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清明后进入“辰”月,辰中藏干即为乙、癸、戊,癸水为阴水,故这个月份湿气重。养生也要顺从自然,抒发阳气,创造活力。如果身体被水湿之邪侵犯就会阻挡阳气生发,轻者精神疲倦,无力,爱睡觉,食欲不佳;重者发烧,高热,烦躁,夜晚热,早上凉,四肢凉身上热等症状,两者都表现出阳气被湿邪阻闭无法升发到体外。祛湿,化湿,防湿,除湿为预防的关键要素。 中医学认为,“湿邪”是“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之一,在人体正气不足时,就会成为致病因素,并侵犯人体导致疾病。 注意事项: 1、注意室内的通风和抽湿。 2、不要穿没干透的衣服。 3、潮湿往往与“寒”一起来,要注意保暖,不要受凉,也不要吃寒凉的食物,多吃健脾胃、去湿的食物,适当温补,让湿气随大小便外排。 4、不要久居潮湿之地,尽量不要到外面潮湿的地方劳作。 5、湿气大、阴雨天时不要常开窗,但也要适当通风。 6、天气好时要多出外晒太阳,适当运动。 湿的对立面是燥,防湿就需要燥来防,燥指的是辛温芳香之品。例如:衣橱里加入芳香之物可以保持干燥而不生虫。身上佩戴香囊,可以防湿,保持清新之气,一举两得! 另外,清明时节,凡耗损或阻碍阳气的情况均应避免。此节气中不可对肝脏进补。古人所谓“春不食肝,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冬不食肾,四季不食脾,如能不食此五脏,乃顺天理”。 春气旺即肝气旺,春天是人的肝气最旺的时候,如果再吃动物肝脏来补肝,则使得肝气更旺,木盛则克土,肝气太旺则伤脾。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则春季应增甘省酸以补脾,夏季应增辛省苦以补肺,秋季应增酸省辛以补肝,冬季应增辛省咸以补心。 但要用阴阳思维辩证施治,对于病人恰恰相反,春季是治肝病的季节,因为春天肝气最旺,这时候治疗效果最好,肝气虚的人则可以吃动物肝脏来补肝,但这只能由专业人员来完成。 肝属木,木生火,火为心,在此节气中心脏会过于旺盛,所以这一段时间是高血压的易发期,对此要高度重视。其次,旺木伤金,金为肺,所以这一节气对呼吸系统疾病也要予以高度重视。 此外木旺生火邪,火的特点是上炎,如火苗向上,所以人一上火往往首先表现在头面部,像口舌生疮、牙痛、眼睛红肿、脸长痘痘等。这个时节脸上长痘痘,甚至还会口腔溃疡、牙痛,这就是火邪伤身的表现。 总之,清明时节,天地阳气上升,正是人体火气最旺的时候,您如果在饮食起居方面稍不注意,很容易就会“惹火上身”。看来,学学易理与养生是十分重要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