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何为“知”

 雲中武 2017-04-05

这个是扫描入群的二维码。

如果群内达到人数上限,可以加这个小号的二维码,

再把大家加进来。



练拳要先明白,才去练,要不就是傻练,

叫先“知”而后练,才能提高效率。


知,是认知,具体的讲:

指的是知观点、知体系、知精髓、知境界。


找一个好老师很关键,老师不明不白,

怎能教出透彻的学生呢?


怎样找好的老师,公众号里原来有过介绍,

我的经验就一句话,试试手,然后聊聊天。

一伸手就把人打倒,而且能告诉你

怎么打倒的就是好老师。


跟上一个好的老师,能有多大成就,

就看自己的努力和造化了。



学而知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一般的解释是学习然后温习,是值得高兴的。

但如果想想其中的逻辑,学完东西,然后复习,

有什么值得高兴的,觉得闹心还差不多。


所以,有人就考证说,习的原先是写作“習”,

就是上面是羽毛的“羽”,下面是一个“日”,

王安石在解释这个字时,

说是“小鸟倒飞,日有所进”。


所以,孔子的那句话,意思应该是,

学习了每天都能有进步,是值得高兴的。


我们练拳也是一样,有的老师喜欢直接教动作,

有的则是先讲,然后再一点点的摆动作。

学生读到拳谱,听到师父讲拳理,

都是学习的过程,弄清楚师父到底在说什么,

需要用心琢磨,所以学武的也要学文

(能把别人的语言翻译成自己能够理解的语句)。


“文”指的是文化,学历高的文化不一定高,

文化是自己能够从书中吸收多少成为自己的东西,

拿很多证书,会做很多试题,但从来不入心入脑,

就不是有文化。


和我学拳的一个中医院的院长,

是我们市的政协委员。

开了一家六层楼左右的很大的私人民营医院。

他和学拳的时候就讲说我很有文化,

但是,事实是我的学历并不是太高。

他的原话就是说学历高的不一定有文化,

对事物的,理解力和表达力很高的人才有文化。




师父讲的很明白,我们听的好像是懂了,

但是不是真的能够将师父所讲的道理,

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用自己存储的知识解释清楚,

如果不能就不是真懂,

不是真“知”。


往往学生的理解有所偏差,

需要师父不断地修正,

把正确的理论学到手,

是练好拳的基础。


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在世上流传也有几百年了,

但凡练拳的、研究拳的应该对它都不陌生,

大师们也都各有见解,

但谁敢说自己理解的

就是王宗岳本来的意思,

所以学生学习的时候

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

用原有的知识和逻辑进行验证。


有疑问就拿出来请教、讨论,真正理解了才相信,

以后练起来才会有动力、有定力。


我教学生时都是让引导,把原因,理论讲明白,

具体的让他自己去学习中体会,了解。

那时练出来的才是他自己的东西。


而不是像很老一辈武术家教拳,

就一个字,练。

你就练吧,别管为什么。

其实我师父也是这么教的,就是让我们练。


用哲学上的语言,说的就是,

感情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感性认识是初步的,

每个人是不一样的,

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提炼和升华。

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是认识的第一次升华,

第二次升华就是用理性认识指导实践。

也就是下面我们要说的,“知”从“行”中得。


还记得和姚宇的对话中他说的很有哲理的话。


一些理论还是要尊重老前辈,听听人家说的。

当时你没有把我之前跟你谈过的内容融入拳里边,

缺了一个内容,就是精神层面的影响。

其实有时大部分实体动作是有遗憾的。

要把精神层面的东西放到动作训练里面。

老话说这个技术就是一层窗户纸,一捅就透。

实际上一层窗户纸是你精神上的,

思想上到一个层次以后的状态,

是精神的作用。

在生活中各个领域都有精神层面的影响。


例如一位老师教几个学生做一个动作,

这几个学生的动作是完全不一样。

为什么?

体现出来的不是动作的不同,

而是这几个学生的思想境界不同。

思想境界最终是精神层面的,

老师传递给他们的信息,

通过他们的思想消化之后转化成动作就有所不同。
这个消化之后转化的过程,是一个人的素养。

用我们现在能听得懂的词,是一种综合的素养。

综合素养首先是你的智商,

最起码是你能不能听得懂的问题,

然后把这个听懂的信息再翻译过来,

转化成自己的身体、肌肉、骨骼之间的配合,

这是一个很难的过程。


所以精神层面对武术的练习、传承等都有着直接的影响。


古人把这个叫悟性。



行而知


练拳有时是“百看不如一练”,

它毕竟是一门实践科学,

需要通过自己的体悟来对

已有的认识进行印证,

然后带着体悟更加有效的学悟,

才可能有升华。


有了之前的“学而知”,

心中有了目标,看到了正确的示范,

这时候练拳才会快,才会少走弯路。


特别是内家拳,不管我们形意,

还是八卦、太极等等传统功夫,

都是一个系统、一个体系,

虽然悟性高的人可能一下子

看到了这个东西的本质,

从脑子里、从精神上达到了那种境界,

但还是要一点点练出来。

否则只知有一,不知有二,

只抬脚不买步,是不会出功夫的。


真想从“行”中获得“知”,

一定是要有一个过程的。

同样一个三体式一站,

有人能站2个小时,

有人10秒都站不了,

2个小时的效果不一定有10秒钟的好,

这里面讲究很多。

知道了为什么练这个三体式,

为了抻筋拔骨,为了求“静中之动”,

为了内劲充盈,还是为了变化气质、爽心醒脑、提升智慧?


然后融入具体的动作,在拧巴中找感觉,

在颤抖中找体会,自然会提高练功的速度。


当然,一个人不用功,一辈子练不上档次,

当个业余爱好,也是很快乐的。

但我们不是想求这个东西么,

以现在的条件,不用满世界跑的找老师,

网络已经给我们提供了这么大的便利。

虽然平时工作、学业很忙,

但如果真的入心、入脑,

每天把刷朋友圈、筛选购物车的时间

规划一下,挤出来点时间想一想、练一练,

天长日久肯定会有收获的。


知行合一,方能“真知”


撸起袖子能把动作做到位,

放在别人身上能够产生想要的效果,

然后从理论解释清楚其中的道理,

就是知行合一了。

桩功一站,别人过来推不动、拉不动,

甚至抱也抱不动,摔也摔不了,

说明桩功有了一定的成就了,

功夫开始上身了。


这时候再往下练就要更加小心地求证、刻苦的训练。


《逝去的武林》中有一段说的是形意拳的“入象”之说,

就是脑子出了变化,能够感受到常人感受不到的境界。

我相信一层功夫一层天,

在十楼看到的风景跟在二楼肯定是不一样的,

怎样爬梯迈坎,个人可能有个人的方法,

而知行合一是必须遵循的法则之一。


长按或扫描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