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家庭教养

 重新开始吧zn 2017-04-05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个性化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学习与成长发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但是,个性之中又存在着很多共性。究竟哪些共性是好的,哪些是不正确的呢?作为中国家庭的主要养育者,祖父母们应该对家庭教养方式进行必要的学习和思考。

(一):随意型家庭教养

随意型家庭教养易使人变得冷漠!

你是否明白,冷漠是你对亲人歇斯底里的原因?

你知道“情感冷漠症”的危害吗?

采用随意型家庭教育方式的父母对孩子的成长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态度,既缺乏爱的情感和积极反应,又缺少行为方面的要求和控制。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很少,有时会对孩子流露出厌烦、不愿搭理的态度。

不管出于何种原因,这种极端的忽略也可以视为对孩子的一种虐待,这是对孩子情感生活和物质生活的剥夺。这样所培养出来的孩子具有随意的色彩,在个性上很不成熟,自控能力差,感情冷漠,达不到同龄人的正常发展水平,甚至在长大后会表现出较高的犯罪倾向。

一个没有得到爱的人,不会懂得去爱别人,这是“情感冷漠症”形成的原因。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人,容易对亲近的人造成伤害。

晓林是一名高中生,按理说,已是16岁的少年,又受过十多年的学校教育,理应有不少的知识积累,有不少的情感体验,懂得体谅家人,懂得善待他人,知道生活的艰辛,晓得挣钱的艰难。然而,由于他从小在父母的“随意”教育下长大,以至于对一切都表现得无所谓。父母生病,他不闻不问;父母忧愁,他不管不顾;父母吵架,他不拉不劝;父母辛劳,他不体不谅。放学一回家就上网,上学开口就要钱。父母稍稍教育两句,他就粗语顶撞;掏钱慢了一点,就吼声如雷。这让身边最亲近的人常感无奈。

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人的心地其实原本是热情、善良的,有些人之所以变得冷漠,往往是由于受到家人或环境的不良影响,不正确的教育和引导是人们冷漠的根源。冷漠就像人体内的毒芽,它会滋生出恶毒的果子。

冷漠,既伤害了别人,也伤害了自己。因为冷漠,你对亲人朋友付出的爱心和关心越来越少,你会渐渐觉得社会和自己存在很大距离。于是你只好将自己封闭起来,宛如行尸走肉一般。

在现代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被别人尊重和关心的需要,这是人们心理的最基本需求之一。无论你取得多大的成就,如果没有人与你分享,没有人关心你,那你所取得的成就将毫无意义,人生也会失色不少。

因为你的冷漠,你看不到真正的生活和真正的人生,看不到本来的希望和曙光,看不到挚友和知音。你没有发现自己的感情其实非常不丰富,跟随冷漠而来的,必将是你内心深处的孤寂、凄凉和空虚。很多情感冷漠的人,最终选择了自我摧残和自我埋葬。这是人们所不愿看到的结果。

“情感冷漠症”要不得

冷漠对人的毒害之深,常常出乎人的意料。患上“情感冷漠症”的人,表现为对外界刺激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对亲友冷淡,对周围事物失去兴趣,面部表情呆板,内心体验缺乏,严重时对外界的一切都漠不关心。

该如何消除这种“情感冷漠症”呢?实际上,冷漠的背后是爱的缺乏。改变冷漠不是要去干惊天动地的功绩,而只是从身边的小事开始。比如,每天多问候一声父母,多给同事一个微笑,多帮妻子洗一只碗,多看一眼今天明媚的阳光。我们并不会为此失去什么,得到的却是爱与热情所带来的充实和快乐。

出生在美国的沃伦.巴菲特曾经就是个冷漠至极的人,他过度地追求金钱,认为付出爱心远不如去挣1毛钱有用;他从小就极具投资意识,他钟情于股票和数字的程度远远超过了家族中的任何人。后来,当他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他却感到寂寞和空虚,因为他之前对社会和朋友、家人缺少关爱,以至于没有几个人把他的成就看在眼里,别人关心的只是与他之间商业上的利益。

他的内心生出了一股从未有过孤寂与无聊之感,他的头发都掉光了,他全身发肿!在沃伦.巴菲特的晚年,他终于意识到自己的冷漠带来的无尽痛苦,最终他决定把99%的财产奉献给社会,来弥补他冷漠的过去。从此,他变得容光焕发,每天都享受着和身边的人互相关爱的乐趣。

冷漠是人性的一大弱点,也是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因为你并不知道冷漠带来的影响有如此之大。冷漠让人孤独地过活,让你在别人眼中如同僵尸一样。如果你下定决心打算改掉冷漠,希望自己变成一个有爱心的人,那么,你现在必须突破冷漠的笼罩,调整自己的心态。在阅读接下来的几点建议时,请静下心来记忆,这对你是至关重要的。

1.多交流

交流不仅能使人克服冷漠,还能使人攻克一切情感障碍。愿君多用之,此方最见效。

2.接触大自然

孤独、冷漠感袭来时,不妨跨上自行车去郊外转一圈,呼吸一下新鲜空气,让它消除胸中的苦闷和忧郁。

3.欣赏艺术

无论是音乐、文学还是美术,都蕴含着让人不得不服它的魔力。如果你爱上了这些无生命的东西,难道不会对所有活生生的精灵充满爱心?

(二):放任型家庭教养

放任型家庭教养易使人变得冲动!

你遇到过冲动这个“魔鬼”吗?

你会被冲动这个“魔鬼”支配自己的行为吗?

放任型家庭教养易使人变得冲动

一个人的行为若从小不受约束,任其自然发展,结果会怎样?我们知道,植物在适当的空气、阳光和肥料的培育下,顺着大自然的规律、均能长大。但若要其长得挺直,符合标准,就需要从小树开始,不断进行修理,将那些多余无用的树杈彻底剪掉,以保证树干的茁壮成长。其实,孩子的教育与树苗的护理是相同的道理,必须从小予以重视,在每一个成长阶段,仔细地注意观察、了解,适时地进行引导,才能使孩子不为环境中的各种不利因素所影响,健康地成长。那种认为“孩子如小树,树大自然直,孩子长大了自然会好”的观念是完全错误的。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放任型家庭教养的形成原因:

1.家长忙于工作、赚钱,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

2.打着民主、发展个性的旗号,放任不管;

3.抱着“树大自然直”的观念,任孩子自由成长;

4.家庭结构残缺,使孩子成长环境先天不良,缺少关爱,放任纵容;

5.家长对子女无力管教,只能听之任之。

这五种放任孩子的做法,实则是害了孩子。放任型家庭教养使人丧失前进的动力和方向,易形成自由散漫、嚣张蛮横、感情用事的性格,极易滑到邪路上去。

高松(化名)就是在家长的“放任”中长大的。正在上大学的高松一次骑着摩托车带着女友去逛街,不料路途中把一个小车撞了,小车司机立即下车找他理论,没想到他二话不说,三拳两脚把小车司机打成重伤,后经抢救无效而死亡。不可理解的是,这大学生的女友袖手旁观,看着男友活活地把别人打死,而她的职业还是一个教师!

当然杀人是要偿命的,后来高松和她女友没能逃脱法律的制裁。而他的父母也因犯包庇罪被法院起诉,一家人从此陷入了牢狱之灾。

这就是放任型家庭教养的后果。“放任”换来的是痛心和无奈。本来是一点小事,就因为不能控制自己情绪,太情绪化、钻牛角尖而酿造了无法挽回的悲剧。

培根曾说:“冲动,就像地雷,碰到任何东西都一同毁灭。”在生活中人们总是很容易因为一点小事就大发雷霆,从而使自己与身边人的关系变得很糟糕。如果我们不注意培养自己冷静理智、心平气和的性情,培养交往中必需的沉着,一旦碰到“导火线”就暴跳如雷,情绪失控,我们美好的人生就会全都被炸毁,最后只会陷入深深的痛苦中。这也印证了“冲动是魔鬼”这一真理。

冲动的代价是惨重的,且难过、痛苦的还不仅仅是本人,家人、亲戚、朋友都会受到连累。冲动无法解决任何问题,即使有时候看上去你赢了,但你赢得并不漂亮、不潇洒。所以,生活中的每个人都应该抓紧理智这根缰绳,不要让冲动自由驰骋,更不能让它泛滥,否则吃亏受害的还是你和你最亲的人。

不要让自己的“冲动”伤害了亲人

在我们生活的周围,经常出现打架斗殴、酗酒滋事、夫妻反目、违法犯罪的事情,这都是由于自己失控的冲动,做事不假思索,草率鲁莽,只图一时之快,而在家庭生活、朋友当中和单位上下级之间等造成了许多遗憾,造成了许多无法挽回的损失,有的为此遗恨终身。

值得注意的是,人的冲动极易伤害到身边最亲近的人。在一个家庭中,如果一个人经常与身边的亲人发生摩擦,势必影响整个家庭的和谐。每个人都希望有一个和睦相处的环境,更希望得到亲人的尊敬和理解。而如果你性格易冲动,动不动就跟身边的亲人过不去,那么亲人自然会怕你,只好对你敬而远之,长期以往,不仅得不到亲人的尊敬和理解,而且也会失去亲人的爱与关怀,从而使自己感到孤独和寂寞。

这就警示我们,遇事不要冲动和感情用事,一定要冷静,注意用理智的“我”去提醒和克制感情的“我”,不让自己的“冲动”伤害了亲人。

在古时候,有一个人叫艾地巴,他每次和人起争执的时候,就快速地跑回家,绕着自己的房子和土地跑三圈,然后坐在田地边喘气儿。后来,他的房子越来越大,土地也越来越多,但他生气时还是会绕着房子和土地跑三圈。艾地巴老人说:“年轻时,我和人吵架、争论、生气,就绕着房子和土地跑三圈,边跑边想,我的房子这么小,土地这么少,我哪有时间、哪有资格去跟人家生气;后来,房子大了、土地多了,我就想,我的房子这么大,土地这么多,我又何必跟人计较呢?一想到这儿,气就全消了。”

艾地巴老人的亲身经历向人们说明,控制好自己的冲动,在生活和工作中利用好自己的冲动激情,对自己、亲人、朋友、单位和社会,都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

生活中,当你受到某种强烈刺激,情绪激烈冲动,心理严重失衡时,只要自觉地、迅速地、果断地运用各种方法进行适当调节,就能够达到保护自己、克制冲动的目的。

(三):专断型家庭教养

专断型家庭教养易使人变得叛逆!

你是否知道逆反心理进一步膨胀,便会产生歇斯底里症状?

专断型父母把子女看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要求孩子绝对地服从自己,对孩子的要求严格,提出很高的行为标准,稍有不顺,非打即罚。这种做法是非常错误的,个性较温顺的孩子经常会屈服于父母的权威,但同时也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孩子会因此而变得胆小、懦弱和自卑;而一些个性较刚强的孩子则会在心里形成对父母的强烈不满,他们会与父母产生对立情绪,并经常以反抗的形式来回应父母,使逆反心理根植于心。

从结果来看,逆反心理所导致的对亲人的仇恨敌对行为,其实是在惩罚自己——不是拿自己的错误惩罚自己,就是拿亲人的错误惩罚自己;这种结果对亲人也是一种伤害——不是拿自己的错误伤害亲人,就是拿亲人的错误伤害自己。可见,逆反行为对亲人、对自己都是一种伤害。

有一个母亲来到心理咨询室,对医生说她快被儿子小峰气死了:小峰读职业中专高一,前些天由于动手打保安被学校勒令退学。

她和老公在外面做生意,钱够花,就是觉得知识不够,于是他们把希望寄托在了儿子小峰身上。他们从小就对小峰要求严格,从小峰上小学开始,除了吃饭以外,必须待在自己的房间里学习,不准看电视,就连星期天也不例外。从小学读到初二,小峰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父母感到非常高兴,认为自己的教育方法是高明的。然而到了初二下学期,情况有了很大转变:初二下学期,小峰沉迷于上网、逃学、打架、夜不归宿、顶撞老师和家长……逆反行为明显地表现了出来。小峰成绩开始直线下滑,最终没能考上高中,于是家人随便让他读了一个职业中专,没想到小峰又惹出一些祸端:他与几个“哥们”在学校操场抽烟喝酒,保安走过来劝他们不要在操场上抽烟喝酒,他一拳头把保安打倒在地……

有逆反心理的人,通常对身边的人有明显的“反控制”、“对抗”心理,即你要求他这样做,他偏要那样做。而这种情形,最容易引起亲人的恼火。而亲人越是恼火,对他(她)越发训斥,就会使他(她)更加反感,直接影响到与亲人间的正常关系,以至于把逆反心理推向了极端,导致人格和行为的不健康,为心灵蒙上了一层阴影。

逆反心理、行为如果得不到及时妥善的引导,会导致当事人对人对事产生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对抗社会等不良心理与行为,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工作消极、学习被动、生活萎靡等,严重时还可能向犯罪心理和病态心理转化,对自己、他人将危害无穷。

把逆反心理从心中移开

为了不使自己和最亲近的人受到伤害,在情绪冲动时要努力克制自己,把消极的逆反心理从心中移开。

一般情况下,人们在听到和自己观点相对立的意见时,本能的反应就是抵抗。而在这种情绪的带动下,就很难清醒地分析对方的观点,听不进对方的任何话,使自己一意孤行。

这种人给身边人的感觉是,这个人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固执己见,不善于倾听别人的话,自负自大,可能很聪明,很有才能,但会使人对他产生一种惧怕心理。

在家庭生活中,要预防逆反心理并不难做到,只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方式来适应对方当时的心理状态。我们要经常提醒自己,遇事要尽力克制自己,要知道,自己的个性与才能并非是通过与别人对抗来表现的。同时为了提高心理上的适应能力,应多参加一些各种各样的活动,在活动中与性格不同的人交往,发展兴趣,就会使自己的价值得以展现。

在工作或家庭生活中,一个有着广博知识的人,能认识到逆反心理的荒谬之处,并懂得采用一种更科学、更宽容的思维方式。因此,提高文化素质也是减少逆反心理的好办法。被逆反心理所控制的人,其视野会变得狭隘、短视和显得愚蠢。逆反心理无法让人进行常规的思维和判断,让思想仅仅是在“对着干”的轨道上盲目滑行。所以,将自己从偏执的轨道中引导出来,是至关重要的。

另外,亲人之间相处和谐,也能减少或避免逆反心理的产生与发展。 



◎ 责任编辑:义工毕老师 ◎



本平台为义工毕老师搭建

发心弘扬性理疗病法

遵循刘善人老师的教导

故取名曰“刘善人讲病”

◎希望更多的人能通过“刘善人”此名接触到性理疗病法,若凡有缘,无论身病、心病,皆为所化,让您少生病,多健康。平台所有一切内容皆与刘善人老师本人无关,请各位善友勿要误认为老师本人;感恩您加入性理疗病法学习平台,从今天开始与平台同修共进步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