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音频| 茨维塔耶娃 -《思乡之痛!已经很久了……》· 第51期

 Pristineriver 2017-03-27


诗·歌·俄·罗·斯


偶尔想到诗人茨维塔耶娃,还是想着,如果1941年8月26日她请求去食堂做洗碗工的申请得到批准,是不是她就可以活下来。有时候也会想到,在1940年代的俄罗斯人最熟悉的单词是不是 “расстрелять(枪毙)”,这个带有颤音前缀的动词让人听到密集的枪声。


2002年,我第一次来到俄罗斯,是一个叫做“沃罗涅日”的城市,它位于俄中部地区。所以,认识俄罗斯,我是从认识中部的俄罗斯开始的。彼时苏联解体11年,作为一个异国人,我并没有到处逛博物馆和作家故居,我对于这些作家生活的空间持有一种怀疑态度。我的旧书多是在菜场买的,当时大多数家庭都把他们的书扔到菜场卖,便宜得惊人。小商场旁边拿着酒壶不停来一口的男人,“带狗的女人”和酸黄瓜更加吸引我。晚上壁纸后面吱吱作响的蟑螂基本是梦魇。



在漫长的初冬夜里,我在台灯下写着各种申请报告,写给学院、护照落地签办公室、保险登记处、发放宿舍通行证等不一而足,句型“прошу(请求)”常常出现在各种申请报告的第一句话中。我甚至发现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没事情做的时候就把旧年挂历裁成等长等宽的便笺纸,给读者借书使用。有时候你排了好长时间的队,写了多个小纸条“请求一本书”,却被告知“на руках”(被借走了)。我每日拿着各种小纸条,各种不一而足的“请求”,各种排队,终于在春季成功换了一间蟑螂比较少的宿舍。


我说自己不喜欢俄语中的表述“прошу (请求)”后面加一个动词不定式的表达方式,这当然和俄语本身没什么关系,好像人家怎么创造自己的语言还要和我这个异族人商量似的。我只是想,这样的句式说到底也是彰显了时代的痕迹,它是一种屏蔽的傲慢与冷酷。所以,后来看到茨维塔耶娃写给“文学扶助会”的申请中,第一句话就是“прошу (请求)去食堂洗碗”,还是有一种泪奔的冲动。我倒不是矫情地认为茨维塔耶娃不该去洗碗,恰好,我认为这才是一个真正的莫斯科诗人的行为。


1941年8月26日,茨维塔耶娃写了一封申请书:请给我一份工作,文学扶助会将来成立食堂,让我来洗碗吧——这是这位莫斯科诗人写下的最后诗句,它有着“野蜂飞舞”的力量。



Тоска по родине! Давно…

Марина Цветаева


Тоска по родине! Давно
Разоблаченная морока!
Мне совершенно все равно —
Где совершенно одинокой

 

Быть, по каким камням домой
Брести с кошелкою базарной
В дом, и не знающий, что — мой,
Как госпиталь или казарма.

 

Мне все равно, каких среди
Лиц ощетиниваться пленным
Львом, из какой людской среды
Быть вытесненной — непременно —

 

В себя, в единоличье чувств.
Камчатским медведём без льдины
Где не ужиться (и не тщусь!),
Где унижаться — мне едино.

 

Не обольщусь и языком
Родным, его призывом млечным.
Мне безразлично — на каком
Непонимаемой быть встречным!

 

(Читателем, газетных тонн
Глотателем, доильцем сплетен…)
Двадцатого столетья — он,
А я — до всякого столетья!

 

Остолбеневши, как бревно,
Оставшееся от аллеи,
Мне всé — равны, мне всё — равно,
И, может быть, всего равнее —

 

Роднее бывшее — всего.
Все признаки с меня, все меты,
Все даты — как рукой сняло:
Душа, родившаяся — где-то.

 

Тáк край меня не уберег
Мой, что и самый зоркий сыщик
Вдоль всей души, всей — поперек!
Родимого пятна не сыщет!

 

Всяк дом мне чужд, всяк храм мне пуст,
И все — равно, и все — едино.
Но если по дороге — куст
Встает, особенно — рябина…


3 мая 1934



思乡之痛!已经很久了……

玛丽娜﹒茨维塔耶娃


思乡之痛!

经久缠绕的烦恼!

我反正完全无所谓——

我反正在哪里都是一个人。

 

走在石子路上,回家。

拿着菜篮子,晃荡回家。

回到那个,不知道是否还是我的家,

干脆就是个行军的医院或者是营房。

 

我反正已经无所谓。

我是被俘获的狮子,

毛发竖起,

注定要从人群中被挤走。

 

走到一个只有自己的地方,

做只勘察加半岛的熊,没有冰!

在哪里安顿(我已经不在乎!),

就在那里受辱——还能怎样。

 

就连言语也无法让我动情,

你亲近的、呢喃的乡音。

我已经无所顾忌使用什么语言,

成为一个让人无法理解的路人。

 

管你是一个吃了成吨报纸的读者,

还是一个喝了几桶牛奶的乱语者,

他都属于二十世纪。

而我——站在了所有世纪之前。

 

我独自伫立,如同一棵树。

远离所有林荫道。

我对所有人都不在乎,对一切都不在乎。

也,或许,一切都是漠然。

 

可是,往昔如此亲昵,  

所有日志、所有痕迹,

所有值得纪念的天光——都已消逝。

我的心灵藏匿无名之地。

 

我的家乡已经弃我而去,

机警的密探,

在到处搜索我的心灵!

他无法寻到那属于我的灵魂胎记!

 

所有的房子都是别人的,

所有的教堂都是空的。

什么都无所谓,什么都不在乎。

可是,如果路上站立着一棵树,

特别是一棵红色的花楸树……


1934年5月3日

 译者:Svetatian


1934年,茨维塔耶娃离开俄罗斯已经12年,在流亡生活中过着赤贫与孤独的日子。虽然只有诗人才配书写孤独。不过在这首诗当中,关于孤独茨维塔耶娃还是用了动态的语词,茨维塔耶娃的诗歌节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永远是动词,它彻底打散了一般女性诗人喜欢堆积在一起的静态词汇,所以这首诗歌中所有的词汇都是“健壮有力”的,作为个体的人,或许茨维塔耶娃有着无比的软弱,但是她不愿意让自己的诗歌沾染上这种潮气,所以她真的是一个莫斯科诗人,在自己的诗歌中,茨维塔耶娃喜欢的节律永远是序曲,而非咏叹调,她是天才的歌者。


今天,脆弱的读者都试图阻止茨维塔耶娃在1939年的归乡之路,或者干脆有一支马良的神笔帮助诗人在1941年的申请书上签字,让这个虽然衰老却还是结实的女人去洗碗。如果是这样,她仍然可以擦干洗碗的大手,写下铿锵的诗句。不过,算了,如果看到茨维塔耶娃的这首诗,知道她当时与撒旦起舞的脚步并不沉重,是不是也会放下那颗玻璃心。     


PS:本期音频朗诵来自俄罗斯著名演员阿丽莎·弗雷因得里赫(电影《办公室的故事》女主角扮演者)。

本期作者:Svetatian|上海师范大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