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史 | 川北 “王皮影”的第七代传人

 如歌行板11 2020-01-12

“王皮影”的第七代传人

川北

川北自古就不是一片富裕的土地,但是在这片偏远的山区,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创造了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从阆中古城自东向西穿城至嘉陵江边时,在码头上的茶亭间墙上看到一位中国老人与奥地利总统合影,仔细看完说明,恍知这位老人就是王皮影创始人、已故皮影大师王文坤,川北人称“王皮影”。

王文坤曾于1988年代表中国文化部出访奥地利,并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成为迄今为止第一个登上金色大厅的中国民间艺人。奥地利总统亲切接见了王文坤和他的家庭皮影艺术团,还授予其金质奖章一枚,并有10个皮影被该国国家博物馆购买珍藏。德国汉学家、皮影研究专家奈·西蒙博士高度评价以王文坤先生为代表的川北皮影“是中国最好的皮影艺术”。

发生在幕后的皮影戏

巧得很,我在茶亭里正好碰上正在喝茶的川北王皮影第七代传人王彪和王访兄弟俩,此次不能算是采访,说是三人聊天吹牛皮更为恰当。“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

皮影,由操纵者在幕后拿着皮影表演。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的西汉羊皮戏,又称人头戏、影子戏、灯影戏、土影戏,还有的地区叫皮猴戏、纸影戏。根据题材,有历史演义戏、民间传说戏、武侠公案戏、爱情故事戏、神话寓言戏、时装现代戏等,无所不有。折子戏、单本戏和连本戏的剧目繁多,数不胜数。根据地域特色,有川北皮影戏、唐山皮影戏、冀南皮影戏、孝义皮影戏、复州皮影戏、海宁皮影戏、江汉平原皮影戏、陆丰皮影戏、华县皮影戏、环县道情皮影戏、凌源皮影戏等。

川北王皮影是指中国四川北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阆中民间艺术大师王文坤一家祖传八代的雕刻和表演艺术。自清康熙初年(1662年)第一代王家禄始创至今,王皮影已有350多年的历史了。

皮影表演,简单地说就是用灯光将受操纵的人或物的影投射到幕布上,加以说唱配合。皮影的操纵者俗称拦门将,拦门将的各种动作全赖三根棍子和关节线,一个拦门将即一个操纵者,可走一个人物也可同时走两个人物,令人物根据剧情做出点头、摇头、拉、推、摆、抖、俯、仰、射、挺、坐、站、走、踢、翘等各种动作,整冠、理须、撩袍、端水、点火、变脸,极具机杼,惟妙惟肖。

皮影戏还沿袭传统戏曲的习惯,把人物分为生、旦、净、末、丑五个类别。特别之处是,每个皮影人物都由头、上身、下身、两腿、两上臂、两下臂和两手共11件连缀组成,表演者通过控制人物脖子前的一根主杆和在两手端处的两根耍杆来使人物做出各式各样的动作。

由于皮影戏在我国流传地域广,在不同区域的长期演化过程中,其音乐唱腔的风格与韵律都吸收了各自地方戏曲、曲艺、民歌小调、音乐体系的精华,有弦板腔、阿宫腔、碗碗腔、老腔、秦腔、南北道情、安康越调、商路道情、吹腔等十多种,曲牌甚多。演唱时,还常用和声接腔、帮腔和鼻哼余韵的唱法,拖腔婉转悠扬,非常动听。以至于我国不少的地方戏曲剧种都是从皮影戏中派生出来的。

皮影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动影画艺术。作为完整的戏剧,皮影戏比莎士比亚早了1800多年;作为影像演出,比卢米埃尔发明的电影早了2100年。而且,皮影戏所用的幕影演出原理及表演艺术手段,对近代电影的发明和电影美术片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先导作用,因此有人认为皮影戏是现代“电影始祖”。

是我非我,装谁像谁

“是我非我,装谁像谁。”这是老爷子王文坤对皮影戏的理解。川北王皮影师从自然,法古出新。采南北“土”“广”“渭”等皮影之长处,吸众家“雕”“剪”“绘”“塑”等技艺之精要,融川北风情民俗之意趣。川北王皮影讲究阴阳刻法,刻阴留阳,刻阳留阴,阴阳融合,讲究色彩三分,地域民俗风味特浓。

“土皮影”是川北地区土生土长的,曾广泛流传于南部、阆中和仪陇等地;“广皮影”是从陕西渭南一带传入阆中等地的。以王文坤为代表的川北皮影艺人取土皮影和广皮影之长,融入川戏服饰而创造出“王皮影”。这种皮影身高0.5米左右,雕刻精细,人物造型生动流畅。演出的内容大都具有祭神、愉人、消灾和贺喜等性质。

川北皮影戏对表演的技艺有很高的要求,表演者除了要能一人控制三四个影人的动作,还要密切配合场上的配乐,兼顾旁白、唱腔。操耍和演唱都是经师父心传口授然后长期勤学苦练而成。合格的艺人都要有操纵影人、乐器伴奏和道白配唱同时兼顾的本领。

王文坤老前辈一人就能同时操耍七八个影人,似真非真,是幻非幻。武打场面紧锣密鼓,影人枪来剑往、上下翻腾,热闹非常。而文场的音乐与唱腔却又是音韵缭绕优美动听,或激昂或缠绵,有喜有悲,声情并茂动人心弦,将各种不同的人物、角色的思想感情,通过幕布表现得淋漓尽致。

牛皮上的人脸

顾名思义,皮影采用皮革为材料制成。由于皮影戏是民间艺术的缘故,各方面的情况都因地方不同而有所差异,制作材料也根据当地使用兽皮的情况而定。出于坚固性和透明性的考虑,又以牛皮和驴皮为佳。

一个皮影人物的制作过程极为繁琐,要经过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合成等八个基本步骤。最好选用4至6岁的母牛皮,做之前先用干净的凉水浸泡两三天,再经过刮牛毛肉渣等工序把牛皮刮薄泡亮,然后撑在木架之上阴干。还有更复杂的方法称为“软刮”。

工匠的手艺必须熟练,否则刮出来的皮薄厚不均就没法用了。后面的镂刻等工序则要求更高,一个皮影人要刻3000多刀,多的要用30把以上的刀具。刻是要见功底的,人物躯干形象应早在你脑子里成形,一刀一笔都要恰到好处。雏形有了后就要压平整,这样一个平面人物形象就出现了。

但这还不成,下个环节是上釉加色。人物性格需要用彩来体现,上色时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等五种纯色的透明颜料。正是由于这些特殊的材质,使得皮影人物及道具在后背光照耀下投影到幕布上的影子显得瑰丽而晶莹剔透,具有独特的美感。

最后才是设置牵线架杆儿,一个道具就算完成了。但这仍然是死的,要让它在幕布上活灵活现,或翩然起舞、或提枪厮杀,达到惟妙惟肖的表演效果,还得靠艺人的那双手。

“一张牛皮刻出人神山水,半边人脸表尽喜怒哀乐”,这副对联用极简单的语言对皮影艺术做了简要的归纳。皮影的表演者利用皮影表现生活的同时,他们的人生也就悄然表现其中了。

王氏七代传人,出新川北皮影

大家应该都熟知在2006年春节晚会上轰动一时的老太太迪斯科舞蹈《俏夕阳》吧。一上场的开头剪影动舞造型,就是模仿王彪的创世作品而改编的。

王皮影家族的技艺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王文坤的孙子王彪从小就跟着爷爷,看他雕刻,看他表演。在外打工多年,但他还是放不下爷爷的皮影艺术。2001年,王彪从东北打工回来经过北京时,没有买到回川的车票,在北京闲逛了几天。不料,他竟在潘家园古玩市场发现了自家祖传的皮影。于是,他心中又燃起了光大皮影戏的梦想。回到家后,他和弟弟王访决定挑起传承祖业的重担。

2002年年初,在著名收藏家、雕塑家赵树童老师和成都皮影博物馆的帮助和支持下,王彪、王访利用春节期间把自己关在大仓库里足足一个来月,仔细琢磨传统工艺的改良、雕刻绘画的更新,思考如何突破传统剧目,用新的形式趣味亮点来吸引观众。

一天清晨,王彪躺在床上,肚皮上架着正播放迪斯科音乐的收音机。突然,仓库门大开,一缕阳光直射房里,每天上午送早餐的老婆婆一拐一拐地走了进来。逆光下迪斯科节奏中的老婆婆和卡通皮影似乎颇有契合之处,灵感、静听、画面、熟耳——皮影迪斯科!王彪终于等来了新的灵感和创意。随后,兄弟俩凭借古今戏目在成都、北京、杭州等地“耍”起了皮影,受到中外游客的欢迎。

自此,用传统技法来表现现代画面,成为王氏兄弟不断追求的目标。他们受阆中市消防大队委托,经过三个通宵的精心设计,借用消防实战录像片作为母本,编排了真人实物的5分钟消防皮影。戏中用消队官兵的人物真影写照解体、再合成,最终再现了宾馆失火、火锅店天然气爆炸时,消防人员、医护人员和人民群众救火的紧张有序、生动感人的场面。

光“皮影迪斯科”和“消防皮影”这两项就填补了中国传统皮影戏的空白。最近王氏兄弟又利用传统的技法,在材质工艺上取柔韧性好的牛背皮,进行皮筋脱脂,创作出活灵活现的“皮影喘气法”,再次提升和拓展了传统皮影的现代技法。

目前,他们成立了自己的演艺中心,王彪以他爷爷“王文坤”的名字,以及“川北王”皮影的戏种名称注册了两个旅游服务商标,用于皮影表演和皮影制品。同时争取扩大演出市场,力求产业化。其侄子王小兵已熟练掌握了皮影的制作工艺及表演技艺,对皮影选料、雕刻到表演、创作等环节掌握熟悉,成为有350多年历史的王氏皮影的第八世传人。

现在川北王皮影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王氏兄弟也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北王皮影的传承人。在艺术创新上,他们并没有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就,开始琢磨起数字化的皮影动画,希望用更便捷的制作打破传统艺术的小众化,赋予更多现代流行元素。

三尺生绢做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有时明月灯窗下,一笑还从掌中来。就在这十指的挥舞中,王氏传人正在发展着他们的皮影之路,让阆中古城“王皮影”这块重量级文化名牌“符号”更加光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