) 白术(去芦) 白芍(酒炒) 白茯苓(去皮) 陈皮 知母(生用最能泻虚中之火)贝母(去心) 香附(童便炒) 地骨皮(去骨) 麦门冬(去心。各八分) 薄荷 柴胡(酒炒) 甘草(各三分)
上锉一剂,用煨生姜三片,水煎温服。

虚劳热嗽无汗
茯苓补心汤 治妇人以血旺气衰为本。心生血、肝藏血,今血衰而气盛者,由心气虚耗,不能生血,又不能制乎肺金,使肺气得以乘乎肝木;肝之亏损,则不能藏血,渐至枯涸不荣经络,故月信不调矣。此药专补心元之虚,抑其肺气之盛,调和荣卫,滋养血脉,其疾自愈。兼治去血过多,虚劳发热及吐血咳嗽、痰喘上壅、胸膈不利。

当归 川芎 白芍(酒炒) 熟地 陈皮 半夏(姜炒) 白茯苓(去皮) 桔梗 枳壳(麸炒) 前胡(去芦。各一钱) 干葛 紫苏(各七分) 人参 木香(各五分)甘草(三分)
上锉一剂,姜枣煎服。

滋阴地黄丸 治妇人经水不调或不通,虚劳吐血、衄血、咳血、便血、发热、咳嗽、盗汗、痰喘,一切虚损瘦怯之病。
熟地黄(姜汁浸、焙,四两) 山药(一两) 山茱萸(酒蒸去核,二两) 白茯苓(去皮) 牡丹皮(去皮) 泽泻(去毛。各一两半) 天门冬(去心) 生地黄(酒洗) 麦门冬(去心) 知母(酒炒,去毛)贝母(去心) 当归(酒洗) 香附米(童便浸、炒。各二两)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丸,空心,盐汤下;痰吐,淡姜汤下。

乌骨鸡丸 治妇人虚弱,咳嗽吐痰,或骨蒸劳热,或赤白带下,或经水不调、形体瘦倦无力,或口干舌燥。
人参(去芦,五钱) 当归(酒洗) 熟地(姜汁浸、焙) 白芍(酒炒) 白茯苓(去皮。各一两)香附(童便浸,炒,一两) 川芎 陈皮 秦艽 玄胡索 贝母(去心) 牡丹皮(七钱) 甘草(五钱)

上俱锉成饮片听用。用黄 为末,拌饭喂鸟鸡,喂至肌肥,眼生眵,缢死。燥去毛,破开取出肠胃,好酒洗净,入前药饮片在鸡肚内,线缝住。用酒、醋等分,煮鸡烂如泥,捞起焙干,或晒干,为细末。将鸡汁打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清米汤吞服。
一妇人,为哭母吐血咳嗽、发热盗汗、经水不行,此悲伤肺、思伤脾。朝服补中益气加桔梗、贝母、知母,夕服归脾汤(方见健忘),送下六味丸而愈。

一女子,怀抱素郁,胸满食少,吐血面赤。用六味丸及归脾加山栀、贝母、芍药而愈。

一妇人,素勤苦,冬初咳嗽、发热、吐血、盗汗、遍身作痛,或寒热往来。用化痰降火之药,口噤筋挛,此血本虚而药复损之耳。予用八味丸为主,佐以补中益气、麦门、五味、山药,年余而愈。

一妇人患劳嗽,不时发热;或时寒热。或用清热之剂,其热益甚,盗汗口干,两足如炙,遍身皆热,昏愦如醉,良久,热止方苏,或晡热至旦方止,此阴血虚而阳气弱也。余朝用六味丸一料,夕用十全大补汤,月余,诸症稍愈,更兼以补中益气,两月余而痊愈。(以上方俱见补益。)

气血津液病证 <wbr>虚劳
虚劳一症为虚损劳伤、久虚不复之病,自古以来即属难治之疾。今时医药进步、生活安定,此病似已少见。其实典型之虚损症虽不常有,而诸多慢性而迁延难疗之病,无不涉及损途。如久治不愈之慢迁肝、肾病综合征、慢性尿毒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结核病及肿瘤患者免疫功能低下者等不胜枚举,多可从虚劳病中求其治法,可知探研“虚劳”仍有现实意义在,故余不揣浅陋,试作本文。

一、释名
“虚劳”为虚损劳伤之简称,其含义有二:一者以真元损伤过甚、脏腑气血阴阳严重虚弱为病,但纯属虚证。亦即《素问·通评虚实论》“精气夺则虚”之义。如恽铁樵《风劳鼓病论》卷二“虚劳”篇曰:“虚者,气血之虚;损者脏腑之损,久虚致损,脏腑皆有。”莫枚士《研经言》“虚劳论”亦曰:“苟因劳伤气血不复,皆得称为虚劳。”然此意义之虚劳,亦称作“虚损”、“损病”。此义当为虚劳之本义,故中医学院教材《内科学》“虚劳”病篇即取此义。而晋代之《肘后疗》则直称“虚损”。

虚损之定义,《中医大辞典》载:“因七情、劳倦、饮食、酒色所伤,或因病后失于调理,以致阴阳、气血、脏腑亏损而成”之病症。与上述虚劳之含义正相符合。本文下述凡言虚劳者,皆取此义。

虚劳之另一含义,渭在虚损基础L,更兼内热渐起、虚火日炽,焦灼气血,致血瘀不行,日久化而为虫,啮人脏腑而发为痨病,或感染痨虫而发病者。如《风劳臌膈四大证治》曰:“虚是气血不足,损是五脏亏损,劳是火炎于上。劳瘵者,既虚且损,复竭其力,而动于火以成其劳也。虚而未劳,但名不足;虚而且劳,其成瘵成蒸无不至矣。”又曰:“故劳者,必因于虚,虚极必至于劳。”又《研经言》曰:“今之所谓虚劳,古之所谓蒸也;古之所谓虚劳,今之所谓脱力也。”则虚劳一词,包括虚损与劳瘵在内。故《中医大辞典》对“虚劳”之释义即取此义:虚劳“包括气血、脏腑等正气损伤所致的虚弱症和某些具传染性、表现为虚弱证候的疾病。后世多将前者称为虚损,后者称为劳瘵或传尸劳。”

二、成因
虚劳之成,《理虚元鉴》列有六因:“有先天之因,有后天之因,有痘疹及病后之因,有外感之因.有境遇之因,有医药之因。”所渭先天之因者指秉赋及遗传因素。后天之因为劳累过度及摄养不善,痘疹、病后以及外感乃疾病因素。境遇为精神因素,而医药之因则为误药致病。

本病纵有六因之分,且体质、精神因素与外感、疾病,境遇诸因可相互为病,但终不出内外二因。外因中以感受外邪失于解散,邪气久留最为主要。如《笔花医镜》“虚劳论治”指出:虚劳之症“固由真阴亏损,虚火烁金而然。而其始大半由于外感,感邪在肺则作咳嗽。治失其宜,则咳不已。久咳则伤肺金,金伤不能生水,则肾水日枯,肾火日炽,上灼于肺。再复嗜色欲、受外邪,以竭其水,而虚劳成矣。”

外感成劳《内经》已有论述,尤怡于《医学读书记》中释经文“劳风法在肺下”节后,慨然曰:“读此,可悟伤风不解成痨之故。劳风者,既劳而又受风也劳则火起于上,而风又乘之”。“设不出,则风火留积肺中而肺伤,肺伤则喘咳声嘶,渐及五脏,而虚劳之病成矣。”感受外邪为虚劳病之重要成因,无怪乎绮石先生不禁大声疾呼:“伤风不醒便成劳。”

内因成劳不外水亏火旺、土弱金伤诸候。如《笔花医镜》曰:“间有本元不足,思虑太过,而心血耗、心火旺,肾水干、肺金痿者,其受病不同,及其成劳一也。”内因成劳实已包括《理虚元鉴》所述六因中后天、疾病、境遇、医药诸因素,亦与先天秉受与体质强弱密切相关。

无论外因抑或内因,当着意于防范,切勿因循以使病成,然后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亦已晚矣。平素当窒情欲以积精全神、节饮食以调护后天,惩忿怨以颐养天年。倘感外邪速进药饵,亟使解散,以保安康。

由此可知,感受外邪且留着不去,为虚劳病之一大成因,则临证凡遇外感之病宜加重视,勿以病小而忽之,亟予及时、正确、高效之治疗,务使迅速、彻底解散病邪,毋使留着变生他患以遗殃于日后,斯为善矣。

三、证候
本病之证候,《巢氏病源》提出五劳、六极、七伤之病变,并详列不同证候凡七十五论。后世医家,多宗是说,然五劳、六极、七伤之具体内容,诸家未尽相同。如《巢源》曰:“夫虚劳者,五劳六极七伤也。”其中五劳与七伤均含两类不同内容,如五劳之第一类以劳伤情志为主,“一曰志劳,二曰思劳,三曰心劳,四曰忧劳,五曰瘦劳。”第二类,则以五脏归纳证候:“肺劳者,短气而肿,鼻不闻香臭。肝劳者,面目干黑,口苦,精神不守,恐畏不能独卧,目视不明。心劳者,忽忽喜忘,大便苦难,或时鸭溏,口内生疮。脾劳者,舌本苦直,不得咽唾。肾劳者,背难以俯仰,小便不利,色赤面黄有余沥,茎内痛,阴湿,囊生疮,小腹满急”而清代无名氏所著之《杂症治要秘录》则采《内经》之文,以“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行伤筋,久立伤骨”为五劳。五劳之内容诸书虽有参差,但终不越劳伤五脏及精、气、神、思、形五者。

又如七伤,《巢氏病源》亦有两义:第一义为“一曰阴寒;二曰阴萎;三曰里急;四曰精连连;五曰精少,阴下湿;六曰精清;七曰小便苦数,临事不卒。”另一义为:“一曰大饱伤脾,脾伤善噫,欲卧,面黄;二曰大怒气逆伤肝,肝伤血少目暗;三曰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肾伤少精,腰背痛.厥逆下冷;四曰形寒、寒饮伤肺,肺伤少气,咳嗽鼻鸣;五曰忧愁思虑伤心,心伤,苦惊喜忘善怒;六曰风雨寒暑伤形,形伤发肤枯夭;七曰大怒恐不节伤志,志伤恍惚不乐”第一义侧重下焦及肾精亏损,而第二义亦以五脏伤损为主要病理。

人体由五劳、七伤成病,加之失治、误治等因素,病变由浅而深,由轻渐重,终成“气极、血极、筋极、骨极、肌极、精极”之六极,病情发展至此,已成虚损重证,治之非易。

六极所现之证候。据《巢氏病源》载为:“一曰气极,令人内虚,五脏不足,邪气多,正气少,不欲言;二曰血极.令人无颜色,眉发堕落,忽忽喜忘;三曰筋极,令人数转筋,十指爪甲皆痛,苦倦不能久立;四曰骨极,令人酸削,齿苦痛,手足烦痛,不可以主,不欲行动;五曰肌极,令人赢瘦无润泽,饮食不生肌肤;六曰精极,令人少气嗡嗡然内虚,五脏气不足,发毛落,悲伤喜忘。”

对于五劳、七伤、六极之认识,清代莫枚士见解甚卓,其于《研经言》中曰:“古有五劳、七伤、六极之目,皆言虚也,核之则劳、极二端而已。劳是过用其气,极则几乎无气,其浅深不同。以《病源》所记言之,五劳中志劳、心劳、忧劳、是过用其神;其疲劳是过用其形。七伤则房劳之病,亦劳属也,以其病多,故别出之。然精为七神之一,是亦过用其神也。约之,特形、神二者尽之矣。若风寒暑湿及·切病之久而不去,甚虚其气者,皆极也。极有气、血、筋、骨、肌、精六症者,谓病于气,其极也小欲言;病于血,其极也无颜色,眉发堕落,喜忘。余皆仿此。然约之亦不外形、神也。大抵劳言其始,极言其终,分别截然。”

《难经》对虚劳证候不以五劳七伤六极归类,而主以“五损”。《难经》第十四难曰:“一损损于皮毛,皮聚而毛落;二损损于血脉,血脉虚少,不能荣于五脏六腑;三损损于肌肉,肌肉消瘦,饮食不能为肌肤;四损损于筋,筋缓不能自收持;五损损于骨,骨痿不能起于床。”《难经》之五损叙证皆在形体,未及精神情志及五脏六腑,其实“五损”之证皆本五脏:一损本于肺,二损本于心,三损本于脾,四损本于肝,五损本于肾。与五劳七伤六极仍属一致,并无原则区别,仅有证情轻重程度之异。至于五损与劳伤之关系,乃依病情由轻而重逐步递进。清代张鲁峰于《馤塘医话》中曰:“人之不足,由虚而损,由损而劳,(孟城注:此劳字含五劳七伤在内)由劳而极。”

其实,无论为虚、为损、为劳、为极,总不离“阴阳、气血、脏腑亏损”之基本病理。故虚劳之病,当以人身阴、阳、气、血四者之虚衰为经,以五脏之亏损为纬,则病无遁情、治无不中矣。如近人恽铁樵于《风劳鼓病论》中曰:“五脏虽分,五脏所藏无非精气,其所以致损者有四:曰气虚,曰血虚,曰阳虚,曰阴虚。”气、血、阴、阳五脏皆具,而病变既成,必有侧重,并不等量齐观。如恽氏又曰:“而气血阴阳各有专主,认得真确,方可施治。”如气虚虽五脏皆有,而虚劳病中以脾肺两经为重点;同样,血虚以心肝两经为重点;阳虚以心脾肾为重点;而阴虚则以肺肾为重点。
......
虚劳独特之脉,仲景于《金匮要略》中已有论述:“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论者每以脉大无力之劳为气虚,极虚之劳为肾虚。喻嘉言则曰:“虚劳之脉多见浮大。”又曰:“浮大弦紧,外象有余,其实中藏不足。”而《馤塘医话》于“补编”中所言虚劳之脉,大符临床实际:“虚劳之脉必数,而有浮大、细小之别。浮大而数,阴虚甚也;细小而数,阴中之阳绝矣。又有一种阳虚者,脉不数,但缓而大不收,奄奄无力。”可供临证参考。

四、治疗原则
虚劳之治,当宗《内经》“损者益之”、“劳者温之”及“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为基本法则。总以调补患者气血阴阳之虚损,使致充实平衡以恢复健康为目的。

喻子嘉言曰:“秦越人发明虚损一证,优入圣域,虽无方可考,然其论治损之法: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荣卫;损其肾者益其精,即此便是正法眼藏。”虽虚劳之症,五脏皆可致病,然五脏之中,以肺脾肾三脏更为首要。《理虚元鉴》曰:“治虚有三本,肺脾肾是也。肺为五脏之天,脾为百骸之母,肾为性命之根,治肺,治脾,治肾,治虚之道毕矣。”而肺脾肾三者之中,又以脾肾更为着重。

《医门法律》云:“治法当以脾肾两脏为要,肾乃系元气者也,脾乃养形体者也。”明代薛己《医宗摘要》亦云:“治虚劳,当以脾肾两脏为要。”

关于治脾,不仅脾胃为后天之本,生化气血以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土居中州,万物所归,有执中央以灌四旁之能。且脾土于虚损症中自有其特殊地位与作用。医书对虚劳有上损下损之说,如秦伯未先生于《内科纲要》中曰:“自上损下者,一损损于肺,二损损于心,三损损于脾,过于脾则不可治。自下损上者,一损损于肾,二损损于肝,三损损于胃,过于胃则不可治。所谓过于脾胃者,吐泻是也。”更引古人之言曰:“不问阴阳与冷热,先将脾胃与安和。”虚劳患者,如若脾胃渐健,纳谷渐馨,饮食畅进,气血由生,必臻病去正复,五脏安和之佳境,何虑虚劳之不治哉。清代名医程杏轩精于歧黄,经验宏富,其于“医案辑录”中直抉心源:“稽古补虚之法,千蹊万经,为其关键,总以脾胃为之主脑。”

肾为先天之本,中含水火二质、阴阳二气,肾阴肾阳即真阴真阳,为人身阴阳之基础,亦即生命之根本所在。凡五脏有虚损者,病久必及于肾。故治虚损者,舍肾脏于不顾则非其治矣。景岳于《全书》“虚损”病篇“论治”条,开宗明义,慨然而论曰:“病之虚损,变态不同,因有五劳七伤,证有荣卫脏腑,然总之则人赖以生者,惟此精气。而病为虚损者,亦惟此精气。气虚者即阳虚也,精虚者即阴虚也。凡病有火盛水亏而见荣卫燥、津液枯者,即阴虚之证也。有水盛火亏而见脏腑寒、脾肾败者,即阳虚之证也。”故治虚劳者,必察肾气之盛衰,倘有损伤,宜速弭平。

余临证所见,凡虚损者久病理其脾而仍无起色者,莫不与肾有关。且肾阴虚者远较肾阳虚者为多,更多兼见虚火旺盛,是以《十药神书》有“肾虚精极、火盛金衰”之论。无论阴虚阳虚,治疗之关键在于固精,若漏卮不堵,虽日进龟鹿参杞,与病何益!

固精堵漏虽属重要,而更其要者尤在保精以自珍摄。较之徒恃药力,更为上乘。

《笔花医镜》曰:“惟在屏弃一切,不近女色,调饮食、慎风寒、息嗔怒,静养二、三年,服药可,不服药亦可。自然生机徐转,复其天和,非旦夕所能效也。”此外,如能完善自我之品德修养与加强精神调护,则善之又善也。如《馤塘医话》曰:“凡患此者,修德为上,制药次之;治心为上,治身次之。”此保养调摄之道,亦属“勿药元诠”,不用药饵,胜于药饵,于虚损劳伤诸证,不啻上池之水也。


气血津液病证 <wbr>虚劳
治五劳七伤,明目补虚,益筋力,长精神,理一切风气用仙茅根,八九月采,竹刀刮去黑皮,切如豆粒,米泔浸两宿,阴干,为末,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酒饮任下。忌

又方 用枸杞叶半斤细切,粳米二合,石器中煮作粥,五味、葱白、豉,调和食之。

治虚劳 用兔丝子二两,酒浸十日,水淘、焙干、为末;入杜仲一两,蜜炙、捣,用薯蓣末酒煮为糊丸如桐子大,空心酒下五十丸。

治劳瘦 用青蒿细锉,水三升,童便五升,煎取一升半,去渣,熬成膏,丸如桐子大。空心临卧以温酒吞二十丸。

又方 用青蒿细锉,每服三钱,水一盏,童便半盏,煎八分服。

治虚劳尿血 用鹿角胶三两炙,捣为末,酒二升和温服。

治补虚劳,益髓长肌,悦颜色,令人肥健 用鹿角胶炙,捣为末,酒调方寸匕,日三服。

治病后虚劳 用五七岁黄牛乳一升,水四升,煎一升,饥则稍稍饮服,至十日有效。

治五劳七伤明目 用白瓜子七升,绢袋盛,纳沸汤中三遍讫,以醋五升,浸一宿,曝干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次服瘥。

治虚劳目暗 用三月三采芜菁花阴干为末,空心井花水调下二钱匕,久服长生。

治虚劳,下焦虚热,骨节烦疼,肌肉急,小便不利,大便数少,口燥少气,淋石 用大麻仁五合研,水二升,煮去一半,分服,四五剂瘥。

治形体黑瘦枯槁 用杏仁五升,去皮尖、双仁,生捣碎,水绞汁,研细,再绞滤过。用慢火于石器内煎,和羊脂如膏,每日温酒服一匕,自愈。

又方 用腊月猪脂和大豆黄末和杵,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空心温酒或米饮下。五升为一剂,服二剂见效。

治男妇五劳七伤,下元虚冷,一切风病,四肢疼痛 用补骨脂一斤,酒浸一宿放干,却用乌油麻一升和炒,麻子声绝播去,只用补骨脂,为末,醋糊丸如桐子大。早晨温酒、盐汤下二十丸。兼乌髭驻颜,悦心明目,益气延年。

又方 用破故纸十两为末,胡桃肉二十两去皮研如泥,入前末,更以蜜和匀如饴,盛瓷器中。每旦暖酒二合调一匙服之,便以食压,汤调亦可。忌食羊肉。

治虚弱昏昏常睡 用马头骨枕之,即渐清爽无昏睡。

治胆风毒瓦斯,虚实不调,昏沉多睡 用酸枣一两,腊茶二两,以生姜汁涂炙微焦,为末。每

治上盛下虚,痰涎壅塞,升降阴阳,安和五脏,扶助元气 用水银一斤,硫黄四两,以新铁铫炒成砂,有烟即以醋洒,研细入水火鼎,醋调赤石脂封口,铁线扎缚,晒干,盐泥固济。用炭二十斤 ;如鼎裂,笔蘸赤石脂频抹,火尽为度,经宿取出为末,糯米丸如麻子大。每

治精血耗竭,面色黎黑,耳聋目暗,口干多渴,腰痛脚弱,小便白浊,上燥下寒 用鹿茸酒蒸、当归酒浸等分为末,煮乌梅肉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饮下。

治骨虚面肿脊痛,不能久立,血气衰惫,发落齿枯,喜唾 用鹿茸二两,牛膝一两半,酒浸、焙干、为末,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盐汤下。

治老人骨髓虚竭 用鹿茸五两涂酥炙黄为末,酒二升,于银器中慢火熬成膏,贮瓷器中。每

治虚劳 用胡黄连、蛇床子、前胡各三钱,犍猪胆一个,脊髓一条。童便一盅,水一盅,煎

治多年伤损不瘥 白瓜仁炒,为末,酒调方寸匕,日三服。

治精血虚耗,不燥不热 用熟地黄、菟丝子等分为末,酒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人参汤下。

气不顺,沉香汤下;

心气虚,茯苓汤下;

心烦不得睡,酸枣仁汤下;

肾气,茴香汤下;

小便少,车前子汤下;

小便多,益智汤下。

又方 用生地黄、熟地黄、天门冬、麦门冬各去心一两,人参半两,为末,炼蜜丸如桐子大。空心温酒或盐汤下三十丸。

治伤力 用杏仁去皮尖麸炒黄、大力子炒等分研细,加蜜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临卧噙化,十丸即效。

治阴盛阳虚,耳作蝉声并一切冷气 用鹿角霜四两,菟丝子酒浸、茴香炒、枸杞子、五味子、川楝子各一两,为末,酒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温酒下。

又方 用鹿角霜一斤,白茯苓去皮四两,为末,就用鹿角胶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空心温酒下,甚有补益。

治诸虚百损 用破故纸二两隔纸炒香熟,白茯苓一两去皮,为末,没药一两,以无灰酒浸,饧糖、酒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空心熟水下。不问老少虚损,服之皆效。盖破故纸补肾,茯苓养心,没药养血,三者既壮,自然身安。

治劳五内崩损,涌喷血出成斗升者 用花蕊石 过存性,研如粉。每服三钱,甚者五钱,以童便一盏,酒半盏。若女人,醋半盏,食后调服立止,其瘀血化为黄水。服此药后,必疏解其体,却服后药补之。

治劳止血后补药 用大人参二两,水二盏,枣五枚,煎一盏,不拘时细细服之,令其熟睡一觉。

治劳呕血、吐血、嗽血 用大蓟、小蓟、柏叶、荷叶、茅根、茜根、大黄、山栀子、牡丹皮、棕榈皮各一两,烧灰存性,研细,碗盖出火毒;又以大山药五条,莲肉半斤,晋枣一百个,霜柿十个,四味用水四碗,于砂锅内煮熟擂细,却下前药末和匀,慢火再熬,复下阿胶四两,黄蜡二两,平胃散末、四君子汤末并知母、黄柏末各一两,搜和成剂,如硬入白蜜,置青石上木槌打匀,丸如桐子大。每服一百丸,枣汤下不拘时。此药不寒不燥,一切虚劳百损,服之立便除根。

气血津液病证 <wbr>虚劳
 1,气虚
肺气虚:
 取穴:太渊   肺输   太溪;(太渊,肺输,合谷中府都是肺经补气要穴,太渊主补肺气兼滋肺阴,合谷补肺气兼理肠气,中府补肺气更擅长宽胸理肺气,肺输纯补肺气少兼理气。太溪补肾气兼滋肾阴,取太溪目的是因肺气根于肾。)

脾气虚:
取穴:足三里   阴陵泉  合谷;(足三里是健脾和胃最重要的穴位,擅长补益肠虚  胃  脾虚證,不宜大泄。阴陵泉,擅长健脾治血證除湿兼通下焦水道所以消肿减肥也常用它。合谷和气海功能相似善补全身之气。)当然伴大便稀證可加灸脾输,因为脾输善长纯补脾脏。

2.血虚:

心血虚:
 取穴:神门   心俞  三阴交(神门为心经原穴擅长安神可补可泄,补,可补心气,泄可清心火。心俞多用来补心气补心血,不宜泄之。三阴交脾经之穴但却是肝经肾经脾经的交通要道,所以非常擅长养血,补血,活血而且可滋养治疗全身之阴證。像阴虚火旺的病症均可取之。)

肝血虚:
取穴:三阴交   曲泉   肝俞   间使  (又用到三阴交了,凡血症都要用啊!血症一般都会牵扯到脾经肝经心经的穴位。曲泉作用养肝兼泄肝阳上亢。间使主要用来行气通络,如果伴头痛头晕还应加太冲,太冲穴生下来就是扮演输泄疏导肝气的角色。所以宜泄不宜补,太冲临床上要比行间穴好用。

3.阳虚:

心阳虚:
取穴:心俞  神门   关元   (心俞可直接补充能量,本穴可大补心气心血,但不宜泄,想泄心热燥最好取神门。神门我讲过它是心经原穴可补可泄,心阳虚可在此灸之。关元人体最大阳气汇聚之地,想振奋阳气应首选关元。)如果患者心闷憋痛可配上间使,理气通络止痛。配上膈腧穴可以活血化瘀。膈腧和三阴交比较,膈腧擅长治理上身血症,三阴交擅长治理下身血症。

脾阳虚:
取穴:神阙   关元   足三里    阴陵泉  脾俞   (脾俞,以最短的距离直补脾之各种虚證。神阙通补下焦暖阳散寒,关元,刚才说过主要用来振奋阳气培元固本。足三里为大补脾胃要穴,我们知道脾胃乃后天之本所以常用它来提高人体免疫效果是很不错的。阴陵泉强脾健胃。)你一定会问我为什么不用天枢穴?天枢其实也可以用,不过要先泄后补,不然容易腹中涨满,因为天枢生下来偏泄不宜补。如果用来治理便秘效果会更好。

肾阳虚:
取穴:关元     肾俞    太溪     命门  (命门为于督脉而督脉是总督一身之阳脉,命门可是督脉烈火之穴善补肾阳。)

 
4,阴虚

肺阴虚:
取穴:太渊     复溜      尺泽    (太渊为肺经之原穴能平补平泻,尺泽穴生下来就是泄穴所以常用来平气解肺之热,不宜补。取复溜穴的原因我    已经说过肺气之根在肾。)

脾阴虚:(胃阴虚)
取穴:复溜     内庭      足三里  (足三里,健脾和胃只能针补,灸补火更大,因此證属阴虚火旺。内庭主泄胃火,脾与为相表里脾虚热也常用此穴。复溜穴擅长养阴,针补可滋阴,此穴不可泄,泄会加重阳盛。)

肝阴虚:
取穴:  曲泉     复溜     三阴交    太冲      (曲泉穴在肝经主要扮演滋肝阴的重要角色,所以针补可加强养肝效果。复溜穴我说过在肾经主要是通过滋阴来补肾的。三阴交穴前面也提到过它可治理全身的所有阴虚證及血症,这也是我取三阴交的目的。太冲泄之可理气治疗眩晕,前面也提到过。

肾阴虚:
取穴:复溜     太溪    肾俞     中极    (复溜,太溪,肾俞是肾经上的核心穴位,肾俞主要用来补肾气,复溜是滋阴补肾,太溪穴即补肾气也可滋阴。中极穴通调全身水道但擅长下身水道,补可以固溺就是治疗尿多證,泄可以通利水道就是消肿利尿的意思,减肥也算核心穴。)

肝肾阴虚,包含了肝阴虚和肾阴虚,把治肝阴虚和治肾阴虚的穴位一块用上,其余类同。

补中益气:百会、中脘、气海、足三里、三阴交、太渊
益气行血、通经活络、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健脾和胃、温中散寒、脾肾双补、化水利湿、调和营卫。
可作为一切亚健康艾灸养生保健的基础施灸方穴,还可治疗气虚血瘀之中风、胃脘痛、腹胀、腹泻、气短、乏力、腰腿无力、浮肿等症。

五脏俱补: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肾俞。
气血津液病证 <wbr>虚劳
补五脏、调气血、安神定志、通经活络。
为背部膀胱经穴位,可用于强身健体、防治亚健康、体质衰弱。还可治疗心悸气短、腰酸乏力、中风后遗症及一切虚劳损伤。

灸神阙穴:神阙(肚脐)属任脉经。又名脐中。艾灸神阙穴,有温补元气,健运脾胃,固脱复苏之功效。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实验性关节炎大白鼠的神阙穴,其炎症区坏死程度及细胞浸润明显减轻,隔盐灸正常小白鼠的神阙穴,其杀伤细胞活性,在24小时内迅速升高,72小时至120小时复原,若间日连续灸,则活性升高可维持更长的时间。
神阙穴多采用隔盐灸,还有一种叫做神阙灸脐法的保健灸法,其法是,先以生五灵脂24克、生青盐15克、乳香3克、没药3克、夜明砂6克(微炒)、木通9克、干葱头6克、麝香少许,研成细末备用(以上诸药在中药店有售)。施灸时取面粉适量,用水调和作圈置于脐周。取药末6克,另用槐树皮剪成圆币形,将脐上的药末盖好,每岁一壮,灸治一次换一次药末,每月可灸1次,午时灸为宜,多用于身体虚弱者,并可强健脾胃功能,预防疾病。
灸神阙还能治泄泻、便血及病后大便不通。据《窦材灸法》载:“肠癖下血,久不止,此饮食冷物,损大肠气也,灸神阙穴三百壮;虚劳人及病后大艾灸神阙穴,对泄泻、绕脐腹痛、脱肛、中风脱证、角弓反张、产后尿潴留、慢性腹泻、皮肤瘙痒、荨麻疹有效好的防治作用。

灸气海穴:气海属任脉,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下1.5寸。灸气海有延年益寿、养生保健的作用。《旧唐书》卷一百六十五载,柳公度年八十余,步履轻便,当有人问其养生之术时,他说:“吾初无术,但未尝以元气作喜怒,气海常温耳。”灸气海能生发和培补元气,滋荣百脉,益肾固精,保健强身,解除疲劳等。据《窦材灸法》记载:“上消病,日饮水三至五升,及心肺壅热,又吃冷物,伤肺肾之气……春灸气海,秋灸关元三百壮,口生津液。”认为灸气海能预防治疗糖尿病。日本代田文志(现代日本针灸学家)认为用艾灸气海可预防阑尾炎,可以灸20~3O壮。
气血津液病证 <wbr>虚劳

现代研究认为:艾灸气海穴可防治下腹部疼痛、大便不通、泄痢不止,遗尿、遗精、阳痿、滑精,闭经、崩漏、带下、子宫脱垂,中风脱证、脘腹胀痛、气喘、疝气,失眠、神经衰弱、肠炎等。

气血津液病证 <wbr>虚劳

灸关元穴:关元属任脉,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下3寸。该穴为小肠之“募穴”,足三阴经、任脉之会,一身元气之所在。别名“丹田”。《难经·六十六难》集注中杨玄操说:“丹田者,人之根本也,精神之所藏,五气之根元,太子之府也。”中医学认为,关元其部位为真阳所居、化生精气之处。艾灸关元能使清阳上升,浊阴下降,元阳温暖,血液充盈,能培肾固本,补气回阳,通调冲任、理气活血。艾灸关元,能治积冷,男子疝气,梦遗淋浊,女子瘕聚,经产带下,诸虚百损。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关元可使血液动力学改变,对心肌具有正变力性作用,从而使得每博指数(SI)和左心室搏做功指数稳定增加。艾灸关元还可改变动脉血氧运输量,有增加利用氧的作用,能增加机体代偿能力,防止缺氧加重和延缓休克的发展。艾灸关元可防治遗尿、尿频,隆闭、少腹胀痛,脱肛、疝气、遗精,白浊、阳痿、早泄,月经不调、经闭、痛经、崩漏、恶露不尽、不孕,中风脱证、虚劳赢瘦等。

气血津液病证 <wbr>虚劳
「药王」当归 可补一切虚劳
当归小传
三国时期,司马昭派大将钟会、邓艾进攻蜀国,蜀国君主刘禅竟吓得开城投降,使苦苦坚守在剑阁的姜维,欲降不愿,欲战不能。司马昭抓走了姜维的母亲,姜母一听说儿子竟投敌而未以身殉国,气得不行,写了封信大骂儿子不忠、不孝、不义。
姜维看了信,坐立难安,想要禀报母亲实情,又怕泄漏军事机密,坏了大事,又不忍母亲气愤伤神害身,于是写了一封信,夹带二种中药,一是远志,一是当归。信写着:「雄关高阁壮英风,捧出热心,披开大胆;剩水残山余落日,虚怀远志,空寄当归。」知子莫若母,母子连心。姜母看信之后,才知原来儿子胸怀远志,暂时假投降,打算重振社稷。姜母为让儿子毫无牵挂,全心救国,决定牺牲小我,完成大我,竟撞墙而死。

唐朝安史之乱,唐玄宗、杨贵妃被迫仓促离开长安。临走前,大臣罗公远将一密封的锦匣呈献皇帝,匣上写着「愿此物保君王一路平安」。乱事平定后,唐玄宗令人开匣,只见内放几枝上等当归,龙心大悦,回驾长安后,重赏罗公远。

古时民间,以药寄情:「离别时赠之以勺药;相招时,寄之以当归;拒返时,回之以远志。」

 当归小籍
当归属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性味甘辛温,归心肝脾经,《本草经》列为中品。功能:补血调经、养血生肌、活血止痛、润肠通便,治一切血、一切风,补一切虚劳。享有「十方九归」、「药王」、「圣药」的美称。以甘肃岷县所产质量最佳,已有1,480多年生产历史,因其能使气血各有所归,故名当归。一般当归的效能──头部止血、尾部行血、身部养血、须部通络,全身用和血。

美国用当归液注射航天员,以确保航天员在太空中能保持血液循环正常。当归挥发油内含29种成分,水溶性可分出23种金属元素。制成注射液,直接注射穴位可治头痛、心律不整、咳嗽、腰腿痛、肝病、肾炎、消化道出血、鼻炎、暴聋、失眠、皮肤病等等。

当归的水溶液有极强的抑黑色素形成的活性作用,可治黑斑、老人斑,为美容美白良药,可制成美容膏,亦可制成护发膏,使发柔软发亮。

补血:当归加熟地、白芍、川芎,合为四物汤。
血虚气弱:当归配黄耆。
治脾虚寒,或血虚致腹冷痛:当归加生姜、羊肉、桂枝、芍药,煲汤。
美容护发:当归3两加水1,500c.c.,煮成1,000c.c.,滤去渣,洗脸后,用棉花棒蘸液抹面,或洗头后,用液少许揉按发根。
治外伤芽肉生成:当归加紫根、胡麻油、蜜腊制成紫云膏,还可治火伤、冻伤、痔疮。
试胎孕后无胎动:当归加川芎。服下,若胎已死即下,若胎活则安,阴道出血停,腹痛止,恢复胎动,手到成功,其效如佛手托胎,故名佛手散。

禁忌:当归能滑大肠,肠胃弱、泄泻溏薄、湿盛中满、一切肠胃机能失常而恶食、消化不良者勿用。

气血津液病证 <wbr>虚劳
[党参杞子鹌鹑汤]有健脾益胃,补中益气的作用,且能益智宁神. 最适合虚劳人士服用.
用料:党参15g, 杞子12g, 红枣(去核)6枚, 急冻鹌鹑2只.
做法:鹌鹑解冻后洗净,出水; 党参,杞子,红枣浸洗; 将全部材料放入瓦煲内,用8碗水煮约2小时成碗,即可连汤料同食。

【乌鸡生地治虚劳】
用料:乌雌鸡1只,生地黄500克。
作法:将生地黄切细,饴糖500克,纳鸡腹内缚定,铜器贮,于瓶中蒸熟。
用法:食肉饮汁。
此方对虚劳有效。食用时不用盐。

【鳗鱼治虚劳】
用料:大鳗鱼不拘多少,熟山药末适量。
作法:将大鳗鱼洗净,蒸笼铺荷叶,将鳗鱼放上蒸半小时取出,去头、尾、骨后捣烂,与炒熟的山药末和丸,如梧桐子大,晒干,加薄荷置瓷罐内密封,备用。
用法:空腹用薄荷汤或酒送下9~12克。此方对虚劳有效。

【山药生地治虚劳】
用料:山药、怀生地、熟地各120克,山茱萸(酒蒸,去核)、丹皮、泽泻、白茯苓(去皮)各90克,川黄连(酒炒)、槐花(人乳拌蒸)、川大黄(酒蒸九次)各适量,猪大肠1具。
作法:将上述各药研成细末,装入猪大肠内,两头扎住,糯米3公斤,小浸透米去水即将药肠藏糯米甑内蒸半小时为度,捣药肠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服80丸,空腹时盐汤送下,对四肢无力、面色痿黄的虚劳有效。

【糯米糖核桃治虚劳】
用料:好烧酒1000克,白糯米糖120克,核桃肉7个。
作法:将上述三味装入瓷瓶,密封,滚汤煮1小时,埋土中7天去火毒。
用法:每日服1~2小杯,不可太多。
此方对男女五劳七伤、身体烧热、精神倦怠、食欲不振的虚劳有效。

【山药牛膝远志治虚劳】
用料:山药、牛膝、远志、山萸肉、楮实、白茯苓、五味子、巴戟天、石菖蒲、肉苁蓉、杜仲、茴香各30克,枸杞子、熟地黄各60克。
作法:将牛膝用酒浸,远志去心,巴戟天酒浸去心,肉苁蓉酒浸1夜,杜仲姜汁酒拌炒去丝。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次服13丸,空腹用温酒或盐汤送下,每日三次。
此方对脾肾虚寒、血气两亏、食欲不振、发热盗汗的虚劳有效。

【龟板鹿角治虚劳】
用料:龟板500克,鹿角1500克,枸杞子180克,人参90克。
作法:将鹿角截碎,龟板打碎,长流水浸3日,刮去垢,用砂锅河水慢火,煮3昼夜,不可断火,水少则添热水,不可添冷水。3日后取出晒干,碾为末。另用河水将末与枸杞、人参又煮1昼夜,滤去渣,再用慢火熬成膏。
用法:初服4克,渐加至8~9克,空腹、酒送。
此方对虚损精损、梦泄遗精、瘦削少气、目视不明的虚劳有效。

【黑矾醋治虚劳】
用料:黑矾(皂矾)500克,好米醋250克。
作法:将矾放入罐中,加好米醋,用盐泥封口,用炭火围起来烧至酒罐全部透红为止,待其冷却后,取出研为细丸,每丸约重9克。
用法:每天服1丸。
此方对积年虚劳疗效佳。

【鹿角胶菟丝子治虚劳】
用料:鹿角胶(以酒浸胶数日,煮糊,丸众药),鹿角霜(碾成细末)、菟丝子(酒浸两宿、蒸、研)、柏子仁(另研)、熟地黄(酒浸两宿、蒸、焙、余酒加入胶内)各300克。
作法:先焙鹿角胶、菟丝子、地黄干碾成细末,柏子仁在众药内碾,鹿角胶加酒煮成糊,于石臼内捣2000余下,至其熟,糊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早晚空腹服50~100丸,盐汤或酒送下。
此方对虚劳功效奇特。

【枸杞桂圆治虚劳】
用料:枸杞、桂圆肉、核桃肉、白米糖各250克。
作法:将药共装入纱布袋中,扎口,放入罐中,用好烧酒3000毫升;将大蒜2500毫升当洗,封口窖三周取出。
用法:每日两次,每次饮30~60毫升。
此方对脾肾两虚、面色痿黄、精神萎靡、腰膝酸冷的虚劳有效。

【二乌治虚劳】
用料:川乌(烧药性)、草乌(烧药性)、当归、薄荷叶、淡竹叶、生甘草、良姜、陈皮各6克。
作法:用白酒5000毫升,甜酒2500毫升,红糖620克,先以小醋将红糖调匀去渣,入酒内,再用纱布包上药,浸于酒内5日即成。
用法:不拘量随饮。
此方对脾胃虚弱、精神疲乏、气血亏损的虚劳有疗效。


生地黄鸡

〔食品〕生地黄半斤、饴糖五两、乌鸡一枚。 
〔主疗〕腰背疼痛,骨髓虚损,不能久立,身重气乏,盗汗少食,时复吐利。 
〔方法〕先将鸡去毛肠,肚净,细切,地黄与糖相和匀,内鸡腹中。以铜器中放之,复置甑中蒸炊,饭熟成,取食之,不用盐醋,唯食肉尽,却饮汁。

羊密膏

〔食品〕熟羊脂五两、熟羊髓五两、白沙蜜五两、炼净、生姜汁一合、生地黄汁五合。 
〔主疗〕治虚劳、腰痛、咳嗽、肺痿、骨蒸。 
〔方法〕以上五味,先以羊脂煎令沸,次下羊髓,又令沸,次下蜜,地黄。生姜汁。不住手搅,微火熬数沸,成膏。每日空心温酒调一匙头,或作羹汤,或作粥食之亦可。

羊脏羹

〔食品〕羊肝、肚、肾、心、肺,各一具,汤洗净,牛酥一两,胡椒一两,荜茇一两,豉一合,陈皮二钱去白,良姜二钱,草果两个,葱五茎。 
〔主疗〕肾虚劳损,骨髓伤败。 
〔方法〕先将羊肚等慢火煮令熟,将汁滤净,和羊肝等并药,一同入羊肚内,缝合口,令绢袋盛之,再煮熟,入五味,旋旋任意食之。

羊骨粥

〔食品〕羊骨一付,全者捶碎,陈皮二钱去白,良姜二钱、草果二个、生姜一两、盐少许。 
〔主疗〕治虚劳,腰膝无力。 
〔方法〕水三汁,慢火熬成汁,滤出澄清,如常作粥,或作羹汤亦可。

羊脊骨羹

〔食品〕羊脊骨一具,全者捶碎,肉苁蓉一两,洗切作片,草果三个、荜茇二钱, 
〔主疗〕治下元久虚,腰肾伤败。 
〔方法〕水熬成汁,滤去滓,入葱白,五味,作面羹食之。

白羊肾羹

〔食品〕白羊肾二具,切作片,肉苁蓉一两,酒浸,切,羊脂四两,切作片,胡椒二钱,陈皮一钱,去白,荜茇二钱,草果二钱。 
〔主疗〕治虚劳,阳道衰败,腰膝无力。 
〔方法〕以上各件相和,入葱白、盐、酱,煮作汤,入面子,如常作羹食之。

猪肾粥

〔食品〕猪肾一对,去脂膜切,粳米三合,草果二钱,陈皮一钱去白,缩砂二钱。 
〔主疗〕治肾虚劳损,腰膝无力疼痛。 
〔方法〕先将猪肾、陈皮等煮成汁,滤去滓,入酒少许,次下米成粥,空心食之。

鹿肾羹

〔食品〕鹿肾一对,去脂膜切。 
〔主疗〕肾虚、耳聋。 
〔方法〕于豆豉汁,入粳米三合,煮粥,或作羹,入五味,空心食之。

羊肉羹

〔食品〕羊肉半斤细切;萝卜一个,切作片;草果一钱,陈皮一钱去白,良姜一钱,荜茇一钱,胡椒一钱,蒸白三茎。 
〔主疗〕肾虚衰弱,腰脚无力。 
〔方法〕以上诸药水熬成汁,入盐、酱,熬汤下面子,作羹食之,将汤澄清作粥食之亦可。

黑牛髓煎

〔食品〕黑牛髓半斤,生地黄汁半斤,白沙蜜半斤,炼去蜡。 
〔主疗〕肾虚弱,骨伤败,瘦弱无力。 
〔方法〕以上三味,和匀,蒸成膏,空心酒调服之。

乌鸡汤

〔食品〕乌雄鸡一只,洗净,切作块子。陈皮一钱,去白,良姜一钱,胡椒二钱,草果二个。 
〔主疗〕虚弱劳伤,心腹邪气。 
〔方法〕以上诸药以葱、醋、酱相和,入瓶内封口,令煮熟,空腹食。

山药

〔食品〕羊骨五、七块带肉,萝卜一枚,切作大片,葱白一茎,草果五个,陈皮一钱,去白,良姜一钱,胡椒二钱,缩砂二钱,山药二斤。 
〔主疗〕诸虚,五劳七伤,心腹冷痛,骨髓伤败。 
〔方法〕以上诸件同煮取汁,澄清,滤去粗。面二斤,山药二斤,煮熟研泥,搜面作,入五味,空腹食之。

山药粥

〔食品〕羊肉一斤,去脂膜,烂煮,熟,研泥。山药一个,煮熟,研泥。 
〔主疗〕虚劳、骨蒸、久冷。 
〔方法〕肉汤内下米三合,煮粥,空腹食之。

国产好点的白参就可以
气血津液病证 <wbr>虚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