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腰椎骨样骨瘤伴广泛组织水肿继发脊柱侧凸畸形1例

 青红 2017-03-24

骨样骨瘤发生于脊柱相对少见,常发生于脊柱附件并伴周围骨髓及软组织水肿,伴广泛骨髓及软组织水肿相对少见并且难于诊断,本例病例腰椎骨样骨瘤伴广泛组织水肿继发脊柱侧凸畸形,行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患者疼痛症状显著缓解,脊柱侧凸畸形明显改善,现总结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患者,男,9岁,于2015年12月11日以“脊柱侧凸畸形1年余,伴腰背部疼痛半年”为主诉来本院就诊。1年前患者家属发现患者背部畸形,双肩不等高,就诊于当地医院行全脊柱X线片(图1a)检查示脊柱侧凸畸形,胸弯Cobb角为36°,上端椎为T5,下端椎为T12,顶椎为T8,腰弯Cobb角为20°,上端椎为L1,下端椎为L5。给予患者外部支具矫形。患者坚持佩戴支具矫形半年,逐渐感腰骶部酸困不适,再次就诊于当地医院,考虑为侧凸畸形源性疼痛,给予口服止痛药物,重新适配矫形支具处理。随后患者腰部酸困症状反复出现,并出现疼痛不适,夜间症状显著,间断口服止痛药物对症治疗,症状不能完全缓解,现患者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本院。


入院后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明确病情。行全脊柱X线片(图1b)检查示:脊柱双弯侧凸畸形,胸椎以T8为顶椎右侧侧凸畸形,上端椎为T5,下端椎为T12,Cobb角为40°,脊柱Ⅰ度旋转;腰椎以L3为顶椎左侧侧凸畸形,上端椎为L1,下端椎为L5,Cobb角为27°;Risser征2级。行CT检查(图2)示:L5右侧椎板及下关节突局灶性病变,病变边界清楚,其内见斑点状钙化,病变周围骨质反应性增生硬化改变,右侧腰背部软组织内混杂低密度影,不排除感染可能。


腰椎MRI检查(图3)示:L5附件局灶性病变,T2WI示病灶呈低信号,边界清楚,右侧椎板、椎弓根、椎体后外侧可见骨髓水肿,L1椎体下缘至S1椎体水平右侧椎旁软组织异常信号改变。进一步行增强MRI检查(图3C)示:L5右侧椎板、椎弓根、椎体后外侧、椎管内及L1椎体下缘至S1椎体水平右侧椎旁软组织弥漫性异常强化。结合病史,现有辅助检查,考虑L5椎板局灶病变为骨样骨瘤,但椎旁软组织病变性质尚不能完全明确,不能排除炎性病变、恶性肿瘤可能,因此进一步行椎旁血管造影术,已明确病情,如软组织血运丰富,考虑同时行血管栓塞,以减少术中出血。血管造影检查(图4a)示:未发现明显异常血供。


术前检查及准备完成后行后路病灶清除术(图4b),术中分别切取骨内病灶及软组织病灶行冰冻病理检查。骨内病灶(图5a)结果:骨组织呈网状结构,由骨组织、骨样组织和新骨混合而成,骨小梁周围骨母细胞围绕,符合骨样骨瘤。软组织病灶(图5b)结果回报:肌肉内脂肪组织瘤样增生伴炎性改变。结合影像学及病理结果,考虑椎旁软组织异常改变为骨瘤所致炎症水肿反应,故单纯行骨内病灶清除术,因病灶涉及L5椎体下关节突,病灶清除后腰椎稳定性欠佳,行L4~S1节段内固定,L5/S1关节突及椎板后外侧植骨融合。



术后1周患者出院时复查全脊柱X线片(图1c)示,脊柱侧凸畸形较术前改善,胸段Cobb角由术前40°改善至15°,腰段Cobb角由术前27°改善至20°。术后继续给予支具矫正侧凸畸形。术后3个月随访时,侧凸畸形明显改善,腰背部疼痛症状基本缓解。全脊柱X线片(图1d)检查示,胸段Cobb角改善至10°,腰段Cobb角改善至12°。


讨论


骨样骨瘤是青少年中较为常见的良性肿瘤,脊柱部位的发生率约占全身发病率的10%~25%。脊柱区骨样骨瘤的好发部位为脊柱后柱,尤其是椎板和椎弓根,容易引起脊柱侧凸,临床上此类患者常以脊柱侧凸为首要就诊原因,容易造成漏诊和误诊。


脊柱骨样骨瘤的诊断主要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实验室检查及病理检查明确诊断。疼痛,尤其是夜间症状加重往往是脊柱骨样骨瘤的典型临床表现,但疾病早期或部分病例可能没有明显的疼痛等相关症状。由于长时间疼痛性肌肉痉挛和肿瘤周围炎症反应的作用,致脊柱侧凸畸形发生。X线检查对脊柱骨样骨瘤的诊断能力有限,瘤巢多位于脊柱侧凸畸形顶椎节段凹侧,但放射性核素骨扫描对病灶进行定位诊断有重要作用。CT在骨样骨瘤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尤其是薄层CT、重建CT对发现瘤巢大小、范围及其确切位置具有意义。骨样骨瘤MRI表现多样,可伴随出现软组织肿块、骨髓水肿等,尤其是脊柱骨样骨瘤的骨髓水肿更显著,往往同时伴有周围软组织炎性改变,如本例病例,伴随广泛周围软组织异常改变往往使其定性诊断存在困难,易误诊为炎症性病变或恶性肿瘤。


本病例通过单纯病灶清除配合支具矫形,临床疼痛症状及侧凸畸形均得到明显改善。对于骨样骨瘤,手术切除是目前最普遍的治疗方式,但也有研究指出骨样骨瘤具有高度的自愈性,使用非甾体类药物对疾病症状控制及自愈均有效果。但由于脊柱的骨样骨瘤往往合并脊柱畸形,药物治疗周期较长,对脊柱畸形矫正不利,因此本研究认为手术病灶清除仍是改善症状、矫正畸形的首选方法。对于手术方式及病灶清除范围的确定,术前精确定位,术中尽可能不破环脊柱的结构稳定性,避免不必要的融合及内固定是需要考虑的。同时微创、介入及体外瘤体灭活技术或许能为脊柱骨样骨瘤的治疗提供更安全、有效、经济的治疗手段。

 

作者:西安医学院  牛兴邦

来源: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年2月第25卷第3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