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思维瓶颈图

 知音梦里寻 2017-04-01


 具 象 法 则 图 解 



你的人生有目标吗?


有。


你想达到你设定的目标吗?


想! 


具象法则就是目标达成法则,它告诉你怎样才能达成目标。


它是一套完整的思维管理工具;


用人的行为和结果折射人的思维效能,从而提升或改善达成目标能力的方法;


它也是“知行合一”的训练体系,可以通过自我实践而获得思想、语言、行为相一致的能力。


阅读提示


本文适用初学者的练习指导,不代表具象法则的全部,是为方便具象法则的爱好者自我学习、实践而成,本文即五图自身具有连贯性,任何单一部分都不能代表内容的完整性。


第一张图是“思维瓶颈图”,主要是呈现人的思维瓶颈。


这张图的箭头有两种:实线箭头和虚线箭头。


开始学习的时候,

训练的是以实线箭头为主线的行动链条的改善,

而虚线箭头指向的是看不见的思维部分。


(思维瓶颈图)


在学习这幅图之前我们先听一个故事。


一天,上幼儿园的明明回到家很认真的问妈妈: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


妈妈很为难,不知道如何回答合适,经过瞬间的思考,镇定地说:哦,这个问题有些复杂,妈妈得准备一下,晚上告诉你。


为了能很好地回答孩子,妈妈认真查找资料,整理总结,内容完全可以给自然博物馆做辅助资料,然后认真地给小明讲解“人是从哪里来的”。


讲完后,妈妈如释重负,很得意地看着明明。


然而明明却一脸困惑地看着妈妈,说:那我到底从哪里来的呢?


妈妈:你也是这样来到这个世界的啊!


明明:可是,我们班新转来的丽丽说她是从上海来的,我也想知道我是从哪里来的?


我知道大家都笑了,带着这个故事,我们一起来看图一。


首先,当某个事件发生的时候,每个人都会对这件事情产生结论或者判断,基于自己的结论和判断,对这个事件做出反应,即针对该事件做出某些行动。


人们通常会认为行动是基于这个事件或结论而产生的,却很少有人觉察到在“事件”和“结论”之间发生了什么?


通常,在事件发生的瞬间,“结论”就产生了。


在这个“结论”产生的瞬间,思维对事件进行了一番“加工”,这个“加工”运转的速度非常快,快到你甚至没有觉察到它的存在,从而造成了一个我以为是自己对事件的客观反应的假象——这其实是自身思维活动产生的结果,只是没有被觉察到。


因此,在具象法则里这个“加工”被称为:自我加工机制。


为什么说是“自我加工机制”呢?因为每一个人关于“事件”的加工逻辑不同,就个体而言,其运作过程是完全不同的。


那么,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人对一个事件反应出来的行动,到底是这个独立事件使然还是自我加工机制运作后产生的呢?


毫无疑问,是基于个体的自我加工的反应。


既然如此,自我加工以后的这个事件还是原来的那个事件吗?


如果我们把“自我加工”比喻成一个透镜,原来的事件就像图一里显示的,本来是个方的,经过不同的加工,它有可能发生扭曲,变形了;也有可能被赋予了其他的色彩。


没有觉察的思维加工,以为对于事物的行为反应是对事物本身的反应,而事实上,这个反应是经过自我加工机制加工之后产生的。


 

再进一步展开看,

自我加工机制中“有”的内容,

会支配人对事件做出对应于“有”的行动,

而行动及其结果又是和固有的思维相匹配,

就进一步印证了自我加工机制的正确,

自我加工机制以外的事物几乎没有发生的可能。


于是,

在“自我加工机制”和“行为”之间,

产生了一个近乎于无法打破的死循环。

只是,

在没有把它们的关系视觉呈现出来之前,

自己不容易看清楚。


有些例外是偶然的随机行为,例如学习和有意与无意间的探索,增加了一些新认知,触发了思维改变,或者是工作生活中的新体验改变了某些认知。


但就思维的常规运作过程而言,自我加工机制一旦形成以后,就会形成思维定式,造成思维的瓶颈,并很难打破。


人的创新能力深受自身的思维定式对行为限制的掣肘。


还有一个很有趣的情况是,人有经验自我和记忆自我。


经验自我和自己的经验一一对应,

和时间是同步的。


经验自我经历了之后就会形成记忆自我。


记忆自我就是把经验过的事件,

在头脑中存储起来,

补充到自我加工机制里。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我们的记忆自我,具有修改、删减,甚至于颠倒、重新组合等加工功能。


因此,记忆自我不一定能完全如实地还原经验自我,也就是说记忆自我可能会偏离客观中正。


记忆自我的这些功能并不一定意味着是当事人主观意志让它这么做的,只是人并不察觉也不能掌控它会怎样。


例如,人们一起去旅游,由于每一个人的记忆敏感点是不同的,有的人可能会比较完整地记下了游历的过程;有的人可能会把时间顺序记乱了;也有人可能把自己在这期间触发的某个美好想象的情节修改为期间真实发生过的而形成记忆,经过一段时间,再次回忆那次旅游的时候,他的记忆中可能就增加了这部分想象的场景。


 

由于思维的惯性不支持人依据思维加工机制以外的信息做决策和判断,

因此人在做决策、判断的时候,

往往是由于思维惯性,

自然而然地依据思维加工机制中的既有信息

——也就是依据记忆自我,

而非经验自我。


但记忆自我的特性,

可能会使得图一中的“结论、判断”,

或者是决策不客观、不准确。


人同时还有一个自我难于超越的思维特质,那就是:只能站在自己的角度看自己想看的,听自己想听的。


这个思维特质加上“自我加工机制”完全的个体性,也加大了使所见所闻远离客观、中正的可能性。


综上可知,

自我加工机制具有诸多不确定性,

同时还会限制思维的扩展,

成为决策和判断的瓶颈。


我们如何去突破它呢?

(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