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胃脘痛

 唐文庆图书馆 2017-03-24

胃脘痛

 

胃脘痛是以上腹部疼痛为主症的消化道疾病,也是临床常见的一个症状,最多见于胃炎。溃疡病,胃痉挛及胆道疾患等。胃脘痛常为脾,胃病变而出现的症状。脾胃为后天之本,其生理特点是:1,胃主受纳,脾主运化。2,脾主升,胃主降。3,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

脾胃的生理功能,主要是气机的作用,而气机的调畅,有赖于肝的正常疏泄功能及肾阳的温煦推动作用。如肝的疏泄功能失调,则会出现肝气犯胃的病理变化,如果肾阳不足,则会出现脾胃阳虚的病理变化。因此脾胃与肝肾是有密切关系的。

{病因病理}由于下述三种原因引起脾胃生理功能失常,即可出现胃脘疼痛。一,病邪犯胃,外感寒邪,邪犯于胃,或过食生冷,寒积于中,皆使胃寒而痛,尤其是脾胃虚寒者更易感受寒邪而疼痛,又如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内生湿热,可以发生热痛或食积痛,此外,虫积也可导致胃脘疼痛。二,肝气郁结,忧郁,恼怒伤肝,肝气失于疏泄,?犯胃而致胃脘痛,肝气郁结,进而可以化火,火邪又可伤阴,均可使疼痛加重或使病程缠绵。三,脾肾阳虚,肾阳衰微,或劳倦过度,饥饱失常,均可损伤脾胃,使中气虚寒而痛。胃脘痛的原因虽有不同,但其病机转归则有相同之处,即所谓“不通则痛,病邪阻滞,肝气郁结,均使脾胃升降失调,气机不利,气滞而作痛,脾肾阳虚,脉络失于温养,或胃阴不足,脉络失于濡润,致使脉络拘急而作痛。气滞日久,致血脉凝涩,瘀血内结,则疼痛更为顽固。

{临床表现}胃脘痛在临床上分病邪阻滞和脏腑失调两类。但不论是病邪阻滞或脏腑失调的胃脘痛,只要未彻底治疗,日久不愈,均可导致瘀血内停。

病邪阻滞:1,寒邪;胃脘疼痛暴作,?寒喜暖,局部热敷痛减,口不渴或喜热饮,苔白,脉紧。2,食滞,胃脘胀闷,其则疼痛,嗳腐吞酸,呕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减,或大便不爽,苔厚腻。

二,脏腑失调,1肝气犯胃,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连及两胁,嗳气,大便不畅,脉弦。2,脾胃虚弱,胃痛隐隐,泛吐清水,喜嗳喜按,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白,脉软弱或沉细。以上胃脘痛诸证,病邪阻滞者多为急性疼痛,脏腑失调者多为慢性疼痛。病邪阻滞者虽治疗较易收效,但如未彻底治愈,也可转为慢性。在临床中,上述诸证,往往不是单纯不变的,虚实并见,寒热错杂的并不少见。临床时必须辨证审因,灵活掌握。

攻效:理气止痛,为通用之法。温中散寒,活血化瘀。

取穴:中脘,气海,天枢,足三里。三焦俞,肝俞,脾俞,胃俞。肩井,手三里,内关,合谷。大肠俞,八?,足三里。手法:摩,按,揉,一指禅推法。

胃脘部操作:病人仰卧位,先用轻快的一指禅推法,摩法在胃脘部治疗,使热量深透于胃腑。然后按,揉中脘,气海,天枢等穴,同时配合按揉足三里。时间约10分钟。

背部操作:病人伏卧位,用一指禅推法,从背部脊柱两旁沿膀胱经顺序而下,至三焦俞,重点在肝俞,脾俞,胃俞,三焦俞。时间约5分钟。

肩臂及胁部操作:病人取坐势,拿肩井循臂肘而下,在手三里,内关,合谷等穴作较强的刺激。然后搓肩臂使经络通畅,再搓抹其两胁,由上而下5次。

辨证加减:1,寒邪犯胃,用较重的点,按法治疗脾俞,胃俞。用?法在左侧背部治疗{712},以透热为度。

食滞:用顺时针方向摩腹,重点在中脘,天枢穴。按,揉脾俞,胃俞。大肠俞,八?足三里。

肝气犯胃:1,用柔软的一脂禅推或揉法,自天突向下至中脘穴治疗,重点在膻中穴。然后轻柔地按,揉两侧章门,期门。2,用较重的手法按,揉背部肝俞,胆俞,膈俞。

脾胃虚弱:1,用轻柔的按,揉法在气海,关元,足三里治疗,每穴约2分钟,在气海穴治疗时间可适当延长。2,直?背部督脉,横?左侧背部{7|12}及腰部肾俞,命门穴,以透热为度。

疼痛剧烈者,先在背部脾俞,胃俞附近压痛点,用较重的点,按法连续刺激2分钟左右,待疼痛缓解后,再辨其证而治之。

注意事项:1,对胃,肠溃疡出血期的病人,一般不宜手法治疗。2,病人生活要有规律,注意饮食调节,心情开朗,不过度疲劳。

 

 

 

泄泻又称腹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清稀,甚至泻出水样物而言。

{病因病理}泄泻的主要病变在于脾胃与大小肠。其致病原因可分为外因和内因两类。外因中包括感受外邪和饮食所伤,内因中包括情志失调和脾胃阳虚。

一,感受外邪,外邪引起的泄泻,以寒,湿,暑热伤及脾胃为常见,其中尤以湿邪兼夹寒,暑,热邪为多见。由于脾喜燥恶湿,外来湿邪,最易困阻脾阳,脾失健运,脾胃升降失司,清浊不分,水食相杂并走大肠而成泄泻。故有无湿不成泻之说。

二,饮食所伤,饮食不节或过食肥甘致使宿食内停,窒碍肠胃,影响脾胃之运化,多食生冷,误食不洁之物则损伤脾胃,致使水谷精微不能输布。因此造成水湿内停,变生污浊而泄泻。

三,情志失调,脾胃素虚,复因情志影响,忧思恼怒,忧思则伤脾,致使脾胃气机失调,恼怒伤肝,肝气郁结,横犯脾,脾伤则运化失常,而成泄泻。

四,脾肾阳虚,脾主运化,全赖阳气之推动,若脾阳不振,则运化功能减退,不能熟腐水谷运化精微,以致水谷停滞,并入大肠,而成泄泻,泄泻日久不愈,损伤肾阳。即所谓,由脾及肾。肾阳受损又可影响脾阳之不足,致成脾肾阳虚,则泄泻缠绵不止。

{临床表现}湿盛和脾虚为泄泻的主因,两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一般说来,湿盛多为急性泄泻,脾虚多为慢性泄泻。

{}急性泄泻:1,湿邪侵袭,发病急骤,大便稀薄或夹粘液,每日数次或十佘次,腹痛肠鸣,肢体?痛,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或滑数。2,伤食,有暴饮暴食或饮食不洁史,发病突然,脘腹胀痛,泻后则痛缓,暧腐吞酸,舌苔腻或黄腻,脉濡或滑数。

{}慢性泄泻,1,脾胃虚弱,大便时溏时泄,次数不多,完谷不化,反复发作,稍食油腻,则大便次数增多,食欲不振,舌淡苔白,脉缓弱。2,脾肾阳虚,脐周作痛,泻后即渴,喝后痛缓,以黎明前泻为其特点,并有腹部畏寒,腰酸肢冷,舌淡苔白,脉缓弱。3,肝气?脾,泄泻每以精神因素,情绪波动而诱发。平时可有腹痛肠鸣,胸胁痞闷,嗳气食少,苔薄,脉弦细。

功效:健脾和胃,温肾壮阳,疏肝理气。

手法:一指禅,摩,滚,按,揉,擦法。

取穴:中脘,天枢,气海,关元,脾俞,胃俞,肾俞,大肠俞,长强,足三里。

 

便  

便秘是指大便秘结不通,排便间隔时间较平时习惯明显延长,或虽有便意,但排便困难而言。可见于多种病证,主要由于大肠传导功能失常,粪便在肠内停留时间过久,水分被吸收,造成粪质干燥,坚硬所致。

{病因病理}饮食入胃,经过脾胃运化,吸收其精微,所?糟粕由大肠传送而出,成为大便。如果脾胃运化和大肠传导功能正常,则大便通畅,不致发生便秘。若肠胃受病,或其它原因影响肠胃功能时,则可发生便秘。

{}胃肠燥热,素体阳盛,或饮酒过度,嗜食辛热厚味,以致胃肠积热,或热病之后。津液耗伤,导致肠道燥热,津液失于输布而不能下润,于是大便干结,难于排出。

{}气机郁滞,忧愁思虑,情志不舒而致肝气郁结,脾气不舒,胃失通降,肺气不足或郁滞,则肃降无力,肺与大肠相表里,致使大肠传导失司。这些都是气机郁滞,胃肠传导无力,糟粕内停,不得下行而成的便秘。

{}气血亏损,劳倦内伤,病后体虚或老年人气血不足,气虚则大肠传送无力,大便排出艰难,血虚则津枯,不得下润大便,而致大便干燥,排便不畅,甚至秘结不畅。

{}阴寒凝结,阳虚体质或年老体衰,阳气不足,温煦无权,寒自内生,凝滞肠胃而致大便艰难。

【临床表现】便秘的一般表现,是大便干燥,排便困难,三,五日或七,八日大便一次,部份病人,大便次数正常,但粪质干燥,坚硬难排,少数病人,时有便意,大便并不干燥,但排出艰难。便秘日久,常可引发其它症状,有些病人,由于府气不通,浊气不降,可引起腹胀,甚至腹痛,头晕头胀,食欲减退,睡眠不安等症,长期便秘,会引起痔疮,肛裂。

{}胃肠燥热,大便干结,小便短赤,面红身热或兼微热,口干,心烦,舌红苔黄或黄燥,脉滑数。

{}气机郁滞,大便秘结,欲便不得,嗳气频作,胁腹痞满,甚则腹中胀痛,纳食减少,舌苔薄腻,脉弦。

{}气血亏损,1,气虚便秘,大便不畅,临便努挣,便后汗出,短气,便下并不干结,舌淡苔薄,脉虚软。

2,血虚便秘,大便秘结,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心悸,唇舌淡,脉细。

[]阴寒凝结,大便艰涩,难以排出,小便清长,四肢欠温,喜热恶冷或腹中冷痛,腰脊酸冷,舌淡苔白,脉沉迟。

功效:和肠通便,清热降浊,疏肝理气,健脾和胃。

手法:一脂禅,摩,按,揉法。

取穴:中脘,天枢,大横,关元,肝俞,脾俞,胃俞,肾俞,大肠俞,八,足三里,长强。

 

   

胆绞痛是消化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经常发生在胆囊炎,胆石症的急性发作期间,

{病因病机}本病的基本病理是胆道阻塞,同时由于过食油腻等饮食因素,促使胆囊收缩加剧,胆汁分泌增加,造成胆汁排出不畅而致胆汁郁积。胆汁在胆囊内滞留时,水分重吸收增加,胆汁过度浓缩,其中胆盐成分的化学性刺激可使胆囊粘膜发炎损伤而发生剧烈疼痛。在这基础上,极易招致继发性细菌感染而使炎症加重,促使胆道更为阻塞,造成恶性循环。由于炎症的长期不愈,转化为胆囊的慢性炎症,长期的慢性炎症又可促使胆囊结石的生成,胆囊结石又可使胆道阻塞,促使胆绞痛的发生。

形成胆道阻塞的原因,过去认为是细菌感染,结石或胆道蛔虫所致。近年证明无细菌感染,无胆石者也不少见。

{临床表现}一般症状可分慢性和急性两类。

慢性胆囊炎:表现为胆囊功能紊乱,尤其对脂肪类饮食。上腹部经常闷胀,或右上腹部不适,食欲不佳,胃部有灼热感和嗳气消化不良症状。

急性胆囊炎:常在饱餐后晚上或半夜里发作,右上腹出现阵发性疼痛,数小时后出现持续性疼痛,以后在持续性疼痛基础上有阵发性加剧。疼痛可向右肩胛骨下角处放射,身体不能挺直,向右侧弯腰。多数有?心,胀气,兼有呕吐,少数可有轻度黄疸。

[检查]急性者见中,右上腹压痛,肌紧张,但以右上腹胆囊区压痛最显著,或表现胆囊触痛征阳性。慢性者中,上腹轻度压痛,有时在右上腹尚能触及肿大之胆囊。

功效:疏肝利气,舒筋通络,解痉止痛。

手法:点,按,滚,揉,?法。

取穴:胆俞,肝俞,膈俞,章门,期门。胸7|9右侧背部压痛点{大都在胸9},及两侧胆囊穴{阳陵泉下一步寸}

操作:先用点法,按法在背部压痛点重刺激3分钟。沿背部两侧膀胱经治疗。

 

  

{病因病理}人体正常的呼吸功能,主要是由于肺,肾两脏的作用,影响正常呼吸功能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外邪侵袭,重感风寒,侵袭于肺,内则肺气壅塞,外则腠理郁闭,致使肺气,失于宣降,上为喘,或因风热之邪,自口鼻入肺,或风寒郁而化热,热不得泄,则肺气壅实,清肃失司,导致肺气上而喘。

二,痰浊内盛:饮食不节,恣食肥甘,生冷,或嗜酒伤中,脾失健运,而生痰湿,或素体痰湿偏胜,日渐积累,由中焦而上犯于肺,肺为痰壅,不得宣畅,气机失利,难以下降,导致呼吸促迫而成喘。若湿痰久郁化热,或肺火素盛,蒸液成痰,则痰火交阻于肺,于是胀满而为喘。

三,肺肾虚弱,久咳伤肺或平素极易疲劳汗出,导致肺之气阴不足,气失所主,肺的肃降功能下降,而致气短而喘。年老体弱,肾气不足或劳欲伤肾。精气内夺,导致肾气摄纳无权,致使少气而喘。

 

  

头痛是一个自觉症状,临床上颇为常见,可以出现于各种急慢性疾患中,

{}外感风寒之邪及头伤,外寒风寒,则寒凝血滞,阻遏经络,血郁于内而为头痛。跌仆损伤,则瘀血内积,经络阻滞而致头痛。这两种原因引起的头痛,其基本机理均为经络不畅,气血凝滞。

{}外感风热之邪及情志内伤,肝郁阳亢,外感风热,则风热上扰,气血逆乱而致头痛。情志内伤,肝阳上亢,则肝失条达,郁而化火,上扰清空而出现头痛。这两种原因引起的头痛,其基本机理为气血逆乱。

{}外感暑湿之邪及中焦阻塞,外感暑湿,则湿邪弥漫,蒙蔽清阳,使清窍阻塞,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致头痛。中焦阻塞,则因脾失健运,痰浊内生,阻遏清阳,清不升,浊不降而出现头痛,这两种原因引起的头痛,其基本机理为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升降失司。

{}血虚及肾亏,血虚可因失血或饮食失调,劳伤过度,脾胃薄弱,气血生化之源不足而引起,气虚血少不能滋养脑髓而头痛,同时因为血虚又可发生血不养肝,肝阳上亢的变化。

肾亏,有肾阳不足和肾阴亏损之别,肾阳不足,则因肾阳衰微,清阳不展,肾主髓,脑为髓之海,髓海空虚而出现头痛。肾阴亏损,则水不涵木,肝阳上亢而致头痛。

从上述头痛的病因病机中可?到,引起头痛的病因可归纳为外感和内伤两类。外感中有风寒头痛,风热头痛,暑湿头痛,内伤中有肝阳头痛,痰浊头痛,血虚头痛,肾亏头痛和瘀血头痛。

临床中外感头痛以风寒为多见,内伤头痛以肝阳为多见。

{临床表现}一,外感:1,风寒头痛,多在吹风受寒之后引起头痛,有时痛连项背,恶风寒,喜衷头,口不渴。苔薄白,脉浮或紧。2,风热头痛,头胀痛,甚则如裂,恶风发热,面红目赤,口渴欲饮,咽红肿痛,尿黄或便秘,舌苔黄或舌尖红,脉浮数。3,暑湿头痛,头痛胀重,脘闷纳呆,肢体倦怠,身热汗出,心烦口渴,苔腻,脉濡数。

二,内伤:1,肝阳头痛,头痛眩晕,心烦易怒,睡眠不安,面红口干,苔薄黄或舌红少苔,脉弦或弦细数。2,痰浊头痛,头痛且胀,胸膈支满,纳呆倦怠,口吐涎沫,恶心,苔白腻,脉滑。3,血虚头痛,头痛头晕,神疲乏力,面色少华,心悸气短,舌淡,脉细无力或涩。4,肾亏头痛,头脑空痛,耳鸣目眩,腰?腿软,遗精带下,阳虚者四肢作冷,舌淡胖,脉沉细无力,阴虚者口干少津,舌质红,脉细数。5,瘀血头痛,头痛时作,经久不愈,痛处固定,痛如锥刺,舌有瘀斑,脉涩。

功效:通经络,和气血。若风寒头痛者佐以祛风散寒,风热头痛者辅以解表清热,暑湿头痛清热利湿,肝阳头痛以平肝潜阳为主,痰浊头痛则当健脾化湿,血虚头痛须健脾以助生化,肾阳衰微而致头痛当配合温肾壮阳之法,肾阴亏损头痛与肝阳头痛治则相同,瘀血头痛治以活血祛瘀。

手法:一指禅,按,揉,拿,抹法。

取穴:风池,风府,天柱,印堂,头维,太阳,鱼腰,百会,肺俞,风门,肩井,大椎,肺俞,风门,曲池,合谷,印堂,太冲,行间,角孙,脾俞,胃俞,大肠俞,足三里,丰隆,内关,中脘,气海,关元,心俞,膈俞,三阴交

颈项部:用一指禅推法沿项部两侧膀胱经上下往返治疗3|4分钟,然后按风池,风府,天柱及项部两侧膀胱经。

头面部:用一指禅推法从印堂开始,向上沿前额发际至头维,太阳,往返3遍,配合按印堂,鱼腰,百会等穴。然后用揉法在前额部操作,重点在印堂及两侧太阳穴。再用抹法自印堂向上循发际至太阳穴3遍,最后用五指拿法从头顶拿至风池,改用三指拿法,沿膀胱经拿至大椎两侧,重复4|5次。

辨证加减:

1,风寒头痛:用滚法在肩背部治疗2|3分钟,肺俞,风门,再拿两侧肩井,直擦背部两侧膀胱经。

2,风热头痛:大椎,肺俞,风门等穴各1分钟,再拿两侧肩井,曲池,合谷。拍击背部两侧膀胱经。

3,暑湿头痛:大椎,曲池,肩井,合谷。拍击背部两侧膀胱经。用扯法在印堂及项部治疗。

4,肝阳头痛:推桥?,自上向下,每侧各20次,两侧交替进行。用扫散法在头侧胆经循行部自前上方向后下方操作,两侧交替进行各数十次,配合按角孙穴。两侧太冲,行间。

5,痰浊头痛:用一指禅推法及摩法在腹部治,重点在中脘,天枢穴,时间6|8分钟。按,揉脾俞,胃俞,大肠俞,然后在左侧背部横擦。两侧足三里,丰隆,内关。

6,血虚头痛:摩腹6|8分钟,以中脘,气海,关元为重点。两侧心俞,膈俞,足三里,三阴交。

7,肾虚头痛:肾阳不足者,摩腹6|8分钟,以气海,关元为重点,直擦背部督脉,横擦腰都肾俞,命门及腰骶部。

8,瘀血头痛:擦前额及两侧太阳穴部位,?竹穴部位,头侧胆经循行部位。

{注意事项}引起头痛的原因较为复杂,推拿虽对缓解头痛症状有较好的疗效,但治疗时必须审证求因,按治病必求其本的原则辨证论治。

 

   

失眠是指经常不能正常睡眠而言,轻者入眠困难,或眠而不酣,时寐时醒,醒后不能再寐,严重者可整夜不眠。失眠常兼见头痛,头痛,心悸,健忘等症。

{病因病理}一,七情内伤,?怒伤肝,肝失条达,气郁不舒,郁而化火,火性炎上,扰动心神,神不得安则失眠,暴受惊骇,气血?乱,扰乱心神,从而惊悸不安,少寐梦扰,甚则情绪紧张,多虑?惊,形成失眠重症,长期思虑劳倦,伤及心脾,血液耗损,不能养心,以致心神不安,而成失眠。

二,阴虚火旺,素体虚弱或久病体虚或房劳过度,肾阴耗损,心肾不安,水不制火,则心火独亢而神志不宁,因成失眠。

三,饮食失调,饮食不节,肠胃受伤,宿食停滞,酿成痰热,壅遏于中,痰热上扰,胃气不和,以致卧不得安。

综上所述,失眠的原因虽多,但均与心脾肝肾及阴血不足有关。因血之来源,由水谷之精微所化,上奉于心,则心得所养,受藏于肝,则肝体柔和,统摄于脾,则生化不息。调节有度,化而为精,内藏于肾,肾精上?于心,心气下交于肾,则神安志宁。若暴怒,思虑,忧郁,劳倦等,伤及诸脏,精血内耗,病因与症状彼此互相影响,每多形成顽固的失眠。可见失眠之证,虚者尤多。

{临床表现}

失眠有虚实之分,虚证多由阴血不足而引起,实证多由痰热内扰,壅遏胃腑而引起。

一,心脾两虚,多梦易醒,心悸健忘,神疲乏力,饮食无味,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脉细弱。

二,阴亏火旺,心烦失眠,头晕耳鸣,口干津少,五心烦热,舌质红,脉细数。或有梦遗,健忘,心悸,腰?等症。

三,痰热内扰,失眠,胸闷头重,心烦口苦,目眩,苔腻而黄,脉滑数。

功效:健脾安神,养血舒肝,清热化痰。

手法:一指禅,揉,抹,按,拿,摩,擦,扫散法。

取穴:印堂,神庭,晴明,?竹,太阳,角孙,风池,肩井,中脘,气海,关元,心俞,肝俞,肾俞,小肠俞,足三里。天枢,神厥,丰隆。

头面及颈肩部操作:先用一指禅推法或揉法,从印堂开始向上至神庭,往返5|6次,再从印堂向两侧沿眉?至太阳穴往返5|6次,然后用一指禅推法沿眼眶周围治疗,往返3|5次,再从印堂沿鼻两侧向下经迎香沿颧骨,至两耳前,往返2|3次,治疗达程中以印堂,神庭,睛明,?竹,太阳为重点,沿上述部位用双手抹法治疗,往返5|6次,抹时配合按睛明,鱼腰,用扫散法在头两侧胆经循行部位治疗,配合按角孙,从头顶开始用五指拿法,到枕骨下部改用三指拿法,配合按,拿风池穴,再拿两侧肩井,时间约10分钟。

腹部操作:顺时针方向摩腹,同时配合按,揉中脘,气海,关元,时间约5公钟。

辨证加减

心脾两虚:按,心俞,肝俞,肾俞,小肠俞,足三里。每穴约1分钟。从横擦左侧背部及直擦背部督脉。

阴虚火旺:推桥?穴,两侧各推20次,需交替进行。横擦肾俞,命门部,再擦两侧涌泉以引火归源。

痰热内扰:沿背部脊柱两侧用滚法治疗,重点在脾俞,胃俞,心俞,手法要轻柔,时间约5分钟。在摩腹时配合按,揉中脘,气海,天枢,神厥,足三里,丰隆。横擦左侧背部及骶部八?穴。

 

高 血 压 病

高血压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也可作为某种疾病的一种症状,如泌尿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颅内疾病等发生的高血压称为‘症状性高血压“,也称”继发性高血压“。须与高血压病区别。

一般认为,在安静休息时如血压经常超过14090,就是高血压。本病发生的年龄多在40岁以后,这时元气已衰,或者由于忧喜忿怒而损伤元气,因而发病。

{病因病理}

一,精神因素,长期精神紧张,或?怒忧思,可使肝气内郁,郁久化火,耗损肝阴,阴不敛阳,肝阳上亢而致血压升高。

二,饮食失节,过食甘肥或饮酒过度,以致湿浊内生,久而化热,灼津成痰,痰浊阻塞脉络,上忧清窍,也能发为本病。

三,内伤虚损,如劳伤过度或年老肾亏者,由于肾阴不足,肝失所养,肝阳偏亢,内风易动。

[临床表现]

高血压病的临床表现,轻重程度相差很大,某些病人可无自觉症状,常在体检偶然表现。一般症状有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惊悸,便秘,舌红,脉弦硬。

功效:平肝安神,化痰降浊。

手法:一指禅,拿,抹,揉,分,扫散,摩,按,擦法。

取穴:桥?,印堂,发际,太阳,百会,风池,风府,头维公孙,?竹,迎香,大椎,关元,气海,神阙,中脘,大横,肾俞,命门,涌泉,肾俞。

头面颈项部操作:自上而下用直推法推桥?,先推左侧,后推右侧,每侧约1分钟。

用一指禅从印堂直线向上到发际,至太阳,到一侧睛明,绕眼眶治疗,两侧交替进行,每侧往返3|4次,时间约4分钟。

再用扫散法在头侧胆经循行部位,自前上方向后下方治疗。每侧约20次,然后用分法在前额及面部治疗,配合按角孙,明,太阳,时间约3分钟。

用一指禅,从风府沿颈椎向下到大椎治疗,再在颈椎两侧膀胱经治疗,时间约4分钟。最后回至面部用分法自前额至迎香往返3次。

腹部操作:用摩法在病人腹部治疗,顺时针方向进行,时间约10分钟。

腰部及足底操作:横擦腰部肾俞,命门一线。然后直擦足底涌泉穴。

 

  尿 

糖尿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主要的临床表现是多饮,多食,多尿,疲乏,消瘦,糖尿以及血粮增高。是体内胰岛素的绝对或相对的分泌不足而引起的糖代谢紊乱,严重时可致蛋白质,脂肪,水及电解质的代谢也相继紊乱,尤其脂肪代谢紊乱可引起酮症酸中毒,失水,昏迷等。本病多见于中年以后,青少年及儿童亦有。发病率男性略高于女性。发病年龄在4060岁。

{病因病理}

1,多食而肥胖者,更加重胰岛素的负担。2,重度精神刺激和脑部器质性疾病者,可影响高级神经功能及神经中枢的机能失调而发生糖代谢紊乱。3,多次妊娠,感染,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可加重胰岛负担。以上皆可导致相对性胰岛素分泌不足而诱发糖尿病。

本病的发生是由于素体阴虚,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引起。

素体阴虚,由于先天不足,肾阴亏乏或将息失宣,烦劳太过,以及病后失调等致肾阴亏损,阴亏火旺而发为本病。二,饮食不节,由于长期恣食肥甘,醇酒厚味,损伤脾胃,使脾胃运化功能失职,不能消化吸收过多的肥甘之品,日久蕴热化燥,伤阴耗津,呈现咽干口喝无症,欲饮水而自救,发为本病。

三,情志失调,由于忧思?怒,情志不舒,而致肝气郁结,日久郁热化火,消烁肺胃之阴,出现肺燥,胃热,发为本病。

上述三种因素都可引起阴虚燥热,导致本病。但阴虚与燥热往往互为因果,由于阴虚而热甚,热甚则更伤阴,其始则异,其终则同。

{临床表现}:轻度的糖尿病,并无任何症状,往往在尿糖检查时才被发现,此时称无症状期糖尿病。典型的自觉症状是“三多“,即多饮,多食,多尿。

多尿:最常见,尿量增多,每天30004000毫升,甚至多达10000毫升以上,小便次数亦多,一日可二十次。多尿的产生是由于血糖过高,当超过肾阈时[160至于180毫升],糖就排入尿中,产生糖尿,使尿的尿糖也越多,肾小管的再吸收减少,有多量的水分排出,产生多尿,血糖越高,排泄的尿糖也越多,则尿量也越多。

二,多饮,口渴喜饮,是因为大量失水,血浆浓缩,渗透压上升,引起细胞脱水,产生口渴多饮,饮水量与失水量大致相仿。

三,多食,善饥多食,由于大量尿糖丢失,引起代偿性食欲亢进,产生饥饿贪食,一般需日餐5|6次,食量与尿糖成正比,但食量增加,使血糖升的更快,粮尿更多,而产生恶性循环。

四,消瘦,因病人体内糖代谢失调,机体动用贮存的脂肪和组织蛋白来维持,因而使体重减轻,出现消疲。

五,其它,皮肤瘙痒,以女性阴部瘙痒多见,还可引起四肢?痛或麻木,视物不清等。因与营养障碍,维生素B族缺乏有关,还可有阳萎不育,月经失调,腰背?痛等症。

{鉴别诊断}临床上产生尿糖的原因很多,下列情况作鉴别。

一,饮食性糖尿,健康人在摄取大量糖类物后,特别是葡萄糖及其它单糖后,可引起血糖的暂时升高而出现糖尿。

二,肾性糖尿,由于肾小管再吸收能力降低,肾阈低下,而出现糖尿,但血糖常在正常范围之内。妊娠时可使葡萄糖肾阈暂时性降低而出现糖尿,但产后消失,肾炎,肾病及肾动脉硬化等,因肾小管再吸收机能损伤,亦可出现肾性糖尿,但血糖正常。

功效:养阴清热。

手法:一指禅,按,揉,滚,擦,

取穴:胰俞第胸椎旁15寸,肝俞,胆俞,肾俞,三阴交,涌泉,八?

 

  

“厥”是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厥冷为主症的病人。

一般昏厥时间较短,但发病严重的,也可一厥不复,甚至导致死亡。厥证在清醒后无偏瘫,失语,口眼歪斜等后遗症,这是与中风的主要区别点。

{病因病理}

一,气厥,有两种原因,一是由于恼怒或惊骇,以致气机?乱,上壅心胸,蒙闭窍隧,猝然昏倒。一是元气素弱,每于过度疲劳,或悲恐之时,气虚下陷,清阳不升,而突然昏厥。这两种原因所发生,前者属实而后者属虚。

二,血厥,亦有两种情况,属于实的为肝阳素旺,暴怒后血随气厥,气血上壅,清窍蔽塞,则昏无所知。属于虚的,由于产后或其它疾病,失血过多,以致气随血脱,而发生晕厥。

三,痰厥,多见于形盛气弱之人,嗜食酒酪肥甘之品,脾胃受伤,运化失常,以致聚湿生痰,痰阻中焦,气机不利,日积月累,痰愈多,则气机愈阻,气机愈阻则痰愈多,复因气?上壅,势必气道被塞,清阳被蒙而突然发厥。

四,食厥,饮食不节,积滞内停,失于转输,上下痞隔,气机受阻,因而窒闷致厥,此种情况在小儿较为常见。如成人在饱食之时,骤逢恼怒之事,则食气相?,亦易发生。

五,暑厥,发生于夏天,久曝烈日之下,或长途跋涉之际,突为暑邪侵犯,影响气机的升降,以致上下阻滞,而每易招致卒然发生厥证。

以上几种厥证,病因虽有不同,但均多由气机?乱,升降失常所致。气盛有佘,则气?而上壅,清窍为之蔽塞,气虚不足,则气陷而不上承,清阳不得舒展。凡此,皆足以突然发生昏厥。

功效;理气开窍。

手法:掐,按,拿,抹,摩,揉,搓法。

取穴:人中,百会,印堂,太阳,肩井,合谷,曲池,委中,中府,膻中,中脘,章门,期门,心俞,脾俞,胃俞,风池,肝俞,膈俞,太冲,气海,关元,角孙,神门,中脘,下脘,丰隆,足三里,下脘,内关,八?

 

  

小便不畅,点滴而短少,病势较缓者为癃,小便闭塞,点滴不通,病势较急者为闭。临床一般把排尿困难或小便闭塞不通为主症的疾患,统称为癃闭。

{病因病机}

癃闭的形成,主要病变在膀胱。由于膀胱气化不利而造成,膀胱的气化又和三焦密切相关,其中尤以下焦最为重要。而三焦的气化,主要又依靠肺,脾,肾三脏来维持。故癃闭除与肾密切相关,还常和肺,脾有关。此外各种原因所导致的尿路阻塞如瘀血,结石等,均能引起癃闭,现分述如下:

一,湿热蕴结,膀胱湿热阻滞或肾热移于膀胱,形成湿热互结,使膀胱气化发生障碍,从而形成癃闭。

二,肺热气壅,肺为水之上源,热壅于肺,肺气不能肃降,津液输布失常,水道通调不利,不能下输膀胱,又因肺热下移膀胱,以致上,下焦均为热气所壅,而成癃闭。

三,肝郁气滞,七情内伤,引起肝气郁结,?泄不畅,因而气机不调,从而影响三焦水液的运行及气化功能,致使水道的通调受阻,形成癃闭。

四,肾气不足,年老体弱,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致使膀胱气化无权,而尿不能?,或下焦积热,日久不愈,导致肾阴不足,无阴则阳无以化,亦可产生癃闭。

五,尿路阻塞,瘀血凝聚,或尿路结石,停留不去,阻塞于尿道膀胱之间,小便难以排?,因而形成癃闭。

{临床表现}

癃闭主要是小便点滴而下,或点滴全无,少腹或胀或不胀,但尿道无疼痛感,可突然发作,或?渐发展。病情严重时,可见头晕,心悸,喘促,浮肿,恶心呕吐,视物模糊,甚至昏迷抽等尿毒内攻症状。

一,湿热蕴积,小便不利,热赤或闭,小腹胀满,大便不畅,口苦口粘,或口渴不欲饮,舌质红,苔黄腻,脉沉数。

二,肺热壅盛,小便不通或点滴不爽,咽干,烦渴欲饮,呼吸急促,舌苔薄黄,脉象数。

三,肝郁气滞,情志忧郁,或多烦易怒,易于激动,小便不通,或通而不畅,胁腹胀满,苔薄或薄黄,舌质红,脉弦。

四,肾气不充,小便不通,或滴沥不畅,排?无力,面色?白,神气怯弱,腰以下冷,腿膝乏力,舌质淡,脉象沉细而尺弱。

五,尿道阻塞,小便滴沥不畅,或时而通畅,时而阻塞不通,小腹胀满疼痛,舌紫暗,或有瘀点,脉涩或细数。

治疗:?利气机,通利小便,清利湿热,行瘀散结。

手法:摩,按,揉,擦,一指禅法。

小腹部取穴操作:中极,气海,关元穴。顺时针方向摩小腹,约6分钟。

大腿内侧操作:在两大腿内侧,用轻缓的手法按,揉髀关,五里,以酸胀为度。时间约6分钟。

辨证加减:

膀胱湿热:按,揉阴陵泉,膀胱俞,中极。每穴1分钟。

肺热壅盛:横擦前胸部,大椎及两肩部。再横擦八?穴,使之微有热感。按,揉中府,云门,合谷,太渊。约2分钟。

肝气郁滞:按,揉章门,期门,约2分钟。斜擦两胁,手法轻柔,以微有热感为度。

肾阳不足:命门火衷,用一指禅推或按,揉肾俞,命门,约2分钟。横擦背部肾俞,命门及直擦背部督脉,以透热为度。

瘀血凝聚或尿路结石:按,揉肾俞,志室,三焦俞,水道,三阴交。每穴约2分钟。横擦腰骶部,以透热为度。

 

  

阳萎是指阴茎不举的一种病症,轻则性欲要求减退,重则阴茎萎缩不举。

{病因病理}阳萎可由于纵欲伤精,致使精气过耗,命门火衷而成,或因思虑过度引起的心脾耗损,血不养筋而成,或因胆小多虑,易惊易恐,久而伤肾引起。亦有湿热下注,宗筋松弛而致阳萎者,但临床较为少见。

归纳之,阳萎的发生主要是阳虚,尤其是命门火衷,在临床上更为多见。因此这种因局部阳虚而出现的阳萎,乃属肾阳不通所致。督脉为诸阳之海,全身阳气均会集于此,而督脉经的命门穴是统率全身阳气的要穴。当督脉受阻,尤其是命门穴处的瘀阻,可能造成相应组织的局部性阳虚,因此就发生阳萎。

{临床表现}性欲减退,阴茎萎而不举,或举而不坚,腰背酸痛。一,命门火衷:多见于面色?白,腰酸足软,头晕目眩至周身怕冷,食欲减退等。二,心脾亏虚:伴有面色萎黄,消化不良,精神不振周身肢体酸软无力等。三,恐惧伤肾:精神苦闷,胆小多虚,心悸失眠,精神易紧张等。

治疗:温肾壮阳,温通经络,健脾益气,安神宁心。

手法;摩,按,揉,擦,一指禅,点法。

小腹部取穴操作:先用掌根按揉神厥,以脐下有温热感为度,手法宜柔和而深沉,时间约3分钟。再用鱼际按揉气海,关元,中极,每穴各约2分钟。然后在气海,关元处用掌摩法治疗约3分钟,以小腹部有温热感为度。

腰背部取穴操作:先按,揉肾俞,命门,手法不宜过重,在微感酸胀得气后,每穴持续按揉2分钟。再用一指禅推次?,中?,每穴2分钟后改用点揉法,刺激要稍重,每穴约1分钟。然后横擦腰阳关,以小腹部透热为度。

心脾亏损者:在腹部摩中脘。按揉背部心俞,脾俞,三焦俞。

横擦左侧背部脾胃区。

恐惧伤肾者:分抹前额,同时配合按揉太阳穴。在颈椎棘突两侧用一指禅推或按揉法自上而下反复治疗约4分钟。

 

   

妇女在行经前后,或正值行经期间,小腹及腰部疼痛,甚至剧痛难忍,常伴面色苍白,头面冷汗淋漓,手足厥冷,泛恶呕吐等症,并随着月经周期发作,称为:痛经。亦称经行腹痛。

{病因病理}本病的主要肌理,是气血运行不畅所致。因经水为血所化,血随气行,气充血沛,气顺血和,则经行畅通,自无疼痛之患。若气滞血瘀或气虚血少,则使经行不畅,不通则痛,引起气血不畅的原因,有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气血虚损等。

一,气滞血瘀,多由情志不舒,肝郁气滞,气机不利,不能运血畅行,血行受阻,冲,任经脉不利,经血滞于胞中而作痛。

二,寒湿凝滞,经期冒雨涉水,感塞饮冷,或坐卧湿地,寒湿伤于下焦,客于胞宫,经血为寒湿所凝,运行不畅,滞而作痛。

三,气血虚弱,平素气血不足,或大病久病之后,气血两亏,行经以后,血海空虚,胞脉失养,而致疼痛。或体虚阳气不振,运血无力,经行滞而不畅,导致痛经。

{临床表现}本病的特点是行经小腹疼痛,并随月经周期而发作。根据疼痛发生的时间,疼痛的性质,辨其寒热虚实。一般以经前,经期痛者属实,经后痛者为虚。痛时拒按属实,喜按属虚。得热痛减为寒,得热痛剧为热。痛甚于胀,血块排出疼痛减轻者为血瘀,胀甚于痛为气滞,绞痛,冷痛属寒,刺痛属热,绵绵作痛或隐痛为虚。

一,气滞血瘀,经期或经前小腹胀痛,行经量少,淋漓不畅,血色紫暗有瘀块,块下则疼痛减轻,胸胁乳房作胀,舌质紫?,舌边或有瘀点,脉沉数。

二,寒湿凝滞,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甚则在牵腰脊疼痛,得热则舒,经行量少,色?有血块,畏寒便溏,苔白腻,脉虚紧。

三,气血虚弱,经期或经净后,小腹绵绵作痛,按之痛减,经色淡,质清稀,面色苍白,精神倦怠,舌淡苔薄,脉沉细。

治疗:通则不痛,通调气血,化瘀为主。

手法:一指禅,摩,揉,滚,按,擦法。

腹部取穴操作:用摩法按顺时针方向在小腹部治疗,时间约6分钟。然后用一指禅推法或揉法在气海,关元治疗。

腰背部取穴操作:用滚法在腰部脊柱两旁及骶部治疗,时间约4分钟。然后用一指禅推法或按法治疗肾俞,八?,以酸胀为度。再在骶部八?穴用擦法治疗,以透热为度。

辨证加减:

气滞血瘀:按,揉章门,期门,肝俞,膈俞,每穴2分钟,再拿血海,三阴交,以酸胀为度。

寒湿凝滞:直擦背部督脉,横擦腰部肾俞,命门,以透热为度。按,揉血海,三阴交,每穴约2分钟。

气血虚弱:直擦背部督脉,横擦左侧背部,摩腹时加揉中脘3分钟。再按,揉脾俞,胃俞,足三里,每穴约2分钟。

实证痛经的特殊治疗方法,实证痛经,腰1或腰4{大部分在腰4}有棘突偏歪及轻度压痛者,直擦背部督脉及横擦腰骶部八?穴,以透热为度。

在月经来潮前一周,治疗两次,以后每月同样在月经前一周治疗两次,三个月治疗六次为一疗程。

 

  

女子年逾16岁,月经尚未来潮,或曾来而又能中断,达三个月以上者,称为闭经。若因生活环境变迁,精神因素影响等出现停经{三月内},但无其它症状,在机体适应后,月经可自然恢复者,不属闭经范围。妊娠期,哺乳期,绝经期以后的停经,均属生理现象。先天性无子宫,无卵巢,无阴道道或处女膜闭锁及由于器质性病变所致的闭经,均非推拿所能治疗,不属本节讨论范围。

{病因病理}闭经原因,归纳起来不外虚,实两类。虚者,多因肝肾不足,精血两亏,或因气血虚弱,血海空虚,无佘可下。实者,多因气滞血瘀,痰湿阻滞,冲任不通,经血不得下行,而致闭经。

一,肝肾不足,先天肾气不足,天癸未充。或多产房劳,损及肝肾,以及精亏血少,冲任失养,遂成经闭。

二,气血虚弱,饮食劳倦,损伤脾气,化源不足,或因大病,久病,产后失血伤津,久患虫疾伤血,而致冲任血少,血海空虚,发为经闭。

三,气滞血瘀,郁怒伤肝,肝气郁结,气机不利,血滞不行,或经期,产后血室正开,调摄失宜,外感寒邪,内伤生冷,血为寒凝,冲任受阻,而致经闭。

四,痰湿阻滞,形体肥胖,多痰多湿,或脾阳失运,湿聚成痰,痰湿滞于冲任,胞脉闭塞,而致月经不行。

{临床表现}闭经可分为虚,实两类。临床以虚证为多见。胸胁,小腹胀满者为实证,头晕肢软纳差,心悸失眠,腹无胀痛虚证。

一,肝肾不足,月经超龄未至,或初潮较迟,量少色红或淡,渐至闭经,头痛耳鸣,腰膝酸软,口干咽燥,五心烦热,潮热汗出,面色?淡或两颧潮红,舌质红或舌淡苔少,脉细弦或细涩。

二,气血虚弱,月经由后期量少而渐至停闭,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目眩,心悸怔忡,气短懒言,神倦肢软,或纳少便溏,唇舌色淡,脉细弱或细缓无力。

三,气滞血瘀,月经数月不行,精神郁滞,烦躁易怒,胸胁胀满,少腹胀痛或拒按。舌边紫?或有瘀点,脉沉弦或沉涩。

四,痰湿阻滞,月经停闭,形体肥胖,胸胁满闷,呕恶痰多,神疲倦怠,带多色白,苔腻脉滑。

治疗:理气活血,虚者补之,实者泻之。

手法:摩,按,揉,滚,一指禅法。

小腹部取穴操作:用摩法治疗小腹,摩法方向?时针,腹部移动方向顺时针,手法要求深沉缓慢,同时配合按,揉关元,气海。时间约2分钟。

下肢部取穴操作:按揉血海,三阴交,足三里,每穴约2分钟。

腰背部取穴操作:用一指禅推法,治疗腰部脊柱两旁,重点在肝俞,脾俞,肾俞,每穴2分钟。或用滚法在腰脊柱两旁治疗。然后再按,揉上述穴位,以病人感觉酸胀为度。

辨证加减,

肝肾不足,气血虚弱:横擦前胸中府,云门,左侧背部脾胃区,腰部肾俞,命门,以透热为度。直擦背部督脉,斜擦小腹两侧,均以透热为度。

肝气郁结:按,揉章门,期门,每穴位分钟。按,掐太冲,行间,以病人感觉酸胀为度。斜擦两胁,以微热为度。

寒凝血瘀:直擦背部督脉,横擦骶部,以小腹透热为度。按,揉八?穴,以酸热为度。

痰湿阻滞:按,揉八?穴,以酸胀为度。横擦左侧背部及腰骶部,以透热为度。

 

  

带下是指阴道流出一种粘腻浊物,如带绵绵,并伴有腰酸腰痛等症状而言。至于广义的带下,即包括妇女腰带以下的诸般疾患。

{病因病理}

可分内外两种因素。内因与任,带二脉有密切关系,任脉失约,带脉不固,水湿下注,遂成带下。任,带二脉受病,与脾,肝,肾三脏的功能失调有关,其中尤以脾为更重要,外因是感受湿毒所致。

一,脾虚:脾的主要作用是消化,吸收,运化水谷,如身体虚弱,过度劳累,或饮食不节损伤脾气,使其运化失常,不能上输水谷以生血,反聚而为湿,流于下焦,伤及任脉,影响带脉,而致带下。

二,肾虚:素体肾气不足,下元亏损,或由于房事过度,多产,肾气受损,使任脉失约,带脉不固,而为带下,或由年老体衷,肾阴亏损,阴虚则生内热,冲,任,督,带诸脉失调而致带下。

三,肝火:由于情绪刺激,肝气内郁,日久化热化火,下注任,带二脉而致带下。

四,湿毒:因经行,产后胞脉空虚,或因洗涤用具不洁,或为手术,房室所伤,湿毒之邪内侵,损伤任,带二脉而为带下。

{临床表现}

一,脾虚带下,带下色白质薄无臭味,面色?白或萎黄,四肢不温,神疲乏力,纳少,小腹坠胀,或大便溏薄,两足浮肿,舌质淡,苔薄腻,脉缓弱。

二,肾虚带下,1,肾阴虚,带下量少,呈黄色或赤白相兼,或伴有阴部瘙痒,甚至有灼热感,心烦易怒,头晕目眩,耳鸣心悸,时有烘热,不得眠,易汗出,腰痛。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或弦数。2,肾阳虚,白带量多,质稀薄,终日淋漓不断,腰酸如折,小腹有冷感,小便频数清长,夜间尤甚。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

三,肝火带下,带下色赤,或赤白相兼,或黄绿,质粘稠秽味,淋漓不断,月经先后无定期,精神抑郁易怒,胸胁胀满,口苦咽干。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四,湿毒带下,带下量多,色黄绿如脓,粘稠,或浑浊如米泔呈,泡沫状,秽臭,阴部瘙痒,或小腹痛,小溲短赤,口苦咽干,低热。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治疗:健脾补肾,?肝理气。

手法:一指禅,按,揉,摩,滚法。

腹部取穴操作:用?时针方向的掌摩法,在腹部作顺时针方向治疗,约4分钟。然后用一指禅推法或掌揉法从中脘沿任脉向下至中极治疗,重点在中脘,下脘,气海,关元,中极等穴,时间约6分钟。再按揉两章门,期门,带脉,重点在带脉穴。

腰背部取穴操作:在腰部脊柱两旁及骶部用轻快的滚法治疗。然后及一指禅推法在两侧肾及白环俞治疗。再按,揉两侧肾俞,命门,阳关,白环俞,以酸胀为度。最后搓腰胁部,时间约5分钟。

辨证加减

脾虚者:1,先按揉背部两侧脾俞,胃俞,再横擦左侧痛部脾胃区域,以透热为度。2,用一指禅推法或按揉法治疗两侧足三里,每穴2分钟。然后按揉两侧丰隆穴。

肾阴虚者:1 加强肾俞及白环俞的治疗。再横擦肾俞,命门,以温热为度。

2,按揉两侧涌泉穴,在酸胀得气后再持续1分钟。然后沿足底纵轴直擦,以透热为度。再按揉两侧三阴交,以酸胀为度。

肾阳虚者:1,加强肾俞及白环俞的治疗。再横擦肾俞,命门及大肠俞,腰阳关,以透热为度。2,从命门到十七椎{第五腰椎}直擦。以透热为度。

肝气郁结者:1,推两侧桥?穴,以桥?松软为度。2,加强章门,期门的治疗,再按揉肝俞,胆俞,大肠俞,小肠俞,掐太冲穴,均以酸胀为度。3,斜擦两侧胁部,以微有温热为度。

湿毒蕴结者:1,用一指禅推或按揉八?穴,时间约4分钟。2,横擦大肠俞,腰阳关,以小腹透热为度,再横擦骶部,以热量透达下肢为度。

 

   

{临床表现}全身症状多不明显,主要表现为下腹坠胀疼痛,有时伴有肛门坠胀为适,常在劳累,性交后,排便时及月经前后加重,亦可伴有尿频,白带增多,月经异常,痛经及不孕等。

{检查}妇科检查可见阴道分泌物增多,子宫多后倾,活动受限。如为附件炎,则可在子宫的一侧或两扪到增粗的条索状物或片块状物,并伴有压痛。如已形成输卵管积水或输卵管巢囊肿,则可触及囊性包块,若为盆腔组织缔组织炎,子宫两侧可呈片状增厚并有不同程度的压痛。

治疗: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手法:一指禅,摩,按,揉,滚法。

腹部及下肢取穴操作:先作顺时针方向摩腹,约3分钟。再用一指禅推法从气海沿任脉向下到中极,往返操作,重点在关元,中极,约3分钟。然后用掌揉法揉气海及两侧水道,归来,子宫,约5分钟。最后用指按揉中极穴及两侧带脉,下肢两侧的三阴交,?沟。

腰骶部取穴操作:的轻快的滚法在腰骶及骶部治疗,约3分钟。再用指按十七椎,关元俞,小肠俞及点八?穴。

辨证加减

下腹坠胀疼痛较甚者:横擦腰骶部,使热量透达小腹为度,再直擦腰部督脉,以热量透达腹部任脉为度。双手同盟时斜擦小腹两侧,微感温热为度。

白带较多者:加按揉两侧血海穴,直擦两小腿内侧,以透热为度。

[注意事项]生活要有规律,节制房劳,避免受寒冷刺激。

 

 

     

子宫由正常位置沿阴道下降到坐骨棘水平以下至阴道口,甚至脱出阴道口外者,称为子宫脱垂。

{病因病理}:三病的发生,主要由于产时损伤胞络,产后过早劳动,中气不足,气虚下陷,冲任不固,带脉失约所致。妇女阴挺,或因胞络损伤,或因分娩用力太过,或因湿热下注。此外,妇女年老体衰,中气不足时也会出现。

临床一般可分为气虚和肾虚两类。

一,气虚:素体虚弱,中气不足,分娩时用力过度,损伤胞络,或产后过早劳动用作下蹲工作,或便秘努责等均可导致气虚下陷,无力系胞,以致子宫脱出。

二,肾虚:产育过多,或房劳所伤,以致肾气亏损,肾虚则不能维系胞宫,冲任二脉失固,带脉失约,也不能维系胞宫。

{临床表现}:起坐行走时子宫下脱,睡卧时则上缩,影响劳动。腰酸,小腹坠胀,站立行走过久酸胀加重。脱出的子宫由于摩擦感染可引起溃疡,伴有脓性或血性分泌物。子宫脱垂往往合并阴道前后壁膨出,又称膀胱膨出和直肠膨出。

如伴有膀胱膨出者可出现尿频,尿失禁或尿潴留,排尿困难等症状,如伴有直肠膨出者可出现便秘等症状。长期的子宫脱垂可影响盆腔血液循环,引起局部静脉郁血,产生月经失调,白带增多等症状。

一,气虚:子宫脱出,小腹下坠,精神疲惫,面色不华,心悸气短,小便频数或失禁,白带量多,舌质淡,苔薄,脉虚细。

二,肾虚:子宫脱出,小腹下坠,腰背酸痛,腿软,月经不调,或阴道干涩不适,小便频数,头晕耳鸣或眼眶发?。舌质淡红,脉沉细。

治疗:健脾和胃,补中益气。

手法:摩,按,揉,一指禅,滚,擦法。

腹部取穴操作:用?时针方向的掌摩法,在腹部作顺时针方向治疗,约4分钟。然后用一指禅推或掌揉法在中极,维道治疗,每穴2分钟。再顺病人呼吸按揉中脘,归来,子宫,每穴约2分钟。

腰背部取穴操作:先在腰骶部用轻快的滚法治疗。同时配合按揉八?穴,以酸胀为度,往复操作,时间约4分钟。然后在气海俞,关元俞用一指禅推法或按揉法治疗,每穴约2分钟。再横擦八?,以透热为度。

辨证加减1,气虚者:按揉百会,足三里各2分钟。直擦背部督脉,以热量透达任脉为度。在腹部操作时加揉气海穴2 分钟。2,肾虚者:按揉三阴交,曲泉穴各2分钟。横擦腰部肾俞,命门及腰阳关,大肠俞,以小腹透热为度。在腹部操作时用轻快柔和的弹拔法在两面侧维道治疗,以略有酸胀感为度。

{注意事项}:产后充分休息并参加适量的活动,不宜多仰卧,对患有慢性?嗽和习惯便秘者要及时治疗,不可作下蹲过久或负重的工作。

 

     

慢性鼻炎是指鼻腔粘膜慢性炎症而言。根据病因,病理,临床表现的不同,可分为单纯性鼻炎,肥厚性鼻炎,过敏性鼻炎和萎缩性鼻炎四种。

{病因病理}:肺为娇脏,外合皮?,开窍于鼻,若腠理失固,外邪易犯。六淫之邪以风为首,故本病以风为先导,挟寒,挟热,挟燥,随风邪入于肺系,邪客于肺,则肺气壅塞,宣肃受阻而成本病。因肺开窍于鼻故证见鼻塞,流涕。现代医学认为单纯性鼻炎多由急性鼻炎反复发作而成,有时与鼻旁窦炎,粉尘长期刺激及外界有害气体的长期刺激有关。

{临床表现}多为交替性鼻塞,粘液性鼻涕增多。一般无其它特殊不适症状。

{检查}:前鼻镜检查,可见鼻粘膜充血,鼻?肥大,但使用收敛剂后,可缩小。

{鉴别诊断}:单纯性鼻炎要与肥厚性鼻炎,过敏性鼻炎,萎缩性鼻炎相鉴别。一,肥厚性鼻炎:持续性鼻塞常较重,鼻涕不多,呈粘液性或粘脓性,一般有不同程度的头痛,头晕和嗅觉减退。

二,过敏性鼻炎:鼻塞程度轻重不一,多突发性出现,鼻涕清稀,量多,常伴有鼻痒,喷嚏频作等症。

三,萎缩性鼻炎:鼻腔宽大,但因大量干痂瘀积,可产生鼻塞,鼻腔干燥,伴有鼻臭,嗅觉明显减退,常伴有较剧烈的头痛。

治疗:疏风清热,宣通肺气。

手法:一指禅,按,揉,拿,擦,搓,抹法。

项背部取穴操作:先用一指禅推法沿椎棘突两侧往返操作3分钟。再用一指祥推或按揉风池,风府,以酸胀为度。然后从风池起沿椎两面侧用拿法治疗,自上而下4遍,改为拿两肩井。再按揉大椎,肺俞,风门各2分钟。横擦两肩与大椎一线,以透热为度。

头面部取穴操作:从印堂开始沿鼻梁两面边到迎香,用一指禅推法上下往复治疗,约5分钟。重点在两侧迎香穴。再用抹法从印堂到两侧太阳穴及从印堂到两侧迎香往返抹动5次,同时配合按揉迎香和太阳穴。然后用小鱼际擦法沿鼻梁两侧治疗,以温热为度。

胸及上肢部取穴操作:先按揉两侧中府以酸胀为度。再拿上肢,从肩到腕往返4次,同时配合按揉曲池及拿合谷。最后搓上肢结束治疗。

{注意事项}:?防感冒,避免突然感受寒冷刺激。

 

     

上睑下垂又称瞧目,睑废,睑皮垂缓等。其特点是上胞不能提起,掩盖部分或全部瞳仁而影响视力。单侧或双侧均可忍气吞声生,有先天与后天之别。本节内容包括重症肌无力性上睑下垂和先天性上腧下垂。动眼神经麻痹引起者,不属本节讨论范畴。

{病因病理}:先天性睑下垂,多由于先天禀赋不足,脾肾两虚,睑肌发育不全所致。后天性眼睑下垂,每因脾虚气弱,气血不和,脉失养,血不荣筋,而致肌肤松弛,或因脾失健运,聚湿成痰,外夹风邪,风痰阻塞经络以致筋脉失养而成,也可因情绪不畅,肝气郁结引起。

{临床表现}:轻者上睑半掩瞳仁,重者遮整个?睛,无力睁开。病人为了瞻视,常需借额肌之牵引而睁眼,目久则额皮皱褶,眉毛高耸。双侧下垂者影响瞻视更甚,每需仰首张口,使眼珠轻度下转,甚至需用手指拉起上睑方能视物。

先天性睑下垂者多呈双侧性,下垂程度不等,可合并有内眼肌麻痹,眠球震颤,无眼球,小眼球等。二,后天性睑下垂:1 ,麻痹性的,下垂程度轻者,只是眼裂变小,重者可遮信部分或全部瞳仁。

2,重症肌无力性的,早晨起床时,下垂的程度较轻,劳累后严重,常合并眼外肌运动障碍。3,癔病性的,发作时两眼睑同时下垂,可合并有管状视野,瞳孔散大,弱视等。待症状消后,恢复与健康人一样。

治疗: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手法:一指禅,按,揉,拿,滚法。

眼面部取穴操作:用轻快的一指禅推法从印堂至睛明,再沿上眼眶下缘经鱼腰,丝?空,太阳,瞳子?,并沿下眼眶上缘到睛明,往复治疗约6分钟,重点在睛明,鱼腰,丝?空。再在额部及沿眼眶用缓和而深沉的抹法,往返操作7遍,同时配合按睛明,阳白,鱼腰,太阳穴。

项背部取穴操作:按揉两侧完骨,翳风,以酸胀得气为度。再拿风池,并沿颈椎两侧向下到大椎两侧,自上而下操作5遍。然后在两肩及项部用轻快的滚法治疗,约3分钟。重点在大杼穴。最后拿肩井,以通谓全身气血结束治疗。

辨证加减

先天性上睑下垂:横擦左侧背部脾胃区及腰部肾俞,命门,以透热为度。按揉或拿足底涌泉穴,以酸胀为度,再沿足底纵轴直擦,以透热为度。

后天性下垂:用摩法在腹部作顺时针方向的移动,重点在中脘,气海。时间约5分钟。再按揉大椎,脾俞,胃俞,每次2分钟。直擦背部督脉,横擦骶部八?,均以透热为度。

癔病性下垂:推两侧,桥?,以后?穴肌肉松软为度。斜擦两侧胁部,同时配合按揉揉章门,期门。

注意事项:眼睑下垂治疗效果较慢,保持乐观情绪,避免眼面部受寒冷刺激。先天性上睑下垂治疗无效者,可用手术矫正。假性上睑下垂,须找出原因后,?以治疗。

 

声 门 闭 合 不 全

两平行的声带之间的裂隙叫声门裂,裂隙超过1毫米,称为声门闭合不全,是常见的职业性疾病之一,多见于声乐和戏剧演员以及职业用嗓者,目前病名尚不统一,有“发声无力症”喉肌无力症“及发声劳症”等称,中医则称为“失音”或“喉音”。以示与中风之舌强不利,语言赛涩之“舌喑”区别。

{病因病理}中医认为失音的病因有外感,内伤之分,大低暴喑多由风寒热,失喑多由气阴耗伤所致。本病虽属局部疾患,但与肺肾有密切关系,故说:肺为声音之门,肾为声音之根。

许多因素均可引起声门闭合不全,常见的病因有以下几种。

1,演唱方法不当或用声过度,使喉部肌肉失去平衡,特别不声带肌的张力减低和环杓后肌的痉挛,可使声门张开,久而引起闭合不全。

2,过度用嗓,大量空气进入喉间,粘液蒸发,粘膜干燥充血,水肿,甚至引起环杓关节炎,使杓状软骨活动受限{杓状软骨内转使声门合,外转使声门张开},影响声门的闭合而诱发本病。同时由于过度演唱,造成环杓关节的过度活动,也可发生环杓关节炎,进而引起本病。

3,某些原因引起喉神经{主要是喉上神经和喉返神经}功能不全,其运动支支配的喉肌发生功能障碍,引起声带麻痹,而影响正常的发声机能。在临床上,发现部分病人系因第二或第三颈椎后关节错位导致。

{临床表现}

一,轻度,发高音费力,发声不持久,声音变喑,同时伴有咽喉部干燥及异物感。二,重度,发音不扬,出现破音,甚至声音嘶哑,伴有喉痛,痰粘感。

检查:间接喉镜检查,声门可显各种不同程度及不同形态的闭合不全。

治疗:舒筋通络,清咽利喉。

手法:一指禅,拿,揉法。

颈前部取穴操作:重点在人迎,水突,局部敏感压痛点及咽喉部三条侧线{第一侧线:喉结旁开1分处直下。第二侧线,咽喉部第一,三侧线中间直下。第三侧线,喉结旁开15寸直下}

使其颈部略后伸。医生先于病人咽喉部三条侧线施用一指禅推法或拿法,往返数次,也可配合揉法。然后揉人迎,水突及敏感压痛点。时间约10分钟。手法操作要求轻快?和,不可粗暴用力。治后病人自觉喉肌放松,喉粘膜有湿润感。

项部取穴操作:医生用一指禅推法双手推风池约2分钟。再单手用一指禅推法治疗哑门,风府,每穴2分钟。然后拿风池及项部颈椎两侧,往返5遍。最后揉两侧胸锁乳突肌,时间约4分钟。治后病人自觉喉肌放松,喉部紧张感消失。

注意事项:避免高声及持久讲话。防止外感及咽喉部炎症的发生。少吃辛辣,燥烈之食品。

 

   

眼球的结构主要包括两个系统屈光系统,感光系统。眼球的屈光系统包括角膜,房水,晶体和玻璃体,感光系统就是视网膜。如果要保持视器的正常视觉机能,这两个系统部必须正常无损,并且彼此之间配合良好。

眼球在无调节状态下,对来自无限远或5米以外的平行光线{5米以外的光线,一般认为是平行光线},经过眼球屈光系统屈折后,焦点恰好落在视网膜上,构成清晰的物象,称为正视眼。如果平行光线经过屈光系统集合焦点在视网膜之前,近视力正常,远视力不好,称为近视眼。

{病因病理}近视可能有一定程度的遗传性,近炕可分为三种。

1,轴性近视:眼球前后径较正视眼为长的近视睛,称轴性近视,为临床最常见的一种。

2,屈光性近视:眼屈光间质的屈光力增强所致的近视眼,称屈光性近视。如圆锥角膜,球形晶状体等。

3,假性近视:因学习或工作时的光线不良,体位不正,目标过近或使用目力不当,使调节太过,以致视力过度,睫状肌长期痉挛,导致晶状体亦持续处于凸度增加的状态,而出现近视症状者,称为假性近视或调节性近视。若不及时治疗,每可由假性变为器质性的近视眼病。

{临床表现}:病人常感视远蒙?,视近清晰。高度近视者球较为突出,前房加深,瞳孔较大,并常眯目视物,若视近距离细小物体,或阅读书报时,每将目标移近眼前,以提高其清晰度。若高度近视日久,度数渐增,由于眼轴的逐渐增长,以致眼底发生退行性改变,如:1,视神以乳头颞侧弧斑,或在视神经乳头周围形成大片白色脉络膜萎缩区。2,由于脉络膜的萎缩变化而出现?纹状眼底。3,黄斑部萎缩和色素沉着。4,玻璃体液化。

临床把3屈光度以下的分属轻度近视,36屈光度属中等近视,6屈光度以上属高度近视。

治疗:养血安神,益气定志。

手法:一指禅,拿,按,揉,抹,扫散法。

项背部取穴操作:先按揉两侧风池,翳明,天柱各半分钟,均以酸胀得气为度。再从风池开始,沿颈椎两侧用拿法,自上而下往返复7次后,用一指禅推法或按揉法往复操作3分钟。然后拿肩井及按揉心俞,肝俞各半分钟。

头面部取穴操作:用轻快的一指禅推法从睛明到攒竹再沿眼眶作环形治疗,每侧约3分钟。再按揉睛明,攒竹,承泣各半分钟。然后分抹前额,重点在上眼眶下缘,同时配合按揉太阳。再用扫散法在头部两侧治疗,同时配合按角孙穴。最后再重复在前额部的分抹法,结束治疗。

辨证加减

兼有两眼酸痛胀涩者:按揉百会穴2分钟。横擦两肩及大椎一线,以透热为度。再推两侧桥弓,以桥弓穴处肌肉松软为度。

进行性近视者:按揉脾俞,胃俞每穴各分钟。推两侧桥弓,以桥弓穴处肌肉松软为度。横擦肾俞,命门,直擦督脉,均以透热为度。

注意事项:加强身体?炼,坚持做眼保健操。在眼面部作手法治疗时,手指不要触及眼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