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诊断学表典歌诀 之二

 5508 2011-10-30

中医诊断学表典歌诀之二

七、躯体诊

7.1 胸腹诊

7.1.1 诊胸胁:人体外壳之一诊部分,内藏心、肺、肝、胆诸脏腑

病人动作与感觉

病名

胸痛闷、手按压有轻快感

肺虚、气壅、气结胸

频用手捶击胸部

胸内留有痰湿

时时嗳气,有畅快感

气滞

按病人胁部有抗力压痛

少阳经实证

按病人胁部无抗力有压痛

少阳经虚症

能坐、不能卧之咳喘,胸胁满,神昏疲倦

水停胸胁

胁部刺痛没固定点跌打损伤

血瘀

歌诀:胸痛闷手按压有轻快感:  属肺虚、气壅、气结胸间。

      频用手捶击:属内有痰湿。属气滞:得嗳气畅快点。

      胸胁有抗力压痛:        属少阳经实证;

      无抗力有压痛:          属少阳经虚病。

      坐而不卧咳喘满,        水停胸胁神昏倦。

      胁部刺痛不固定,        跌打损伤,血瘀证。

7.1.2按虚里(心跳处位于左乳下)

虚里跳动情况

搏动甚微

搏动过于剧烈

惊、气短

宗气病变

宗气内虚

宗气外泄

心悸

歌诀:按穴:虚里,宗气内虚,搏动甚微。

      宗气外泄,搏动过剧。

      气短而惊为心悸。

7.1.3按心下(胸剑突处)

症状

病名

心下按之硬而痛

实证结胸

心下满,按之濡软而不痛

痞症

心下按之坚硬,边如旋杯,大如盘

水饮

脘痞按压痛疼

小结胸

胸腹硬痛

大结胸

歌诀:心下按之硬而痛:  属实证结胸。

      心下按濡软无压痛:脘满为痞证。

      水饮按之心下坚,  边如旋杯,大如盘。

      脘痞按痛小结胸,  胸腹硬痛大结胸。

7.1.4-A按腹部:

脏腑靠腹护卫,腹赖脏腑生化气血充养,内外一体相互依存,故诊察腹部,司外揣内,能推断内在脏腑之病变。

腹痛定疾病性质

主要表现证状

虚证

喜按

实证

拒按

寒证

得热疼痛减轻

热证

得冷后舒畅,痛减轻

寒邪凝中脘

痛疼手不可按

脾虚胃不和

时痛时减轻

蓄血证

小腹硬满痛,小便利

肝气郁络

少腹痛

血瘀或肠痈

痛处固定不移,有定点痛

歌诀:腹痛虚喜(按)实拒按,

      得冷舒为热(证),得热痛减为寒,

      手不可按,寒邪凝中脘,

      脾虚胃不和,时痛时减。

      小腹硬满痛,小便利——蓄血证,

      少腹痛——肝气郁络经,

      痛处定——血瘀或肠痈。

7.1.4-B

腹痛在脐的部位及症状

腹痛的性质

脐左右痛

寒气凝聚证

脐上正中冲心不休痛

任脉寒血滞证

脐两傍筋脉急,如臂如指状

痃气

歌诀:脐左右痛: 寒气凝聚证。

      脐上正中上冲心不休痛,属任脉寒血滞病。

      脐之两傍筋脉急,如臂如指为痃气。

7.1.5胸腹积块:

积块名

引起之脏

所在部位

形状

肥气

左肋下

如复杯有头足一样

伏梁

起于脐上

大如臂

痞气

在胃脘部

复如盘

息贲

右胁下

如杯大

贲豚气

在少腹

如豚状

歌诀:肝之积:名肥气,

      左胁下,有头足,复杯兮。

      心之积:曰伏梁,

      大如臂,起脐上。

      脾之积:复如盘,

      名痞气,在胃脘。

      肺之积:右胁下,

      名息贲,如杯大。

      肾之积,于少腹,

      曰贲豚,豚杯乎。

7.1.6腹部募穴异常主脏腑病变:

腹部压痛结节募穴

主相应脏腑病变

中脘

章门

京门、丹田、气海

天枢

大肠

关元

小肠

中极

膀胱

歌诀:诊腹莫忘查募穴,  压痛结节俱征也:

      中脘主胃、脾、章门,京门、气海、丹田肾,

      大肠、天枢、小关元,主膀胱穴中极点。

7.1.7乳房异常主病:(乳头属肝、乳房属胃,正常大小一致、相对称)

乳房异常

主病

两个大小不一样

肝盛

乳房小

气血虚损

男子乳大

乳疬

乳头凹陷

气下陷症

乳头黧黑色

妇女有孕征

乳头皲裂

肝火旺

泌乳带血

胃热甚

乳痛、暴怒

肝经热

乳痛分泌血

肝火盛

乳房肿块

乳痈

乳块开花散肿

乳岩

歌诀:头肝房胃乳对称, 大小不一为肝盛,

      气血虚损乳房小, 男子乳大乳疬称,

      乳头凹陷气下陷, 乳头黧黑妇孕征,

      乳头皲裂肝火旺, 泌乳带血胃热呈,

      乳痛暴怒肝经热, 乳痛泌血肝火凶,

      乳房肿块为乳痈, 乳块开花乳岩成。

7.1.8小腹块状物主病:

小腹块状

病名

妇人有小腹积块

血瘕

男子小腹包块

疝气

包块有形、痛处固定,不移不消

积证

时聚时散痛无定处,按之无形

聚证

形如筋结,久按移动之软块,水呜声

饮癖

聚散不定,按如蚯蚓动,如筋硬

虫征

歌诀:妇人小腹积血瘕, 男子小腹积块疝;

      包块有形痛处定, 不移不消证属积;

      时聚时散痛不定, 按之无形证属聚;

      块软筋结久按移, 有水呜声为饮癖;

      虫如蚯蚓移不定, 时聚时散腹不平。

7.2腰背诊

背为胸中之府,而胸中乃心、肺所居;督脉贯脊行于背中,足太阳经分左右四行循行于脊旁两侧;项背大椎穴为手三阳经汇集之处;且五脏六腑俞穴布于脊之两侧,故背之为病在脏多因于肺,在骨多由脊伤,在经多及太阳经及督脉。此外脏腑病变也可在相应俞穴反映出来。

7.2.1腰背异常主病:

 

 

腰背异常象

主病

1

腰背痛

背痛连项

风寒侵袭

冷痛畏寒

阳气虚

脊骨空痛

督脉受损

背痛彻心

胸痺

腰痛绵绵

肾虚

阴雨痛甚

寒湿

灼热沉胀痛

湿热

刺痛不移

血瘀

2

腰背酸

背酸

湿阻或气血不足

腰酸

肾阴亏或劳损

3

腰背热

背热

肺火或肾阴虚

腰热

湿热或缠腰火丹

4

腰背凉

背冷、有如掌大

阳气虚感寒

腰凉、如冷风吹

命门火衰风冷侵

5

腰如绳束

腰如绳束伴腰痛

带脉病引起气不通

腰肌灼痛难活动

肝经湿热

6

骶痛

骶痛(尾闾痛)连腰痛

肾亏精血,或寒湿挫伤

歌诀:背痛连项风寒袭; 冷痛畏寒阳气虚;

      脊骨空痛督脉损; 背痛彻心为胸痺;

      腰痛绵绵属肾虚; 阴雨痛甚寒湿袭;

      灼热沉胀因湿热; 刺痛不移为血瘀。

      湿邪阻络呈背酸, 气血不足可使然;

      腰酸多由肾阴亏, 劳损日久也为患。

      背热因由肺火郁, 另有肾虚阴不济,

      湿热浸淫呈腰热, 缠腰火丹多见矣。

      背冷感寒阳气虚, 冷如掌大寒伏聚;

      腰凉如有冷风吹, 命门火衰风寒袭。

      腰如绳束伴腰痛, 带脉为患气不通;

      肝经湿热也可致, 腰肌灼痛难活动。

      骶痛又名尾闾痛, 每与腰痛紧相关,

      多因肾亏精血虚, 寒湿挫伤也可见。

 

 

7.3诊皮肤

根据皮肤纹理之疏密,可测知卫气之强弱;观皮肤之润燥滑涩,可知津液之多寡;察毫毛之长短粗细,可知气血盛衰多少;肌肉之消长,尤关胃气之有无;肌肉之软硬,尤关脾胃之盛衰。

7.3.1 望皮肤色泽(正常红黄隐隐明亮)异常主病:

皮肤色泽异常色

主病

红色带红活

实热

红色带暗

虚热

黄色(阴黄暗、阳黄明)

脾湿、气血虚

青色

寒滞

青紫色

淤血

白色(特白色)

气血虚(白驳、白癜风)

黑色

肾虚、气血寒凝或瘀滞

歌诀:皮肤经络气血荣,正常红黄隐隐明。

皮肤红色热机体,红活属实暗为虚。

      肤黄脾湿气血虚,阴黄阳黄细分析。

      青色皮肤多寒滞,有淤血肤青紫兮。

      皮肤色白气血虚,白驳白癜病中起。

      黑色皮肤多肾虚,寒凝气血气或有淤。

7.3.2 望皮肤病形及病因

皮肤病

病形病因

风疹

淡红色伤在卫分、鲜红伤气分、紫伤营分

奶疹(婴儿)

风热、湿热郁于皮肤

痱子

暑热季节,湿热交蒸,生于皮表

水痘

时邪发于肺脾‘湿热相搏处于水皮

白?

湿温致皮肤上白色水疱 ,晶莹为实易愈,枯瘪为虚,难愈缠延;先发于颈,后胸腹,亦见四肢,疱破臭味

牛皮癣

风热湿邪及精神不畅,先痒,对称分布

痤疮

青年人食辛辣肥肉致肺热、脾湿毒表于面部

天疱疮

皮上呈松弛性大疱,心火脾湿内蕴外感风热

缠腰火丹

串腰龙,带状疱疹,肝火湿热毒引起

皮疣

称猴子,风热夹毒与血虚为病因

麻风病

接触性传染病,鼻坏眉落,皮损难愈

梅毒

杨梅疮由接触和胎传之性病

痈证

皮红肿疮,由火毒、六淫七情劳伤,食伤引发

疽证

漫肿皮色不变,因气血不足或寒痰凝滞故

疔疮

火毒邪于皮肤,出现红线(走黄)速刺血

疖子

多发多暑湿热,气血情志郁结引发

歌诀:风疹卫分色红淡,气分鲜红营分紫。

奶疹发于婴儿期,风热湿热郁于皮。

痱子发于暑热季,湿热交蒸生皮兮。

水痘时邪发肺脾,湿热相搏透水皮。

白焙湿温是病机,晶莹为实枯瘪虚。

牛皮癣因风热湿,神郁奇痒对称出。

痤疮青年辛甘肥,肺热脾湿毒搏肌。

天疱疮发心与脾,外感风热疱松皮。

缠腰火丹串腰龙,肝火湿热熏皮呈。

皮疣俗名猴子称,风热夹毒血虚成。

麻风接触传染病,鼻坏眉落皮伤形。

梅毒又名杨梅疮,接触胎传致皮伤。

痈证红肿由火毒,六淫七情劳食故。

疽证漫肿色不变,气血不足滞寒痰。

疔疮火毒袭于皮,疔疮走黄刺血驱。

疖子多发多暑湿,气血郁结湿热致。

7.3.3闻皮肤异味主病

闻皮肤异味 

主病

烂苹果味

消渴(糖尿病)

氨气味

水肿、肾劳(慢性肾炎)

烂白菜味

低血糖、佝偻病

鱼腥味儿

先天遗传

肝臭味儿

肝炎、肝损伤

粪臭味儿

膀胱结肠瘘

枫糖(烧焦糖)味

低智遗传、糖尿病

猫尿味

低智骨质疏松

脚汗臭味兼脚痒

脚气、足臭综合征

酸臭汗味

发热性病(汗出久渍)

口臭气

消化道疾病

臭秽气

疫疠湿热

大蒜气

有机磷农药中毒

腋下膳臊气

狐臭

歌诀:烂苹果味消渴症,  氨气肾炎和水肿,

      烂白菜低糖佝偻病,先天遗传味鱼腥。

      肝炎损伤肝臭味,  膀胱肠瘘粪臭气;

      糖尿遗传枫糖气,  低智骨松猫尿味;

      脚痒汗臭称脚气,  酸臭汗味热性疾;

      口臭气消化道系,  臭秽味湿热疫疠。

      大蒜味有机磷毒,  腋下膻臊狐臭故。

 7.3.4问皮肤寒热象主病与病因:

寒热象

主病

病因

1

久病阳虚阴寒

新病外感未化热

寒中脏腑经络

 

2

里  潮热

热  低热

症  壮热

热有定时

阴虚气不足

邪实热蒸

3

恶寒发热

 

表证

新病外感

4

热重恶寒轻

表热证

 

5

寒重热轻

表寒证

 

6

寒热往来

少阳病

半表半里,伴胸胁苦满

7

数日寒热交替

疟疾

病在膜原(非典也引发)

歌诀:但寒不热里寒症,久病阳虚阴寒生,

      新病外感未化热,脏腑经络寒直中。

      但热不寒里热证,热有定时潮热名,

      低热阴虚气不足,壮热邪实热蒸蒸。

      恶寒发热同时见,新病外感表证明,

      表热热重恶寒轻;寒重热轻表寒症。

      寒热往来半表里,胸胁苦满少阳病。

      一日数日寒热替,病在膜原疟疾生。

 

7.3.5问痛痒麻木象主病:

痛痒麻木象

主病

周身疼痛

外感

身痛如杖

阴毒

烧灼热痛

热证

身痛得暖痛减

寒证

局部固定痛

疮疡

局部定点啄痛

疮疡化脓

如锥刺痛

表证

钝痛

深里病

皮肤发痒

湿、风、毒、热、虫、血虚、伤口正复

麻木肤肌

气血虚、寒湿、痰淤、气血凝滞

歌诀:周身疼痛多外感,身痛如杖阴毒病,

      灼热痛疼多为热,得暖痛减为寒证;

      疮疡痛定毒局限,痛疼如啄为化脓;

      痛疼如刺病在表,钝痛多为深部病。

      痒证原因湿与风,毒散正复热与虫,

      血虚风燥肤失养,伤口受风痒亦生。

      麻木之间分重轻,因为气血虚不荣,

      寒湿痰淤脉络留,气血凝滞络不通。

7.3.6皮肤切诊象主病:

皮肤切诊象

主病

触按身热

阳盛证

触摸身凉

寒证

久按热轻

表热

久按热甚

里热

皮肤干燥

津液亏

皮肤润滑

津液盛

皮肤摩擦变硬

胼胝

结节膜外与皮里硬(脏腑病致)

硬皮病、气血痰火寒湿浸

肌肤按之凹不起

水肿

手按凹陷,举手即复平

气肿

肤肿硬不热

阴证

肌肤红肿热痛

阳证

歌诀:触之身热为阳盛,触摸身凉寒气生;

      久按热轻热在表,久按热甚热在中;

      皮肤干燥津液亏,皮肤润滑津液盛;

      摩擦变硬名胼胝,脏腑已伤硬皮病,

      结节膜外与皮里,气血痰火寒湿浸。

      水肿按之凹不起,气肿举手即复平;

      肿硬不热多为阴,红肿热痛为阳证。

 

7.4诊二阴

前阴为宗筋所聚,又为太阳,阳明所合。肝胆经脉及任督二脉均循阴器,故前阴与肝胆、肾、太阳、少阳、阳明、少阴、厥阴等脏腑经络有密切联系。后阴为肛门,系于直肠,通于大肠,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热则肛门闭,肺寒则肛门脱。

7.4.1望诊男子前阴象主病与病因:

男子前阴异常象

主病与病因

龟头紫肿痛疼

龟头痛

阴茎溃烂

湿热

阴肿囊大,无痛感痒感

水肿、或坐地受湿。

阴囊肿透明

水疝、肝经受寒湿或湿热侵。

小儿阴囊紧而实

正常,体健气旺之征象。

前阴松弛下坠,色白

体虚、气血两伤。

会阴部生初如莲子后如柑大疮

穿裆毒,忧思劳伤,湿郁引起

红痛为顺,塌陷为逆,收敛难。

阴囊旁生痈重坠

跨马痈,火湿毒伤肝经。

男女前阴生小疱逐渐溃烂

疳疮:生于龟头名下疳;生于阴茎名蛀疳;生于包皮名袖口疳;时间久,全溃烂名蜡炖疳。

前阴出现梅毒疮(疳疮—硬下疳)

杨梅疮(梅毒疹)、杨梅结毒、小儿遗毒(先天梅毒,胎传梅毒)

梅毒:嵌入皮肉内坚硬如赤豆的叫杨梅豆;

形如风疹的叫杨梅疹;红晕发斑的叫杨梅斑

歌诀:紫肿痛疼龟头痈,阴茎溃烂湿热征;

      坐地受湿或水肿,阴肿囊大无痒痛;

      囊肿透明为水疝,湿分寒热归肝经;

      小儿阴囊紧而实,多属体健气旺形,

      松弛下坠其色白,身体气血虚弱征;

      穿裆毒发会阴前,忧思劳伤湿郁源,

      焮痛红顺塌陷逆,腐深漏弱收敛难。

      跨马痈生阴囊旁,重坠肝经火湿伤。

      男女前阴生疳疮,初起小泡渐溃烂:

      生于龟头名下疳,生于阴茎名蛀疳;

      皮包裹者袖口疳,久而遍溃蜡炖疳。

      梅毒性病疮疹斑,传染途径先后天,

      形如赤豆杨梅豆,嵌入肉内硬而坚;

      形如风疹杨梅疹;红晕发斑杨梅斑。

7.4.2望女子前阴象异常主病:

前阴异常象

主病

 

 

1

先天

畸形

牝窍内旋有物如螺也

螺(如螺狮)

牝窍小即实女(石女)也

纹(石女)

无窍如鼓也

鼓(无窍)

有物如角,即阴挺(子宫脱垂)

角(阴挺)

一生经水不调及崩带之类也

脉(经不调)

2

阴户脱膨或松弛

阴宽

3

阴户生疮肿痒痛或浓水淋淋

阴蚀

4

脱垂

子宫下脱如球如梨样突物

阴挺

5

突肉

阴中突肉似鼠乳一样

阴中息肉

6

肤白色萎枯搔痒疼痛

女阴白斑

 

7

 

下疳---蚀烂肛阴,即狐也

狐惑病(内郁伤寒遗毒)

牙疳---脱牙穿腮,破唇

潮热声哑腐秽气

歌诀:先天畸形五不女,螺乃阴纹如螺狮,

      阴中狭小谓之纹,鼓似无窍阴绷急,

      阴核过大名为角, 无经不孕脉名取。

      千金要方载阴宽,阴户脱膨松弛现。

      阴户生疮肿痛痒,浓水淋淋阴蚀名;

      子宫下脱即阴挺,突物如球如梨形;

      阴中突肉似鼠乳,或为阴中息肉称;

      女阴白斑肤色白,甚则枯萎搔痒痛;

      独蚀二阴或咽唇,古曰狐惑近疳名。

      潮热声哑腐秽气,热邪内郁泄不成。

 

 

7.4.3闻诊前阴异常象主病:

前阴异常象

主病

阴中时时排气如矢气之状(胃气下泄)

阴吹

阴中有臭气味(下焦、湿热引起)

阴臭

阴中有恶臭气味

阴溃肿

歌诀:阴中时时矢气声,胃气下泄阴吹病;

      下焦湿热嗅阴臭,恶臭多见阴溃肿。

7.4.4问前阴异常象主病

前阴异常象

主病

阴茎萎软不举

阳痿

前阴不温 (命门火衰引起)

阴冷

阴茎勃举盛

阳强

不在性交时精遗出泄

遗精

有梦交而遗精

梦遗

无梦而现遗精(肾虚火动引发)

滑精(湿或热)

未性交或乍性交即泄精(肾虚不固)

早泄(相火盛)

精液稀而量少(不育之因)

精冷(肾精亏)

性交不射精

肾气损亏

茎中出现痒痛难受

湿热蕴结

阴囊搔痒兼热痛

血虚燥湿或热

阴缩少腹紧而痛,前阴萎软

上缩

鼠蹊肿痛

湿热或寒凝气滞

女阴痒兼灼热或痛

湿热生虫

阴痛兼胀难忍

郁热或交媾损

女先天前阴异常,气血失调,伤冲任脉致不孕

女子不孕

女在孕后3个月内流产

胎坠

孕妇在3-7个月间流产

小产

女子经常怀孕又屡流产(冲任不固,气血虚)

滑胎

男子阳痿不用,古云天阉是也。

 

男子精不固,常自遗泄也。

男阴茎被割,致不能生育者,寺人也。

阴茎举而不强,见敌不兴也,阳痿。

男女二性人称阴阳人,又称人疴。

歌诀:茎萎不举称阳痿,阳强阴茎勃举盛;

      前阴不温谓阴冷,命门火衰寒气凝;

      不交精泄为遗精,有梦而遗梦遗名;

      无梦遗精曰滑精,肾虚火动湿热呈;

      未交乍交即早泄,肾虚不固相火盛;

      精冷液稀且量少,肾精亏虚不育因;

      不射精者肾气损,茎中痒痛湿热蕴;

      阴囊搔痒兼热痛,血虚生燥湿热分;

      阴缩少腹紧而痛,前阴萎软上缩症;

      鼠蹊肿痛湿热壅,寒凝气滞亦致病;

     女子阴痒兼灼热,湿热生虫甚则痛;

     阴痛兼胀甚难忍,郁热或因交媾损;

     女子不孕先天疾,气血失调伤冲任;

     胎坠多在三月内,三七月间小产名;

     冲任不固气血虚,屡孕屡坠滑胎名;

     男子不育无不男:名曰天漏犍怯变,

     除却先天疾患外,肾亏精冷亦多见。

7.4.5切诊前阴异常主病:

前阴异常象

主病

阴户红肿胀痛或酿脓

女阴户痈肿(湿热因)

男子囊肿胀痛或酿脓

男囊痈(肝肾湿热流注)

男睾丸、附睾一侧或两侧肿痛、化脓或不化脓

子痈(湿热或外伤)

睾丸、附睾(合称肾子)生肿块,溃后难愈

子痰

歌诀:阴户痈肿湿热蕴,红肿胀痛或酿脓;

      男子囊痈症亦同,肝肾湿热流注成;

      痈生肾子名子痈,湿热外伤络瘀病;

      子痰肾子生肿块,溃后难愈是特征。

7.4.6望诊后阴异常象主病:

后阴异常象

主病

大便时疼痛或血涌出

肛裂(大肠热结燥屎撑)

肛门周围焮红肿胀

肛肿(气血凝滞或热毒)

肛门周围红肿疼痛

肛痈

肛门周围红肿如桃李,重坠刺痛

脏毒

肛门瘘管流脓水淋漓不收口

肛漏(热毒、湿痰凝)

老人、小儿、产妇肛门外脱

肛脱(气血下陷)

幼儿便后出血,息肉外突触之不痛

息肉痔

幼儿红肉样物脱出肛门外

樱桃垂珠痔

歌诀:肛裂便痛或血涌,大肠热结燥屎撑;

      肛肿肛周焮红肿,气血凝滞热毒蕴;

      肛门生痈肛痈名,肛门周围红肿痛;

      肛周红肿如桃李,重坠刺痛脏毒名;

      肛门瘘管称肛漏,脓水淋漓口不收;

      气血下陷或肛脱,老人小儿产妇多;

      幼儿若患息肉痔,便后出血触无痛;

      赤肉样物脱肛外,樱桃垂珠痔别名。

7.4.7问诊后阴异常象主病:

后阴异常象

主病

肛门搔痒

风热湿邪,虫蛀痔瘘、,或儿蟯虫

肛门似串珠形扁平奇痒疣

肛门疣

前后二阴见脱屑搔痒丘疹

阴癣

肛门疼痛

肛痈、肛疽、肛裂、痔疮

肛门灼热

湿热积滞、久痢、痔、疮痈

肛门往外排气

矢气、气滞或食停积

歌诀:肛门搔痒病因多,风热湿邪郁阻成,

      虫蛀痔瘘亦可见,小儿作痒因蟯虫。

      肛门疣生痒难忍,状似串珠形扁平;

      前后二阴见丘疹,脱屑搔痒阴癣名;

      肛门疼痛痈或疽,或为肛裂痔疮病;

      肛门灼热湿热积,多见久痢痔疮痈;

      肛门排气为矢气,常为食滞或食停。

四肢诊

肺主皮毛,脾主肉,肝主筋,肾主骨,心主血脉,且有“脾主四肢”之称;手足三阴三阳经皆行于四肢,故五脏功能之异常变化及十二经之病变均可显著诸四肢。

8.1望四肢主病:

四肢异常象

主病

1

瘦削

四肢瘦削

脾胃气血虚,脾肾阳衰,肝肾亏虚,小儿禀差。

2

痿软

四肢痿软无力

痿证,脾胃虚,湿热,肝肾亏,脾血阻滞。

3

瘫痪

四肢不用,时作时止,肌不变,中风后遗偏枯

寒痰湿热瘀侵阻络

肝郁血虚

气虚血滞阻络

4

强直

不能弯曲

外邪阻络,痰火动风,

血瘀阻,肝肾亏阳衰。

5

拘急

妨碍屈伸

手指挛急

小腿拘痛

风寒,寒湿,肝血亏,热伤津。

鸡爪风

转筋

6

抽搐

四肢抽搐

风邪闭阻,热极阴虚肝风,痉证,妇经行,儿急慢惊风、痫证、破伤风。

7

振颤

肢颤抖动

中风先兆证,阴虚,血虚脾虚,风痰阻络肝阳风动。

8

关节肿大

关节肿大

膝、大腿瘦

尪痹

鹤膝风

9

下肢青筋

下肢青筋突起

筋瘤(静脉曲张)、气虚血瘀、寒湿、湿热、负重、妊娠、皆可引发。

歌诀:四肢削弱多因虚,脾胃气血不充肌,

脾肾阳衰肝肾亏,小儿禀差养不济。

四肢痿软多痿证,肺热伤津湿热淫,

脾胃虚弱肝肾亏,脾血阻滞为成因。

四肢不用为瘫痪,肝肾气血虚为端,

寒痰湿热瘀侵乘,闭经阻络而为患;

肝郁血虚亦可致,时作时止肌不变;

偏枯多为中风遗,气虚血滞阻络间。

四肢强直不能曲,外邪阻络肝失羁,

痰火动风血瘀阻,肝肾亏虚阳衰极。

四肢拘急碍屈伸,风寒外袭湿热淫;

寒湿蕴结肝血亏;更有热病伤阴津;

手指挛急鸡爪风;小腿拘痛名转筋。

四肢抽搐为风动,外风内风皆可成,

风邪闭阻络不利,热极阴虚肝风生;

妇有经行见抽搐;小儿有风急慢惊;

痫证痉证皆可见;又有金创破伤风。

肢颤多为中风兆,风痰阻络肝阳暴,

阴虚血虚脾气虚,引动内风肢振摇。

关节肿大见尪痹,痹久正亏阴邪聚;

膝大腿瘦鹤膝风,风寒湿乘犯于膝。

青筋突起为筋瘤,负重妊娠多此候;

气虚血瘀阻络道,寒湿湿热皆为由。

 

8.2问四肢异常主病:

四肢异常象

主病

 

1

疼痛

痛重着不移

湿痹

酸痛走窜不定

风痹

剧痛喜热

寒痹

灼痛伴红肿

热痹

足跟痛

肾精亏损

足心湿着痛

命门火衰

2

麻木

四肢麻木不仁

肝风(风痰阻络)

手指麻

湿热阻(气血虚瘀)中风先兆

3

酸楚

四肢酸楚难受

风湿侵,湿热阻,肝肾亏(气血不足)、劳损

4

乏力

四肢倦怠乏力,懒惰

脾虚湿困,暑伤酷热、体虚、久病

5

郁胀

四肢郁胀不舒适

气滞湿郁、气虚血瘀、风痰阻络、湿热、寒湿

6

肩不举

肩难受抬不起、感觉痛

痹证、肩凝(五十肩)胸痹重症、外伤

歌诀:四肢疼痛多痹证,风寒湿阻气血行,

      湿痹重着痛不移;酸痛走窜风痹证;

痛剧喜热为寒痹,热痹灼痛伴红肿;

痛于足跟肾精亏,足心湿着命火窘。

四肢麻木失痛痒,风痰阻络肝风张,。

气血虚瘀湿热阻,指麻需将中风防。

四肢酸楚风湿侵,湿热阻络寒湿蕴,

气血不足肝肾亏,别无不适为劳损。

四肢乏力多怠惰,脾虚湿困因最多,

盛夏酷暑热伤气,体虚久病气血弱。

四肢郁胀不舒适,气滞湿郁而为之,

气虚血瘀风痰阻,湿热寒湿也可致。

肩不举证多因痛,痹证肩凝皆可成,

胸痹重症涉肩背,外伤损筋瘀不行。

8.3切诊四肢异常主病:

四肢异常象

主病

1

浮肿

按陷随起复原

气肿、气滞湿郁、气血虚。

按陷起较迟缓

水肿、水湿困脾。

四肢浮肿、全身浮肿、腹水膨肿

水邪上逆

肢肿,全身肿,神倦乏力,手足冷

肾阳虚

2

温凉

手足四肢温

阳气尚存

手足四肢凉

阴证

手足背比手足心热

外感

手足心比手足背热

内伤

歌诀:

四肢浮肿水气分,陷起迟速细别甄。

随按随起为气肿,陷起较迟水肿云,

气滞湿郁虚气肿;水肿脾由水湿困;

水邪上逆兼腹膨;肾阳虚型手足冷。

四肢温凉手按明,阴阳盛衰寒热定。

阳气存亡由此辨;温为阳存凉阴征;

外感内伤亦可知:手足背心热比明。

九、手足诊——查找潜伏的病根

9.1手部异常主病:

手部异常

手冷

掌心热

手背发热

十指疼色紫

屈伸不利

手痒

主病

阳气虚

胃热阴虚

外感

肝郁气滞血凝

湿痛

血虚受风

歌诀:阳气虚:手冷, 掌心热:胃热阴虚病,

      手背热:外感征, 指痛紫:肝滞血凝,

      手屈伸不利:湿痛,手痒:属血虚受风。

9.2诊鱼际:

鱼际颜色

红色

青色

微黑色

鱼络青、短小

青赤黑色

青黑色

主病

胃热

胃寒

痹证

虚证、少气

病危重

痛证血凝

歌诀:鱼际红:胃热病, 胃有寒:鱼际青,

      微黑色是痹证,   虚证:鱼络短小青,

      青赤黑:病危重, 青黑:多痛多血凝。

9.3观手知病:

手部位

异常现象

判断病证

手掌

发热发干

甲状腺机能亢进

手掌

出现红色斑点

糖尿病或肝炎

指关节

肿胀

痛风或高尿酸病

指尖

苍白

血液流动障碍

手背

起小白色丘疹

胆固醇过高

指尖

纹线出现股沟

中风或心肌梗塞

手面

出现红线

高血压或风湿或心脏病

指关节

青筋凸起

胃肠欠佳、腹胀痛、口臭

掌背部

青筋呈黑色

颈椎肥大或腰椎病

指趾末端

肥大呈杵状指

气血阻络、循环不达

歌诀:甲状腺机能亢进,手掌发热发干。

      手掌出现红斑点:糖尿病或肝炎。

      指关节肿胀:痛风高尿酸在。

      指尖苍白:血流障碍。

      手背起小白色丘疹:为胆固醇过高哉。

      指尖纹线出现股沟:中风或心肌梗塞。

      手面出现红线:高血压或风湿或心脏病。

      指关节青筋凸起:口臭、胃肠差、腹胀痛。

      掌背部青筋呈黑色:颈椎肥大或腰椎病。

      指趾末端肥大:  气血阻络、循环不佳。

9.4.按手足:

手足异常

手足热

手足凉

手背热

手心热

主病

阳热盛

阳虚寒

外感

内伤

歌诀:手足热:阳盛热, 阳虚寒:手足凉,

      手背热:为外感, 手心热:多内伤。

9.5.儿诊虎口脉

9.5小儿指纹三关图

 

食指命气风脉色

紫色

红色

青色

淡白色

浮露

暗滞

长短

主病

惊风痛

脾虚、疳积

表证

里证

实证

病轻重

歌诀:儿食指主病 :推关:命、气、风,

      紫热寒为红, 青惊风或痛,淡白虚积病。

      浮表、沉里、滞暗实,三关长短定轻重。

 

9.6 左手中指末节腹面皮下黄黑色圆形斑点报伤(偏桡骨、尺骨):

左手中指部位及斑点色

上部

中部

下部

点在桡侧

在尺侧

黄色

黑色

主病部位及轻重

胸廓有伤

腹背有伤

腰小腹伤

伤在左

伤在右

伤轻

伤重

歌诀:报伤指征显现:左中指末节腹面,

皮下黄黑园斑点:上胸廓伤,腹背(伤)中,

      下示腰小腹伤征:靠桡尺侧左右呈;

      黄色伤轻,黑色重。

9.7.五指与脏腑及功能关系:

五指及节形态

拇指

食指

中指

无名指

小指

一节

二节

代表脏腑及功能

智慧、意志

心、循环

肾、生殖

消化、遗传

特征及相主

孔子目—节纹

节长依次减

三节对称

筋骨

节长短相称

歌诀:拇指:智(慧)(意)志;

食指:肝;

中指:心脏及循环(系统);

      无名:肾与生殖联(系),

      一节主性,二(节)骨关;

      小指:消化及遗传。

 

十、甲诊

甲为筋之余,内以候肝胆,望爪甲不仅可测知肝胆之疾,而且由于人身一体,脏腑相关,故望爪甲也可测全身正邪,盛衰之情况。

10.1指甲:(是筋之余,为候肝胆的外候)

甲色

红润

深红

淡白

苍白

黄色

黑色

主病

气血充足

气分有热

脏气虚寒

血虚

湿热黄疸

血淤或血凝

歌诀:指甲:肝胆外候、筋之余,

      深红:气分热,淡白脏气虚,

      苍白:血虚,黄疸湿热色黄兮,

      黑色:血凝或血瘀。

10.2指甲异常现象主病证:

 

指甲异常现象

主病

指尖纹线出现股沟:扇形,嵌顿甲

中风或心肌梗塞

乳白色甲

肾或肝有病,或缺锌,贫血症

甲发青色

支气管炎征

甲表呈玻璃样

结核病或肝萎缩

甲上现横沟

缺营养、劳累、紧张、多忧愁

甲向里凹陷

肾虚、肾上腺亢进、风湿热或甲亢

甲上有小白点

缺钙或为虫斑

甲表面棕色, 纵纹或纵裂

肠道炎或缺维生素或缺铁

甲上棕黄色,横纹过甲尖在十指

肝病

甲上内凹麻坑陷

晚期银屑病

甲紫晕、指头肿

肺部疾病

云斑甲:白色云片状

蛔虫征,易疲劳或长期便秘

纵线甲

心衰、皮肤功能及肠蠕动减弱

黑线甲

内分泌失调,脑体力过耗,失眠缺VB12

花斑状甲:似浪花凹凸不平

凸眼性甲亢或部分甲状腺炎

脆裂甲

血行障碍,循环系统病或痴呆症

竖条甲:不平滑样凸变条,鹰爪形

有骨质病变,气滞血瘀,胸痹,痉挛

圆筒形

痈肿,瘰疬,易患肿瘤

长形甲或狭长甲

体弱或易患风湿痹证

甲明显狭小

易患脏躁证

指甲过于柔弱

阴虚火旺

甲薄硬脆

肝血不足

甲身如平板者

体虚多病

软薄甲,甲尖向掌侧倾下斜

气弱血亏,血行阻滞,易出血或缺钙

勺状甲,周边卷起,中央凹陷

气血双亏,易患贫血及营养不良或痹证

甲干枯萎缩

肝热或心阴不足,肝血亏虚或疠风大毒

甲剥离脱落

气血不足,肝经血燥或热毒壅盛

歌诀:指甲异常主病证:      扇形甲:中风或心梗;

      乳白:缺锌、贫血症;  支气管炎甲发青;

      结核、肝萎玻璃形;    劳累多忧横沟呈;

      凹陷:风湿、甲亢征;  白点:缺钙或有虫;

      棕色、纵纹、纵裂缝,  缺维铁或肠道病。

      甲棕黄色为肝病;      银屑病甲陷麻坑;

      肺病:紫晕指头肿;    云斑:便秘,易累虫;

      纵线甲:心衰皮肠功能;黑线甲:内分泌,失眠症;

      花斑状甲:似浪花不平,  甲亢属于凸眼性;

      脆裂甲:痴呆和循环系统;骨质血瘀鹰爪形;

      痈肿瘰疬形圆筒;        长形甲体弱和痹证;

      甲特小:脏燥病;        阴虚火旺:甲柔形;

      肝血不足:薄脆硬;      甲身平板:虚多病;

      软薄甲尖内下倾,        易出血和缺钙征。

      气血双亏勺状甲,        易患贫血营养差。

      甲干枯萎缩肝热,        心肝血亏疠风毒也。

      甲剥离脱气血不足,      肝经血燥壅盛热毒。

 

凹陷变

小块样凹变                      点状凹变

 

                              缺钙或脏器官性损害

 

纵裂甲             软薄甲                脱落甲

血行障碍、血虚风燥            缺钙和出血病变                 命门火衰、体虚至极

勺状甲                                   横沟甲

气血亏、肝血不足、脾失运健                        邪热肺燥、肝气郁结、

气虚血瘀、肝功异常

10.2图

10.3右手指甲征(出现星状、块状、片状按之不散的暗红色、青紫色、黑色或黄色淤血斑点)报伤

右手甲征处

拇指甲

食指甲

中指甲

无名指甲

小指甲

主伤部位

头部

锁骨下膈上

膈下脐上

脐下耻骨上

耻骨联合下

歌诀:右手指甲征报伤:     星片块瘀斑点状,

      暗红、青紫、黑或黄: 呈现拇指头部伤,

      食指锁骨下至膈肌上, 中指膈下脐上伤,

      无名脐下耻骨上,     小指耻骨以下伤。

十一、脉    

可以判断疾病之病位、性质、正邪盛衰等情况,还可判断疾病的进退和预后(未病的发生)。

11.1 脉诊概说

11.1.1 寸口分候脏腑:

    

     

       

  说明

 

小肠配左尺

大肠配右尺

以尺候腹中的相应部位,故又以三焦分配寸、关、尺三部

肾命门

膻中

胸中

胆膈

膀胱

小肠

大肠

歌诀:寸关尺相应脏腑诊,

      左:心膻中、肝胆膈、小膀肾,

      右:肺胸中、脾胃、大命门。

11.1.2 诊脉方法:

名   

方                          

布 

先以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动脉处,称中指定关,然后以食指

按在关前(腕侧)定寸,用无名指按在关后(肘侧)定尺。

举发

手指较轻地按在寸口脉搏跳动部位,以体察脉象,又称浮取。

按法

手指用力较重,甚至按到筋骨以体察脉象,又称沉取。

 

寻法

手指用力不轻不重,适当指力或左右推寻,以细细体察脉象,称中取。

 

歌诀:掌后内侧动脉处,

高骨定关用中指,

食中无名寸关尺。

举法轻按称浮取,

按法沉取较用力,

寻法适力左右推寻兮。

11.2正常脉象

名称

脉象

正常脉

寸关尺三部皆有脉,一息4~5至,相当于72~80次/分(成人脉),不大不小,从容和缓,节律一致,尺部沉取有力,并随心理生理活动、气候、季节、环境等不同而有相应变化。

有胃

指下有从容,徐和,软话滑感的冲和之象

有神

具有和缓有力之象,和有胃气基本一致

有根

尺脉有力,沉取不绝,尺脉候肾,沉取候肾

歌诀:常脉寸关尺,    4~5至时一息;

      要有胃神根:    节律要整齐,

      有力中不失柔和,和缓中不失有力,

      尺部沉取,应指有力,以候肾气。

11.3常见病脉

共同

特点

相                类              

脉名

脉象

主病

举有余,按之不足

表证及虚阳浮越证(亦见于)

脉体阔大、充实有力、来盛去衰

热证

浮细无力而软

虚证、湿困

浮取散漫无根,脉力不匀

元气离散、脏气将绝

浮大中空,如按葱管

失血、伤阴之际

浮而搏指,中空边坚

亡血、失精、半产、崩漏

轻取不应,重按始得

里证

重按推之筋骨始得

邪闭、厥病、痛极

沉细无力而软

阳气虚衰、气血俱虚

沉按实大弦长

阴寒内积、疝气、症积

一息

不足

四至

一息不足四至

寒证、亦见于邪热结聚

一息四至,脉来怠缓

湿病、脾胃虚弱、亦见于平人

往来艰涩,迟滞不畅,轻刀刮竹

精伤、血少、气滞、血瘀、痰食内停

迟而时一止,止无定数

阴盛气结、寒痰瘀血、气血虚衰

一息

五至

以上

一息五至以上,不足七至

热证、亦主里虚证

脉来急疾,一息七八至

热证、亦主里虚证

数而时一止,止无定数

阳热亢盛、瘀滞、痰食停积,脏气衰败

脉短如豆,滑数有力

疼痛、惊恐

举按无力,应指松软

气血两虚,伤暑

脉细如线,应指明显

气血俱虚、湿证

极细极软,似有似无

气血大虚,阳气暴脱

迟而中止,止有定数

脏气衰微,疼痛、惊恐

跌仆损伤

首尾俱短,不及本部

有力主气郁,无力主气损

 

 

举按充实而有力

实证,平人

往来流利,应指圆滑

痰湿、食积、实热、青壮年、孕妇

端直以长,如按琴弦

肝胆病、疼痛、痰饮、老年健康者

绷急弹指,状如转索

实寒证、疼痛、宿食

首尾端直,超过本位

阳气有余、阳证、热证、实证、平人

脉体宽大,无汹涌之势

健康人、病进加重

 

 

歌诀:脉纲:浮表、沉里、寒为迟,

      数热、虚虚和伤暑,

      举按充力实平实。——提纲六脉主病。

      阳脉:浮、大、数、动、滑,

      阴脉:沉、涩、弱、弦、微;

      阴虚则热,阳虚则寒。——总纲十脉主病。

脉类共同点:浮脉类轻取即得,

            浮洪濡散芤革。

            重按始得类沉脉,

            沉伏弱牢四脉哉。

            迟一息不足四至,

            迟缓涩结脉中四。

            数一息五至以上,

            数疾促动脉四样。

            虚脉类应指无力,

            虚细微代短五矣。

            实脉类应指有力,

            实滑弦紧长大齐。

脉象及主病

浮:举有余,按之不足,

    主表证,阳虚。

洪:脉大,充实有力,

    来盛去弱,热盛兮。

濡:浮细无力而软,

    主虚证,湿困现。

散:浮取无根散漫,

    脏气将绝,元气离散。

芤:浮大中空,如按葱管,

    主失血,伤阴全。

革:浮而搏指,中空边坚,

    亡血、失精、崩漏、半产。

沉:轻取不应,得重按取,

    主里证兮。

伏:重按推至筋骨,

    邪闭、厥病、痛极乎。

弱:沉细无力而软,

阳气虚衰,气血虚见。

牢:沉按实大长弦,

    阴寒内积,症积、气疝。

迟:慢一息四至不足,

    寒症及邪热结聚。

缓:一息四至,脉来怠缓,

    湿病、脾胃虚弱、平人见。

涩:轻刀刮竹,艰涩不利,

    精伤、血少、气滞、血瘀,

    痰食内停齐。

结:气血少,阴寒凝,

    迟慢时止无一定。

数:息超五,七至不足,

    热证及里虚。

疾:一息七八,脉来急疾,

    既主热证,亦主里虚。

促:数而时一止,止无定数,

    阳热亢盛,瘀滞故,

    痰食停积,脏气败乎。

动:脉短如豆,滑数有力,

    疼痛、惊恐兮。

虚:举按松软无力,

    气血两虚。

细:脉细如线,应指明显,

    气血俱虚及湿证现。

微:极细极软,似有似无,

    气血大虚,阳气暴脱乎。

代:迟而中止,止数定,

    脏气衰微,疼痛,

    跌仆损伤,惊恐。

短:首尾俱短,不及本,

    有力主气郁,无力主气损。

实:举按充实有力,

    实证或平人矣。

滑:如盘走珠,往来流利,

    痰湿、实热、食积,

    青壮年,孕妇齐。

弦:端直以长,如按琴弦,

    主痛、病在肝胆,

    痰饮或健康老年。

紧:状如转索,绷急弹指,

    实寒证、疼痛、宿食。

长:超过本位,端直首尾,

    阳证、阳气有余,

    热证、实证、平人俱。

大:脉宽大,无汹涌势,

健康人或病进式。

11.4兼脉主病(复合脉)

兼脉

主病

兼脉

主病

浮数脉

风热病

迟沉

里寒

浮紧

伤寒病

迟涩

血少

浮缓

伤风证

迟缓

寒证

浮滑

风痰证

迟弦

痛证

浮芤

失血证

数沉

里热

浮虚

伤暑病

细数

阴虚、内热

弦浮

外感病

洪数

实热

沉弦

肝瘀气滞

数虚

阳证

弦滑

痰饮证

虚迟

阴证

弦迟

虚寒证

虚浮

气虚

弦数

肝火

虚沉

阴虚

沉细

肝肾虚

实滑

凝结顽痰

沉滑

宿食

实数

内结寒热

沉浮

霍乱、剧腹痛

实弦

肝气郁结

迟浮

气虚

 

 

歌诀:浮数风热,浮紧伤寒,

      浮缓伤风,浮滑风痰,

      浮芤失血,浮虚伤暑完。

      弦浮外感,肝气沉弦,

      弦滑痰饮,弦迟虚寒,

      弦数肝火现。

      沉细肝肾虚,

      沉滑宿食兮,

      沉浮霍乱腹痛剧。

      迟浮气虚,

      迟沉里寒,

      血少迟涩,

      寒迟缓,痛迟弦。

     数沉里热乎,

     阴虚内热细数,

     洪数实热故。

     数虚阳,虚迟阴,

     虚浮气虚,阴虚虚沉。

实数内结顽痰,

实数内结热寒,

肝气郁结实而弦。

11.5诊小儿脉

11.5.1 小儿正常脉象特点

小儿年龄

正常脉象

2~3岁

以成人正常呼吸定息,一息6~7至每分钟约跳100~120次

5~10岁

以成人正常呼吸定息,一息6至,每分钟约跳100次,9~10岁定寸关尺,15岁按成人

歌诀:小儿之脉部位短,寸关尺脉难分明,

      何况诊脉易惊啼,脉随惊乱至不清。

      三岁小儿用拇指,一指三部测病情;

      三岁以上拇指滚,关前寸部后尺定;

      次第下指定三部,七岁以上可应用;

      三指定位寸关尺,十五岁后诊同成。

小儿脉快应记住:三岁七至脉为平,

五岁一息常六至,二三、五十两年龄。

11.5.2小儿病脉

小儿脉象

主病

数脉

热证: 浮数表热、沉数食积

迟脉

脏寒: 有力实寒、无力虚寒

滑脉

伤食疾

沉数脉

食积

紧脉

寒证

缓脉

湿证

大小不齐脉

濡脉

脾虚 湿困

伏脉

邪闭 厥病 痛极

芤脉

亡血 伤阴之际

浮脉

表证: 有力表实 无力表虚

沉脉

腑热里证 :有力里实 无力里虚

歌诀:儿脉弱强定虚实:腑热数、脏寒迟,

      滑食疾,沉数积食,紧主寒、缓主湿,

      大小不齐属于滞,脾虚、湿困脉为濡,

      伏脉厥病痛极至,芤脉亡血伤阴之。

      数脉主热寒为迟。浮表沉里腑热是;

      无力属虚,有力实。

11.6 诊妇人

11.6.1 诊月经

 名    

脉象与症状

经    

月经将至

左关尺脉忽洪大于右手,口不苦,身不热,腹不胀

月经不利

寸关脉调和,而尺脉弱或细涩

精血少虚闭

尺脉虚、细涩

气滞血淤实闭

尺脉弦涩

痰湿阻于胞宫

脉弦滑

 

歌诀:妇人左关尺忽洪,     不热不胀将行经;

        尺脉弱、细涩不通。   尺虚细涩亏虚闭;

      弦涩实闭,气滞血淤; 弦滑湿阻胞宫兮。

11.6.2 孕检:

方 法

孕 征

脉检

早晨脉滑数冲和左关脉微跳动

指检

孕妇中指与无名指呈放射性搏动,怀孕二、三月第一节两侧跳动;五、六月则第二节跳动;八、九月则第三节跳动;指末梢跳动为怀孕已十个月将产。

压甲检

 妇女停经,压其拇指红活鲜润的为胎征;暗滞色的为月经病。

神门脉检

妇女停经,神门脉跳动的即为孕征。

 

歌诀:

孕妇脉搏早晨按摸:

滑数冲和,左关微觉。                                

孕妇中指与无名(指),

呈发射性脉搏动,

二、三月则一节行,

五、六月则二节呈,

八、九月则三节动,

指末若动十月整。

压拇指甲检孕征:

红活鲜润为胎呈,

暗滞属于月经病。

妇女停经:

神门脉动,

呈圆滑性,

即为孕征。

11.6.3 辨胎产

名称

征象

辨胎

沉按脉呈洪弦象,按腹部温暖感为活胎。

临产

孕妇将产尺脉转急如切绳状,中指顶节有脉跳动感,目出金花,腰腹痛难忍。

歌诀:

活胎好分辨,

沉按脉洪弦,

腹部呈温暖。

孕妇将产之象征:

尺脉转急如切绳,

中指顶节有脉动,

目出金花腰腹痛。

11.6.4 血(按经血颜色和腹痛于经前后定病性质):

血病性质

经前后血色与腹痛情况

血热

经先期血色深红、紫黑

血虚

经后期血色淡白

气滞血瘀

经前少腹痛硬

血虚有寒

经后少腹痛

歌诀:

经先期血色深红紫黑:为血热。

经后期血色淡白:血虚也。

气滞血瘀:经前少腹痛硬。

血虚有寒:经后少腹痛。

11.6.5 带

带病性质

带之颜色气味状态

带白色、清稀、有腥味

湿热

带黄色、稠粘、有臭味

歌诀:

带白色、稀、腥属寒

带稠粘黄臭:湿热现

11.6.6崩漏

崩漏性质

主证

热证

月经不止,血色紫黑成块痛

冲任脉损

月经不止,无块无痛

中气下陷

月经不止,无块无痛

歌诀:

月经不止:崩漏病,

色紫黑成块痛:热症,

冲任脉损:无块无痛,

中气下陷:亦无块痛。

十二、经络诊

——对十二经的外经病称之是动病(是症),多因感受外邪、邪气偏盛、经气闭阻所致;对其十二经之内脏(腑)病称之所生病(是病),多因内脏(腑)功能失调所致,把该经之症候与疾病分别归属于该经之经脉(外经)与脏腑进行分类诊断的方法。

12.1手太阴肺经

肺经之外经病——是动病

肺经之内脏病——主肺所生病

洒淅寒热,伤风自汗出,肩背和前臂部气血阻滞出现厥冷,疼痛-缺盆中痛

诸气愤怒、郁滞、吐痰、喘息、气促、气粗、咳嗽、倚息不得卧、咳唾脓血、吐涎沫,吐米粥状,呵欠、小便数欠

歌诀:

肺:洒淅热寒,伤风自汗,

          冷痛肩背、臑臂前廉。(——是动病)

          诸气愤郁,诸痿呕喘,

          咳唾脓血,咳嗽气短,

          不卧遗矢,小便数欠。(——所生病)

12.2 手阳明大肠经

大肠经外经病——是动病

大肠经之内腑病——所生病

齿痛、喉痺、颈肿、鼻衄、目黄、咽梗。发冷寒战栗(气虚不足);大次指痛,若气盛有余时,则发热,食欲减退

矢气腹中雷鸣,腹中沥沥有声,便燥、便秘结;里急后重、肛灼热、肛坠、肛脱垂,泄痢、便血、先血后便。

歌诀:

大(肠):齿痛喉痹,

颈肿口干,

鼻衄目黄,

咽梗寒战,

大次指痛,

发热食减。〈——动病〉

肠鸣脱肛,

大便闭结,

里急后重,

泄痢下血。〈——所生病〉

12.3足厥阴肝经

肝经之外经病——是动病

肝经之内脏病——所生病

头顶痛、目赤、疟热寒、面青、怒目、易怒、吐涎、颊肿、女卵缩、男颓疝,妇腹肿块、阴病、筋挛

诸风晕眩、惊愓、痫证,僵卧强直,角弓反张、颈项强直、胁肿痛、症瘕、疝痛、痛经

歌诀:

肝:头痛、目赤、疟热寒,

      面青、耳闭、怒吐涎,

      颊肿卵缩、男颓疝,

      妇腹肿、阴病、筋挛。(——是动病)

      诸风晕眩、惊痫证,

      僵卧强直、胁痛肿,

      症瘕疝疼与痛经。(——所生病)。

12.4足少阳胆经

胆经之外经病——是动病

胆经之内腑病——所生病

寒热往来,痁疟病,瘰疬、胸胁痛,头角痛、结核、耳痛、耳鸣、耳聋、马刀,小次趾不用

心中澹澹如人将捕,呕吐苦汁,善太息;口苦目昏,卧起不宁而不眠

歌诀:

胆寒热往来,痁疟病,

      瘰疠胸胁头角痛,

      结核与耳痛鸣聋,

      马刀、小次趾不用。(——是动病)

      心中澹澹如人将捕,

      呕苦汁、善叹息,口苦,

      目昏不眠乎。(——所生病)

 

 

12.5足少阴肾经

肾经之外经病——是动病

肾经之内脏病——所生病

发热、不恶热、口热舌干、头痛、晕眩、脊股内后廉痛

诸寒厥逆、骨痿、腰痛、少腹满、疝气、腰冷如坐冰水中,便秘、五更泄泻、足胻寒肿,消渴饮引,吐利秽腥之肠癖

歌诀:

肾:发热,不恶热、舌干,

          头疼痛又晕眩,

          痛在脊股后廉。(——是动病)

              诸寒厥逆,骨痿腰痛,

              少腹满疝,腰冷如冰,

              大便闭泄足胻寒肿,

              消渴饮引,吐利秽腥。(——所生病)

12.6足太阳膀胱经

膀胱经之外经病——是动病

膀胱经之内腑病——所生病

发热、恶寒、鼻塞、头痛、腰脊强,足小趾不用

多尿、尿频、尿短白、尿黄、尿血、尿脓血、遗失、气痛

歌诀:

膀(胱):发热恶寒,鼻塞头痛,

      腰脊强,足小趾不用。(——是动病)

      小便短数,白黄红,

      遗失与气痛。(——所生病)

12.7手少阴心经

心经外经病——是动病

心经阴阳失调主心所生病

肌热、战栗畏寒、面赤、舌强、不能言语、目黄、血贯瞳神,胸胁满闷、臑臂肩痛厥、心烦

诸热(潮热、手足心热)、健忘、惊悸、惊、谵语、郑声、狂躁、癫病。疮疡痛痒、怔忡、心中烦乱、自汗盗汗、油汗不止

歌诀:

心:肌热、战栗畏寒,

          面赤、舌不能言,

          目黄、胸胁闷满,

          腰背肩痛,心烦。(——是动病)

               诸热惊或谵,

               痛痒、疮疡、自汗,

               健忘、怔忡、烦乱。(——所生病)

12.8手太阳小肠经

小肠经外经病——是动病

小肠经内腑病——所生病

身热、恶寒、头痛、颈颔肩臑外后廉痛,口糜、耳聋

是主液所生病,小便清长自利,尿灼热。尿黄赤、尿短少、小便频急、淋漓涩痛等;

小肠胀,少腹胀引起而气痛(厥气客于小肠),小肠有宿食,常暮发热,日明(旦)复止

歌诀:

肠:身热、恶寒、头痛,

       颔肿痛、口糜、耳聋。(——是动病)

          大便后血、水谷利,

          小便自利短血闭,

          气痛夜热旦止兮。(——所生病)

 

12.9足太阴脾经

脾经之外经病——是动病

脾经之内脏病——所生病

全身沉重无力、四肢不举、舌本强痛、九窍感不通,好嗳气、得到大便或放屁后感轻松;大趾不用,诸颈项痛、嗜卧。

诸湿肿胀,痞满、善噫气、黄疸、痰饮、大小便不利、吐泻、霍乱、大腹痛、腹胀满、绕脐痛。

歌诀:

脾:四肢不举、体肤痛,

          舌本强痛、九窍不通,

          重快嗜卧、大趾不用,

          诸颈项痛脾是动病。(——是动病)

               诸湿肿胀、痞满噫气,

               黄疸痰饮、大小便闭,

               吐泻霍乱、腹痛齐。(——所生病)

12.10足阳明胃经

胃经外经病——是动病

胃经之内腑病——所生病

发热蒸蒸、发狂谵、身前热、身后觉寒、齿痛、口眼偏、鼻衄鼻痛、酒鼻渣。

噎膈、反胃、中满肿胀、呕吐、泻利、食滞、伤食、霍乱、腹痛、支俩满痞、胃管心痛、消谷善饥、心慌。

歌诀:

胃:发热蒸蒸、发狂谵,

           身前热、身后寒,

牙痛、口眼偏,

鼻衄痛、鼻渣全。〈——是动病〉

噎膈、反胃、中满肿胀,

呕吐、泻利,食滞食伤,

霍乱、腹痛,满在支俩,

胃管当心痛,善饥慌。〈——所生病〉

12.11手厥阴心包经

心包经外经病——是动病

心包经内脏病——所生病

臂肘挛急、腋肿、胸胁支满、心中澹澹大动、面赤、目黄、喜笑不休

掌中热、心烦、心痛

歌诀:

心包:臂肘挛急、腋肿,

            甚胸胁满,心澹动,

            面赤目黄、喜笑不停。(——是动病)

            掌中热、烦心痛,

            是主脉所生病。(——所生病)

12.12手少阳三焦经

三焦经外经病——是动病

三焦经之内腑病——所生病

耳鸣、耳聋、战栗畏寒、如伤神守、喉痺、嗌肿干

汗出、目外小眦痛、颊痛、惊骇、小指次指不用

歌诀:

三焦:耳鸣聋、战栗畏寒,

            如伤神守,喉痹嗌肿干。(——是动病)

                汗出目外眦颊痛,

                惊骇小次指不用,

                是主气所生病。(——所生病)

十三、八纲辨证施治

13.1 八纲

症型

主     

表症

恶寒、发热、头痛、鼻塞、苔白、脉浮、有或无汗、四肢疼痛。

里症

脉沉、发热不恶寒、脘腹胀痛、心悸、气短、二便失调、腰脊酸软。

寒症

脉迟、恶寒、手足冰冷、面色苍白、口不渴、尿清长、大便溏薄、舌苔白、喜热饮。

热症

发热、恶热、脉数、面赤烦躁、口渴喜冷饮、尿短赤、便秘、舌苔黄、舌质红。

虚症

少气、自汗、食少、乏力、形体消瘦、精神不振、心悸、舌质色淡无苔、脉细弱。

实症

声高气粗、面红目赤、腹满拒按、便秘、身痛脉实有力、谵语躁动、高热尿涩、舌苔黄厚。

阴症

语声低微身冷畏寒、精神萎顿、面色晦暗、近衣喜温、口不渴、动作迟缓、脉沉细迟、舌苔白、质淡。

阳症

发热口渴、身热喜凉、脉浮滑数、舌质红、苔黄燥、便结尿赤、精神兴奋、语声粗壮、甚或谵语发狂。

歌诀:

表症:恶寒发热头痛,

鼻塞,苔白脉浮形,

有或无汗,四肢痛。

里症:脉沉、发热不恶寒,

脘腹胀痛,心悸气短。

二便失调,腰脊酸软。

寒症:脉迟、恶寒手足冷,

面白、口不渴、尿长清,

便溏、苔白、喜热饮用。

热症:发热、恶热、脉数形,

面赤、烦躁、口渴喜冷,

尿短赤、便秘、苔黄、舌红。

虚症:少气、自汗、食少乏力

形廋神不振、心悸,

舌淡无苔、脉弱细。

实症:声高、气粗目赤面红,

腹满拒按、便结身痛,

脉实有力、谵语躁动,高热尿涩、苔黄厚征。

阴症:语声低微身冷畏寒,

精神萎顿、面色晦暗,

喜温、口不渴、动作迟缓,

脉沉细迟、苔白舌淡。

阳症:发热口渴、身热喜凉,

脉浮滑数、舌红苔黄,

便结尿赤、神奋声壮,

面赤气粗、甚或谵狂。

证型

主      

亡阴

汗多、味咸不粘四肢畏热温和,口渴喜冷饮舌红干,脉洪数无力,呼吸气粗。

亡阳

汗多味淡,如有粘,呼吸气微,四肢厥冷畏寒口不渴,喜热饮,舌白润,脉虚大空或微细欲绝。

歌诀:

亡阴:汗多味咸不粘,

呼吸气粗,四肢畏热温和感,

渴喜冷饮舌红干,

脉洪数无力现。

亡阳:汗多味淡如油粘,

呼吸气微,肢厥冷畏寒,

不渴喜热饮,舌白润般,

脉虚大空或微细欲绝见。

13.2治疗方法:

      

八种治法

温法、和法、汗法、吐法、下法、清法、消法、补法。

驱邪法

治风、驱寒、理气、清热、逐水、散瘀、去湿、除痰、驱虫。

扶正法

补气法、补血法、补阴法、补阳法。

辅佐法

辅佐驱邪——通利法;补正——固止法。

歌诀:

温、和、汗、吐、下,

清、消、补八法。

治风、袪寒、理气,

清热、逐水、散瘀,

去湿、除痰、驱虫兮,

祛邪法九种齐。

扶正法有四样:

补气、补血、补阴、补阳。

辅佐祛邪与补正:

通利、固止法两种。

十四、五脏辨证施治

14.1  心病

证 

主    

方 

 

 

心阳虚

心中空虚、  动颤,面色胱白心悸,气喘、脉弱虚大,苔薄白,舌质淡,喘动则重,自汗,肢冷形寒。

 

养心汤、参附汤

心阴虚

虚烦心悸,多梦失眠,脉细数,健忘舌尖红,苔少盗汗,面色少华。

 

补心丹

 

 

 

心火亢盛

面红润、口渴、心烦、舌质红、苔黄脉数、舌体溃疡,尿黄。

 

导赤散、安神丸

痰迷心窍

精神抑郁,哭笑无常,胡言乱语,脉弦滑,舌质红,舌苔黄腻,面色红赤躁动不安。

 

导痰汤

心血淤阻

唇青面白,心悸,胸闷,疼痛剧烈,舌质暗红有紫斑,脉细涩。

血府逐淤汤

心肾不交

虚烦不寐,面赤耳鸣,目眩咽干,梦遗滑精,脉细数。

黄连阿胶汤

歌诀:

心阳虚:心中空,    动颤,

面白、心悸气喘,

脉弱虚大,苔白舌淡,

喘动重、自汗、肢冷、形寒,

养心汤、参附汤选。

心阴虚:虚烦,心悸,多梦失眠,

脉细数、舌尖红、健忘、盗汗,

面色少华,服补心丹。

心火亢盛:面赤,口渴,心烦,

舌红、苔黄、脉数、舌溃烂,

尿黄、导赤散、安神丸。

痰迷心窍:精神抑郁,

哭笑无常,胡言乱语,

脉弦滑,舌红,苔黄腻,

面赤躁动,导痰汤医。

心血淤阻:唇青面白,

心悸,胸闷疼痛剧烈,

舌暗红、紫斑,脉细涩,

血府逐淤汤善哉。

心肾不交:虚烦失眠,

面赤耳鸣,目眩咽干,

梦遗滑精,腰膝酸软,

脉细数,黄连阿胶汤癒。

14.2肝病

证 

主   

方 

肝阳上亢

眩晕耳鸣,目涩口干,面热头疼,脉细数,舌质绛,急躁心悸,失眠多梦。

杞菊地黄丸

天马钩藤饮

 

 

 

肝气郁结

肋痛嗳气,烦躁易怒,腹痛,嗝逆,舌苔白,脉弦,有梅咳气。

柴胡舒肝散

肝火上炎

目赤头疼,燥怒如狂,口苦,眩晕,耳鸣,呕吐苦水,胁肋灼疼,脉弦数,苔黄舌红,便秘。

 

龙胆泻肝丸

肝风内动

头抽擎疼,四肢挛急,卒然昏仆,人事不省,口眼歪斜,眩晕,脉弦,苔黄舌红。

 

镇肝熄风汤

肝肾阴虚

头眩目涩,两颧潮红,五心烦热,咽痛而干,盗汗、胁痛、梦寐遗精,腰膝酸软,舌红、脉细数。

一贯煎,杞菊地黄丸,镇肝熄风汤

 

歌诀:

肝阳上亢:眩晕耳鸣,

目涩口干,面热头疼,

脉细数,舌绛红,

急躁心悸,失眠多梦,

杞菊地黄(丸),天马钩藤(汤)。

肝气郁结:肋疼嗳气,

烦躁易怒,腹痛嗝逆,

舌白脉弦,有梅咳气,

柴胡舒肝散宜。

肝火上炎:目赤头疼,

易怒口苦,眩晕耳鸣,

呕吐苦水,胁肋灼疼,

脉弦数,苔黄舌红,

便秘,。龙胆泻肝汤用。

肝风内动:头抽擎疼,

四肢挛急,昏仆人事不省,

口眼歪斜,眩晕抽动,

脉弦,苔黄,舌红,

镇肝熄风汤中。

肝肾阴虚:目涩头眩,

五心烦热,颧红咽痛干,

盗汗胁痛,遗精腰酸,

舌红、脉细数服一贯煎,

杞菊地黄丸,镇肝熄风汤。

14.3脾病

   

 

虚证

畏寒肢冷,脘闷腹胀,呕吐清水,食少纳呆,大便溏,脉沉细,舌质淡,舌苔白。

理中汤

面黄、腹胀、大便溏、四肢乏力,倦怠懒言,脉细弱,苔白舌淡。

补中益气汤

 

实证

湿

头身沉困,胃脘饱胀,饮食不香,口干不欲饮,饮入则吐,苔白腻,脉细滑。

胃苓汤

湿

鲜明黄疸,厌食油腻,呕吐腐酸,脉滑数,舌苔黄腻,口苦干。

茵陈蒿汤合四苓散

兼病

肢冷畏寒,面色苍白,少气懒言,便溏肾泻,浮肿疲倦,脉沉细、苔白、舌淡。

附子理中汤

歌诀:

脾阳虚:畏寒肢冷,腹胀,

脘闷呕吐,食少便溏,

脉沉细,舌淡白,理中汤。

脾气虚:面黄、腹胀、溏便,

四肢乏力,倦怠懒言,

脉细弱,苔白舌淡,

补中益气汤痊。

寒湿困脾:胃脘饱胀,

头身沉困,饮食不香,

口干不饮,饮则吐往,

苔白腻,脉细滑,胃苓汤。

湿热蕴脾:鲜明黄疸,

厌食油腻,呕吐腐酸,

脉滑数,苔黄腻,口苦干,

茵陈蒿汤合四苓散。

脾肾阳虚:肢冷畏寒,

面色苍白,少气懒言,

便溏、肾泻,浮肿疲倦,

脉沉细、苔白舌淡,

用附子理中丸。

14.4肺病

证 

主   

方 

 

虚证

肺气虚

痰多清稀,咳而气短,声音低怯,倦怠懒言,面色胱白,畏风自汗,脉细弱,舌苔薄白,舌质淡。

补肺汤,玉屏风散

肺阴虚

干咳,少痰,舌质红,痰稠粘,午后潮热颧红,痰带血,盗汗,脉细数,声音嘶哑,舌红,口干,五心热。

百合固金汤

沙参麦冬汤

 

 

 

 

 

风寒束肺

咳喘痰稀,恶寒发热,鼻流清涕,舌苔薄白,脉浮紧,头身疼。

杏苏散、麻黄汤

风热袭肺

痰黄咽痛,口渴引饮,身热畏风,气喘息粗,咳引胸痛。

银翘散、麻杏石甘汤

燥热伤肺

干咳少痰,苔黄,脉数,鼻燥咽干,舌苔薄少津。

桑杏汤

痰湿阻肺

胸闷咳嗽,痰多,喉中痰鸣,喘不能卧,舌苔白腻,脉滑。

二陈汤

歌诀:

肺气虚:痰多清稀,咳而气短,

声音低怯,倦怠懒言,

面色胱白,畏风自汗,

脉细弱,苔白淡,

补肺汤,玉屏风散。

肺阴虚:干咳,痰少稠粘,

午后潮热、颧红,痰带血盗汗,

脉细数,音哑,舌红,口干,

五心热, 百合固金汤痊。

风寒束肺:咳喘痰稀,

恶寒发热,鼻流清涕,

苔白,脉浮紧,头身疼,

杏苏散、麻黄汤医。

风热袭肺:痰黄咽痛,

口渴引饮,身热畏风,

气喘息粗,咳引胸痛。

麻杏石甘汤、银翘散用。

燥热伤肺:干咳少痰,

苔黄脉数,鼻燥咽干,

津少,桑杏汤痊。

痰湿阻肺:胸闷,咳痰多,

喉中痰鸣,喘不能卧,

苔白腻,脉滑二陈汤卓。

14.5肾病:

   

肾阳

虚衰

形寒肢冷,面色胱白,腰酸腿软,阳痿滑精,便溏,气短,脉沉细,苔白舌淡。

右归丸

肾不

纳气

面浮色白,气短喘逆,尿随咳出,舌苔薄白,脉沉细。

人参胡桃汤加紫河车

肾阴

亏虚

耳鸣眩晕,五心烦热,舌燥咽干,梦寐遗精,腰膝酸软,脉细数,舌红,苔少,口干。

六味地黄丸

肾虚

水乏

咳逆气喘,周身浮肿,肢冷形寒,下肢肿甚,按之凹陷,痰多清稀,舌苔白,舌质淡,脉沉细滑。

真武汤

肾亏

火旺

口咽苦干,颧红唇赤,虚烦不眠,阳兴梦遗,腰膝疼酸,舌红苔黄,脉弦细数。

知柏地黄丸,大补阴丸

歌诀:

肾阳虚:肢冷形寒,

面色胱白,腰酸腿软,

阳痿滑精,便溏气短,

脉沉细,苔白舌淡,

温肾填精用右归丸。

肾不纳气:面浮色白,气短喘逆,

尿随咳出,苔白,脉沉细,

人参胡桃汤加紫河车。

肾阴虚:耳鸣眩晕,

五心烦热,舌燥咽干,

梦寐遗精,腰膝酸软,

脉细数,舌红,苔少口干,

   滋阴六味地黄丸。

肾虚水乏:咳逆气喘,

周身浮肿,肢冷形寒,

下肢肿甚,按之凹陷,

痰多清稀,苔白舌淡,

脉沉细滑,真武汤痊。

肾亏火旺:口咽苦干,

颧红唇赤,虚烦不眠,

阳兴梦遗,腰膝疼酸,

舌红苔黄,脉弦细数,

知柏地黄丸,大补阴丸。

14.6五脏气、血、阴、阳实证

证型

共同主证

类 

症   

憋闷、疼痛、胀满,设置较暗,脉多见弦象

肺气瘀滞

喘急,胸闷,胀疼,咳逆

肝气郁滞

胸腹满疼,呃逆,乳房疼,痛经。

脾胃气滞

呕吐、嗳气、脘腹满疼,呃逆,矢气

疼痛有定处,刺疼或钝疼或有肿物积块,或局部麻木唇暗,舌暗有紫斑,脉涩而有力。

 

心脉淤阻

 

心区阵发性疼痛牵引肩背,舌尖有瘀斑,脉结代。

 

肝脉瘀滞

 

肋下疼痛,或肝脾大硬,肢体时有麻木。

寒邪内侵与痰饮,水湿相凝引起诸证舌质淡,舌苔白润滑,脉相沉迟

水寒射肺

喘咳痰多稀,胸疼,恶寒,无热。

水气凌心

阵发心悸,心区疼痛,遇寒则甚,或浮肿,脉结代。

寒湿困脾

脘腹满闷,呕吐清水,大便溏,头身困,白带稀多脉缓滑。

寒滞肝脉

少腹胀痛,疝气,睾丸坠胀湿冷,呕吐白沫,头疼于巅顶部。

五脏功能失调造成火热内炽舌苔黄,舌质红,脉洪滑数。

肺热内蕴

咳痰黄稠,甚带血,胸部热疼,鼻咽干燥。

心火炽盛

心中烦热,失眠,高热神昏,甚狂躁,舌体糜烂。

脾胃蕴热

口唇红肿,口腔溃疡,渴欲凉饮,脘腹热疼,大便热结。

肝阳上亢

眩晕头疼,目赤多,口苦耳鸣,急躁易怒,胁肋灼疼。

歌诀:

五脏气实共同点:

憋闷、疼痛、胀满,

舌质较暗,脉见弦。

肺气瘀滞­——喘急,

胸闷胀疼,咳逆。

肝气郁滞——胸腹满疼,

呃逆,乳房疼,痛经。

脾胃气滞——呕吐嗳气、

脘腹满疼,呃逆,矢气。

血瘀证:疼处定点,

肿物、积块、局麻、唇暗,

脉涩有力,舌暗有紫斑。

心脉淤阻——舌尖瘀斑,

脉结代,心区阵疼牵肩。

肝脉瘀滞——肋下疼,

肢体时麻,肝脾大硬。

阴盛证:寒邪内侵,

水湿相凝与痰饮,

舌淡,苔白,脉迟沉。

水寒射肺——喘咳、痰多、白稀,

胸疼,恶寒,无热。

水气凌心——阵发心悸,

心区疼痛,遇寒则剧,脉结代,浮肿矣。

寒湿困脾——脘腹满闷,

呕吐清水,便溏,头身困,

白带稀多,脉缓滑诊。

寒滞肝脉——少腹胀痛,

疝气,睾丸坠胀,湿冷,

呕吐白沫,头疼于巅顶。

阳盛证:苔黄、舌红,

火热内炽,脉滑数洪

肺热内蕴——咳痰黄稠,甚带血,

胸部热疼,鼻咽干燥。

心火炽盛——心中烦热,失眠,

高热神昏,狂躁舌烂。

脾胃蕴热——口唇红肿,

口腔溃疡,渴欲饮冷,

便秘热结,脘腹热疼。

肝阳上亢——眩晕头疼,

目赤多,口苦耳鸣,

急躁易怒,胁肋灼痛。

14.7 五脏气、血、阴、阳虚证

证 型

共同主证

类 

症候

 

语气低微,懒语,面胱白,身体倦怠,气短自汗,脉虚大,苔白中裂舌质淡

肺气虚

喘咳,气短,痰多清稀

脾气虚

食少,便溏,食后脘胀,失血过多。

心气虚

气短,心悸,脉细弱或结代,心前区闷满或痛。

肝气虚

头身麻木,疲乏不耐劳,胆怯。

肾气虚

腰腿酸软,小便清频,甚至失禁。

面色萎黄,唇舌指甲色淡,毛发枯落;舌质淡,脉沉细。

心血虚

健忘,心悸烦躁,脉细或结代,失眠,多梦。

肝血虚

惊惕,头晕,易怒,目睹,肢体震颤,麻木,经闭,经少脉细弱。

 

怕冷,四肢厥逆,舌淡胖润有齿痕,脉弱细。

心阳虚

统心气虚症候

脾阳虚

同脾气虚症,白带多而清稀腹冷疼,口泛清水。

 

肾阳虚

下肢酸软发冷,腰疼,阳痿滑精,便溏,脱发齿摇,耳鸣聋浮肿,夜尿多,白带多稀清。

 

潮热心烦,颧红盗汗,咽燥口干,舌红,脉细数

肺阴虚

咳血,咳嗽无痰,喉痒,声哑,潮热,咽干。

心阴虚

同心血虚症状,舌干尖红,口舌生疮。

肝阴虚

如肝血虚

肾阴虚

腰疼,下肢酸软,梦寐遗精健忘晕眩,发脱齿摇耳鸣聋。

脾阴虚

不思饮食,干呕,呃逆,大便燥结。

 

歌诀:

气虚:语声低、懒言,

面白体倦,气短自汗,

脉虚大,苔白中裂,舌淡

肺气虚——喘咳,气短,

痰多清稀。

脾气虚——食少,便溏,

失血过多,食后脘胀。

心气虚——气短,心悸,

脉结代或细弱,

闷满痛在心前区。

肝气虚——头身麻木,

疲乏不耐劳,胆怯。

肾气虚——腰腿酸软,

小便清频,甚失禁。

血虚:面黄,唇舌指甲色淡,

毛发枯落;舌淡,脉沉细全。

心血虚——健忘心悸,躁烦,

脉细或结代,多梦失眠。

肝血虚——惊惕,头晕,易怒,

目暗,肢体震颤麻木,

经少、经闭,脉细弱。

阳虚——怕冷,四肢厥逆,

舌淡胖润有齿痕,脉弱细。

心阳虚——如心气虚

脾阳虚——同脾气虚

白带多而清稀,

腹冷疼,泛清水齐。

肾阳虚——下肢酸软,发冷,

阳痿滑精,便溏、腰疼,

脱发齿摇,耳鸣聋、浮肿,

夜尿多,白带多稀清。

阴虚:潮热心烦,颧红盗汗,

舌红,脉细数,咽燥、口干。

肺阴虚——咳血,咳嗽无痰,

喉痒,声哑,潮热,咽干。

心阴虚——同心血虚症状,舌干尖红,口舌生疮。

肝阴虚——如肝血虚

肾阴虚——腰疼,下肢酸软,

梦寐遗精、健忘晕眩,

发脱齿摇,耳鸣聋全。

脾阴虚——干呕呃逆,

不思饮食,便燥结矣。

十五、病性辨证施治

15.1 八种发热证治

   

气虚

低热,怕风,易汗出、肢倦懒言,食少,大便稀,舌质淡,脉大无力

补中益气汤

血虚

低热、面色苍白,疲倦,头晕,心悸月经量或少或过多,脉细弱,舌质淡白。

归脾汤

津虚

手足心热,口干,渴饮,消瘦,皮肤干皱,烦躁,舌苔少而干,脉细弱数。

沙参麦冬汤

阴虚

午后潮热,不恶寒,阵发头面火热感烦躁多梦,消瘦,盗汗,咽干,胸肋疼,腰酸,舌质红,脉细数。

知柏八味丸

虚阳上越

常不自觉发热,面赤如妆,心悸气喘,口干不欲饮,尿少,下部寒冷,脉微细数,舌质淡胖。

右归饮

阴阳失调

阵微热,阵微寒,饮食如常,精神不振体倦,舌苔薄白,舌质红,脉缓。

归芪建中汤,桂枝汤

气郁

阵见微寒,微热或情绪激动时身热,情绪抑郁或心烦易怒,饮食不下,头疼,肋痛,月经不调,口苦,苔白微黄,脉弦。

解郁合欢汤,丹栀逍遥散

血瘀

低热,不恶寒,体内局刺疼,面色晦暗,可有各种出血或皮肤紫斑,脉细涩,舌紫暗或有瘀点。

复元活血汤,血府逐瘀汤

歌诀:

    气虚:低热,怕风,出汗易,

肢倦懒言,食少便稀,

舌质淡,脉大无力,

补气固表:补中益气汤。

血虚:低热、面白,疲倦,

头晕,心悸,月经量变,

脉细弱,舌淡白。

益气补血:归脾汤痊。

津虚:手足心热,口干,

渴饮,消瘦,皮皱,烦躁,

苔少干,脉细弱数现。

沙参麦冬汤妙玄。

阴虚:午后潮热,不恶寒,

阵发头面火热感,

烦躁,多梦消瘦,盗汗,

咽干,胸肋疼,腰酸,

舌质红,脉细数般。

滋阴泻火:知柏八位丸

虚阳上越:不觉热感,

面赤如妆,心悸气喘,

口干不饮,尿少下部寒,

脉微细数,舌胖淡

右归饮,引火归元。

阴阳失调:阵微热,阵微寒,

食如常,神不振,体倦,

苔薄白,舌质红淡,脉缓,

归芪建中汤,桂枝汤健。

气郁:阵微寒微热,情激动,

情郁不食,心烦易怒,

头肋疼,经不调,口苦,

苔白微黄,脉弦乎。

解郁合欢汤,丹栀逍遥散。

血瘀:低热,不恶寒,

体内局刺疼,面暗,

出血、肿块,皮肤紫斑,

脉细涩,舌紫暗或有瘀点,

复元活血汤,血府逐瘀汤煎。

15.2 五种类型恶寒证治

证型

   

卫气虚

恶风,多汗,面色淡白,易患外感,舌质淡,脉陈。

玉屏风散

脾阳气虚

怕风,多汗,肢冷面色胱白,饮食减少,体倦无力,气短脉缓无力,舌质淡。

黄芪建中汤

补中益气丸

肾阳不足

怕冷畏寒,背部寒冷特别明显,面白尿多肢端冰冷,脉沉细,舌胖,舌质淡。

芪附汤,参茸丸

阴阳失调

一阵阵觉得微寒微热,精神不足,体倦无力,苔白舌红淡,脉细。

桂枝汤,黄芪建中汤

食滞恶寒

脘腹胀满,嗳气有腐臭味,肢冷畏寒,呕吐不食,苔腻,脉滑。

枳术汤,保和丸

歌诀:

 卫气虚型:恶风多汗,

面色淡白,易患外感,

脉弱,舌质淡,

服玉屏风散。

脾阳气虚:怕风多汗,

肢冷,面白,饮食减,

体倦无力,气短,

脉缓无力,舌质淡。

黄芪建中汤,补中益气丸。

肾阳不足:怕冷畏寒,

背部寒冷特别明显,

面白,尿多,冰冷于肢端,

脉沉细舌胖,舌质淡。

芪附汤,参茸丸。

阴阳失调:阵微寒微热,

精神不足,无力体倦,

苔白,舌红淡,脉细,

黄芪建中汤,桂枝汤痊。

食滞恶寒:脘腹胀满,

嗳气腐臭,肢冷畏寒,

呕吐不食,苔腻,脉滑现,

枳术汤或保和丸。

15.3 九种多汗证治

证型

主   

方 

卫气虚

多汗易外感,怕风,脉弱,面白,舌淡。

玉屏风散

脾气虚

容易出汗,食少,便溏稀,神倦,脉弱,苔白,舌淡

补中益气汤

心虚

受惊出汗,失眠,神倦记忆力减弱,脉细,舌质红淡

补心丸

阴虚

烦躁易怒,多梦,盗汗、脉细数,形态消瘦,唇红口干,低热颧红,便干,尿黄短,舌嫩红,苔少,失眠。

当归六黄汤,麦味地黄丸

阳虚

面白微肿,尿频,自汗,恶寒怕冷,腰疼腿软,脉沉细,舌胖,舌质淡。

芪附汤

阴阳失调

体倦,手足多汗,精神不振,舌淡红,脉缓。

桂枝加黄芪汤

阳脱

大汗不止,四肢冰冷,面色灰白,脉微细欲绝。

参附龙牡汤

胃热

吃饭时头额出汗,口气热臭,口渴烦热,脉滑数,舌红苔黄干

玉女煎凉膈散

淤阻

头或半身出汗,局部疼,舌紫或有蓝色斑点

复元活血汤

歌诀:

卫气虚——多汗易外感,

怕风脉弱,面白舌淡,

服玉屏风散。

脾气虚——容易出汗

食少,便溏,神倦,

脉弱,苔白,舌淡

补中益气汤痊。

心虚——心跳受惊出汗

失眠,神倦记忆力减,

脉细,舌红淡,服补心丸。

阴虚——烦躁易怒盗汗

脉细数,形瘦,唇红口干,

低热、颧红,便干,尿黄短,

舌嫩红,苔少,失眠,

当归六黄汤,麦味地黄丸。

阳虚——面白微肿,尿频自汗

恶寒怕冷,腰疼腿软,

脉沉细,舌胖质淡,

加味芪附汤玄。

阴阳失调——体倦手足多汗

精神不振,舌淡红,脉缓,

桂枝加黄芪汤。

阳脱——大汗不止,四肢冰冷,

面色灰白,脉微细欲绝形,

加味参附龙牡汤中。

胃热——吃饭时头额出汗

口气热臭,口渴烦热,

脉滑数,舌红苔黄干

凉膈散和玉女煎。

淤阻——头或半身出汗

局部疼,舌紫或有蓝色斑,

复元活血汤加碱。

15.4 七种水种证治

证型

主   

方 

风水

眼脸面部突然浮肿,尿赤少咳嗽,咽喉肿痛,怕风,脉浮,苔黄,舌边红

麻黄石膏汤,消风散,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水湿

困脾

肢体浮肿,身重困倦,尿短少,脘腹胀满,饮食减少,舌苔白,脉沉缓。

防已黄芪汤,五苓散

阳虚

全身浮肿,面色苍白,神倦四肢无力,手足冷,恶寒怕冷,头晕心悸,腰疼,尿短,腹胀,气促,食减,脉沉细苔白,舌淡或暗。

真武汤,济生肾气丸

气滞

血瘀

腹大如鼓,脉大怒放,面暗肋疼,摸有硬物,颈胸血痣食减形廋,齿鼻时血,舌暗红少津,脉细弦脉。

调荣饮

气血

两虚

渐见四肢及面部浮肿,食少神倦,心悸,气短,脉细弱舌质淡,头晕。

归脾汤、养荣丸,参芪白术散

水邪

上逆

全身浮肿,腹水膨隆,脘腹胀满,胸闷气粗,平卧加剧,不食,尿少,苔白,脉沉滑。

黑白丑丸,十枣汤

经前

水肿

每在月经前眼脸或下肢微肿月经量少,血色瘀黑,经期不准,小腹疼,乳房胀,经后消退,苔白腻,脉沉紧。

温经汤,调经丸

歌诀:

风水:眼脸面部突然浮肿,

尿赤少,咳嗽,咽肿痛,

怕风,脉浮,苔黄,舌边红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用,

麻黄石膏汤,消风散中

水湿困脾:肢体浮肿,身困倦,

尿短少,脘腹满,食减,

舌苔白,脉沉缓,

防已黄芪汤,五苓散

阳虚:全身浮肿,面白、神倦,

四肢无力,手足冷,恶寒

头晕、心悸,腰疼尿短,

腹胀,气促,怕冷、食减,

脉沉细、苔白,舌淡或紫暗

真武汤,济生肾气丸。

气滞血瘀:腹大如鼓

面暗肋疼,摸有硬物,

颈胸血痣,脉络张怒,

食减形廋,齿鼻时有血出,

舌暗红干,脉细弦乎,

逐水治标,调荣饮服。

气血两虚:四肢及面部浮肿现,

食少、神倦,心悸,气短,

头晕、脉细弱、舌质淡,

归脾汤、养荣丸,

参芪白术散加减。

水邪上逆:全身浮肿,腹水膨兮

脘胀,胸闷气粗,平卧加剧,

不食,尿少,苔白,脉沉滑,

十枣汤、黑白丑丸医。

经前水肿:眼脸或下肢微肿

血色瘀黑,量少或错经,

经期乳房胀,小腹疼,

苔白腻,脉沉紧,经后消肿,

温经汤,调经丸行。

十六、六经辨证施治

16.1 六经证治:

证型

主  

方 药

太阳病

头痛

脉浮

发热

恶寒

表 实

身痛、脉紧、无汗

麻黄汤

表 虚

自汗、恶风、脉缓

桂枝汤

蓄 水

尿不利、烦躁、口渴欲饮、水入口即吐

五苓散

蓄 血

如狂、尿利、少腹急结、脉沉便黑色

桃仁承气汤

阳明病

身热、自汗脉大、恶热不恶寒

经 证

脉大自汗,大热,大渴,心烦

白虎汤

腑 证

大便秘结,腹硬满痛拒按日脯潮热,手足出汗,舌苔黄厚,脉沉实

大承气汤

少阳病

目眩,口苦,咽干,胸肋闷满,喜呕,心烦,往来寒热,默默不欲饮食,脉弦。

小柴胡汤

太阴病

腹满呕吐,食不下,舌苔白滑,脉缓弱。

理中丸

少阴病

脉微细,但欲寐

虚 寒

手足厥冷,脉沉微,下利清谷,尿色白。

四逆汤

虚 热

口燥,心烦少寐,舌尖红,苔少,脉沉细数。

黄连阿胶汤

厥阴病

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

乌梅丸

歌诀:

太阳:头痛、脉浮、发热、恶寒。

经证——表实:身痛、脉紧、无汗,麻黄汤痊。

        表虚:自汗、恶风、脉缓,桂枝汤解肌玄。

腑证——蓄 :尿不利、烦躁、口渴、

欲饮即吐,化气利水五苓散。

         :如狂、尿利、少腹急结、

脉沉、便黑,桃仁承气汤。

阳明:身热、自汗脉大、恶热、不恶寒

经证——脉大、自汗,大热,大渴,

心烦,白虎汤服之玄。

腑证——便秘,腹硬满痛、拒按、

苔黄厚、脯热、手足出汗,

脉沉实,大承气汤痊。

少阳:目眩,口苦,咽干,

胸肋闷满,喜呕,心烦,

往来寒热,不食,

脉弦,小柴胡汤效专。

太阴:不食呕吐、腹满,

时腹痛、苔白,脉缓弱,

理中丸温中散寒。

少阴:脉微细,欲寐。

虚寒——手足厥冷,脉沉微,

下利清谷,尿白,四逆汤对。

虚热——口燥,心烦、少寐,

舌尖红,苔少,脉沉细数,

黄连阿胶汤宜。

厥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

饥不欲食,食则蛔厥,

消渴证见、乌梅丸也。

16.2 六经头痛

证 

主  

太阳经  头痛

头后疼,兼颈项强。

少阳经  头痛

头角疼,颈项强,胸肋满。

阳明经  头痛

前额痛连眼目。

太阴经  头痛

头疼重,腹满出汗。

少阴经  头痛

连脑痛,指甲青。

厥阴经  头痛

疼在头顶部,四肢发冷,口吐涎沫。

歌诀:

后头疼,兼项强,

太阳

头角疼,颈项强,

胸肋满,少阳乡。

前额痛,连眼目,

阳明乎。

头疼重,腹满汗,

太阴全。

连脑痛,指甲青,

少阴病。

疼在顶,四肢冷,

吐涎沫,厥阴经。

十七、卫、气、营、血辨证施治

 

证型

主   

方 

发热、头痛、微渴、恶寒、舌边尖红、舌苔薄白、脉浮数、咳嗽。

桑菊饮加牛蒡子

壮热,大汗,口大渴喜冷饮,舌苔黄,脉洪大数。

白虎汤

身热夜甚,斑疹隐隐,心烦不寐,言语神昏,舌质红绛,脉细数。

清营汤

高热夜甚,斑疹透露,可见吐血,便血,甚发狂躁,舌质深绛苔黑芒刺,脉数。

犀角地黄汤

歌诀:

卫:发热、头痛,

微渴、恶寒、舌边尖红,

苔白、脉浮数、咳嗽证,

桑菊饮加牛蒡子用。

:壮热大汗,渴喜冷饮,

苔黄,脉洪大数,白虎汤诊。

营:身热、夜甚,斑疹隐隐,

心烦不寐,言语神昏,

舌红绛,脉细数,清营汤饮。

血:高热夜重,透露斑疹,

吐血便血,狂躁甚,

舌质绛,苔黑芒刺,脉数存,

犀角地黄汤。

十八、三焦辨证施治

证型

主   

方 

发热、头痛、口渴、汗出、咳或喘、舌苔薄黄、脉浮数。

桑菊饮合麻杏石甘汤

高热神昏,言语躁动,舌骞,舌质红绛,四肢厥冷,脉细滑数。

清瘟败毒饮

 

发热恶热,口渴汗出,面红目赤,呼吸气粗,舌苔黄躁,脉洪大数。

白虎汤

大肠

潮热便结,语声重浊,腹疼拒按,舌苔黄燥焦黑,大便干结,尿短涩,脉实数

大承气汤加生地

身热不扬,体重肢倦,头晕纳呆,胸脘痞满,泛呕欲吐,舌苔白腻,脉濡滑。

三仁汤

身热体倦,口燥咽干,手足心热,不寐心烦,舌红,脉细数,面赤神倦。

黄连阿胶汤

低热肢厥,手足蠕动,心中谚谚,甚至抽风,脉细微弱,舌光红无苔。

大定风珠

歌诀:

上焦:肺、心

脾、胃、大肠中焦

下焦:肝、肾。

上焦——

发热、头痛、口渴、汗出、

咳或喘、苔薄黄、脉浮数,

桑菊饮合麻杏石甘汤服。

心:高热、神昏,言语躁动,

舌骞,舌质红绛,四肢冷,

脉细滑数,清瘟败毒饮用。

中焦——

胃:发热、恶热,口渴汗出,

面红目赤,呼吸气粗,

苔黄躁,脉洪大数,

把白虎汤服。

大肠:潮热便结,语声重浊,

腹疼拒按,苔黄燥焦黑,

便干结,尿短涩,脉实数,

服大承气汤加生地乎。

脾:身热不扬,体重肢倦,

头晕纳呆,胸脘痞满,

泛呕欲吐,舌苔白腻,

脉濡滑,三仁汤痊。

下焦——

肾:身热、体倦,口燥、咽干,

手足心热,不寐、心烦,

舌红,脉细数,面赤神倦,

黄连阿胶汤加减。

          肝:低热、肢厥,手足蠕动,

心中谚谚,甚至抽风,

脉细微弱,舌光红无苔,

大定风珠对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