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样的ACS,不一样的OCT”系列之一:血栓的结局

 水滴石穿ljw 2017-04-03

“一样的ACS,不一样的OCT” 系列之一:血栓的结局  

   不同于其他任何影像诊断,OCT的独特魅力在于:能够以更为精细的分辨率(10μm级),从相似的临床事件中,发现不一样的病变特点,从而预测不同的临床结局,进而提示治疗策略的改变。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OCT在急性冠脉综合症的应用,OCT的出现使二十年前只能在尸体解剖上发现的ACS三种病理改变:斑块破裂(plaque rupture),斑块侵蚀(Plaque erosion),钙化结节(Calcific nodules) , 能通过OCT检查,即时得到诊断。 

那么这些OCT下观察到的不同的诊断又有怎样的临床价值呢?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于波教授团队于去年发表的Erosion 研究。开创性的提出了——不同于斑块破裂,对于斑块侵蚀,可以在强力抗凝的基础上,于血栓抽吸后,大胆的不放支架。结果1个月后的随访,血栓面积缩小了,管腔面积变大了。验证了他们最初的设计。

今年,于波教授团队的丰硕成果进一步积累,分别于: JAHA,及Catheterization 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 上发表 Erosion 的系列研究, 向大家揭示了不同的ACS( 斑块破裂及斑块侵蚀)在植入支架后即刻即近期随访,OCT下将会出现如何不同的病理表现,临床结局有何不同? 

 本期OCT俱乐部,我们特约于波教授团队Erosion系列研究的主要研究者,OCT青年医师俱乐部创始成员贾海波教授向大家介绍Erosion系列研究的意义: 

研究1: 

Management and Outcomeof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Caused by Plaque Rupture Versus PlaqueErosion: An Intravascular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Study

首先我们来看两个病例,来了解下,ACS下的斑块有何不同:

病例1: 28岁男性急性STEMI,胸痛2小时。 LAD中段闭塞

A    抽栓后LAD中段轻度狭窄

B    OCT显示典型的斑块侵蚀:罪犯血管无纤维帽的破裂,其上有白色血栓 

病例2:  60岁老年女性,STEMI11小时就诊,

抽栓后LAD近端夹层改变

A-C  OCT显示纤维帽破裂

患者支架植入治疗,植入后OCT显示

D      OCT支架内血栓残留

E      贴壁不良

F      支架脱垂

【试验简介】 作者回顾 141 例ACS 患者,发现, 79 (56%) 为斑块破裂, 62 (44%) 为斑块侵蚀, 77 (97.5%) 破裂患者植入支架, 49 (79.0%) 侵蚀患者植入支架 (P<0.001). pci即刻后, 斑块破裂与斑块侵蚀相比,oct 显示,支架贴壁不良更高,="" (37.5%="" versus=""><0.001), 血栓发生比率更高="" (59.4%="" versus=""><0.001), 支架脱垂更高="" (93.8%="" versus="" 73.2%, p="0.008)." 斑块破裂患者发生无复流及血栓栓塞比率增高。两者1年不良事件="">

作者得出结论: OCT下与斑块侵蚀相比:斑块破裂患者即刻效果差。 斑块侵蚀患者选择保守治疗比率较斑块破裂者高,且1年无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

原文下载传送门:

请复制如下链接至浏览器

http://pan.baidu.com/s/1mhD5Smc

研究2:

Plaque Erosion Delays VascularHealing After Drug Eluting Stent Implantation in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n In Vivo Optical CoherenceTomography Study

A-C  代表斑块破裂及斑块侵蚀

A      斑块侵蚀(血栓形成 箭头) ,完整纤维帽

B      支架植入后显示支架覆盖良好,少量支架内的组织脱垂

C      6月随访后显示:没有覆盖的支架钢梁

D-F  代表斑块破裂

D      PCI前血栓负荷重

E      支架植入后支架脱垂更为明显

F       6个月随访新生内膜较厚

[试验简介]

斑块侵蚀(PE)与斑块破裂(PR)在支架植入后内膜愈合有别。 

斑块破裂和斑块侵蚀是导致ACS的最重要两大发病机制,然而二者无论在病理组织学上,还是患者的临床特征上看,都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病变。      斑块破裂管壁不完整,且富含脂质,炎症细胞浸润明显;而斑块侵蚀的管壁完整,脂质缺失或含量极少,很少有炎症反应。因此我们推测两种完全不同的病变类型,在支架之后,冠脉的内膜愈合模式必然存在差异。为比较PR和PE患者在接受药物洗脱支架(DES)植入后的血管愈合情况差异,我们共纳入65例接受西罗莫司药物洗脱支架(SES)的ACS患者,将符合标准的43例患者按照OCT图像分为PR组(n=19)和PE组(n=24)。

研究结果发现,与PR组相比,PE组脂质斑块的发生率更低(p<0.001)、巨噬细胞浸润程度较轻(p=0.001)。pe患者的血栓均为白色血栓,而pr患者的血栓21.1% 是白色血栓。量化分析显示,与pr组相比,pe组术前病变长度较短(p="0.005)、血栓负荷更低(34.2" ±="" 19.2="" vs.="" 68.6="" ±="" 44.2,="" p="0.009),术后支架内结构(ISS)容积更小(0.7±0.9" mm3="" vs.="" 2.1±1.9="" mm3,="" p="0.019)。6个月随访发现PE组单一横截面未覆盖小梁百分比(RUTTS)显著高于PR组(37.9±25.9" vs.="" 10.7±11.7%,="" p="">< 0.001)。此外,与pr组相比,pe组rutts="">0.3的发生率更高(12.2±14.4 vs.2.0± 4.5%, P=0.003)、内膜厚度更薄(0.05±0.02 mm vs. 0.12±0.08 mm,P=0.002)、内膜面积更小(0.5±0.2 vs. 1.2±0.9 mm2, P=0.004)。多变量逻辑回归模型分析发现,PE是随访过程中预测RUTTS>0.3的一个独立预测因子。

研究结果显示,与PR患者相比,PE患者在支架植入后的血管愈合情况较差,提示PE患者延长双抗治疗可能是非常必要的。本研究结果对进一步指导不同病变类型在支架植入术后的治疗策略、进而实现精准医疗的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贾海波: 这个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想看看破裂斑块和侵蚀斑块支架后内膜愈合模式是否有不同。EHJ发表的文章是比较两种病变的临床预后,斑块破裂预后较侵蚀差。我们预期的结果是斑块破裂组支架后内膜愈合会差一些,因为破裂斑块细胞成分较少,炎症反应重。但结果发现侵蚀斑块6个月内膜覆盖较破裂组低,裸露的支架杆较多。但样本量较少,只有6个月随访时间,远期预后到底哪组更好还需要大样本数据提供证据。

原文下载传送门:

请复制如下链接至浏览器

http://pan.baidu.com/s/1bp1TnFT

本期要点

 急性ACS常见的两种类型斑块破裂和斑块侵蚀,支架植入后斑块破裂患者OCT可以发现更多的支架贴壁不良,支架脱垂以及血栓,而6个月随访斑块侵蚀患者内皮覆盖较延迟,上述研究结果有待更多研究证实,让我们拭目以待。

一样的ACS,不一样的OCT,让我们从相似中去寻找不同。下期精彩继续。 

本期嘉宾

贾 海 波

贾海波

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医学博士。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分会青年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未来之星”,CIT工作组成员,OCT中国专家共识编委会成员。于2008年和2011年分别获得哈尔滨医科大学内科学硕士和博士学位。2012-2015赴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心脏科攻读博士后。先后多次赴美国,日本以及韩国研修。

主要从事急性冠脉综合征病理生理发病机制的研究,以及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CT)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及斑块进展的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在体描述了急性冠脉综合征最常见三大病理机制:斑块破裂(plaquerupture),斑块侵蚀(plaqueerosion)和钙化结节(calcifiednodule)在OCT上的形态特征和OCT诊断标准,研究结果发表于JACC杂志,年引用率>100次,并被写入最新版《Braunwald'sHeartDisease:ATextbookofCardiovascularMedicine》。

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部级课题2项,博士基金1项。参与国家自然基金4项,重点项目1项。近5年发表SCI收录文章30余篇,其中以第一和并列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7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15.343(JACC),发表国际会议论文12篇。发表文章被他人总引用次数200余次。参与编著英文论著一部:Cardiovascular OCT Imaging,曾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报告及会议主持。2015年7月在中国心脏大会上被评为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未来之星”。2011年在第22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英语演讲比赛获“二等奖”。

现任Medicine杂志(IF:4.8)以及JACCCardiovascularIntervention中文版编委,任CatheterizationCardiovascularIntervention杂志,CoronaryArteryDisease杂志,JournalofInterventionalCardiology杂志和HistologyandHistopathology等杂志审稿人。

征 稿 启 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