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情表》背后的亲情与政治密码!

 Confucius365 2017-04-04

李密(224—287),名虔,字令伯,西晋初犍为武阳(今四川省彭山县东)人。李密的祖父李光,曾任蜀地朱提太守,他的家庭虽也可算是书香门第,但在李光在世时,家族就子嗣不旺。至李密,已是两世单传。李密从小境遇不佳,出生不久就开始经历人生的大不幸。他出生时,他的祖父已故去多年;他出生刚六个月,父亲就又病逝了。再加上他家族单薄,又没有亲友的眷顾、接济,他的家庭迅速地走向了破败。在李密四岁的时候,他的母亲迫于娘家人的巨大压力,不得已而改嫁了。这对整个家庭尤其是年幼的李密而言,无疑是一场雪上加霜的巨大灾难。

李密先天禀弱,又由于出生后家庭日渐窘困贫困,他幼年时体质虚弱,经常患病,到八九岁时走路、奔跑还很迟缓。可以想象,孤苦贫困的家境,柔弱多病的体质,使李密在童年时期遭受到多少白眼、嘲笑与欺凌啊!

但家庭的不幸并没有过多地影响李密的成长,相反他从凄厉无告的境地逐渐成为了一位德才兼备的青年才俊。这当然与李密自身有很大关系,但毫无疑问,这得益于他的祖母的尽心抚养与教育。李密是不幸的,但同时李密又是幸运的,因为他拥有一位伟大的祖母。任何优秀的孩子背后都会有一位优秀的女性,李密的祖母以她面对窘迫生活的勇气和智慧,以她对孙儿的尽心抚养,以她后来的百岁寿龄,足以证明她的优秀。

李密出生时,他的祖母已经52岁了。可以说,李密幼年的生活不幸,更是他祖母的大不幸。李密年幼,毕竟不谙世事,而她的祖母则需要清醒而又平静地面对巨大的生活压力。在古代的封建社会,一个破败的家庭中如果没有一个成年男丁,完全依赖一位年上六旬的妇人支持起家庭的重担,该是多么的不易,又要经历多少困苦坎坷!丈夫的离世,儿子的早逝,儿媳的改嫁,孙儿的病弱,家境的凄惨,无不给这位老人以沉重的打击,相信她在无数个暗夜里也会悲伤难眠,悲泣不止。可当她想到自己可怜的孙儿,想到这李家唯一的香火,她就知道自己必须忍住悲伤,平静而乐观地面对这一切,因为她知道她必须抚养她的孙儿长大成人,因为她知道不能把自己的这份悲伤和苦楚传递给孙儿。在李密出生之后的20多年里,她以怎样的方式支撑起这个令人凄伤的家庭,又以怎样的方式教导孙儿刻苦读书,这其中的种种感人的细节,我们现在已无从知晓,但她的艰辛付出终于在李密身上得到了令人欣慰的回报,她也因此成为了一位令后人千古敬仰的伟大的祖母。

在祖母的悉心抚养和教导下,李密从一个孤弱幼儿成长成为了一个有为青年。他读书刻苦,发奋自励,文名已闻于附近乡里;他为人刚正,待人有极有礼节,尤其对祖母恭谨孝顺,受到乡人的交口称赞。后来,他又被蜀地著名的儒学大师和史学家谯周收为弟子,学识大增,博览五经,精于《春秋左氏传》,尤擅辞章文学。谯周的弟子众多,也包括《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这些学生对李密的才华非常敬佩,称赞他堪比孔子门下擅长文学的子游、子夏。就这样,李密的文名开始闻名于西蜀地区。

在蜀后主时期,西蜀朝廷闻其名,征辟李密为尚书省郎官。在郎官任上,李密表现出了杰出的外交才能。他有辩才,擅辞章,曾多次出使东吴,圆满完成出使任务,并受到了包括吴主孙权在内的江东人士的一致称赞。曾有一次,吴主君臣和各国使节谈论是做兄长好还是做弟弟好。这不仅是一次关于道德仁义的讨论,而且还暗含了东吴两代君主孙策、孙权的治国优劣问题,因为孙权是继承其兄孙策的王位而拥有江东基业的。当孙权问到在座各位时,大家都说:“宁为人弟。”一是在道德上表示谦虚,二是如此回答也暗合了孙权的心意。只有李密说:“愿为人兄。”吴主惊问其故,他说:“做兄长供养长辈的时日更长一些啊。”此语不仅可见李密常怀孝心,而且从外交上也作到了不卑不亢,有理有节,机智巧妙的回答而不逢迎他国君主,从而维护了本国的尊严。

李密后来又了担任大将军主簿。他从开始为官时,已是蜀国后期。当时蜀大将姜维在诸葛亮死后,立功心切,才力不逮而又九伐中原,以致劳民伤财,国力空虚;朝中宦官黄皓弄权,依仗后主刘禅的宠爱胡作非为,朝中一片乌烟瘴气,西蜀已逐渐露出破敝之相。李密作为朝中并无实权的一位文臣,他也只能坐视局面徒生感叹而无可奈何。这时候,他的家境虽比幼年时大有好转,但他的祖母却因年事已高、操劳过甚而日益衰弱,经常卧病不起。这让李密对官位、政治的抱负的追求进一步削减,而开始全力侍奉祖母。“祖母有疾,他痛哭流涕,夜不解衣,侍其左右。饮膳汤药,必先尝而后献。”渐入不惑之年的李密,在世事奔波中,也更加体会到了祖母这几十年来的艰辛,也明白了祖母的生命对于他自己的真正意义。

但三国末期本是乱世,整个社会局面的急剧变动,甚至使李密无法真正安下心来对祖母悉心尽孝。263年,魏征西将军邓艾率大军绕过剑阁,自阴平沿景谷道向东南转进,历尽艰辛,翻越七百里杳无人烟的秦岭绝域,直接攻占了西蜀的江油、绵竹,进而紧逼成都。 成都城内一片混乱,最终蜀后主刘禅率全体百官出降。此时的李密,恐怕也是心情复杂矛盾到极点了吧!秉正刚正的李密,在这种历史风云变幻的时刻,想要做出权衡抉择又是何其艰难!儒家忠孝仁义的伦理浸润多年,历代忠臣烈子的往事犹在眼前,可欲要尽忠殉国,以死相谏,不仅祖母再无人侍养,而且于大势无补,自己只空留一个名节;但想委曲求全,奉养祖母以尽其天年,又必须接受亡国贱俘的心理重压,这对一个正直的臣子又是多么痛苦!

历史上每逢朝代更替之时,那些臣子文人们大多会在艰辛的抉择中忍受巨大的心理煎熬。魏灭西蜀后,出于统治的需要,魏国朝廷开始大肆笼络安抚蜀地的名士和仕子们。褒扬名士,为前朝官员重新加官进爵,但这无疑更增添了那些蜀地人士的心理重担。李密因为以孝谨的声名著于巴蜀,先被征西将军邓艾征为主簿,他回绝了;后魏国朝廷察举他为孝廉和秀才,紧接着又授予了他尚书省郎中的官职。可以说,历史真正把李密置身于他自己人生的风头浪尖上了,命运之神给了他一个更大的考验难题。

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蜀国的灭亡,相信许多蜀地的臣子会打量这句话的分量。嵇康、孔融、弥衡的故事还相去不远,曾经丞相诸葛亮为了兴复汉室而鞠躬尽瘁,抱憾而逝,其子诸葛瞻也战死疆场,这又使由前蜀入魏的官员们的内心永远无法做到心气平和、安之若素。作为满腹经纶,深谙道义,仕途顺畅的西蜀臣子,李密本应该以死来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应该挺直自己的脊梁对新的政治阴谋给予坚强而有力地驳斥与回击,应该对新朝所给予的高官厚禄义正词严地给予拒绝。这才是中国士大夫传统的精神禀赋。但是奉养祖母的重任让作者无法昂然选择人格的高贵,他只有收藏起自己做人的锋芒。

这是李密的无奈。他再次以祖母病重无人侍养为由,辞绝了魏朝廷的征召。这是实情,但也是借口。此时他的祖母已经96岁了,正是这位坚强的老人给了他生命的全部。祖母的养育与再生之恩,,李密感到自己一生都难以报答。他怎能让在自己生命中分量沉重的祖母在孤独、寂寞、无助中老去!历史的无情变幻,亡国的伤痛,使他再也不法对政治、官禄的打起兴趣;为了祖母,他苟活了下来,又怎能接受新朝授予的官职?再者,曹魏政权内部此时也是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在一片腥风血雨之中,司马氏也开始了篡夺曹魏政权的准备。李密心里明白,官场险恶,此时他以前朝遗臣的身份出任新的官职,亦是凶多吉少,无疑于自蹈死地。,李密只愿意居家尽心侍奉祖母,这同时也是对蜀汉眷顾自己的一份怀念,也是对自己操守的一份坚持,同时也包含了对曹魏政权在变动前夜的一份警惕。

但历史并没有给李密平静生活的机会。265年,司马炎代魏自立,建立晋朝,自称晋武帝,并打出了“以孝治天下”的口号。267年,司马炎又立其次子司马衷为太子,并慕李密孝谨之名,亲自下诏征密为太子洗马,也以此来笼络天下士子人心。司马衷是司马炎的宠后贾南风所生,世人皆知其生性愚痴至极,但由于贾南风在司马炎面前处处夸耀其聪明,并为其百般谋划,终于被立为了太子。现在,李密面对这样一个尴尬两难的处境,一面是皇帝的亲自征召,欲让其去辅佐自己愚顽呆傻的太子;一面是自己已经96岁的祖母,况且已多年卧病,需人奉养。在李密的内心里,当然是希望陪伴祖母以尽其天年的,但这无异于抗旨不遵,表示对新建立的晋朝持否定态度;而出仕去做太子冼马,辅佐一个昏庸的太子,也就意味着从此将卷进了巨大的政治漩涡,亦是吉凶难测。历史给盛名之下的李密设下了一个难题,似乎两边任何一种境况都要把李密引入死地。在李密心里,自己的安危生死已不重要,更重要的是如果自己死了,祖母再也无人供养。

李密决定仍然辞不就诏,以留下来尽心侍奉祖母。但用怎样的方式来打动靠残暴和阴谋登上帝位的晋武帝,这又是一个更大的难题。这无疑是李密在刀刃上的一场舞蹈。相信李密在刚接到诏书的那些日子里,在无数次侍奉祖母平静而安详地睡去之后,他会面对那一纸诏书,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他无数次悄悄地起来,在昏黄的油灯下,思考如何写下一个让皇帝满意的答复。童年的凄苦经历,无法离弃的祖母,对郡县逼催的不满,忠孝之间抉择的痛苦,仕途与名节的艰难表白,都开始一一涌上心头并倾泻于笔端,终于写就了那篇“凄恻千古”的奏章——《陈情表》。

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说:“读诸葛亮《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陈情表》又称《陈情事表》,全文围绕一个“孝”字,以“辞不赴命” “愿乞终养”为主旨,悽恻婉转,字字哀痛,声声落泪,表现了一个孝孙的拳拳之心,读之令人感动不已。文章一开始,先陈述了自己过去的悲惨遭遇和祖母无人奉养的家庭状况,以引起晋武帝的同情;然后写了自己在“郡县逼催” “州司临门”之下的狼狈、尴尬处境,并表示出对这种状况的不满,意在请求晋武帝的理解;接着表明了自己作为前朝遗臣对新政权和当今皇帝的态度,自己不出仕,并非因为考虑名节,而是想先尽孝后尽忠,以此来打消皇帝对自己的猜忌;最后再次请求皇帝应允自己的请求,并指天为誓表示自己对朝廷的耿耿忠心。全文溢情于词,叙事与抒情水乳文融,把自己的一片孝心和内心的苦衷渲染得淋漓尽致。

《陈情表》融注了李密的心血,那是作为孝子所凝聚的泣血的语言。这篇文章作为奏章,被呈送到晋武帝那里。晋武帝对看完这篇奏章,愈发钦佩李密的才华,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一方面他被李密的拳拳孝心打动了,另一方面强征李密,也确于自己“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纲领相悖,于是“乃停诏”,允其不仕,并“嘉其欸诚,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其祖母奉膳。”可以说,《陈情表》的前后故事,是李密和晋武帝共同完成的一出混合了人间真情和政治诡谲的好戏。这其中,外在方面有李密对孝心真情的表露,又有晋武帝对这赤诚孝心的实意褒奖;而在内在方面,也有李密在艰难的语境下对新政权的观望和避畏,还有晋武帝明知其心,而又无可奈何的顺水人情。通过《陈情表》,他们双方也都得到了各自所需要的。李密从此得以安心孝养祖母,而晋武帝因优褒李密而彰显了自己“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纲领,并因此更加笼络了天下的士子人心。

《陈情表》是李密是在自己生命的钢丝上惊心动魄的表演。稍有不慎,他就可能粉身碎骨。但最终李密赢得了自己。他应该长长地出一口气吧,然后静下心来专一侍奉祖母。虽然有祖母卧病在床,但这应该是李密人生中最平静也最为欣慰的一段时光了。李密悉心供养,减轻了疾病带给祖母的痛苦;晨昏侍奉,抚慰了祖母内心的孤独和寂寞。在李密的日夜陪伴下,他的祖母安详地走完了她人生的最后岁月。这位苦辛而又坚强了一生的伟大的祖母,在99岁的时候告别了人世。祖母的死,会使李密格外的伤心和悲痛吧,但他最后的悉心侍奉,祖母的高龄而逝,确也减轻了他内心的痛苦,心灵上的伤痛逐渐归释为平静。祖母虽死,但有祖母的那些岁月已化作李密心中难以割舍的情怀,这祖孙二人,也成为后人仰慕的一道永恒的风景。

李密为祖母服丧期满后,是否践行前言出仕为官,又成了摆在他面前的一个问题。当然,对我们后人来说,历史已不再具备任何的悬念,李密毕竟应征到了洛阳。“忠臣不事贰主”,后人或许对李密的行为多少有一些遗憾,因为他没有能把亡国遗臣的气节坚持到最后。也有后人以此揣测李密是一个胆小懦弱之辈,甚至怀疑李密曾矢志孝养祖母的内心真实,是否为了邀取更大的政治报酬。其实这都是世人肤浅的误解。李密在安心孝养祖母和为祖母守丧的日子里,有足够的时间来梳理自己的过去,并思考自己以后人生的走向。故国的灭亡,祖母的逝去,使他重新打量自己生命的存在,也使他的思想走向了更深的向度。他入晋为官,当然有为情所迫的因素,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他出仕已不再是为了宦达,也不再追求单纯的名节,他所面向的不是高高在上的皇帝,而是真正面向了天下百姓。他出仕为官,并不是主动投进了晋武帝的怀抱,而是与晋朝这个大官场保持了一定的距离,这也是对生命本身和儒家大义的回归。他刚到洛阳时,司空张华和他的一番谈话,可以清晰地表现出这一点。

李密刚至洛阳时,司空张华负责接待。他们寒暄已毕,张华以轻松闲谈的语气问李密道:“君以安乐公为何人?”张华的问话分明包含了一种挑衅性的试探,因为“安乐公”就是在晋洛阳“此间乐,不思蜀”的后主刘禅。李密在西蜀为官多年,当然深知刘禅的暗懦愚顽,但李密此时没有对刘禅大加损贬,也没有借机颂扬晋武帝的文治武功,以献媚其上邀宠取赏,而是从容地答道:“可次齐桓。”张华当然大为惊诧,进一步问道:“何以见之?”李密侃侃而对:“昔齐桓因管仲而遂霸天下,一匡诸侯,又任刁竖而亡其身,尸三月不收,蛆虫遍于上;安乐公因诸葛而固社稷,六伐中原,又以黄皓而淫逸失国。如此观之,安乐公非齐桓乎?”李密的回答有理有据,滴水不漏,在我们佩服思维聪敏、极富辩才之余,我们也深切感受到了李密对政治仕途的价值取向。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李密被召至京城后,并没有受到重用。他先是短期象征性地出任太子冼马一职,随后就被调任河南温县作了县令。但李密并没有因此而沮丧,而是在温县县令任上,兴利除弊,祛旧布新,一心为民。他兴办学校,广开教化,修整河渠,灌溉良田,执法公正,又爱民如子,受到了士民的一致赞誉。他还不畏权贵,敢于为民争利。在李密来温县之前,地方诸王每次进京经过温县,都责求供给,百姓官吏虽不胜其烦,可却毫无办法。等到李密出任温县令,引用汉高祖从沛县经过时“宾礼老幼,桑梓之供,一无烦扰”的先例,对诸位王公过境时的苛求,一律严辞拒绝。自那以后,王公贵戚再也不敢烦扰温县了。只三年时间,温县已是一幅地阜民安、官民相悦的繁荣和洽的景象。于是,群臣表荐,皇帝嘉奖,李密被任命为汉中太守。

李密在汉中太守任上,不结交权贵,敢直言切责,独立于世,一心为民。但因汉中太守一职地位显贵,尽管李密政治才能卓越,但还是被动地卷入了官场争斗之中。他作为前代遗臣,朝中无人,常受到别人的排挤和诬陷,于是他发出了“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的感慨。他的为官的不满和牢骚被政敌侦知,并密报给了皇帝。皇帝大怒,罢其官让其归田。287年,李密走完了自己艰辛又不平静的人生,逝于家中。

可以说,李密生活的那个年代,是一个风云激荡、龙腾虎骧的时代,李密只不过是那个时代里的一位小人物。他幼年孤苦,成长于衰没之家,经历了亡国之变,文辞卓著,辩才惊人,但比起那个时代功业惊天盖世、人生起伏跌宕的英雄豪杰,他的一生显得稍微有些平淡。可也正是他这种苦涩的平淡,更能代表古代那些士子在朝廷易代、家国不能兼顾的曲折心灵历程。他因一篇《陈情表》而名垂后世,他在于家尽孝和为国尽忠之间,在宦达和名节之间,在皇帝和天下苍生之间,进行了一次又一次艰难的抉择,留给后代无尽的回味和思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