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家级非遗川北王皮影的传承之变

 郑公书馆298 2017-04-05
●王波
  3月30日上午,2016年国家艺术基金“皮影工艺·创作”培养工程项目首期培训班,在川北王皮影艺术团阆中驻地正式开班,来自全国10多个省份的20名学员将在1个月时间里,系统学习川北王皮影的造型设计及雕刻工艺。培训班的开班,彰显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北王皮影在传承思路上的改变与创新。

A 名声在外 引业内大咖前来学习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当天的首堂课,便是学习刻刀打磨。
  经过川北王皮影第七代传承人王彪的亲自示范后,学员们开始对刻刀打磨这项基础工作进行实践操作。一时间,“刷刷刷”磨刀声此起彼伏。
  “学习磨刀,大概得花上两天时间。”来自山东的学员李娟手中紧紧攥着一把约10厘米长的刻刀,有规律地在条形磨刀石上推拉。
  今年30岁的李娟可谓是家学渊源。其祖父李兴时为国家级非遗“济南皮影戏”的传承人,她自己也是济南市级非遗皮影项目的传承人。从小跟着爷爷玩皮影、画样子,李娟15岁时便能一个人操纵20多种道具,独立演出皮影戏《荷花仙女》。随着技艺日渐成熟,李娟还组建了演出团队,经常开展公益性演出。2014年,她被济南市评为十大民俗文化遗产保护年度杰出人物。
  已是皮影表演行家的李娟为何到川北王皮影培训班里当学员?面对记者的疑惑,李娟解释道:“川北王皮影的历史比济南皮影更悠久,传承谱系、脉络更清晰。”李娟介绍说,得知2016年国家艺术基金“皮影工艺·创作”培养工程首期培训班招收学员的消息后,她当即报了名,“济南皮影在雕刻造型方面与川北王皮影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这也是我此次学习的重点。”
  其实,20名学员中,像李娟这样出生皮影名家的学员并非个例。今年35岁的汪海洋有着18年皮影雕刻功底,其祖父汪天稳是中国皮影雕镂方面唯一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也是国家级非遗华县汪氏皮影的传承人。其母不仅是布袋木偶的传承人,也是厦门唯一的皮影传承人。
  “在雕刻造型方面,川北王皮影有着一套成熟的理论体系。而汪氏皮影在理论总结方面存在缺陷。”在汪海洋看来,源于对川北王皮影业界地位的认可,基于同样的学习目的,学员们走到了一起。

B 项目带动 赋予传统艺术新活力
  对皮影艺术的无限热爱,促使学员们聚在一起。而2016年国家艺术基金“皮影工艺·创作”培养工程则为大家搭建了交流学习的平台。
  据悉,该项目由西南民族大学申办,受到国家艺术基金全额资助。这样一个国家级项目为何会青睐川北王皮影?
  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专家、项目负责人刘葵告诉记者,先后考察了巴中皮影、绵竹皮影和川东皮影等多个四川皮影种类的基础上,经过对比,最终决定将川北王皮影的造型设计及雕刻工艺设为课程内容,“川北王皮影剧目结构非常完整,皮影人物造型优美,工艺水平高,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据了解,项目招收学员的消息一经发布,便吸引了300余名皮影爱好者踊跃报名。如何从中筛选出20名学员,作为该项目的指导老师之一,王彪有着自己的考量,“基于皮影艺术传承、创新和推广的目的,参照的标准主要有三个,一是皮影业内人士,二是具备相应理论知识的初学者,三是喜爱皮影艺术的教育者。”
  “读大一时,我到阆中古城写生,慕名看了川北王皮影表演,还亲自体验了一回。”8年前,第一次接触皮影艺术的王浩斐便迷上了皮影戏,回校后加入了该校的皮影协会,致力于皮影艺术的宣传与推广。读研究生时,学动漫专业的王浩斐萌生了新的创意:“我希望把古老的皮影和动漫有机结合,推陈出新。”研究生毕业后,王浩斐创立了工作室,从事皮影的创新研究与教育。
  培训班上,一张熟悉的面孔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他就是川北王皮影第八代传承人王彪的儿子王小兵。尽管早已掌握这些基础性知识,但王小兵打磨刻刀同样是一丝不苟。
  闲暇之余,相邻而坐的王小兵总爱同王浩斐交流。“他的理论知识更丰富,也总有一些新想法,这恰恰是我所缺乏的。”课堂上专门留出的学习交流时间是学员们最珍惜的时光。不同地域之间皮影艺术的差别,皮影在影视、动漫领域的运用……一次次思想碰撞,赋予了传统艺术新的活力。

C 与时俱进 让更多人爱上皮影艺术
  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同面临的课题。
  2007年以前,川北王皮影一直恪守着“传内不传外”的传统。艺术团成立之初,5名表演者全部为家庭成员。按照祖训,演员必须全面掌握雕刻、器乐、表演等全套皮影技艺。“这需要花相当长时间和精力来练习。”王彪告诉记者,为此,艺术团的规模一直上不去。
  为解决这个问题,2011年,王彪打破祖训,从亲属中招收了6名大学生学员。经过几年学习,如今这6名学员已经成为川北王皮影艺术团的核心力量。
  “亲属学员从小耳濡目染,更容易形成共同的兴趣和文化追求。”在阆中市文化馆副馆长、非遗办主任邓晓东看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必然会经历以家庭传承为基础,逐渐向社会拓展的过程。
  因此,加强对亲属学员培养的同时,王彪从未打消从社会中吸收新鲜血液的念头。“我始终坚信,既然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么它就应该是全市人民的、全国人民的。”在阆中市文化部门的帮助下,王彪将目光对准了高等院校。
  经过对接,川北王皮影艺术团与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等省内高校达成了合作协议,共同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研究、收集整理,以及传承保护等工作。“大专院校有着雄厚的人才和资金优势,能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提供专业的技术指导和人力支持。”邓晓东介绍说。
  正是基于同高等院校的合作,方有了2016年国家艺术基金“皮影工艺·创作”培养工程项目阆中培训班的开班。而借着这股东风,王彪对川北王皮影的传承和推广又有了新的想法,“目前,我们只是对省内高校敞开大门,今后将逐步扩展到全国范围内的高校。”
  受益于此,目前任教于河北科技大学影视学院的姜茜老师成了培训班中的一分子。仔细倾听着川北王皮影的传承史,23年前,阆中农民艺术家王文坤应邀在维也纳金色大厅表演皮影受到的赞誉声仿佛在她的耳边回绕。攥紧手中的刻刀,姜茜的目光执着而坚定,“结合日常教学,宣传推广非遗项目,让更多年轻人爱上皮影艺术。”
  从被动接收皮影爱好者上门学艺,到主动敞开大门,同业内顶尖人士交流学习,吸纳有志之士加入到非遗传承的队伍之中,川北王皮影走过的传承路,体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时俱进的特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