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呕吐的辨证论治

 lijin315 2017-03-26



呕吐的辨证论治

----摘自《郑伟达医文集》

 

呕吐是一个症状,由于胃失和降,浊气上逆所致。任何病变,有损于胃,使有胃气上逆,均可发生呕吐,据《金匮·呕吐哕下利篇》的有关条文,可大致将呕吐分为虚寒性呕吐、热性呕吐和停饮呕吐三类。

1.虚寒性呕吐

“呕而胸满者,茱萸汤主之”。本条为胃气虚寒或肝寒挟饮上逆,以致寒凝胸膈,症见呕而胸满,或干呕、吐涎沫、巅顶头痛者,用吴茱萸汤温胃补虚散降逆。本方治疗范围广泛,包括阳明寒呕、少阴吐利及厥阴头痛等。使用指征以呕吐而心下痞满、舌质不红、苔白滑、脉迟无热宜之。临床常用于属虚寒的神经性呕吐及神经性头痛,疗效较好。

“干呕、吐逆、吐涎沫、半夏干姜主之。”本证因胃气虚寒,症见干呕,吐逆,吐涎沫或现一者,或合并出现,以半夏干姜散温胃止呕。

“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本证为胃虚不能消谷,以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为临床特点,当有心下痞硬,呕吐不消化的饮食,神疲乏力,大便燥结等症状。治宜补虚降逆,大半夏汤主之。本方用于久久不愈之神经性呕吐、贲门痉挛、幽门梗阻、胃扭转以及胃癌等所致呕吐,均有一定效果。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由于阴寒内积,虚阳外越,胃气上逆,呕吐与脉弱、肢冷等虚寒证象并见,呕吐只是其中兼症,病势危急,治以四逆汤,主要目的在于回阳救逆,而不仅止吐。

2.热性呕吐

“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本证特点为食巳即吐,乃因阳明积热上冲。王太仆谓:“食入即出,是有火也”,本证常因腑气不通而兼见大便秘结,以大黄甘草汤清泄实热,降逆止呕。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呕而发热,为邪在少阳之经,欲止其呕,必解其邪,小柴胡汤为和解少阳之主方,其主治证候为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本条举出“呕而发热”,暗示包含主证在内,此种呕吐以小柴胡汤疏肝和胃,泄热止呕。


3.停饮呕吐

“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小半夏汤之半夏、生姜善于降逆和胃,为治呕之要药,适当化裁,可治诸般呕吐,对停饮呕吐则尤为适宜。饮停于胃,每见呕吐、口不渴、心下痞等症,以本方散饮降逆、和胃止呕,功效颇著。若兼头晕、心悸者,加茯苓以利水。

“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本条所述为寒饮搏结,上、中二焦气机受阻所出现的胸中烦闷、泛泛恶心症状,治以生姜半夏汤辛散寒饮,以舒展胸中阳气。

“呕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者,解,急与之。思水者,猪苓散主之。”饮停致呕,呕后思水,为饮去阳复的表现,惟其调理,当“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多饮而不消,可以猪苓散健脾利水。

“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因胃有停饮,反复呕吐,呕渴并见,心下悸动,治以茯苓泽泻汤化气利水,和胃降逆。

此外,尚有寒热错杂者“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中焦气机痞塞,寒热错杂,症见呕吐而心下痞,或兼肠鸣下利,治用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调中和胃。

“干呕而利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伤寒论》以黄芩汤治太少合病之利证,后世亦以黄芩汤做为治热痢主方。本条属肠热而胃气不和,症见热利腹痛,兼见呕吐,故以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清热止利、和胃降逆。

从以上条文的归纳可以看出,产生呕吐的原因有的是属于胃本身受冷热等刺激或机能衰弱,导致胃气上逆者,应予以兼顾呕吐。有的是因其它病变引起,呕吐仅是其兼证,则治疗重点应针对本病,同时兼顾呕吐。还须注意,若胃中有痈脓、痰饮、食滞,或误食毒物等所致呕吐,均不应见呕止呕,而应因势利导,助人体正气以祛除有害物质。


本文由北京伟中医肿瘤医院

媒体工作室提供

北京伟达中医肿瘤医院创建于1994年,国家医保、新农合医疗定点机构。由吴孟超院士担任名誉院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社会办医管理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郑伟达教授担任院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