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传世古玉—汉代篇(一)

 天宇楼33 2017-03-30

谷纹玉璧 汉代

直径15、孔径3.5厘米

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玉质青色,有灰白色沁。璧内外边缘各刻一周阴线形成边廓,其内满饰浅浮雕谷纹,谷纹排列整齐,分布均匀,显然在雕饰时事先在玉的表面刻划出菱形或方形的网纹,然后在每一个网格内碾琢谷纹。璧的表面和内外边缘的侧面均作了较细的抛光处理。谷纹璧出现较早,春秋中期以前,谷纹排列稀疏不规则,为浅浮雕,谷粒圆鼓,形体较大,手感圆钝;春秋晚期到战国,中间突出部分手感尖锐,排列密致有序,谷粒似旋涡;汉代的谷纹璧谷粒小而圆,有较高的凸起,且排列稀疏。

兽面纹玉璧 西汉

直径25.3、璧面宽10.2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灰青色,多墨斑。以绳索纹为界,分为内外二区,内区浅浮雕蒲纹,外区以粗细结合的阴线刻四兽面纹。刀法粗犷,体大精美。

兽面纹玉璧 西汉

直径26.3厘米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玉质碧绿色。体扁平,圆形,中心有一圆孔,两面纹饰相同。璧面内区雕琢蒲纹,外区饰四组夔龙纹,内外区以一周绳索纹相隔。制作规整,玉质纯净,颜色鲜艳,质地坚硬,莹润光亮,纹饰精美,且玉璧尺寸较大,是汉代玉璧中之精品。

凤鸟纹玉璧 西汉

直径16.5、厚0.4厘米

现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馆

玉质青色,半透明。玉璧两面纹饰一致,纹饰分为内外两区,两区间以绳纹间隔,璧外缘雕刻一周阴线。内区饰蒲纹;外区一周均匀分布三只凤鸟,凤鸟昂首,高冠,圆目,尖勾喙,屈体、展翅、卷尾;该璧破损成四块,粘接修复成型。

双龙纹玉璧 西汉

直径10.1、璧面宽3.3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璧面透雕以首相对的二龙,近似橄榄形眼,身躯曲迥有力,线纹刚劲健拔。

谷纹玉璧 汉代

直径13.1、孔径4.2、厚0.4厘米

现藏于常熟博物馆

         玉质青色,有褐色沁。扁平圆形,中有孔,两面均琢谷纹,布局匀称,排列整齐,边缘阴刻轮廓线。制作规整,抛光精细。

谷纹玉璧 汉代

直径14.2、厚0.3厘米

现藏于武汉博物馆

玉质青色。扁平圆形,中有圆孔,璧面上琢有谷纹和蒲纹,边缘有一周阴刻弦纹。正反两面纹饰一致。

谷纹玉璧 汉代

直径13.7、孔径4.5、厚0.5厘米

现藏于福建博物院

玉质青色,有褐色、白色沁斑,中间有一斜向裂纹。璧体轻薄,制作规整,双面皆琢整齐划一的谷纹,内外边缘有一周阴刻弦纹。

兽面纹玉璧 汉代

直径22、孔径3厘米

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玉质青色,有土沁。璧呈扁圆形,璧外缘和孔内缘各起弦纹一周,内外缘起凸棱,两面纹饰相同,分内外两区,区间以一周绳索纹相隔。内区饰谷纹,外区阴刻四组双身龙纹。龙首为长须、圆眼、双角上内卷,龙双身分两侧,蛇曲成S形,体侧为勾卷的双翼。这种玉璧分区琢纹始于战国,即在璧的平面上划分成两个或三个区域,每个区域各雕纹饰。这种璧上双身兽面纹在战国时期已出现,汉代流行。

兽面纹玉璧 汉代

直径21.5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碧玉质,呈深绿色,间有灰白色浸蚀晕斑,光亮度好。璧体扁圆,厚薄均匀,两面纹饰相同。璧琢两组主体纹饰:内区琢刻排列整齐的蒲纹,并留有毛雕痕;外区以粗阴刻线琢兽面纹,兽面的顶上作两条蛇身分向左右,形成“W”形的曲身,并在其周围饰以阴刻细线。

螭凤纹“长乐”铭文玉璧 东汉

高16.55、璧径13.47、孔径2.9、厚0.47厘米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色,局部有褐色沁斑,半透明。璧体分成三区,内区为一中孔,中区饰以乳钉纹,外区镂空螭凤纹,并延伸至璧体之外。此种将花纹延伸至廊外的玉璧设计,被称之为“出廓玉璧”,而在外区中轴上下,镂雕“长乐”二字。

兽面纹玉璧 汉代

直径18、孔径6厘米

现藏于洛阳博物馆

玉质暗绿色,璧面上有两块黄色瑕斑。扁平状圆体形,中有圆形穿孔,为两面对钻而成,孔壁有清晰对钻旋纹。两面均刻有花纹,纹饰分内外两区,内区为谷纹,外区为三组一首双身的龙纹。

双螭谷纹玉璧 东汉

高15.7、直径13.9、璧面宽4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灰白色,多黑褐色沁。璧上部镂雕对称形双螭,眉眼上挑,身饰短阴线、小圆圈纹及细毛纹。璧身浮雕乳钉形谷纹,琢磨精致,莹如露珠,做工严谨规范。

谷纹玉璧 汉代

直径12.5、孔径4.3厘米

现藏于武汉博物馆

玉质青绿色,有灰白沁。扁平圆形,璧面上满饰谷纹。嵌于木雕花卉的盒子中。

团龙形玉佩 汉代

最长5.65、最宽5.05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色,有褐色沁。环体雕琢为卷曲的龙形,龙首倾侧,细长头颈,张口咬住前爪之状,神态凶猛,双耳外搭,独角后卷,龙爪踩于龙尾之上,龙尾内卷。长细阴刻线雕琢龙身,线条劲挺如铁线。

玉圭 汉代

长9.3、宽2.4厘米

现藏于晋祠博物馆

玉质青色。长形扁体。尖首呈钝角,底部平齐,形制规整,通体抛光,素面无纹。

刻字谷纹玉璧 汉代

直径10.96、孔径4.5、厚0.48厘米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白色,外缘局部有深浅不一的褐色沁斑,半透明。外形圆整,有内、外廓,廓为战国时代流行的斜高窄廓,器面疏朗地布满细小而圆鼓的谷纹。玉璧外缘刻有5字,其中后3字是“六十九”,前2字尚不能解读。

谷纹玉剑首 汉代

直径4.8、厚1.5厘米

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受沁后呈黄褐色。圆形,正面居中饰凸起的卷云纹,周围环饰谷纹。背面阴刻一周弦纹,其外均匀分布三孔。

谷纹玉璧 东汉

直径16、璧面宽6.5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白色,略有黄褐色沁。双面雕琢排列规则的乳钉形谷纹。琢磨精工,颗颗晶莹,是典型的东汉谷纹璧。

鸟纹玉剑首 汉代

直径5.1、厚1.8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白色,器表有黄褐色沁。器体呈斗笠形,正面以二周弦纹将纹饰分为三层,中心圆圈内浅浮雕勾连云纹。中间一屋浮雕变形鸟纹,外层饰云纹。底面中心有象鼻穿孔,边有一圈绳纹及勾连云纹。整器玉质优良,造型独特,在存世品中少见。

云纹玉剑首 汉代

直径4.9、厚0.5厘米

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玉质青灰色,局部有沁。圆饼形。正面纹饰分为内外二层,外层饰勾连云纹,内层以云纹围绕着菱形纹,菱形纹里为斜格网纹,是汉代玉剑首上最常见的纹饰。背面有环槽和穿孔,可嵌接剑柄。

谷纹玉剑首 汉代

直径4.5、厚1.8厘米

现藏于武汉博物馆

玉质青色,布满灰白色沁。扁圆形。正面正中微凸,饰勾云纹,其外至边缘刻饰谷纹。底部中心有二道相通的小孔。

螭纹玉剑格 汉代

长5.7、宽2.3、高2.2厘米

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玉质白色,温润光洁。正面立雕一蟠螭,双目圆睁,昂首曲颈,挺胸拔背,塌腰提臀,肢爪撑地,甩扭丝形尾,尾端卷起若半球状;螭身以单阴刻线中分作脊一贯而下,两侧以不对称短小双阴刻线显肋。其神态生动,身姿健劲,为西汉螭雕的典型。剑格为剑饰之一,处于剑柄与剑脊之间,做护手用。正视,朝柄的一面齐平,中间下凹若缺口,朝向剑脊的一面出尖,中脊凸起如鼻;侧视,横断面呈棱形,作矩形贯穿孔,供剑柄嵌入。

兽面纹玉剑格 汉代

长4.8、宽2、高1.4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温润,器身有黄褐色沁。器体中部略突起,上端中部琢一缺口,下端中部略出尖。两面纹饰相同,皆为圆眼粗眉兽面纹。俯视呈菱形,中间有一椭圆形穿孔,以供剑柄插入。

兽面纹玉剑格 汉代

高2.1、长5.4、宽2.2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

玉色青白,器身有褐色沁斑。此器中部突起如鼻梁,上端中部琢一缺口,下端中部略微出尖,一面为减地隐起的勾连云纹,一面为兽面纹。俯视呈菱形,中间有一椭圆形穿孔,以供剑柄插入。

兽面纹玉剑格 汉代

高2.1、宽6.1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玉质白色,微浸。两面装饰兽面纹,眉毛和鼻子用阴刻线表示,眼睛和周边的卷云纹使用单彻技法,主题纹饰的空白处填以三角网纹。剑格横剖面呈菱形,中有椭圆形贯穿孔,用于插剑柄。

嵌玉剑格的铁剑 汉代

全长89.5厘米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玉剑格嵌于剑上,与铁剑锈蚀一起,不能取下。玉剑格为青玉,饰兽面纹。铁剑髹漆,保存尚佳。

兽面云纹玉剑璏 汉代

长9.5、宽2.5、高1.5厘米

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玉质白色。器呈长方形,正面满饰勾连云纹及变形兽面纹。俯视呈桥形,下部有一长方形穿孔,并带有朱砂痕迹。

兽面云纹玉剑璏 汉代

长4.2、宽2.5、厚1.8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沁色严重,局部略透明。此器正视为长方形,璏面略弧。饰以三道凸起弦纹,并阴刻勾连云纹和兽面纹,云纹规整细致,兽眼圆睁,长眉弯曲向后。俯视下部有一长方形孔洞,背部较薄,光素无纹。

兽面云纹玉剑璏 汉代

长8.2、宽2.6、厚1.4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

玉质因土沁严重呈黄褐色。器正视呈长方形,器面的两端向下向内弯曲、微敛,璏面平整,沿周边阴刻一周弦纹,浅浮雕有规整细致的云纹和兽面纹,兽眼圆睁,长眉略弯。纹饰雕琢流畅,磨制规整。俯视下部略近一端有一长方形穿孔,而且孔洞较开阔,供穿挂之用。

兽面云纹玉剑璏 汉代

长5、宽2.2、高1.4厘米

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玉质白色,局部有黑沁。璏面微凸呈弧形,一端浅浮雕兽面,大眼大鼻,游丝细眉;身部为隐起的连云纹;下有长方形穿孔。雕琢精细。

兽面云纹玉剑璏 汉代

长7.6、宽2.2、厚1.2厘米

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有赭褐色沁。长方形,两端下垂内卷。器面琢减地兽面云纹,一端为兽面,兽大眼,眼睑下垂,浓眉上扬内曲。下有长方形穿孔。勾连云纹皆阳纹凸起,云身长而不瘦,勾弧圆曲,是汉代典型器。

螭纹玉剑璏 汉代

长8、宽4、高1.2厘米

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玉质青色,灰色沁。扁长方形,两端向下朝内卷曲,下承用以系带佩挂的矩形孔。正面出廓透雕螭纹。螭头若虎面,方耳,耳后的分支歧角与口衔仙草交相呼应;身姿矫健,回首,弯颈,挺胸,塌腰,提臀,甩尾,扭曲作势,颇具动感与力量之美。

玛瑙剑璏 汉代

长7、宽2.5、高1.8厘米

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半透明玛瑙质,分布有绛色至红色的斑块,深浅相间,色彩夺目。璏面略弧,下接长方形穿孔。通体光素。

兽面云纹玉剑璏 汉代

长11.1、宽3厘米

现藏于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长方形,上面两端弯曲,下面有长方形穿孔。表面用减地隐起工艺,饰兽面的双眼双眉,其余地方饰勾连云纹。纹饰凹凸有致,颇有立体感。

兽面云纹玉剑璏 汉代

长10.3、宽2.2厘米

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玉质青色,受沁呈灰白色。表面微拱,一端刻兽面,大眼,游丝眉,身部为隐起的勾连纹。此器为早年出土,后为收藏者改为墨床。

玛瑙剑璏 汉代

长6.8、宽2.6、带穿长2.5、宽0.6厘米

现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馆

玛瑙质,红白两色,色艳丽。长方形,稍短,两端微下弯,器壁较厚。白色璏面上有两列七枚红色乳状凸起,十分罕见。背部设长方形带穿。

兽面谷纹玉剑璏 汉代

长9、宽2.9、高1.2厘米

现藏于北京颐和园

玉质青色,有黑褐色沁斑。呈长方形,侧看如两头弯曲的拱桥。正面浅浮雕兽面纹和谷纹,背面光素,有一长方形穿孔。颐和园旧藏。

勾连谷纹玉剑璏 汉代

长13、宽2.4厘米

现藏于武汉博物馆

玉质青色,多处有褐色斑。长方条形,两端下向卷曲。正面琢勾连谷纹,背面一侧有长方形孔,供穿佩。

紫檀嵌玉剑璏墨床

玉剑璏为汉代,墨床为明代

玉剑璏长10.7、宽2.9厘米

墨床长13.5、宽4.8、高1.8厘米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在长方形紫檀木正面挖槽嵌入旧玉璏,玉质青白色,泛黄斑,浮雕兽面纹与蒲纹。此玉璏原为汉代剑饰,但切除穿带孔的侧壁与底壁,而呈条几形。紫檀墨床器底嵌银丝 “嘉禾项墨林珍赏”及“墨林山人”款。

龙纹玉剑珌 汉代

长5.3、宽6.6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温润纯净,略有褐色沁。梯形框内镂雕团身翼龙,龙身浮雕勾云纹,四肢粗壮,丝束形卷尾。

蟠螭纹玉剑珌 汉代

长3.2、宽4.9、厚1.5厘米

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玉质青色,有褐色沁斑。器呈梯形,横剖面呈橄榄形,一面浅浮雕蟠螭纹,另一面饰几何纹。较窄端中部有不透的圆孔,以供剑鞘插嵌之用。

兽面纹玉剑珌 汉代

长4.7、宽4、厚1.2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

玉色青,褐色沁,温润。此器呈不规则梯形,中部厚,至边渐薄。珌面沿梯形边缘琢两行阴刻弦纹,弦纹内一面为隐起兽面纹,兽圆眼、粗弯眉﹔另一面为云纹,云头均作直角转折,丁字形连接。器底部并排3圆孔,中间一孔较大,其余两孔较小,均斜透与中间一孔相通,以供剑鞘末端穿插系缚之用。此件作品顶部以阴刻线依器型琢一圈纹饰,线条生涩,疑为后人加刻。

云纹龙首玉带钩 西汉

长13.5、宽1.1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灰白色。钩首雕造型劲秀的龙头,弯眉,杏眼,直鼻。钩身细长,其上阴刻菱形及形式各异的云纹,方圆形纽。

龙纹螭首玉带钩 汉代

高9.5、宽3.1、厚2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白色,有红褐色沁。带钩腹体宽大,下有圆纽。钩首浮雕螭龙,杏眼出梢,独角,双耳,颈侧饰有勾云纹及网格纹。钩腹高浮雕双侧身龙,但从正面看,又组成一首双身之龙。构图复杂,纹饰精致,十分少见。

兽面纹玉剑珌 汉代

长6.2、底宽6厘米

现藏于武汉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多处有土沁。器呈梯形,中部厚,向两边渐薄,横剖面呈椭圆形。正反两面琢兽面纹,上端有一孔。

龙首玉觽 汉代

长12.1、宽2.2、厚0.5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白色,局部有铜绿色沁。器形为弯长弧形,下端窄而尖,上端镂雕,有孔可穿系绳。器表以浮雕结合阴线的手法细琢多组龙纹,并填以网格纹及鳞纹,十分复杂繁缛。

蟠螭纹玉剑珌 汉代

高5.1、最宽6.1、最厚2.5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白色,莹润光洁,有褐色沁。整器采用高浮雕、镂雕、阴刻等多种技法,雕琢六只螭龙,神态各异,穿云出没,追逐嬉戏,纠缠连接,生动活泼,是西汉玉剑饰中的精品佳作。

龙凤纹玉韘 汉代

长7、宽6.1、厚0.5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细腻温润。器主体为椭圆形,中有一圆孔,上端尖,下端略圆,一面平整,另一面稍下凹。两面纹饰相同,以阴线刻饰勾连云纹,两侧透雕龙凤纹。凤鸟修冠尖喙,曲身,尾翎修长而下垂,凤翼飘逸;龙曲身回颈,张口露齿,挺胸翘尾,线条流畅,姿态优美。

螭纹玉韘 汉代

长8.1、宽6.7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

玉料青白色,有褐色斑。器为椭圆形,中有一圆形孔,上端出尖,下端圆弧。正面微鼓并阴刻细线勾云纹,背面略凹。左右两侧一边镂雕蟠螭,一边镂雕猴子和流云。

螭纹玉剑珌 汉代

高6.4、宽4.3、厚0.7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白色,有红褐色沁。整器三面有框,镂雕一螭虎,正面为一高浮雕螭虎,反面平雕及阴刻螭虎,两面纹饰略有不同。玉剑珌是玉具剑中用于剑鞘顶端的装饰。一套完整的玉具剑有剑首、剑格、剑璏和剑珌组成。汉代的玉具剑主要有勾连云纹与螭虎纹两大类纹饰,造型变换多样,装饰性很强。西汉时玉具剑形制纹饰较为发达并固定下来,东汉继承西汉风格,六朝玉具剑虽有发现,但已走向衰落。

凤鸟纹玉剑珌 汉代

高4.8、宽3.5、厚0.7厘米

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

玉质白色,半透明,有黄色沁和灰色沁。体扁平,两面雕琢,纹饰相同。镂雕凤首高昂,尾高卷,外廓有一周凹线。阴线勾饰凤鸟纹,雕法简洁,线条流畅。底部有一圆形钻孔。

蟠螭熊虎纹玉韘 汉代

长7.9、宽5.8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白色,多褐色沁。主体作心形,周围镂雕熊、虎、螭相斗。中心一孔,孔下浅浮雕螭纹。纹饰独特,雕工精细。

羽人纹玉韘 汉代

高6.7、宽5.3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灰黑色。主体作心形,上部镂雕羽人,长发飘逸,肩生羽翼,拱手跪拜于螭前。余部阴刻兼镂雕凤纹、螭纹。中心一圆孔,孔下有细线纹饰(似兽首)。羽人乃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仙人,典出《山海经·海外南经》之羽人国,为不死之民。

龙凤纹玉韘 汉代

直径9.8、厚0.4厘米

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质地较好,上有褐色沁。体扁平,呈心形,中央有一圆孔,两侧镂雕变形的一龙一凤。正面圆孔边刻有两道阴刻U形纹。心形上饰游丝流云纹。器型完整。

螭纹玉韘 汉代

长4.8、宽4.4、孔径1.7、厚1.8厘米

现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馆

玉质黄白色,局部受沁白化。佩饰主体作韘形,一面浮雕一条向上攀爬的螭龙,螭首从佩饰的背部绕出,伸向右上侧;S形卷尾及一后肢呈现在佩饰的左下方,螭的躯干及另一后肢隐藏在佩饰背部,从佩饰的正面看,螭似乎在云中穿梭,若隐若现;佩饰表面以单阴线雕出云气纹。这种平面与立体相结合的雕琢手法,层次清晰,完美地衬托出螭的动态美感,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玉刚卯 汉代

高2.4、边长1.25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白色,细腻温润。器体呈长方柱形,中间贯通孔。四面刻有细如发丝之文字。刚卯、严卯是汉代出现的一种新器型。目前考古所见数量并不多,均为东汉墓所出。刚卯一般刻字曰:“正月刚卯既央,灵殳四方,赤青黄白,四色是当。帝令祝融,以教夔龙。庶疫刚瘅,莫我敢当。”因文字有驱役辟邪的含义,故佩戴刚卯取之辟邪之意,汉代流行,以后见者多为仿制。此玉刚卯部分文字有减字、减笔现象。

螭纹玉韘 汉代

长8.6、宽3.1厘米

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玉质白色,温润如凝脂。主体呈弧状心形,前端透雕一螭,头顶长角末端分叉,脖颈饰以纤细阴刻线表现的小圆圈装饰,挺胸凸肚,四肢粗壮有力,尾部分叉。螭周身用浅而细的阴刻线表现体毛,此类阴刻线被称为“游丝毛雕”,是汉代玉器所特有的。螭身下雕有一篆字“子”,与东汉流行的“宜子孙”佩中的“子”字如出一辙。此器可能为东汉“宜子孙”玉佩破损后改制而成。玉佩中间有一孔,可穿绳佩戴。

工字形玉佩 汉代

长2.2、宽2.3、厚0.8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白色,细腻温润,表面有少许水沁。器表光素,整体如工字型,两面中部又凸起如工字,腰有横穿孔。此类玉器在汉代考古发现中不多,但传世品中多见。对其功能多有猜测,或为玉扣,或为玉佩,说法不一。

工字形玉佩 汉代

长3.8、宽3.8厘米

现藏于武汉博物馆

玉质白色,局部有黄褐色沁。四方片状。两侧有对称的凹槽,呈“工”字形,正反两面中间厚,边缘薄,碾磨光洁。

四神纹玉胜 汉代

高3.2、长5.5、宽2.1厘米

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玉质白色。两侧为胜形隔柱,其前后侧面均刻有篆书“长宜子孙,延寿万年”八字。隔柱两侧外分别雕青龙和白虎。隔柱之间上端为朱雀,下端为玄武,玄武作龟蛇相交之形。朱雀与玄武之间有横梁相隔,玄武下方有一鱼形横托。

玉刚卯玉严卯 汉代

各高2.2、宽0.9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刚卯、严卯是汉代的一种吉祥佩玉,正方柱体,四面刻驱凶辟邪、祈求福祉的殳书谶语,中心纵贯孔,供穿系佩带。此对刚卯、严卯,字填朱砂,刚卯铭文释为:“正月刚卯既央,灵殳四方。赤青白黄,四色是当,帝令祝融,以教夔龙。庶疫刚瘅,莫我敢当。”严卯铭文释为:“疾日严卯,帝令夔化。慎玺固伏,化兹灵殳。既正既直,既觚既方。赤疫刚瘅,莫我敢当。”存世成对的刚卯、严卯屈指可数,故极珍贵。

玉严卯 汉代

高2.2、边长1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白色,有黄色沁。器呈长方柱体,中贯通孔。四面刻有文字:“疾日严卯,帝令夔化,慎玺固伏,化兹灵殳。既正既直,既觚既方,赤疫刚瘅,莫我敢当。”故可称其为严卯。刚卯、严卯可能于西汉中期以后兴起,王莽时,因刚卯、严卯是颂扬刘姓天下的,(“劉”字拆成“卯、金、刀”),曾一度被禁。东汉刘家再掌政权,当时统治者又提倡谶纬神学,故刚卯、严卯再度流行,并发展成为国家定制,凡着朝服,必须佩带。故汉代刚卯、严卯形状、大小均基本相似。

玉司南佩 汉代

高3.4、宽1.8、厚0.9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白色,局部有微沁。主体造型为工字型联体柱,上方有一勺形,下端出短柱,中部有横贯穿孔。司南佩是汉代出现的一种新器型。器型基本一样,但顶部有勺形和柱形两种,后者为简化的司南佩形制。因顶端多置一勺形,如司南地盘上之勺,故常称其为“司南佩”。但亦有学者认为其应称为“胜形佩”,因无论简化还是带勺之器,从侧面看均似汉代流行之方胜。司南佩多出于王侯贵族墓中,基本为白玉,玉质较好。将之佩戴于身,有厌胜辟邪之意。

玉舞人 汉代

高4.7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玉质白色,表面有赭红色浸。片状,两面雕,五官和衣褶纹均用阴刻线表现。舞者头顶梳髻,身着右衽长裙,长袖分歧呈鱼尾状。一手舞过头顶,一手朝内贴于腰侧,裙摆飘逸上卷。头部和裙下摆有孔,可供系佩。

玉仕女 汉代

高4.9、宽1.3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白色,莹润光泽。圆雕一仕女,凤眼、直鼻、嘴紧闭,长发在头顶盘成环形发髻。人物拱手直立,细腰束带,身穿左衽交领长裙,衣裙后拖,形象简练而富有神韵。

玉翁仲 汉代

高4厘米

现藏于旅顺博物馆

玉质青色,有褐色沁斑。圆雕,呈直立状。着冠,长脸,束腰,身着交领曳地长衫。双目、嘴及腰和裙边以深阴刻线雕刻而成,有“汉八刀”风韵。腰部有一通透横穿孔。

玉舞人(1对) 汉代

高3.92、宽2、厚0.28厘米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色,大多沁为灰白色。一对成组。全器为长方形片状,上端圆弧,下端方整。两面纹饰大致相同,以阴线刻、局部镂空的技法,表现玉舞人的形貌。舞人着长袖长裙,作折袖曲腰的舞姿。其中一面纹饰较为简略,仅勾勒轮廓,细部纹饰均省略。近器底处有一小孔。

玉翁仲 汉代

高3.1、宽0.8、厚0.4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白色,有微沁。器体为直立人形,头带冠,以细阴刻线表示眼睛和嘴,束腰,腰中有横穿孔,造型十分小巧简约。这种玉人又俗称“玉翁仲”。翁仲来源于秦代,为镇守宫殿的铜人。汉代以玉制成翁仲,一般小巧简略,多为青年男子形象,佩戴于身,即有守护之意,又有辟邪之功能。


 联系文创大师客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