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残游记》与刘鹗的思想

 甲午童 2017-04-01

文史在线豳

《老残游记》与刘鹗的思想

杜书方(青岛大学文学院,山东青岛266071)

【摘要】本文是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对《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的思想展开了初步的探讨,认为书中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渗透各个角落,作者的救世思想也无处不在。而其三教互补,引人为善的儒家思想和实业救国的思想也在大处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力挽民族与民众于水火的晚清知识分子形象。

【关键词】《老残游记》;刘鹗;补残思想;儒家思想;实业救国

刘鹗的《老残游记》被鲁迅先生定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小说写一个被人称作老残的江湖医生铁英在游历中的见闻和作为。作者以深沉的笔触,写出了当时的中国之现状,官场的黑暗荒谬.酷吏的惨无人道,而人民的生活暗无天日,民不聊生。沉浸此书,作者的忧患意识和救世思想无处不在。就像刘鹗在自序中说:“吾人生今之时,有身世之‘感情,有家国之感情,有社会之感情,有种教之感情。其感情愈痛深者,其哭泣愈痛:此鸿都百炼生所有《老残游记》之作也。棋局已残,吾人将老,欲不哭泣也得乎?吾知海内千芳,人间万艳,必有与吾同哭同悲者焉!”作者痛心,痛哭,随寄灵魂于老残身上去补残。于是有《老残游记》。我们在读此书之时。即在感悟刘鹗的思想与理想。

作者的文学修养与阅历,和他悲天悯人的情怀,疾恶如仇的性格铸就的这部书,其思想自然是博大精深的。我在这里要说的有两点,一是他的补残思想,即救世思想。二是对他儒家思想和实业救国思想的初探。

一,补残思想

由于其所处的年代,作者的忧患意识极其强烈。开篇第一章就讲主人公做了一个梦,梦见在泰山顶七用望远镜看到海上行驶着一艘大船。这艘船破烂不堪,船上的游客饥寒交迫,这实际是对中国现实的映照。船上还有几种人:一种是以船主为首的掌舵管帆的人,影指当时上层的封建统治集团;一种是乘客中鼓动造反的人,比喻当时的革命派;还有一些肆意搜刮乘客的“下等水手”,则是指那些不顾封建王朝大局、恣意为非作恶的统治阶级爪牙。究竟怎样才能挽救这只行将覆灭的大船呢?靠以上三类人绝无可能性。作者认为:唯一的办法是给它送去一个“最准的”外国方向盘,即采取一些西方文明而修补残破的国家。梦到最后,这些人并不采纳老残等人的好心建议,反而骂他们是卖国贼,把他们的船打翻,预示着补残办法并不能改变现状。这“危船一梦”,满含着作者的“忧患”意识。

“老残”形象,近至神明。刘鹗所写的《老残游记自评》论及对老残的角色期待道:“举世皆病,又举世皆睡,真正无下手处。摇串铃先醒其睡,无论何等病症,非先醒无法治。具菩萨婆心,得异人口诀,铃而日串,则盼望同志相助,心苦情切。”此外,刘鹗为笔下主人公取号为“补残”,即含有补救残局的寓意。由此种种,我们不妨作这样的理解:整部《老残游记》,从人物的设置到老残游历的场景都是作者的精心安排,其象征的“忧患”寓意是明显的,并且几乎是无处不在的。

《老残游记》的突出处是揭露了过去文学作品中很少揭露的“清官”暴政。刘鹗笔下的“清官”,其实是一些“急于要做大官”而不惜杀民邀功,用人血染红顶子的刽子手。像“办盗能吏”玉贤,用站笼站死两千多人,几分半是良民。还有“清廉得格登登”的刚弼,一味臆测断案,枉杀了很多好人。

小说还揭露了貌似贤良的昏官。山东巡抚庄宫保,“爱才若渴”,搜罗奇才异能之士。表面上是个“礼贤下士”方面的大员.但事实上却很昏庸。他不辨属吏的善恶贤愚。也判断不出谋议的正确与错误。他的爱才美德,却给山东百姓带来了一系列的灾难。“办盗能吏”玉贤是他赏识的,刚弼也是他倚重的。更为严重的是他竟错误地采用史钧甫的治河建议,废济阳以下民埝,退守大堤,致使两岸十几万生灵遭受涂炭。

老残意欲补残,虽能补小残,却补不了大残。全中国像玉贤、刚弼这样的酷吏还有很多,穷老残毕生精力,也不可能把他们一一地给揪出来,更何况还有像庄宫保那样的庸官,对于这样的庸官,老残是没有办法的。清王朝已经走到了最后。最后在内有蛀虫外有推力的情况下轰然倒下。虽是老残所不愿看到的,但也是历史的必然。这是作者刘鹗思想的局限所在,他救国救民的方略,安定社会的措施,都是出于他爱国爱民的思想。他治国平天下的方略是:治理黄河、富国养民、整顿吏治、化盗为民、简政节资、用i教引人为善。但他的理想是寄希望于统治者局部改良,而非全面地爆发革命,最终作者的理想破灭。

■.文Ⅱ鹗的儒家思想和实业救国思想

从整体上来看,小说倾向于儒家积极人世的思想主张,肯定老残的所作所为。但是,作者对儒学又采取了一种历史主义的态度。并没有把儒学看成为僵死的教条。在作者看来,儒学早期的代表人物孔孟的学问道德,最值得推崇,至汉代便已失传了。小说借屿姑之口论道:“汉儒拘守章句,反遗大旨;到了唐朝,直没人提及。韩昌黎是个通文不通道的脚色,胡说乱道!他还要做篇文章,叫做《原道》,真正原到道反面去了f..…?弄的朱夫子也出不了这个范围,只好据韩昌黎的《原道》去改孔子的《沦语》。把那‘攻乎异端’的‘攻’字,百般扭捏,究竟总说不圆,却把孔孟的儒教被宋儒弄的小而又小,以至于绝了!”

可见。刘鹗不满于韩愈,是因为韩愈违反了孔孟的民本思想,不满于朱熹,是因为朱熹曲解了孔子所说的“攻乎异端”。更为深刻的还是对宋儒“存天理,灭人欲”的揭露和讥讽。小说中申子平认为宋儒“发明正教的功德,亦不可及。即如‘理’‘欲’二字,‘主敬’‘存诚,等字,虽皆是古圣之言,一经宋儒提出,后世实受惠不少。人心由此而正,风俗由此而醇”。面对此种论调,屿姑现场说法,向申子平“嫣然一笑,秋波流媚”,“伸出一只自如玉、软如棉的手来。隔着炕桌子,握着子平的手”,申子平不禁“神魂飘荡”。这时,屿姑才开口说道:

“凭良心说,你此刻爱我的心,比爱贵业师何如?圣人说的,‘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孔子说:孟子说:

‘食色,性也。’子夏说:

‘好德如好色。’‘贤贤易色。’这好色

乃人之本性。宋儒要说好德不好色,非自欺而何?自欺欺人,不诚极矣!他偏要说‘存诚,岂不可恨!……以少女中男,深夜对坐。不及乱言,止乎礼义矣。此正合圣人之道。若宋儒之种种欺人,自难罄述。然宋儒固多不是,然尚有是处;若今之学宋儒者,直乡愿而已,孔孟所深恶而痛绝者也。”显然这是对宋明理学禁欲主义的批评。

对于儒释道三教,刘鹗认为首先,“儒、释、道三教,譬如三个铺面挂了三个招牌,其实都是卖的杂货。柴米油盐都是有的。不过儒家的铺子大些,佛道的铺子小些。皆是无所不包的”。三教互补。三教合一是自宋以来就有的观点,只不过儒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主流地位,所以刘鹗说“儒家的铺子大些”。

其次,刘鹗又认为三教“其同处在诱人为善。引人处于大公。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惟儒教公到极处”。刘鹗推崇儒学是因为它“公到极处”。刘鹗衡量三教优劣的标准是“公”与“私”,提出了“大公”的口号。这个“公”字。有其特殊含义。实际上。刘鹗所说的“公”,是一种“泛爱众原则”、“温和原则”、“兼容态度”。

再次,刘鹗认为“各宗教家的书总不及儒家的<易经》为最精妙”。从《易经>中他悟出了“坏即是好,好即是坏;非坏不好,非好不坏”的道趣,总结出了所谓“三元甲子”之说,发现了在上帝与魔王之上还有一位“势力尊者”。用这些理论解释宇宙、社会、人生,便可以得出“不生不死。不死不生;即生即死,即死即生”的道理。三元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可以在此消彼长中循环,达到平衡。这是用来解释宇宙、社会和历史的一种动态的观点,值得我们去思考。

刘鹗的以上观点是借书中屿姑、黄龙子两个人物形象的口中说出的,这两个人物是他心向往之的对象,当然也就代表了他的观点。

刘鹗虽然儒家思想多一些,但他并没有像其他人一样走科举之路。刘鹗生于一典型封建官僚家庭。父亲刘成忠是咸丰二年壬子进士,曾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道台等职。刘鹗幼时聪颖过人,过目成诵,但不喜八股制义,又因是刘成忠最小的儿子,所以性情脱略,不尚规矩,不被母亲所喜。

【参考文献】

【1】I清】刘鹊.老残游记p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f2】睾迅.中国小说吏略田.北京:人民文学出麓社。2006.

【3l刘德隆,朱禧.捌德平.蚶鹞与‘老残游记’的量井【^硼.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4】王平.论‘老残游记>的文化内涵晨其渊泺与价值啪齐鲁学

刊。1995.3.

又因不能循规蹈矩。猎取名利,也不为年长七岁的长兄所欢喜。自由散漫.逍遥放荡是他的性格特点。但这也成为他自由发挥才能的最佳状态。在强烈的求知欲下,刘鹦广泛涉猎各方面知识。治河、天算、乐律、词章、方技、医学、儒经、佛典、诸子、旁及基督教,无所不窥.应该说是贯通中西的。弱冠后,心仪“太谷学派”,确立了人生观和宇宙观。此后.便开始了艰难的社会人生历程。刘鹗脱去了士大夫“循规蹈矩。猎取名利”的旧套,走了一条游离于传统“学而优则仕”之外的“实业”救国之路。其实这也是他的儒家思想中不同于传统的治国平天下的体现。?

清朝衰败,官僚体系的腐靡也暴露无遗。生逢末世的刘鹗因于此,更由于信仰和性格原因。始终不愿应考做官,而希望能对国家有一些确实的贡献,他在父辈和兄长的不理解中走向社会.开烟草店,悬壶行医,投效河工,建议利用外资修京汉铁路,开山西煤矿,赡粮救灾等活动,最后藩得个“汉奸”的罪名,流放边疆。最终病死在那里。他的实业救国之路也以失败告终。

其实业救国思想。就是用西方文明来解救中国,救帮鼬

王朝。当此之时,西方文明是西方资产阶级所造就j适合资本主义社会,而中国正处于黑暗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硬把西方文明搬过来用,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不被人们所理解。也不被统治者所接受,刘鹗也就有了这样的遭遇。

斯人已去,唯书尚留。刘鹗以养天下为己任,其在生时,悲悯世人之善,其百年后到现在,精神依在,后世之有志之士,慕其名而师其道,发扬光大,百世流芳:不负先生之救世补残的赤子之心。

述都传达了他对这种氛围和生活的向往,多年的科举奔波、漂泊生活让他心生厌倦,他渴望轻松愉悦、趣味十足的生活状态,即便只是舞台上的表演。或者说正是舞台上的虚拟生活恰恰给他不如意的现实生活带来了慰藉。由此看来,内心的苦楚在毫无出路的时候,他寻得了一个可以释放的出口,就是戏曲,看舞台上功名双收,一展宏志,亲人团聚,事老抚幼,自己也寻得了些许的安慰。在这个广阔的精神空间,他所有的不快都得到了释放和宣泄。

结语

<坦园日记》是杨恩寿极具个人化的记载,每日的寥寥数语.都让我们窥到他的生活图景和精神状态,而他更大的价值在于在这种生活的记录之外,又为我们打开了另一个更为多彩的世界——戏曲。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他的独特性在于,虽然热衷于对科举的追求,也为此付出了代价,为取士身心疲惫,为功名四处漂泊,但是,这种悲感最终在他的努力之下得到了宣泄,而这得益于他一生都热爱的戏曲,他乐此不疲的观赏戏曲,他详细的记载舞台的效果,伶人的表演。观众的反映……这一切都归结到他独具个人化的日记中,而他的这些戏剧活动和戏剧见解.以及与伶人的交往不

仅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资料,最终也带给了他自己精神上的愉悦。如此看来.在生活的悲感与心灵的慰藉之间,戏曲起到了不可缺少的桥梁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恶寿.坦团日记【M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21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回古典戏由论著集成Pal.北京:中田戏剧出版社.1959.

[31中固戏剧家协会.中国地方戏曲集成(湖北省豢)【Ml+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959.

f41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回地方戏曲集成(山西省春)lml.北京:中国

戏剧出版社,1959.

【5】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地方戏曲集成(河北省卷)【M】.北京:中团戏剧出版社。1959.

[61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地方戏由集成(浙江省卷)IMJ.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阴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地方戏曲集成(安截省卷)【M】.北京:中因戏剧出版社。1959.

【81中国戏曲文化研究院.京剧剧目初探lMl.上海:上海文化出版

社.1959.

(上接125页)

万方数据

第2 / 3页


《老残游记》与刘鹗的思想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杜书方

青岛大学文学院,山东,青岛,266071东京文学

DONGJING WENXUE2010(9)

参考文献(4条)1.刘鹗 老残游记 2005

2.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 2006

3.刘德隆;朱禧;刘德平 刘鹗与《老残游记》的资料 19854.王平 论《老残游记》的文化内涵及其渊源与价值 1995(03)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杨智慧 《老残游记》中细致入微的景物描写[期刊论文]-青年文学家2010(1)2. 周予 残生残世抒壮志——评刘鹗和他的《老残游记》[期刊论文]-时代文学2008(15)3. 金刚师红 刘鹗《老残游记·二集》与佛教思想的关系[期刊论文]-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0(4)4. 彭松乔 生态变相:《老残游记》艺术观照方式解读[期刊论文]-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5. 孙艳艳.王百涛 中国长篇小说叙事角度的转变及《老残游记》叙事方法的革新[期刊论文]-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8(3)

6. 韩雄飞.Han Xiongfei 承继借鉴新变——试论《老残游记》的叙事特点[期刊论文]-鸡西大学学报2010,10(5)7. 陈明富.张鹏丽.Chen Mingfu.Zhang Pengli 《老残游记》语言面貌管窥[期刊论文]-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6)

8. 徐建秋 对刘鹗以及《老残游记》的文化反思[学位论文]2005

9. 陈明富.CHEN Ming-fu 《老残游记》清代口语词例释[期刊论文]-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1)10. 朱家健 浅析《老残游记》的艺术成就与不足[期刊论文]-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09(8)

引用本文格式:杜书方 《老残游记》与刘鹗的思想[期刊论文]-东京文学 2010(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