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經》第六十五章 筆記

 房受谦 2017-03-31

第六十五章中以下词句的含义:

1、明民:“明”指小聪明;

2、愚:这里指忠厚、淳朴;

3、智:此指权术。

4、贼:祸害。

5、福:福泽。

6、知:明白。

7、稽式:“稽” 通 “楷”,即规范,法则。

8、与物反矣:和物一起返回到事物的本原,即返归淳朴。反,同“返”。

9、大顺:完全顺应自然。



在学习第六十四章的时候,其中“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和“民之从事,恒于几成而败之。”的祖训振聋发聩。使我们懂得了:什么事物都是由小发展壮大的 。打个比方说,一个人即使他的功德厚重到九层之台那么高,也是从一小筐 “土” 开

始积累起来的。


科学家将北纬四十五度海平面上的气压定为标准大气压。水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是摄氏一百度。九十九度时它也不会沸腾,为什么?因为差一度它也不会发生质变。有些人做事情,就差那么一点点而没有再努力,以致功败垂成,非常可惜。所以,我们一定要牢记
老子的谆诲 : “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 ~~~~~~

第六十五章的内容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 

以愚之。”



老子在这个部分中告诉人们:古时候善于用道的纲要治理天下的人,他绝不会以小聪明之类低俗的思想和观念去误导民众,而是用道

的大智慧来教育民众保持淳厚质朴。


老子在第三章中说: “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教导世人 : 圣人的治国主张是,教导百姓们心胸开阔,让百姓们有文化修养,培养百姓们坚韧不拔的意志,让百姓们有强健体魄。使百姓们经常处在淳朴和谐的氛围中,使那些奸诈之人也不敢妄为造事。


在第五十八章中说: “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教导世人: 统治者为政宽厚,民众就淳朴; 统治者为政严苛,民众

就会自我保护。


老子在第三十九章中说 :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 侯王得了道就能将天下治理的井然有

  序。  


自古以来,凡是有道的君王治理天下的时候,都是用道的大智慧和光辉来教育民众保持淳厚质朴。这个时候,天下就太平、祥和、昌

盛;人民就淳朴、和谐、幸福。例如西汉时期

的 “文景之治” :

汉代初期,由于受连年战乱的影响,社会经济十分衰弱,汉文帝采取“轻徭薄赋'、'与民

休息'的政策,推崇黄老治术。


汉文帝二年和十二年分别两次'除田租税之半',文帝十三年,还全免田租。同时,对周边敌对的国家也不轻易出兵,维持和平, 以免耗

损国力。这就是轻徭薄赋的政策。


汉文帝自己的生活也十分节俭,衣服不曳地,车类也没有添,帷帐不施文绣,更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宝。因此,国家的开支得到节制,贵族官僚不敢奢侈无度,从而减轻了人

民的负担。这就是休养生息的政策。


汉文帝、汉景帝还重视农业,曾多次下令劝课农桑,根据户口比例设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干人员,并给予他们赏赐,以鼓励农民生产。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解百官多关心农桑。每年春耕时,他们亲自下地耕作,给百姓

做榜样。


文景时期,重视 “以德化民”,当时社会比较安定,使百姓富裕起来。到景帝后期时,国家的粮仓丰满起来了,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以至于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

计算了。


随着生产日渐得到恢复并且迅速发展,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稳定富裕的景象。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同时汉朝的物质基础大大增强,是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是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最高的盛世。文景之治也为后来汉武帝征伐匈奴奠

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二部分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

智治国国之贼; 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是说:民众之所以难治,是因为统治者用权术来欺骗民众的事情太多了。所以用玩弄权术的方法来治国是国家的祸害;不以玩弄权术

的方法来治国是国家的福泽。


老子在这一部分教导人们,治理国家不能用权术、伎俩玩弄百姓。不仅治理一个国家是如此,与人交往也是这样,如果靠心计与人交

往,人生之路会越走越窄。


苏东坡在他写的《拟进士对御试策》一文中说:“服人以诚不以言。”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要用诚意来使人心服,不要用空话来使人佩服。告诉人们要使人服气,关键在于要有诚心,夸夸其谈不行。说空话是难以服人的,以诚相待才能使人心悦诚服。苏轼这一句做人的格言,在现代社会与人交往中也仍然有着现实

意义。



第三部分 “知此两者,亦稽式。恒知稽  

式,此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 

矣!然后乃至大顺。”



老子在这一部分教导人们 : 一定要明白“以智治国国之贼; 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这两种治国策略之间的区别,而且这个区别本身也是一个法则。永远懂得这个法则,这叫玄德。玄德的意义是非常深奥的,也是非常远大的。并将与万物同返回于道!然后达到完全和谐。学习了《道德经》的精髓和智慧,用于治国方面的人毕竟是极少数,多数是用于平时的生活与工作,所以,我们学习这一章,可以懂得一个道理:按照自然法则去做事,不要凭着 “聪明”去

算计,人们经常说:“人有千算,天则一算”,说

的是下面的一个故事:


在浙江嘉兴市乌镇有一个道观,名为 “ 修真观 ”。是江南三大道观之一 。在这个道观大门口的正中央,悬挂着一个大算盘,其中有一颗算珠不上也不下,从左往右数在第九位,从右往左数在第五位,意为 “九五”之尊。或许是隐喻着道教文化,张扬天之神算,推演人的命数,或许是寓意人之善在一闪念之间。两旁有一副楹联,上联是“人有千算”;下联是“天则一算”。且前一个“算”字又故意写错。意思是人算不如天算,还包涵着“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的

意思。


人算不如天算,天的一算是什么呢?是一个人的德。“德” 能守护一个人的一生,“德” 亦可以帮助人生坎坷者化险为夷。《诗经》上也讲:人应该时常想到自己的所作所为,合不合天道。很多福报,不用去求,积德就会有。因此,是祸是福,全在自己。有些人认为,拿钱物救济贫苦人就是行善积德,其实这只是行善的一种方式,无钱无物者可以出力,如扶老爱幼,乐于助人,为病残老人去做好事,救人之危,在公共汽车上给老弱病残孕让坐,或者参

加义务劳动等等,这些都是行善积德。


功德大小,功德的做法,不在于形式,而在于至真、至纯的一念之间。只要心到了,那么再小的事情,也有无量的功德,因为你的心量有无限大,真心做事,不论大小,皆有真功德。在许多经典古籍之中,一致认可“心” 的能力;心的潜能是无限的。每天行善或作恶所种下的因果,决定了自己事业的成功或失败。天地是无私的,唯德是亲,人有一点善,自招一点福。耐心行善,清心等待,宽心受苦。持之以恒,该得时自然会得到。善,是一把启开德之门的钥匙。德,是人生的护佑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把算盘,算着这件事怎么做,那件事该如何办,但是千万不要去算计别人。因

为 “ 人有千算,天则一算 ”。这个道理也是千

万确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