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是呼吸道炎症的产物,可刺激呼吸道粘膜引起咳嗽,并可加重感染。祛痰药能改变痰中粘性成分,降低痰的粘滞度,使痰易于咳出。 祛痰药按作用方式可分为三类: 1恶心性和刺激性祛痰药 口服后刺激胃黏膜,引起轻微的恶心,反射性地促进支气管分泌增加,使痰液变稀,易于咳出。如愈创木酚甘油醚、氯化铵、碘化钾、远志、桔梗等。 2痰液溶解剂 可分解痰液的黏性成分如黏多糖、黏蛋白,能使稠厚的痰液溶解,黏度降低而易于咳出。如N-乙酰半胱氨酸。 3黏液调节剂 主要作用于气管、支气管产生黏液的细胞,促其分泌黏滞性低的分泌物,使呼吸道分泌的流变性恢复正常,痰液由黏变稀,易于咳出。如溴己新、氨溴索等。 下面分别介绍一下各类祛痰药的代表药物: 愈创木酚甘油醚为美国最常用的口服祛痰药,属恶心性祛痰药,能刺激胃肠道黏膜反射性地引起支气管黏膜腺体分泌增加,降低痰液黏稠度,使黏痰易于咳出。愈创木酚甘油醚尚有一定的防腐和抗炎作用,对支气管平滑肌有一定的舒张作用。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咳嗽。 口服给药,饭后服用。 儿童常规剂量: 2岁以下:须遵医嘱; 2~6岁:每次0.05~0.1g; ~12岁: 每次0.1~0.2g。 每日2~3次。 常见的不良反应:恶心、胃部不适、头晕、嗜睡等。另对该药过敏者、肺出血患儿、急性胃肠炎患儿、肾炎及肾功能减退患儿禁用。 1 特点 氨溴索为溴已新的活性代谢产物,能增强呼吸道黏膜浆液腺分泌,减少黏液腺分泌;可使痰中的黏多糖纤维断裂从而稀释痰液,并通过抑制糖蛋白合成而降低痰黏度;促进肺表面活性物质分泌,增强支气管纤毛运动,使痰液易于咳出。除祛痰作用外,还具有一定的镇咳作用。 2 用法用量 儿童常规剂量: 口服溶液:<2岁,每次7.5mg;2~5岁,每次7.5mg;>5~12岁,每次15mg;>12岁,每次30mg。每日2~3次,饭后服用,长期服用者可减为每日2次。2岁,每次7.5mg;2~5岁,每次7.5mg;> 缓释胶囊:按每日1.2~1.6mg/kg计算。 静脉注射:术后肺部并发症的预防性治疗:<2岁,每次7.5mg;2~6岁,每次7.5mg;>6~12岁,每次15mg;>12岁,每次15mg,每日2~3次。严重病例可增至每次30mg;均应缓慢注射。2岁,每次7.5mg;2~6岁,每次7.5mg;> 静脉滴注:12岁以上儿童,每次30mg,每日2次。12岁以下须遵医嘱。 3 不良反应 上腹部不适、纳差、腹泻,偶见皮疹,有报道快速静脉注射可引起患儿腰部疼痛和疲乏无力感。 4 注意事项 应避免同时服用强效镇咳药。 注射液不应与pH大于6.3的其他溶液混合使用。 氨溴索可增强阿莫西林及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红霉素等药物在肺部的分布浓度,从而提高后者的抗菌疗效。 与β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茶碱等支气管扩张剂合用时有协同作用。 乙酰半胱氨酸临床常用祛痰药,它能溶解黏液痰,也能溶解脓性痰。乙酰半胱氨酸为黏液溶解药,含有活性巯基(-SH),可以打断黏液蛋白的双硫键(-S-S-键),使黏蛋白分解,降低痰液黏滞性,使之容易咳出,从而改善症状。乙酰半胱氨酸还能刺激呼吸道纤毛运动,刺激胃-肺迷走神经反射,从而促进黏液清除。主要用于大量黏痰阻塞引起的呼吸困难,如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肺炎、肺水肿以及手术等引起的痰液黏稠、咳痰困难。还可用于对乙酰氨基酚中毒的解救。 儿童常规剂量: 喷雾吸入:非急救情况下,以10%溶液喷雾吸入,每次1~3mL,每日2~3次; 气管滴入:急救时以5%溶液经气管插管或直接滴入气管,每次1~2mL,每日2~6次;气管注入:急救时以5%溶液用注射器从气管的甲状软骨环骨膜处注入气管腔,每次婴儿0.5mL,儿童1mL。 口服祛痰:每次100mg,每日2~4次,依年龄酌情增减。 用于对乙酰氨基酚中毒症时,在中毒后10~12h用药最有效,口服:起始140mg/kg,然后每次70mg/kg,共用17次。病情严重可将药物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200mL内静脉给药。 呛咳、支气管痉挛、恶心、呕吐、胃炎、皮疹等,一般经减量后可缓解。其他还有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发热、寒战、转氨酶升高、凝血酶原时间缩短等不良反应报道。 糖尿病患儿、婴幼儿慎用。 支气管哮喘、严重呼吸道阻塞等患儿禁用,尤其是雾化吸入或气管内滴注。如发生支气管痉挛应立即停药,用异丙肾上腺素缓解。 本药直接滴入呼吸道可产生大量痰液,需用吸痰器吸引排痰。应避免同时服用强效镇咳药。 本药可减弱青霉素、四环素、头孢菌素类抗菌活性,因此不宜与这些药合用。 与碘化油、胰蛋白酶、糜蛋白酶有配伍禁忌。 其水溶液在空气中易变质,应临用前配置,剩余溶液置于冰箱冷藏,48h内使用。口服颗粒剂可加少量温水(低于80℃)混匀。 作者简介:王维欣,硕士,抗感染专业临床药师,执业药师,山东省泰山医院主管药师,临床药学办公室负责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