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钱氏一指禅推拿宗法十八法常见病证治疗步骤举例

 淄水渔夫 2012-09-14

头痛(偏头痛)

头痛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可因多种原因引起。外感头痛、颈源性头痛、偏头痛、内伤头痛等适宜手法治疗。

【诊断要点】

    1、颈源性头痛:起病或急或缓,有长时间低头俯案工作或失枕史,头痛连及颈项,伴颈椎活动不利,或头晕、恶心、畏光、目胀等,在患侧风池周围及上位颈椎关节突关节附近可触及明显压痛和结节状物。

2、外感头痛:起病较急,有明显感受外邪史,或头痛连及项背,或胀痛欲裂,或头痛如裹;可伴有发热、恶寒或恶风、身困、鼻塞、流涕、咽痛、咳嗽等症状。

3、偏头痛:反复发作的一侧或双侧头痛,女性多于男性,发作前多有先兆,常因紧张、忧郁等诱发。麦角胺治疗可缓解症状。

4、内伤头痛:可因肝阳上亢、血虚不荣、痰瘀阻络、肾虚失充等引起,表现各异。

头痛的诊断应以经络辨证为主,结合脏腑辨证,同时,注意检查是否存在颈部“筋出槽”或“骨错缝”的病理变化,综合分析,才能做出正确判断。

    【治疗】

    1、治疗原则:疏经,通络,止痛。

    2、基本治法

    (1)头面部操作

    ①取穴及部位:印堂、神庭、鱼腰、攒竹、头维、太阳、百会、四神聪,头面部六阳经及督脉循行部位。

    ②主要手法:一指禅推法、分推法、按揉法、叩击法、拿法、抹法、扫散法。

    ③操作方法:患者坐位或仰卧位。医者行一指禅“小∞字”和“大∞字”推法,反复分推3~5遍。继之指按、指揉印堂、神庭、攒竹、鱼腰、太阳、百会、四神聪等穴,每穴约1分钟;结合抹前额3~5遍;从前额发际处拿至风池穴处做五指拿法,反复3~5遍。行双手扫散法,约1分钟;指尖击前额部至头顶,反复3~6遍。

    (2)颈肩部操作

    ①取穴及部位:风府、风池、新设、项根、肩井、大椎,项肩部太阳经、少阳经及督脉循行部位。

    ②主要手法:一指禅推法、揉法、拨法、平推法、拿法、扌衮  法。

    ③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或俯卧位。用一指禅推法沿项部膀胱经、督脉上下往返操作,结合揉、拨、推上述穴位,3~5分钟。继之拿风池穴、项部两侧肌群、肩井,各半分钟;在项、肩、上背部施以扌衮  法,约2分钟。

    3、辨证加减

    (1)颈源性头痛:在颈项、肩及上背部的阿是穴处施以指揉、指拨、指推法,用力由轻到重,以患侧为主,注意点线、点面结合,3~5分钟。必要时采用整复颈椎手法。

(2)外感头痛:在项背部太阳经施以扌衮  法、一指禅推法,重点按揉风池、风府、肩井、大椎、肺俞、风门、定喘、曲池、合谷穴,3~5分钟。擦背部两侧膀胱经,以透热为度。

(3)偏头痛:在太阳、头维穴区行一指禅推法,以较重力量按揉风池穴,3~5分钟。

(4)内伤头痛:肝阳头痛指按揉肝俞、阳陵泉、太冲、行间,每穴约1分钟;推桥弓30次左右,两侧交替进行;扫散法操作20次。血虚头痛指按揉中脘、气海、关元、足三里、三阴交、膈俞,每穴约1分钟;掌摩腹部5分钟左右;擦背部督脉,以透热为度。痰浊头痛用一指禅推法推中脘穴、天枢穴,每穴约2分钟;摩腹部5分钟左右;指按揉脾俞、胃俞、大肠俞、足三里、丰隆,每穴约1分钟。肾虚头痛指按揉肾俞、命门、腰阳关、气海、关元、太溪,每穴1~2分钟;擦背部督脉、腰骶部,以透热为度。瘀血头痛分抹前额1~2分钟;指按揉攒竹、太阳,每穴1~2分钟;指按揉合谷、血海、太冲,每穴约1分钟;擦前额部,以透热为度。

感冒

感冒,轻者俗称“伤风”,一般数天即愈。病情较重,引起广泛流行者称为时行感冒。宜结合相关药物综合治疗。

    【诊断要点】

    感冒初起,多见鼻塞、流涕、喷嚏、声重,或头痛、畏寒,或发热、咳嗽、喉痒或咽痛等。甚则恶寒高热、头痛、周身酸痛、疲乏等。

    【治疗】  

    1、治疗原则:解表散邪。

    2、基本治法

    (1)头面及颈项部操作

    ①取穴及部位:印堂、攒竹、太阳、迎香、风池、风府、肩井穴,眼眶、前额及颈项部太阳经循行部位。

    ②主要手法:一指禅推法、揉法、按法、推法、抹法、扫散法、拿法。

    ③操作方法:患者坐位或仰卧位。医者行一指禅“小∞字”和“大∞字”推法,反复分推3~5遍。继之指按、指揉印堂、攒竹、迎香、太阳、百会,每穴1分钟;结合抹前额3~5遍;用分推法在前额、目眶上下及两侧鼻翼,反复推5~8遍;从前额发际处拿至风池穴处做五指拿法,反复3~5遍。行双手扫散法,约1分钟;指尖击前额部至头顶,反复3~6遍。患者取坐位,医者立其体侧,用拇、食两指指面在风池穴上作拿法,再缓慢向下移动拿颈项两侧直至颈项根部,如此,由上自下反复8~10遍;从前发际开始到后发际处用五指拿法5~8遍;拿肩井,稍用力以酸胀为度,反复8~10遍。

    (2)背部操作

    ①取穴及部位:肺俞、定喘、大椎穴,背部膀胱经。

    ②主要手法:一指禅推法、按法、揉法、拿法、擦法。

    ③操作方法:一指禅推法结合按揉,在双侧肺俞、定喘穴操作,每侧1分钟。擦大椎,擦背部膀胱经(重点擦大杼至膈俞部位),透热为度。

    3.上肢部操作

    ①取穴及部位:尺泽、曲池、合谷、外关、鱼际穴,上肢太阴经和阳明经循行部位。

    ②主要手法:一指禅推法、按法、揉法、推法、拿法。

操作方法:一指禅推法沿上肢太阴经和阳明经往返操作,结合按揉或拿揉尺泽、曲池、合谷、外关、鱼际穴,每穴0.5~1分钟;掌推上肢伸侧手三阳经2~3分钟。

眩晕

眩晕即目眩、头晕的简称,可单独出现,也可同时并见。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可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

    【诊断要点】

    1、颈椎源性眩晕:眩晕发作与颈椎位置改变密切相关,以目眩为主,可伴恶心、呕吐、汗出、目胀、畏光等,影像学检查有颈椎退行性改变。

2、内伤眩晕:可因肝阳上亢、痰浊中阻、肾精不足、气血亏虚、瘀血内阻引起,表现各异。

    【治疗】

    1、治疗原则:补虚泻实,调整阴阳。

    2、基本治法

    (1)头面及颈部操作

    ①取穴及部位:印堂、攒竹、鱼腰、睛明、四白、太阳,前额、头顶、眼眶、颈项部。

    ②主要手法:一指禅推法、抹法、推法、按法、揉法、拿法、扫散法。

    ③操作方法:患者坐位或仰卧位。医者行一指禅“小∞字”和“大∞字”推法,反复分推3~5遍。继之指按、指揉印堂、攒竹、鱼腰、四白、太阳、百会、四神聪等穴,每穴约1分钟;结合抹前额3~5遍;从前额发际处拿至风池穴处做五指拿法,反复3~5遍。行双手扫散法,约1分钟;指尖击前额部至头顶,反复3~6遍。

    (2)颈肩部操作

    ①取穴及部位:风府、风池、新设、肩井、大椎,项肩部太阳经、少阳经及督脉循行部位。

    ②主要手法:一指禅推法、揉法、拨法、平推法、拿法、扌衮  法。

    ③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或俯卧位。用一指禅推法沿项部膀胱经、督脉上下往返操作,结合揉、拨、推上述穴位,3~5分钟。拿风池、风府,3~5分钟。继之拿风池穴、项部两侧肌群、肩井,各半分钟;在项、肩、上背部施以扌衮  法,约2分钟。

    3、辨证加减

    (1)颈椎源性眩晕:参照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

  (2)内伤眩晕:肝阳上亢重推心俞、肝俞、肾俞、命门;拿曲池,按揉三阴交;指推桥弓,左右各10~20遍。痰浊中阻推摩膻中、中府、云门;推揉中脘,按揉足三里、丰隆,推脾俞、胃俞。肾精不足推大椎,按揉翳风;重点推肾俞、命门,按揉大肠俞,拿承山。气血亏虚推中脘,摩腹,按揉血海、足三里;推心俞、脾俞、胃俞,3~5分钟。瘀血内阻揉中脘、章门、期门、云门;搓胁肋部;拿承山。

             

失眠

失眠又称不寐,是指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症,轻者难以入寐,或睡中易醒,醒后不能再寐,或时寐时醒;重者彻夜不能入寐。本病可单独出现,也可以与头痛、健忘、眩晕、心悸等症同时出现。

    【诊断要点】

    1、心脾两虚:多梦易醒,面色不华,头晕目眩,心悸健忘,神疲肢倦,饮食无味,舌质淡,苔薄,脉细弱。

    2、阴虚火旺:心烦不寐,头晕耳鸣,心悸健忘,颧红潮热,口干少津,手足心热,腰膝痠软,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3、痰热内扰:不寐多梦,头重心烦,头晕目眩,口苦痰多,胸闷脘痞,不思饮食,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滑数。

    4、肝郁化火:心烦不能入寐,急躁易怒,头痛面红,目赤口苦,胸闷胁痛,不思饮食,口渴喜饮,便秘尿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治疗】

    1、治疗原则:宁心安神、平衡阴阳。

    2、基本治法

    (1)头面及颈肩部操作

    ①取穴及部位:印堂、神庭、太阳、睛明、攒竹、鱼腰、角孙、百会、风池、安眠穴。

    ②主要手法:一指禅推法、抹法、按揉法、扫散法、拿法。

    ③操作方法:患者坐位或仰卧位。医者行一指禅“小∞字”和“大∞字”推法,反复分推3~5遍。继之指按、指揉印堂、攒竹、睛明、鱼腰、太阳、神庭、角孙、百会,每穴1分钟;结合抹前额3~5遍;从前额发际处拿至风池穴处做五指拿法,反复3~5遍。行双手扫散法,约1分钟;指尖击前额部至头顶,反复3~6遍。

    (2)腰背部操作

    ①取穴及部位:心俞、肝俞、脾俞、胃俞、肾俞、命门,背部督脉、华佗夹脊等部位。

    ②主要手法:扌衮 法、捏法、掌推法。

    ③操作方法:患者俯卧位。医者用扌衮 法在患者背部、腰部操作,重点治疗心俞、肝俞、脾俞、胃俞、肾俞、命门等部位,时间约5分钟。自下而上捏脊,3~4遍。自上而下掌推背部督脉,3~4遍。

    2、辨证加减

    心脾两虚指按、指揉神门、天枢、足三里、三阴交,每穴1~2分钟;擦背部督脉,以透热为度。阴虚火旺推桥弓,左右各20次;擦两侧涌泉穴,以透热为度。肝郁化火指按、指揉肝俞、胆俞、期门、章门、太冲,每穴1~2分钟;搓两胁,约1分钟。痰热内扰指按、指揉神门、内关、丰隆、足三里,每穴1~2分钟;横擦脾俞、胃俞、八髎,以透热为度。

 

心悸

心悸是指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常伴有气短、胸闷,甚至眩晕、喘促、晕厥,脉象或数,或迟,或节律不齐。推拿治疗以功能性心律失常为主,器质性病症引起的心悸,尽作为辅助治疗。

    【诊断要点】

1、实证为主:心悸不宁,心烦少寐,头晕目眩,手足心热,耳鸣腰酸,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象细数。或心悸眩晕,胸脘痞满,形寒肢冷,小便短少,或下肢浮肿,渴不欲饮,恶心吐涎,舌苔白滑,脉象弦滑。或心悸不安,胸闷不舒,心痛时作,或见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代。

2、虚证为主:心悸,善惊易恐,坐卧不安,少寐多梦,舌苔薄白或如常,脉象动数或虚弦。或心悸头晕,面色不华,倦怠无力,舌质淡红,脉象细弱。或心悸不安,胸闷气短,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质淡白,脉象虚弱或沉细而数。

    【治疗】

    1、治疗原则:宁心,安神,定悸。

    2、基本治法

    (1)头面部操作

    ①取穴及部位:桥弓、风池、百会。

    ②主要手法:一指禅推法、推法、抹法、揉法、按法、拿法。

    ③操作方法:一指禅推法结合抹法、揉法、按法,在桥弓、风池、百会穴操作,2~3分钟。自下而上推桥弓,每侧约1分钟。拿风池穴1分钟。

    (2)胸背部操作

    ①取穴及部位:心俞、厥阴俞、肺俞、膈俞、膻中。

    ②主要手法:一指禅推法、揉法、摩法、擦法。

    ③操作方法:一指禅推法推心俞、肺俞、膈俞,各1分钟;揉膻中1分钟,摩中府、云门,各1分钟。

    (3)上肢部操作

    ①取穴及部位:内关、神门、合谷。

    ②主要手法:一指禅推法、按法、揉法、拿法。

    ③操作方法:按揉双侧内关、神门,配合深呼吸,2~3分钟;拿双上肢,2分钟。

    3、辨证加减

    (1)实证为主:一指禅推法推肾俞各1分钟,拿太冲、行间,推太阳、听宫、听会、耳门;按揉翳风,拿风池,按哑门。按揉章门、期门,搓两胁;梳胸部中府、膻中两穴各2分钟,运腹部约5分钟。按揉大包、京门、膈俞、三阴交,以透热为度;按、摩头项部及背部膀胱经第1侧线,操作3~5分钟。

    (2)虚证为主:延长按揉神门时间,加按巨阙,拿风池、玉枕;用小鱼际沿胸骨正中分别向左右腋中线推运至两胁部约3~5分钟。揉中脘,拿血海、足三里,延长推脾俞、胃俞;双手掌重叠按揉或用一指禅推法,施术于心俞、华佗夹脊穴5分钟。摩小腹,按中极,推关元、气海、中极;揉八髎、肾俞、命门,拿三阴交。

呃逆

   呃逆以气逆上冲, 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的一种症状。呃逆有偶然和持续发作的不同,偶然发作的大都可以不药自愈。张景岳说:“轻易之呃, 或偶然之呃,气顺则巳”。“医碥”又说:“无病之呃, 不必治也, 即治, 不过用内经刺鼻取嚏, 或闭息不令出入, 或惊之之法, 皆可立巳”。若持续不断则须治疗方能渐平。本节所讨论的是属于持续不己的呃逆, 本症若在其它急慢性疾病过程中出现,则每为病变转向危重的予兆。

【临床症状】

   (1)胃中寒冷:呃声沉缓有力, 膈间及胃脘不舒, 得热则减, 得寒愈甚, 食欲减少, 口不渴, 舌苔白润, 脉迟缓。

   (2)胃中燥热:呃逆连声, 洪亮有力, 口渴便秘, 面赤烦躁, 喜冷恶热, 舌苔黄, 脉象滑数。

   (3)气郁痰阻:呃逆连声, 胸胁胀闷,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 时有恶心, 饮食不下, 头目昏眩, 舌苔薄腻, 脉弦而滑。      

   (4)正气亏虚:呃声低沉无力, 气不得续, 面色苍白, 手足不温, 食少困倦, 腰膝无力, 舌淡苔白, 脉象沉细。

【治  疗】

    治则以和胃,降气,平呃为主,胃寒者加温中祛寒之法;胃热者佐以泄热通腑;气郁痰阻者辅以降气化痰;正气亏虚则治宜温补脾胃。

   (1)基本治法

  ① 胸腹部操作

 取穴:缺盆, 膻中, 中脘。

 手法:按法, 揉法, 摩法。

    操作:患者仰卧位。医者坐于右侧, 按、揉缺盆穴, 以酸胀为度, 每侧半分钟, 然后按、揉膻中半分钟;再用摩法治疗腹部, 摩法操作及在腹部移动方向均为顺时针方向, 以中脘穴为重点, 时间6~8分钟。

    ② 背部操作:

 取穴:膈俞,胃俞。

 手法:按法, 揉法, 一指禅推法, 搓法。

    操作:患者俯卧位。医者坐于右侧, 用一指禅推法自上而下在背部膀胱经治疗3~4遍, 重点在膈俞, 胃俞。时间约6分钟。再按、揉膈俞, 胃俞, 以酸胀为度, 最后搓背部及两胁。

   (2)辨证加减

    ① 胃中寒冷:摩腹时加气海穴, 时间2分钟;横擦背部两侧膀胱经, 以透热为度。

    ② 胃中燥热:加摩少腹, 大横, 天枢, 腹结穴以泄热, 按、揉大肠俞, 八髎, 足三里穴以酸胀为度。

    ③ 气郁痰阻:按、揉胸腹部的中府, 云门, 膻中, 章门, 期门;背部的肺俞, 肝俞, 膈俞, 胃俞, 均以酸胀为度, 横擦胸上部, 以透热为度;斜擦两胁, 以微有热感为度;按、揉内关, 足三里, 丰隆, 以酸胀为度, 每穴约半分钟。

    ④ 正气亏虚:擦热背部膀胱经与督脉, 按、揉足三里, 内关穴各半分钟, 再配合捏脊3~5遍。

【注意事项】

   (1)少食生冷辛热等食品。  

   (2)注意保暖避免寒冷刺激。  

   (3)情绪安宁, 专心做些其他事务以分散注意力。

胃脘痛

胃脘痛是指以上腹部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的一种消化道病症。

    【诊断要点】

    1、病邪阻滞:多为急性疼痛,胃脘疼痛暴作,畏寒喜暖,局部热敷痛减,口不渴或喜热饮,苔白,脉紧。或胃脘胀闷,甚则疼痛,嗳腐吞酸,呕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减,或大便不爽,苔厚腻,脉滑。

    2、脏腑失调:多为慢性疼痛,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连及两胁,嗳气,大便不畅,苔多薄白,脉弦。或胃痛隐隐,

    【治疗】

    1、治疗原则:理气止痛。

    2、基本治法

    (1)胃脘部操作

    ①取穴与部位:中脘、建理、天枢、气海、关元、足三里。

    ②主要手法:一指禅推法、摩法、揉法、按法。

    ③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医者于患者右侧,先用轻快的一指禅推法结合四指摩法在胃脘部治疗,重点按揉中脘、气海、天枢等穴,继之用一指禅推法结合按揉法,在足三里穴操作。时间约10分钟。

    (2)背部操作

    ①取穴与部位: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

    ②主要手法:一指禅推法、按法、揉法、擦法。

    ③操作方法:患者取俯卧位。医者于患者左侧,用一指禅推法,沿背部膀胱经自膈俞至三焦俞,往返操作5~10遍,然后用较重的按揉法于膈俞、肝俞、脾俞、胃俞、三焦俞穴操作,时间约5分钟。沿膀胱经循行循行部位施以擦法,透热为度。

    (3)肩臂及胁部操作

    ①取穴与部位:肩井、曲池、手三里、内关、合谷。

    ②主要手法:一指禅推法、拿法、搓法、揉法、按法。

    ③操作方法:患者取坐势,一指禅推法结合拿法、揉法、按法,在肩井、手三里、内关、合谷等穴作较强刺激地操作。然后搓肩臂和两胁,往返10~20遍。

    3、辨证加减

    (1)病邪阻滞:用较重的点、按法治疗脾俞、胃俞、大肠俞、八髎、足三里,时间约2分钟;用擦法在左侧背部治疗(T7~T12),透热为度。顺时针方向摩腹,重点在中脘、天枢穴。

  (2)脏腑失调:用柔和的一指禅推法结合揉法,自天突向下至中脘穴治疗,重点在膻中、气海、关元,在气海穴治疗时间可适当延长;然后轻柔地按揉两侧章门、期门,时间约3分钟;用较重的手法按揉背部肝俞、胆俞、膈俞。轻推、擦足三里穴,直擦背部督脉、横擦左侧背部(T7~T12)及腰部肾俞、命门穴,以透热为度。

糖尿病

    糖尿病分为1型和2型两种,推拿一般适合治疗2型糖尿病,通过手法治疗可以降低药物的使用量,减少副作用。

糖尿病是有多种病因引起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高血糖是由于胰岛素分泌或作用的缺陷,或者两者同时存在而引起。2型糖尿病是那些有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缺陷的患者。也是推拿的适应症。

1 诊断依据

1.1 典型症状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轻。但多数起病缓慢,早期常无自觉症状,肥胖患者起病后会体重减轻。可有皮肤搔痒、视力模糊等症状。

1.2 实验室检查有以下任何一项及一项以上者,即可诊断为糖尿病。

1.2.1 症状+随机血浆血糖≥11.1mmol/L(200mg/dl)。(或全血血糖≥10.0mmol/L,即180mg/dl)

1.2.2 空腹血糖(FPG)≥7.0 mmol/L(126mg/dl)。(或全血血糖≥6.1mmol/L,即110mg/dl)

1.2.3 葡萄糖耐糖试验(OGTT)中2HPG≥11.1mmol/L(200mg/dl)。WHO推荐成人于清晨空腹状态下,口服葡萄糖75克,溶于250-300ml水中,5分钟内饮完,2小时后再测静脉空腹血糖。

1.2.4 无糖尿病症状者需要注意血糖化验的重复性,必须有两次血糖异常才能确诊。

2 证候分类

2.1 燥热伤肺:烦渴多饮,口干咽燥,多食善饥,小便量多,大便干结。舌红,苔薄黄,脉数。

2.2 胃燥津伤:消谷善饥,大便秘结,口干欲饮,形体消瘦。舌红,苔黄,脉滑有力。

2.3 肾阴亏虚:尿频量多,浑浊如膏,头晕目眩耳鸣,视物模糊,口干唇燥,失眠心烦。舌红,无苔,脉细弦数。

3 治疗方案

3.1 治疗总则:滋阴清热生津,

推拿常规操作为:在俯卧位按揉左胰俞、双侧肾俞,直擦背部膀胱经、横擦胰俞、斜擦肾俞透热,时间约10分钟;在仰卧位一指禅推中脘、梁门、气海、关元后,次行摩腹,约10分钟,再按揉下肢血海、三阴交、足三里;坐位做内功推拿的头面部和上肢部常规操作。

3.2 辨证施治

3.2.1 燥热伤肺证:润肺生津

卧位加揉人迎、廉泉、中府、云门,拿肩井及掌擦胸背的操作。

3.2.2 胃燥津伤证:养胃清热

俯卧位加揉胃俞、脾俞,在仰卧位以一指禅久推中脘、梁门,点期门、章门、太冲、行间,坐位加斜擦两胁的操作。

3.2.3 肾阴亏虚证:补肾固精

俯卧位加久揉命门、志室,直擦八髎、横擦肾俞、命门的操作。

3.3 其它疗法

中成药:消渴丸、甘芍降糖片、降糖舒胶囊等。

4 疗效评定

4.1 治愈: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停用降糖药物,实验室检查多次正常。

4.2 好转:主要症状和体征明显好转,药物剂量减半或基本停用,实验室检查有改善。

4.3 未愈:症状及实验室检查无变化。

5 注意事项

5.1饮食控制是治疗糖尿病的基本疗法,每一患者必须首先应用。忌暴饮暴食,忌高糖、油腻、辛燥之食品。

5.2 调摄情绪,保持心情舒畅,忌紧张多虑,忧思悲伤,情绪波动,反复无常。

5.3 推拿治疗前已用降糖药物者,应结合治疗过程中的血糖变化,逐渐减少药量或停用药物。

5.4 可进行适宜的轻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

腹泻

     泄泻又称腹泻, 是指排便次数增多, 粪便稀薄, 甚至泻出如水样而言。前贤以大便溏簿而势缓者为泄, 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为泻。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但以夏秋两季为多见。

    本证在“内经”称为泄, 有“濡泄”, “洞泄”, “飧泄”, “注泄”等名称。汉唐时代称为“下利”, 宋代以后统称“泄泻”。亦有根据病因或病机而称为“署泄”、“大肠泄”者, 名称虽多, 但都不离“泄泻”两字。

【诊断要点】

1、急性泄泻:有受寒湿或暴饮暴食和不洁食物史, 发病急骤, 大便稀薄或夹粘液, 日行5~6次或10余次, 腹痛如绞, 肠鸣漉漉, 泻后痛减, 神倦乏力, 脉滑数, 舌苔黄腻。

粪检:有不消化食物和少数红白细胞和粘液, 严重者可出现大量白细胞。

2、慢性泄泻:大便溏薄, 完谷不化, 反复发作, 脾虚者稍食油腻即泻或排便次数增多;肾虚者黎明前有脐周痛, 肠鸣即泻, 泻后痛减;肝气乘脾者每迂情绪波动而诱发泄泻;三者均为脉沉细苔薄。

3、粪检:有少量红白细胞及粘液。

【辨证分型】

    1、湿邪侵袭:症见发病急骤, 大便稀薄或夹粘液, 每日数次或10余次, 腹痛肠鸣, 泻后痛止, 肢体痠痛, 苔黄腻或白腻, 脉濡或滑数。

    2、伤食泄泻:发病突然, 脘腹胀痛, 泻下粪便臭如败卵, 泻后则痛减, 嗳腐吞酸, 舌苔垢腻, 脉滑数。

    3、脾胃虚弱:大便时溏时泄, 完谷不化,反复发作, 稍食油腻后大便次数增多, 甚则食入即泻, 食欲不振, 面色晃白, 舌质淡, 苔薄, 脉沉细或缓弱。

    4、肝气郁结: 泄泻每因情绪波动时发作,平时感觉胸胁胀满, 肠鸣腹痛, 心烦不寐, 嗳气纳少, 舌苔淡红尖绛, 脉弦。

    5、肾虚泄泻:黎明前脐周腹痛, 肠鸣漉漉有声, 痛发即泻, 泻后痛减, 口渴, 形寒肢冷, 腰膝痠软, 舌苔薄白,脉沉细。

【治疗】

推拿临床以治脾泄与肾泄为主, 肠结核、肿瘤等引起的泄泻不宜推拿治疗。

1、治疗原则:健脾和胃, 温肾壮阳, 疏肝理气为主。

2、基本治法

(1)取穴:中脘、气海、关元、天枢、足三里、脾俞、胃俞、肾俞、大肠俞、长强、肩井、曲池、合谷。

    (2)手法:一指禅推法、摩法、按法、揉法、拿法。

    (3)操作:

    ① 患者取仰卧位:医者居于右侧, 用沉着缓慢的一指禅推法、摩法, 由中脘慢慢向下移动至气海、关元穴, 往复数次, 再指按、揉中脘、天枢、气海及下肢的足三里。

    ② 患者俯卧位:一指禅推法于脾俞、胃俞 、大肠俞、上次髎穴约5分钟, 然后按揉法于上述诸穴, 以酸胀为度, 横擦大肠穴、八髎部透热为度。

    ③ 患者取坐位:拿肩井及上肢的曲池、合谷等穴结束。

3、辩证加减

    (1)脾胃虚弱:去一指禅推法, 用摩法于中脘、天枢、气海、关元穴8分钟, 接着再摩胃脘及下腹部各5分钟;坐位擦脾胃俞、肾俞、大肠俞, 以透热为度。

    (2)肾虚泄泻:加横擦气海、关元穴, 直擦督脉, 横擦肾俞、命门, 逐渐下降到大肠俞、八髎部以透热为度, 按揉涌泉后再擦涌泉穴以引火归元。脾肾两虚者可加内功推拿常规操作, 重点在脘腹和腰骶部。

    (3)肝气郁结:加推摩膻中、章门、期门, 按揉肝胆俞、膈俞、行间、内关穴以痠胀为度, 并擦两胁部以热为度, 达到疏肝理气的功用。

    (4)湿邪侵袭:加揉摩天枢、气诲、关元、重按内关、足三里穴, 横擦八醪部。

(5)伤食泄泻:去一指禅推法, 加摩脘腹部, 顺时针方向进行约15~20分钟, 重按足三里, 直擦大肠俞、八髎部。

便秘

     便秘是指大便秘结不通, 排便时间延长, 或欲大便而艰涩不畅的一种病证。本证多见于各种急慢性病中, 只是其中的一个症状, 本篇专论便秘, 是以便秘为主要症状。

便秘虽属大肠传导功能失常, 但与脾胃及肾脏的关系甚为密切。其发病的原因, 有燥热内结, 津液不足;情志失和, 气机郁滞;以及劳倦内伤, 身体衰弱, 气血不足等。按照病因病机及临床所见, 本病可分为热秘、气秘、虚秘、冷秘等四类。由于其他疾病而兼见大便秘结者, 不在本篇论述范围。

【诊断要点】

    便秘的一般症状,是排便困难, 经常三五日或六七日才能大便一次。有部分患者, 大便次数正常, 但粪质干燥, 坚硬难排;或少数患者, 时有便意, 大便并不干燥, 但排出艰难。而另一部分患者, 由于便秘腑气不通, 浊气不降, 往往有头痛头晕, 腹中胀满, 甚则疼痛, 脘闷嗳气, 食欲减退, 睡眠不安, 心烦易怒等症。长期便秘, 会引起痔疮, 肛裂。

    1、热秘:大便干结, 小便短赤, 面红身热, 或兼有腹胀腹痛, 口干口臭, 舌红苔黄或黄燥, 脉滑数。

    2、气秘:大便秘结, 欲便不得, 嗳气频作, 胸胁痞满, 甚则腹中胀痛, 纳食减少, 舌苔薄腻, 脉弦。

    3、虚秘:① 气虚便秘: 虽有便意, 临厕努挣乏力, 挣则汗出短气, 便后疲乏, 大便并不干硬, 面色晃白, 舌淡, 苔薄, 脉虚。② 血虚便秘:大便秘结, 面色少华, 头晕目眩, 心悸, 唇舌淡, 脉细涩。

    4、冷秘:大便艰涩, 排出困难, 小便清长, 面色晃白, 四肢不温, 喜热恶冷, 腹中冷痛, 或腰脊痠冷, 舌淡苔白, 脉沉迟

【治疗】

1、治疗原则:推拿对便秘的治疗原则是和肠通便, 但是还需进一步审证求因, 辨证论治。凡实证胃肠燥热者宜清热降浊;气机郁滞者宜疏肝理气;虚证气血亏损者宜健脾和胃, 补益气血;阴寒凝结者宜温中散寒。

2、基本治法

    (1)取穴:中脘、关元、天枢、大横、脾俞、胃俞、肝俞、肾俞、大肠俞、八髎、长强、足三里。

    (2)手法:一指禅推法、按法、摩法、揉法。

    (3)操作:患者仰卧位, 医者居于患者右侧, 在中脘、天枢、关元、大横穴用轻快的一指禅推法、摩法进行操作, 使热量深透至腹部, 增强肠胃的蠕动;接着改取俯卧位, 在背部脾俞、胃俞、肝俞、大肠俞用一指禅推法进行操作, 接着用指按法、揉法于肾俞、长强穴, 然后指按足三里, 搓、抹法腹部结束。

    3、辨证加减:

    (1)胃肠燥热:直擦八髎穴, 以透热为度, 按揉足三里、大肠俞以酸胀为度。

    (2)气机郁滞:摩膻中、章门、期门穴, 按揉膈俞、肝俞均以酸胀为度, 擦两肋及腹部气海、关元、大横部以疏肝理气, 最后直擦腰骶部八髎穴以理气通便。

    (3)气血亏损:横擦胸上部、背部及腰骶部, 均以透热为度;接着按、揉足三里、支沟穴以酸胀为度。

(4)阴寒凝结:横擦脘腹部和腰骶部以透热为度, 直擦背部督脉, 以透热为度。


劳倦内伤

劳倦内伤就是相当于现代的慢性疲劳综合征,一般行一指禅推拿的全身保健按摩。

 1.您知道慢性疲劳综合征吗?
    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一项全球性调查表明,真正健康的人只占5%,患有疾病的人占20%,而75%的人则处于亚健康状态。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是亚健康状态的一种特殊表现,是以持续或反复发作的严重疲劳(时间超过6个月)为主要特征的症候群,常见的伴随症状有记忆力减退、头痛、咽喉痛、关节痛、睡眠紊乱及抑郁等多种躯体及精神神经症状。由于在中高收入、有较高的教育背景的三、四十岁人群中类似症状和寻求帮助的较多,慢性疲劳综合征一度被形容为“雅皮士感冒”。
    2.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特点
    流行病学调查提示人群中慢性疲劳综合征发病率约为0.2-0.7%,好发于20-50岁,以女性多见。在美国,大约有40,000~80,000人正经受着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困扰。美国年度国民生产总值因此减少了91亿美元。英国的统计资料表明,每个CFS病人3个月的经济损失约为3515英镑。日本劳工部在2000年3月公布了日本全国有1/3的工龄人口患有CFS。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预测,慢性疲劳综合征将成为21世纪人类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我国大约有1/3的人口处于亚健康状态。最近的研究表明,CFS在儿童及青少年中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CFS的流行影响了世界各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已经引起了许多国家的重视。
    3.慢性疲劳综合征病因和诱发因素
    CFS病理机制依然是个迷。尽管在病毒感染、免疫系统功能下降、神经内分泌紊乱、自主活动异常及营养代谢和神经精神障碍、遗传倾向等多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临床上的物理检查和实验室检查都没有特异性表现,医学界尚未对其病因达成共识。由于CFS涵盖不同的临床症状和功能变化,众多学者倾向其与“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相关。研究表明,长期工作紧张、竞争压力大、情绪不稳定和负性生活事件容易诱发慢性疲劳综合征。对有CFS症状的大学生考期应激现象进行的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对考试结果的过分关注、对考试内容的主观认知以及节奏纷乱的生活、学习环境是诱发和影响考期应激的最重要原因。
    4.如何诊断慢性疲劳综合征?
    目前被国内外医学界公认的诊断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标准是1994年由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Fukada等修订的。标准的主要内容是:经临床评价后无法解释的持续或反复发作的严重慢性疲劳,病史不少于6个月,疲劳是新发生或有明确的开始(即没有生命期长),这种疲劳不是由于正在从事的劳动引起的,经过休息不能得到缓解。目前患者的职业能力、接受教育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及个人生活等各方面较患病前有实质性下降,并同时至少具备下列8项中的4项:(1)记忆力或注意力下降,其严重程度导致职业能力、接受教育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及个人生活等各方面较患病前有实质性下降;(2)咽痛;(3)颈部或腋窝淋巴结触痛;(4)肌肉疼痛;(5)不伴有红肿的多关节疼痛;(6)头痛,但其发作方式、类型及严重程度等与以前的头痛不同;(7)睡眠后不能恢复精力;(8)劳累后肌痛超过24小时。
    5.慢性疲劳综合征的预防和治疗建议
    慢性疲劳综合征重在预防,祖国医学主张“不治已病,治未病”、“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对于高危人群而言,应避免长时间劳累和精神负担过重;调整生活习惯,推荐有规律、有计划的日常生活安排。

有效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对医生和患者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应及时发现并给予患者早期治疗,以“救其萌芽”。相对而言,病程越长临床疗效越差。国际慢性疲劳综合征协会研究指南指出目前尚无明确的治疗CFS的通用方法,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自觉症状会有所好转,但大多数功能失调将持续数年。推荐的治疗方案有:1.低剂量的三环类抗抑郁药,如盐酸地昔帕明等;2.选择性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盐酸氟西汀等;3.监督下的渐进功能训练;4.持续六个月到一年的认知行为治疗或其他教育等支持疗法;5.良好的睡眠卫生习惯;6.合理的饮食结构和体重控制。
    推拿作为中医学的一门独立的学科,在医疗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推拿手法具有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的作用,可以提高动脉血流速度,改善微循环,促进代谢产物的清除,有利于肌纤维的再生和肌力的恢复,进一步改善肌肉组织的力学特性。在临床工作中发现,推拿对缓解CFS患者的疲劳、记忆力减退、睡眠障碍、疼痛等症状具有良好的效果。

                       

月经不调

月经不调, 是指月经周期、经量、经色等发生改变, 并伴有其他症状而言。常见的有经行先期、经行后期、经行先后无定期等。

现代医学认为体内雌激素分泌失调,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精神刺激, 寒冷疲劳和某些全身性疾病等, 都可以导致此病的发生。

【诊断要点】

    1、经行先期:月经先期而至, 甚至经行一月两次, 经色鲜红或紫, 伴有烦热, 口干渴, 喜冷饮等症, 舌红苔黄, 脉数。

    2、经行后期:月经周期延后, 甚达四、五十天一次, 经色淡晦, 畏寒喜热, 舌淡, 脉迟。

    3、经行无定期:经来先后无定期, 经量或多或少, 经色或紫或淡, 体质虚弱, 面色萎黄, 舌淡, 脉细涩。

【治疗】

    1、基本治法

    (1)取穴:中脘、关元、气海、肝俞、脾俞、肾俞、命门、八髎、章门、期门等。

    (2)手法:一指禅推法、摩法、按法、揉法、拿法、擦法。

  (3)操作

    ① 取仰卧位:以一指禅推法或掌摩法于中脘、关元、气海穴10分钟。

    ② 取俯卧位:以一指禅推法在肝俞、脾俞、肾俞穴往返治疗5分钟, 并按揉命门穴、八髎穴使之有酸胀感。

    ③ 拿揉足三里、三阴交、血海、阴陵泉穴。

    2、辨证加减

    (1)血热型:按揉大椎穴, 并擦该部以热为度;点按曲池、神门穴各1分钟, 搓擦涌泉穴1分钟。

    (2)气虚型:全腹顺时针摩法5分钟, 再以掌置关元穴处振颤法1~3分钟。

    (3)寒凝型:拿肩井穴5~10次, 沿脐以掌分推腹部, 以热为度。

    (4)气滞型:点按膻中穴1分钟, 按揉章门、期门穴, 并搓擦两胁肋。

11、痛经

痛经

     妇女在行经前后, 或正值行经期间, 小腹及腰部疼痛, 甚至剧痛难忍, 常伴面色苍白, 头面冷汗淋漓, 手足厥冷, 泛恶呕吐等症, 并随着月经周期发作, 称为“痛经”, 亦称“经行腹痛”。

现代医学认为, 原发性痛经多见于青年妇女, 自初潮起即有痛经, 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子宫痉挛收缩有关。亦可由于子宫发育不良、子宫颈狭窄、子宫过度屈曲等, 影响经血畅行而致。继发性痛经常继发于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 如炎症、子宫肌瘤或子宫内膜异位症等。

【诊断要点】

本病的特点是经行小腹疼痛, 并随月经周期而发作。根据疼痛发生的时间、疼痛的性质, 辨其寒热虚实。一般以经前、经期痛者属实, 经后痛者为虚。痛时拒按属实, 喜按属虚。得热痛减为寒, 得热痛剧为热。痛甚于胀, 血块排出疼痛减轻者为血瘀, 胀甚于痛为气滞。绞痛、冷痛属寒, 刺痛属热。绵绵作痛或隐痛为虚。

    1、气滞血瘀:经期或经前小腹胀痛, 行经量少, 淋漓不畅, 血色紫暗有瘀块, 块下则疼痛减轻, 胸胁乳房作胀, 舌质紫暗, 舌边或有瘀点, 脉沉弦。

    2、寒湿凝滞: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 甚则牵连腰脊疼痛, 得热则舒, 经行量少, 色黯有血块, 畏寒便溏, 苔白腻, 脉沉紧。

    3、气血虚弱:经期或经净后, 小腹绵绵作痛, 按之痛减, 经色淡, 质清稀, 面色苍白, 精神倦怠, 舌淡苔薄, 脉细弱。

【治疗】

1、治疗原则:根据“通则不痛”的原理, 治疗痛经的原则是以“通调气血” 为主。如因虚而致痛经者, 以补为通;因气郁而致血滞者, 以行气为主, 佐以活血;因寒湿凝滞而引起瘀滞不通者, 以温经化瘀为主。

    2、基本治法

(1)取穴:气海、关元、肾俞、八髎、章门、期门、肝俞、膈俞、脾俞、胃俞、足三里。

(2)手法:一指禅推法、摩法、揉法、按法、擦法。

(3)操作

    ① 患者仰卧位:医生坐于右侧, 用摩法按顺时针方向在小腹部治疗, 然后用一指禅推法或揉法在气海、关元穴治疗。

    ② 患者俯卧位:用一指禅推法或滚法在腰部脊柱两旁及骶部治疗,然 后用按法于肾俞、八髎穴使之有酸胀感为度, 再用擦法于八髎穴使之有温热感。

    3、辨证加减

    (1)气滞血瘀:按揉章门、期门、肝俞、膈俞, 每穴约半分钟, 并拿血海、三阴交, 以酸胀为度。

    (2)寒湿凝滞:直擦背部督脉, 横擦腰部肾俞、命门, 以透热为度;按揉血诲、三阴交, 每穴约1分钟。  

  (3)气血虚弱:直擦背部督脉, 横擦左侧背部, 以透热为度。摩腹时加揉中脘2~3分钟。按揉脾俞、胃俞、足三里, 每穴约1分钟。

咳喘

咳喘是咳嗽和喘息的简称,因二者发生均与肺失肃降有关,推拿手法治疗可缓解症状。

    【诊断要点】

    1、外感咳喘:起病较急,咳嗽频剧,或喉痒,痰液稀白,咯吐不畅,恶寒发热,无汗,肢体酸楚,头痛,鼻塞流涕,舌苔薄白,脉浮或紧。或气粗,咽痛口干,咯痰不爽,痰黄质粘,头痛,身热恶风,有汗不畅,口渴,舌苔薄黄,脉象浮数。

    2、内伤咳喘:病程较长,或咳声重浊,痰多粘稠,痰色稀白或灰暗,伴胸闷、脘痞、食少、疲倦,舌苔白腻,脉濡或滑。或咳嗽阵作,痰少质粘,气逆作咳,咳时胸胁引痛,面颊略红,咽喉干痒,口苦,舌尖偏红,舌苔薄黄,脉象弦数。

    【治疗】

    1、治疗原则:宣肺降气,止咳平喘。

    2、基本治法

    (1)胸背部操作

    ①取穴及部位:天突、膻中、中府、云门、身柱、大杼、风门、肺俞、定喘穴,胁肋与胸背部。

    ②主要手法:一指禅推法、揉法、推法、揉法、擦法。

    ③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医者以一指禅推法结合中指揉法,在天突、膻中、中府、云门穴操作,每穴1分钟。再以两拇指由胸骨剑突沿肋弓分推两胁肋部,5~10遍。患者取坐位或俯卧位,用一指禅推法结合中指揉法,在大椎、定喘、身柱、大杼、风门、肺俞穴操作,每穴1分钟。

    (2)四肢部操作

    ①取穴及部位:尺泽、外关、列缺、太渊、鱼际、合谷穴,上肢太阴经循行部位。

    ②主要手法:一指禅推法、推法、按法、揉法、拿法。

    ③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以一指禅推法结合指按、指揉法在尺泽、外关、列缺、太渊、鱼际穴操作,2~3分钟,继之拿揉合谷穴,1~2分钟。

    3、辨证加减

(1)外感咳喘:指按风池、风府穴,每穴2~3分钟;擦背部膀胱经,以透热为度。拿肩井3分钟;小鱼际推、搓大椎、肺俞及背部压痛点,各3分钟;按揉曲池、合谷穴3分钟。

(2)内伤咳喘:按揉手三里、丰隆穴,每穴3分钟;推、抹前胸与胁肋部2~3分钟,按揉章门穴2分钟;一指禅推天柱、肩井穴2分钟;重按太冲、行间、三阴交各1分钟。

             高血压病

 

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压升高为主要特征,可并发心脏、脑与肾脏、视网膜等靶器官损害及代谢改变的临床综合征。临床上按病因将其分为原发性高血压(或称高血压病)和继发性高血压(或称症状性高血压)。其中高血压病约占高血压中的90%。

1  诊断依据

1.1     多发生在40岁以上、肥胖者,脑力劳动者和城市居民的发病率较高,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已确定的发病危险因素是体重超重,膳食高盐和中度以上的饮酒。随着高血压病的进一步发展,可出现高血压性心脏病、高血压危象,脑血管痉挛,高血压脑病等。

1.2     高血压的临床表现,轻重程度相差很大,某些病人无自觉症状,常在体检时偶然发现。一般症状有眩晕、头痛、气急、乏力、心悸、耳鸣、失眠、烦闷、便秘等。症状轻重与血压水平不一定相关。后期临床表现决定于心、脑、肾的病变情况。

1.3     血压测定:患者非同日的血压持续增高达到高血压标准。目前多采用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18岁以上成人血压水平分类标准。理想血压:收缩压<120mmHg,舒张压<80mmHg,正常血压:收缩压<130mmHg,舒张压<85mmHg;1级高血压(轻度):收缩压140~159mmHg,舒张压90~99mmHg;亚组(临界高血压):收缩压140~149mmHg,舒张压90~94mmHg;2级高血压(中度):收缩压160~179mmHg,舒张压100~109mmHg;3级高血压(重度):收缩压≥180mmHg,舒张压≥110mmHg;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亚组(临界收缩期高血压):收缩压140~149mmHg,舒张压<90mmHg。

1.4     心脏听诊可发现第二心音亢进、心尖区收缩期杂音,心脏叩诊中可有左心室扩大等。

1.5     早期患者常规检查无异常。后期可出现尿常规异常、尿蛋白增多,肾功能减退,胸部X片和心电图发现左心室增大。眼底检查对了解高血压严重程度有帮助。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能客观体现实际血压水平。

2  证候分类

2.1     肝阳上亢: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易怒,失眠多梦,或面红目赤,口苦,舌红,舌苔黄,脉弦滑。

2.2     痰湿内盛:头重如裹,视物旋转,胸闷作恶,呕吐痰涎,舌苔白腻,脉弦滑。

2.3     气血亏虚:头晕目眩,面色淡白,神倦乏力,心悸少寐,舌淡,舌苔薄白,脉弱。

2.4     肝肾阴虚:眩晕久发不已,视物模糊,少寐健忘,心烦口干,耳鸣,神倦乏力,腰酸腿软,舌红,舌苔薄,脉弦细。

3  治疗方案

3.1  辨证施治

3.1.1    治疗总则:平肝潜阳,滋阴益肾,宁心降压。

3.1.2    基本操作:一指禅推或按揉印堂、太阳、率谷、风池、天柱等穴。摩腹。按揉心俞、肝俞、肾俞、气海、关元等穴。

3.1.3    肝阳上亢证:在基本操作的基础上,加用曲池、章门、期门等穴。

3.1.4    痰湿内盛证:在基本操作的基础上,加用中脘、丰隆等穴。

3.1.5    气血亏虚证:在基本操作的基础上,加用足三里、脾俞、胃俞、命门等穴。

3.1.6    肝肾阴虚证:在基本操作的基础上,按揉三阴交,横擦腰骶部、直擦涌泉,均以透热为度。

3.2 其他疗法

3.2.1    中药:肝阳上亢型可配合天麻钩藤饮加减;痰湿内盛型可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气血亏虚型可配合八珍汤加减;肝肾阴虚型可配合杞菊地黄丸加减。

3.2.2    针刺:选取风池、曲池、足三里、太冲、内关、行间、三阴交等穴。

3.3  并发症处理:参照西医《内科疾病诊疗常规》高血压条目。

3.4  注意事项

3.4.1    推拿疗法适用于1级和2级高血压病患者。

3.4.2    在推拿治疗高血压病时,手法要轻柔。

3.4.3    高血压患者,平时要节制饮食,减少盐的摄入量,忌食动物脂肪,内脏,防止体重超重,戒烟戒酒。生活要有规律,不宜过度疲劳和情绪激动,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

4 疗效评定

4.1     治愈:症状、体征消失及有关实验室检查基本正常。

4.2     好转:症状及体征减轻,实验室检查有改善。

4.3     未愈:症状无改善。

 

中风又称为脑卒中,或指脑血管意外。脑卒中之后患者多遗留有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强语謇等一系列残障,需积极进行康复治疗。从目前临床进展看来,推拿早期介入脑卒中康复,特别是急性期介入,对于减少严重残障,提高患者生活能力和生活治疗,具有良好的疗效。

1  诊断依据:

1.1        常有年老体衰,劳倦内伤,嗜好烟酒,高粱厚味等因素,每因恼怒、劳累、酗酒、感寒等诱发。尤其多见于50~60岁以上患有动脉硬化者,及伴有高血压、冠心病或糖尿病等病者。

1.2        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偏身麻木为主证,生命体征稳定。

1.3        有某一脑动脉供血区脑功能缺损的体征。

1.4        头颅CT或MRI示脑组织缺血或出血性损害特征。

1.5        为进一步评估患者肢体残障情况、制定康复处方及观察康复效果,有条件者可进行运动功能、精神情绪、言语功能及社会功能的评定。

2              证候分类

2.1        半身不遂

2.1.1       气虚血滞,脉络瘀阻:半身不遂,肢软无力,伴手足浮肿,面色萎黄,或暗淡无华。苔浮白,质淡紫,脉弦涩无力。

2.1.2       肝阳上亢,脉络瘀阻:半身不遂,肌肉僵硬拘挛,兼见头晕头痛,面赤耳鸣。舌红绛,苔薄黄,脉弦有力。

2.2        语言不利

2.2.1       风痰阻络:舌强语蹇,肢体麻木,头晕失眠,胸闷纳少。苔白腻,脉弦滑。

2.2.2       肾精亏损:音喑失语,心悸气短,腰膝痠软,健忘,口干不欲饮。脉细弱。

2.2.3       肝阳痰阻:语言不利,头晕头痛,面色潮红,胸闷痰多,脘痞食少。舌质红,苔厚腻,脉弦滑。

2.3        口眼歪斜:多为风痰阻络证候。

3              治疗方案

3.1        辨证施治:

治疗总则:活血化瘀,疏经通络,并根据各型辨证论治,制订相应治则。

3.1.1       半身不遂

治疗原则:活血化瘀,滑利关节。

基本治法:以法施于脊柱两侧及患肢,配合四肢诸关节的屈伸运动,以上肢屈肌、下肢伸肌为手法刺激重点。

3.1.1.1          气虚血滞者佐以益气通络,以手法刺激手足阳明经经筋皮部为重点,手法宜轻柔,并可根据缪刺方式,对肢体健侧交叉取穴。

3.1.1.2          肝阳上亢者佐以滋阴柔筋,以手法刺激手足少阴经筋皮部为重点,手法可适度加强,并配合关节被动运动操作。

3.1.2       语言不利

治疗原则:化痰通络开窍,头面部、咽喉部和躯干部操作结合。

3.1.2.1          风痰阻络佐以健脾化痰,采用头面部推拿常规操作、一指禅推咽喉部及摩腹。

3.1.2.2          肝阳痰阻佐以平肝潜阳,头面部推拿时强化扫散胆经和拿头顶操作、一指禅推咽喉部、搓摩胁肋、擦涌泉。

3.1.2.3          肾精亏损以补肾填精,采用头面部推拿常规操作、强化一指禅推咽喉部、擦督脉、擦背部膀胱经、擦肾俞命门、擦八髎、擦涌泉。

3.1.3       口眼歪斜

治疗原则:化痰通络。以头面部手法操作为主。

3.2        其他疗法

3.2.1       针灸:取风池、内关、太冲、肩隅、曲池、手三里、合谷、环跳、阳陵泉、悬钟、昆仑等穴。

3.2.2       康复训练:以运动疗法为主,配合姿势治疗,发展运动控制;结合理疗、作业治疗等方法进行综合治疗。

3.3        并发症处理:

加强对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的对症处理,防止脑卒中的再次发生。(具体方法见相关条目)

3.4        注意事项

3.4.1       脑卒中患者一般在生命体征稳定,神志清醒以后就应该进行积极康复,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在发病后2~7日,出血性脑卒中病人可在发病后10~14日,合并心肌梗塞者可在发病后三周开始康复治疗。

3.4.2       卧床不起的患者应注意经常翻身,预防褥疮的发生。

3.4.3       软瘫期患者应注意姿势的摆放,防止异常模式的形成;痉挛期患者应采用抗痉挛体位,以减少屈肌痉挛对肌肉、关节造成的危害。

3.4.4       鼓励患者尽早进行主动锻炼,包括坐位和站位,以减少卧床引起的并发症。

3.4.5       治疗前后应尽可能对患者进行功能评定,如ADL、Brunstrom等量表的评估,客观评价疾病的发展或恢复程度。

3.4.6       注意情绪和生活饮食的调摄,防止再中。

4              疗效评定

4.1        治愈:症状和体征消失,基本能够独立生活。

4.2        好转:症状和体征好转,能扶杖行动,或基本生活能够自理.

4.3  无效:症状和体征无变化。

冠心病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指由于冠状循环改变引起冠状血流与心肌之间的供需平衡遭到破坏,而导致心肌受损的疾病,又叫缺血性心脏病,引起冠状循环障碍的原因可以是功能性的,如冠状动脉痉挛等,也可以是器质性的,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

    【诊断要点】

临床以前胸部阵发性或持久性的压榨样疼痛或剧痛,甚则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为特征;亦可无任何症状而仅在体检时发现心电图有心肌缺血表现者。

本病属中医“胸痹”、“心痛”、“真心痛”、“心悸”、“厥脱”等范畴。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年老体虚等因素有关。病位在心,与肝脾肾等脏功能失调关系密切。其病机不外虚实两端。虚者,年逾半百,肾气渐衰,温煦滋养无权,终致心肝脾肾俱亏,功能失调;实者,气滞、血瘀、寒凝、痰阻,痹遏胸阳,阻滞心脉,不通则痛,而发胸痛。临床又以虚实挟杂之证为多见。

    1、胸阳痹阻  胸前绞痛,或痛闷交作,痛发时可引及左肩、左臂,爪甲暗淡,唇舌紫暗,或呕吐痰涎,舌暗边有瘀血点,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或细滑。

    2、阳气虚衰  心胸隐痛或胸闷气短,头晕、心悸,神疲懒言,畏寒肢冷,面色苍白,动则汗出,舌淡胖边有齿印,脉沉细或结、代。

    【治疗】

    1、治疗原则:补心温阳,宣痹止痛。

    2、基本治法

    ①取穴及部位:膻中、心俞、厥阴俞、内关穴,胸部任脉循行部位及背部督脉、太阳经循行部位。

    ②主要手法:一指禅推法、按法、揉法、擦法。

    ③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以一指禅推法结合指按、指揉法在膻中、内关穴操作,各3分钟;掐揉内关配合深呼吸,5分钟;横擦前胸部,透热为度。患者取坐位或俯卧位,以一指禅推法结合指按、指揉法在心俞、厥阴俞穴操作,各3分钟;侧擦背部,透热为度。

    【辨证加减】

    1.胸阳痹阻:上述手法操作时用力宜重,重推背部太阳经肺俞至膈俞,以泻为主。

    2.阳气虚衰:上述手法操作时用力宜轻,轻摩心俞、厥阴俞,10~20分钟,以补为主。 



                      脑卒中康复

 

中风又称为脑卒中,或指脑血管意外。脑卒中之后患者多遗留有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强语謇等一系列残障,需积极进行康复治疗。从目前临床进展看来,推拿早期介入脑卒中康复,特别是急性期介入,对于减少严重残障,提高患者生活能力和生活治疗,具有良好的疗效。

1  诊断依据:

1.1        常有年老体衰,劳倦内伤,嗜好烟酒,高粱厚味等因素,每因恼怒、劳累、酗酒、感寒等诱发。尤其多见于50~60岁以上患有动脉硬化者,及伴有高血压、冠心病或糖尿病等病者。

1.2        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偏身麻木为主证,生命体征稳定。

1.3        有某一脑动脉供血区脑功能缺损的体征。

1.4        头颅CT或MRI示脑组织缺血或出血性损害特征。

1.5        为进一步评估患者肢体残障情况、制定康复处方及观察康复效果,有条件者可进行运动功能、精神情绪、言语功能及社会功能的评定。

2              证候分类

2.1        半身不遂

2.1.1       气虚血滞,脉络瘀阻:半身不遂,肢软无力,伴手足浮肿,面色萎黄,或暗淡无华。苔浮白,质淡紫,脉弦涩无力。

2.1.2       肝阳上亢,脉络瘀阻:半身不遂,肌肉僵硬拘挛,兼见头晕头痛,面赤耳鸣。舌红绛,苔薄黄,脉弦有力。

2.2        语言不利

2.2.1       风痰阻络:舌强语蹇,肢体麻木,头晕失眠,胸闷纳少。苔白腻,脉弦滑。

2.2.2       肾精亏损:音喑失语,心悸气短,腰膝痠软,健忘,口干不欲饮。脉细弱。

2.2.3       肝阳痰阻:语言不利,头晕头痛,面色潮红,胸闷痰多,脘痞食少。舌质红,苔厚腻,脉弦滑。

2.3        口眼歪斜:多为风痰阻络证候。

3              治疗方案

3.1        辨证施治:

治疗总则:活血化瘀,疏经通络,并根据各型辨证论治,制订相应治则。

3.1.1       半身不遂

治疗原则:活血化瘀,滑利关节。

基本治法:以法施于脊柱两侧及患肢,配合四肢诸关节的屈伸运动,以上肢屈肌、下肢伸肌为手法刺激重点。

3.1.1.1          气虚血滞者佐以益气通络,以手法刺激手足阳明经经筋皮部为重点,手法宜轻柔,并可根据缪刺方式,对肢体健侧交叉取穴。

3.1.1.2          肝阳上亢者佐以滋阴柔筋,以手法刺激手足少阴经筋皮部为重点,手法可适度加强,并配合关节被动运动操作。

3.1.2       语言不利

治疗原则:化痰通络开窍,头面部、咽喉部和躯干部操作结合。

3.1.2.1          风痰阻络佐以健脾化痰,采用头面部推拿常规操作、一指禅推咽喉部及摩腹。

3.1.2.2          肝阳痰阻佐以平肝潜阳,头面部推拿时强化扫散胆经和拿头顶操作、一指禅推咽喉部、搓摩胁肋、擦涌泉。

3.1.2.3          肾精亏损以补肾填精,采用头面部推拿常规操作、强化一指禅推咽喉部、擦督脉、擦背部膀胱经、擦肾俞命门、擦八髎、擦涌泉。

3.1.3       口眼歪斜

治疗原则:化痰通络。以头面部手法操作为主。

3.2        其他疗法

3.2.1       针灸:取风池、内关、太冲、肩隅、曲池、手三里、合谷、环跳、阳陵泉、悬钟、昆仑等穴。

3.2.2       康复训练:以运动疗法为主,配合姿势治疗,发展运动控制;结合理疗、作业治疗等方法进行综合治疗。

3.3        并发症处理:

加强对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的对症处理,防止脑卒中的再次发生。(具体方法见相关条目)

3.4        注意事项

3.4.1       脑卒中患者一般在生命体征稳定,神志清醒以后就应该进行积极康复,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在发病后2~7日,出血性脑卒中病人可在发病后10~14日,合并心肌梗塞者可在发病后三周开始康复治疗。

3.4.2       卧床不起的患者应注意经常翻身,预防褥疮的发生。

3.4.3       软瘫期患者应注意姿势的摆放,防止异常模式的形成;痉挛期患者应采用抗痉挛体位,以减少屈肌痉挛对肌肉、关节造成的危害。

3.4.4       鼓励患者尽早进行主动锻炼,包括坐位和站位,以减少卧床引起的并发症。

3.4.5       治疗前后应尽可能对患者进行功能评定,如ADL、Brunstrom等量表的评估,客观评价疾病的发展或恢复程度。

3.4.6       注意情绪和生活饮食的调摄,防止再中。

4              疗效评定

4.1        治愈:症状和体征消失,基本能够独立生活。

4.2        好转:症状和体征好转,能扶杖行动,或基本生活能够自理.

4.3  无效:症状和体征无变化。


中风偏瘫病人正确的卧床姿势

偏瘫患者卧床体位需用不同形状和大小的“枕头”做辅助。理想的枕头应稍大,用羽绒或类似物填充,质地柔软,形状与所支持身体的部位相适应。

一.   仰卧

1.       患侧肩部要用合适的枕头垫起来,使肩部略向前伸

2.       要把患侧上肢放在体旁的枕头上,使肘关节与腕关节伸展,使患侧上肢稍稍抬高

3.       髋部要放一个合适的枕头,以防止骨盆向后倾斜,防止两腿外旋

4.       为避免下肢伸肌痉挛,可用一软枕置于患侧膝下,使膝关节略屈曲

5.       避免被子压在脚背上,而造成足下垂

二.   健侧卧位

1.       将一枕头放在病人胸前,并使患肩向前,患侧上肢放在枕头上,肘伸展,手的掌面对床

2.       患腿下放一枕头,使髋部处于内旋屈曲位,膝和踝放在自然位置

3.       健侧下肢呈伸展微屈膝位平放在床上

三.   患侧卧位

1.       头部要枕在枕头上,使颈部微屈而不要伸展

2.       肩部要尽量前伸,肘腕伸直,手掌面朝上

3.       健腿可放在患腿前面,下面放一枕头,呈屈膝位

4.       患侧下肢保持髋关节伸展,膝关节微屈

 

    中风病人病情稳定后,就应经常变换体位,至少每2~3小时翻一次身,这样就可以避免体重对局部压迫时间过长导致褥疮发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