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中历史课运用发现教学法初探

 静观沧海32 2017-03-29
高中历史课运用发现教学法初探
重庆市万州区教科所 余明华 张茂芹

一、问题的提出

怎么教?如何指导学生学?是我们经常思考的问题。长期以来,历史教学重视应试的现象相当普遍,以教材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再现知识的多少成为衡量学习能力的标准。教师也少有心思和精力来考虑改进教学方法,经常程式化地将基本史实和概念等一讲到底,把知识“嚼碎”后“喂”学生,把一个个结论“塞”给学生,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心理活动,如好奇、困惑、怀疑、矛盾等,很少关注学生质疑等求知行为。学生只有被动接受,许多问题囫囵吞枣,茫然不知其解,整个学习过程毫无兴趣可言。长此以往,历史教育只剩下背的技巧,成了记诵之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也强调学生要“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注重探究式学习,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在历史学科教学中如何落实课改精神,克服传统历史教学的一些弊端?我们认为发现教学法是有效途径之一。

二、发现教学法的基本理论

发现法是美国认知派心理学家布鲁纳根据其“发现学习”理论提出的一种教学方法,是组织学生独立思考、搜集材料、自行探索的一种方法。其着眼点不仅在于帮助学生深刻地掌握知识,而且在于通过学生展示论证的思维过程,体验发现的乐趣,帮助学生形成积极探索的精神,培养创新思维方法和科学精神。

苏联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不是背书和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发现教学法中的“发现”,主要是针对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式而言的,它不一定是让学生去创造人类前所未有的新理论、新学说,去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学生经过“再发现”所获取的知识,可能是不同于书本的新论,也可能是教材结论,但相对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而言是新的直接体验和感悟。它更注重得出结论的推导过程,关注逆向性思维,从而关注结论的多样性。

布鲁纳提出实施发现法应遵循下列步骤:第一,提出明确的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或将学生引入一定的情境之中,使之产生疑问,即创设问题情境。第二,把问题分解为若干需要回答的疑问,以激起学生探究意向,明确发现的目标。第三,提出解决疑问的各种假设,以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推测各种可能的答案。第四,教师提供材料或协助学生搜集有关资料。第五,组织学生仔细审读材料,从而得出一定的结论。第六,引导学生去证实结论,对假设或答案进行验证、补充和修正,最后使问题得到解决。

三、实践案例及启示

1.实践案例

根据布鲁纳发现教学法理论,现以《辛亥革命的成败》为例,论述发现教学法在高中历史课中的具体实践操作过程。

创设问题情境:教材认为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有的学者却提出,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并未深入人心,认为“一个拥有数千年专制传统的国度要过渡到民主阶段,不是一夜之间就能实现的。”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教学环节一:分解问题,提出疑问,激起学生探究意向。

①辛亥革命期间,人民获得了哪些民主的权利?②意识形态植根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基础,民主共和观念是否有其依存的社会条件?③能否以辛亥革命后的典型历史事件进行分析?

教学环节二:教师提供或学生自主收集材料,阅读、分析材料,探寻理解问题的依据。这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材料来源应真实广泛,可以是文字资料,可以是音像资料,呈现手段应多样化。

材料一:南京临时政府制定了《修正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法大纲》,规定了临时政府的构成形式。参议院颁布了《临时约法》。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材料二:孙中山多次发布命令,宣布所有人民享有国家社会的一切权利,私权如私人财产所有权、出版、集会、结社、信教的自由;公权如选举权、参政权等。

内务部颁发严禁贩卖人口令。……参议院通过女子有参政权的议案。

孙中山向各省代表会议提出废止跪拜礼。以后,行鞠躬礼逐渐通行。

材料三:皇帝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了,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被打破?

材料四: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革新仅限于城市,许多还只是表面上的,对于广大农村则影响甚微,一些新事物的出现与推广也多限于城镇中受过新式教育或受西方思想文化影响比较多的群体。辛亥革命不仅未能铲除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而且对于旧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也没能给予有力改革和批判。

材料五:1912年1月,孙中山宣誓就职。2月,袁世凯通电声明赞成共和,孙中山向参议院提出辞职。3月,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材料六: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社会上迅速掀起一个如火如荼兴办实业的热潮。大量实业团体涌现出来,资产阶级政治代表人物积极倡导振兴实业并带头从事实业活动,大批华侨归国参加建设,投资办厂。(以上材料摘自《剑桥中国晚清史》、《剑桥中华民国史》和《辛亥革命史稿》。)

教学环节三:学生阅读材料,多角度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发现有效信息,提出各种假设或论据。教师积极“旁观”,适度引导而不干预学生的思维活动,耐心期待学生的发现,以恰当方式给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不可越俎代庖。学生积极思考,踊跃阐述自己的观点。

根据材料,部分学生认为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同学一:南京临时政府制定的《组织法大纲》等法律条文保证了中华民国的民主政体。《临时约法》规定了人民的民主权利。

同学二:在革命期间人民获得了诸如人身自由、财产权、参政权以及人格尊严受到尊重等民主权利,人们受到一次民主思想的洗礼。

同学三:君主制度的结束,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鼓舞了人们维护共和的斗志。

同学四:民国初年社会风尚发生了一定变化,是人们民主意识增强的重要体现。

同学五:辛亥革命推动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为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提供了经济条件。

同学六:民国初年复辟帝制活动的迅速失败,充分说明民主共和的潮流不可逆转。

部分同学认为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并未深入人心。

同学一:辛亥革命局限于反满和政权形式的改变,把汉族官僚、军阀、豪绅当做革命的同盟者。革命仅赶跑了皇帝,大部分汉族旧官僚和立宪派出于与满洲贵族的矛盾和夺权的需要,利用武昌起义后的混乱局势,宣布独立,掌握了大部分地方政权。旧的统治势力和秩序依然存在,民主共和思想的发展缺乏良好的政治环境。

同学二:革命未能铲除封建土地制度。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得到进一步发展,但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海大城市。工业部门主要是轻工业,且不成体系,所占比重很小,与小农自然经济相比是苍海一粟,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思想缺乏坚实的物质基础。

同学三:民主革命思想仅在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范围内传播。影响主要在城市,对广大农村影响甚微,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根本不知这场革命,不能说他们受到革命的洗礼,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同学四:在小农经济条件下,教育落后,国民受教育水平非常低,许多人没有文化,什么是民主,什么是共和全然不知,不能说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同学五:社会风尚是根源于一定的生产方式,其变化是缓慢的。南京临时政府存在时间非常短,它虽做了大量除旧布新的工作,但一个封建统治长达两千多年的社会,确立民主风尚岂能是一日之功?

教学环节四:引导学生再对材料进行由此及彼分析,对提出的论据、假设进行验证与补充,并让学生展开辩论,达到互相启发、互相促进的目的。

2.启示

发现教学法有利于教师角色的转变。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一个坏的老师奉送真理,一个好老师教人发现真理。”实施发现教学法,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提供必要的学习材料或指导学生围绕专题收集和处理相关材料,引导学生掌握研究方法和学习策略。教学重心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将教材的现成结论交给学生,而是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的学习动机和信心。它避免了教师代替学生思维进行单向灌输的教学行为,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论证的能力和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师生平等交流,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合作者。

发现教学法将探究学习引入学科教学,有助于学生转变课堂上的被动学习方式。它重在学习过程,强调自主探究式学习,以疑促思,以问促学,避免了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被动接受,大大提高了学习质量。“问题”成为整个学习过程的动机和驱动力。设置从不同角度认识事物的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他们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感受、理解知识的过程中,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思维的活跃性、独立性、多样性、深刻性、批判性和创新性得到训练和体现,个性得到张扬,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启发,实现了教学相长。

发现教学法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发现教学法使学生处于质疑解惑的情境之中,经历了阅读感知──理解分析──概括归纳──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使掌握知识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创新学习具有极强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的特征。发现教学法正是让学生不满足于教师和教材对事物现象的解释,不轻易相信教材上的现成的结论,使学生在怀疑中进行探究。因此,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提出和解决“问题”,都需阅读一定量的材料,通常容易忽视的知识和联系此时会引起其足够的重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大大提高。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学习的主人翁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其求知欲和创造力被激发出来,从而逐步走出苦学、厌学的怪圈。

这一案例,是运用发现教学法的初步尝试。它有众多优点,但必须兼采其他教学方法,做到教学方法多样化。它有一些局限性,如实施之初,基础差的学生不太适应,难以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耗时较长,有限的课堂时间不一定能完成大纲所规定的教学任务;选择“发现点”和选取的材料难易度不好把握等。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研究,不断创新,使发现教学法在使用中扬长避短,发挥更大作用。

[收稿日期]2002年12月

[作者简介]余明华,男,1961年生,中学高级教师,现任重庆市万州区教科所所长、中学历史教研员。主要从事教育教学管理和历史教育教学研究。

张茂芹,男,1965年生,中学高级教师,重庆市万州区教科所中学历史教研员。主要从事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研究。

参考文献:

[1]赵亚夫:《中学历史教育学》,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7年。

[2][美]费正清、刘广京:《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3][美]费正清、刘广京:《剑桥中华民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4]胡绳武、金冲及:《辛亥革命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5]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动态》,1998、1999年。

2003-03-27  《历史教学》2003年第3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