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談寫生與風格

 知菲园 2017-04-05



談寫生與風格?

盧禹舜

大家從西柏坡寫生回來了,畫了不少畫。寫生要解決什麼?改變什麼?今天和大家一起探討

在這次西柏坡寫生中,有些同學存在對自然、對生活的觀察和感受簡單、不夠深刻的問題,造成筆墨簡單,構圖死板,影響了意境的最終營造.我們不應該用學到的東西去套生活, 如果對自然熟視無睹,用學過的技法去套自然,在家裡怎樣畫,到自然中還那樣畫,就達不到寫生的目的,還不如在家裡悉心錘煉.生活中鮮活的資訊能激發我們創作的靈感,把對生活的感受挖掘得深入一些,畫出自己的切身感受,以至於發現自己的個性語言.這表面看來似乎矛盾,既不能用已有的知識套生活(客觀性),又要挖掘自己的個性語言(主觀性),這就需要協調二者的矛盾:客觀的東西要多些,主觀的東西要少些.如果一張寫生的作品看不出來是在自然中畫的,在家裡也能畫出來,那麼這樣的寫生是不成功的.有的作品看上去很空很薄,不但在視覺上畫面空, 而且是內容空,理解空,主要是意境空.換句話說意境的深遠能形成畫面的深厚.視覺上的空可以通過技術訓練都可以解決,但意境空就只有生活的積累和感受的深刻才能解決,到生活中寫生就能彌補這一不足,為創作打好基礎


早在宋代,山水寫生就做得很好,而清代的石濤做得更好,他們的作品都能反映時代風貌.如果說作品能反映時代風貌和個人特色,那麼寫生就是了解生活,挖掘內心的最好的辦法.山水畫最初都是從對自然的認識開始的


繪畫中的技術問題很重要,一般都能解決,但最重要的是思想意識問題.畫畫最終不是技術高低問題,而是頭腦問題.我很長時間在考慮這樣一個問題:對傳統的認識問題.我們對中國畫的傳統都比較清楚 ,從歷史上看,宋代山水畫總體面貌是什麼呢?在我們的腦海裡可能會重現如李成、范寬、郭熙等這樣一些偉大的畫家,這些大家的作品和他們的理論都是非常完整的、雄強的、飽滿的.我們說的那種博大雄渾的東西在他們的作品裡體現得更多一點.到了元以後文人畫興起,這些感受就少一點元人筆墨可能更成熟,僅從筆墨語言本身上來講可能更精美,語言更嚴格更深入,而且文人的氣息也更強.他們中有很多人不一定是畫家,他們作為文人也拿起筆, 這樣的畫家也非常多.我們對這個問題的理解和認識就有一個誤區.現在社會上有很多這樣的畫家,他沒有繪畫基礎,沒有寫生能力,也沒有什麼造型能力,但又想成為著名畫家,他們為自己找一種理論支撐,就是強調文人畫,用這個理論來掩飾自己的不足.其實文人畫家也不完全是逸筆草草.我覺得像同學們這個層次的畫家一定要避開這些傾向.也不能說這種傾向不好,文人的東西應該說是非常好的,他有很高的境界,有文化上的追求.但是我覺得我們當代畫家既要對深厚的民族文化傳統有深刻的理解和認識,同時又要有受到專業美術教育、專業技術訓練的能力,這樣才能成就優秀的畫家.最終能否成為一個優秀的畫家,是綜合性的,很簡單的強調某一點,現在已經不是那樣的時代了.你畫幾筆蘭草, 畫幾筆竹子,你說你這個有多麼高,有多麼空靈!這個東西好不好呢?非常好.這個東西沒有問題,但是我覺得這不是我們這些畫家所做的事情,這從另一個角度反映你沒有能力去畫另外一些作品.我覺得我們當代畫家應該擔負歷史責任和使命.如果畫井岡山,或別的重大歷史題材,那麼靠這些畫家一定靠不住了.但是我們這樣的畫家也不一定都是做這樣的事情,我們應該具備這兩者的能力,既要具備畫重大題材的能力,又要有中國傳統文人的氣質與素質.只有這樣才能成就自己.可以說近一百年來中國美術的教育歷史驗證了這條道路.如果我們對這方面沒有理解的話,就不會達到一個高度


咱們班級整體基礎是不錯的,但是個別作品基礎不夠. 臨摹和寫生是基礎練習的重要方面,這方面我們還要加強.這次寫生,有的作品不像是從生活中來的.有些作品,筆墨也有變化,具體造型也和以前的傳統有區別,但是一看就是老山老水的感覺,沒有現代氣息,沒有作者本人內心的東西.這就要解決技能技巧問題,解決我們對生活的感受和理解問題,解決我們頭腦中擁有的問題。這個觀念問題很空洞,應該落實到自己的作品中去,才能感受得到.我覺得咱們的觀念沒有更新.作品從視覺感受看上去雖然表現著時代的具體風貌,但像老畫,意境也非常舊.大家到國家畫院來,時間這麼短,通過這段時間就能把我們的基礎知識熟練到什麼程度還不一定,但是我覺得通過一年的學習,我們應該在觀念上有所突破和認識,讓畫面有個新的氣象和氣息,要有與時代同步的感受.眾所周知,藝術發展是與時代同步的, 歷朝歷代都這樣.雖然藝術發展有自立的一面,但是都是與時代同步的。從美術史上看,再看當代,就包括我們,從八十年代初到現在,這段時間文化的發展,美術的發展都是與時代同步的。你想超越時代很困難,你要落後於時代你就落伍了,這是肯定的。我們有些作品感覺舊,新不起來,沒有跟時代同步,這是不是我們已有的東西掌握得太多?或是掌握的東西對現在的影響太大?或許是的。我們對傳統深入學習和把握的同時又要考慮到不能束縛我們將來的想像思維,不能制約創作上更廣闊的想像創造。若在這方面把握得好,在觀念上有所突破,就能使我們的創作確確實實有時代的氣息。時代氣息不是一個具體形象。如我的作品,我是畫完畫後再寫首唐詩在上面,實際上境界都是我創造的,這境界跟古人有重複的,他們已經創造過了,但實際上我不是讀某首詩後有感受再去畫畫。你並不覺得舊,肯定是現代人的作品,還是當代畫家對自然的理解和感受。詩實際上跟畫不一定有聯繫或聯特別大,我主要追求詩書畫印的相互結合,就是把傳統中國畫中具有代表性的形式語言發展到一定的程度。筆墨語言、內容形式等各方面和傳統距離不大,但組成完整畫面以後,確確實實就有一種現代氣息在裡面,至少感覺到它是當代人畫的,是這個時代的作品。這是很重要的,如果作品中沒有這種氣息,還是老山老水,感覺不出跟時代有多大聯繫,就有問題。


從咱們這幾張作品來看,筆墨構成的規律性的東西掌握得不夠。例如這張畫,點太多。點線面的結合,是有規律的。比方說,點點子為什麼攆三聚五,點五個點再點三個,這種點法是基本規律,點四個就不好看。從這規律可以擴展開來,如果有幾筆大塊的墨,可能就需要有幾條線;有幾條線時線肯定太露,就需要點皴檫;皴檫後得用清水或淡墨把線衝開,或是有其他的點線面的結合。這些都是一千年來總結的規律性的畫法。傳統的中國畫技法想把哪一筆挑出來和傳統沒有關係,這不可能。這些技法和規律都是經過千百年來無數人探索的結晶。美術史上千百年來的大師,都是最優秀的畫家,經過他們多少年來的創造實踐,然後總結整理形成的這些東西,你想去打破,或想進一步發展,這是很困難的。但是我們能把前人的東西學活,從理論上說通,解構重組,那就非常難得了。你想創造一種新的技法很難,除非有一些高科技的東西,前人連礬水、油或膠都用過。這些技術性東西不是特別可取的。從中國畫的學理上強調的、清楚明白的勾皴檫點染,我們怎麼去利用,形成完整的個人東西,找出規律,這才是重要的。現在這些方面做得不夠,點多了就沒有幹濕濃淡的變化,只有疏密變化,這種疏密變化時間長了就弱化了最有代表性的中國畫語言。可以把這種方法理解成鉛筆畫,它呈現出一種素描現象,筆墨語言上非常精彩的東西在這裡面就體現的少了。有時候可以採取一種辦法來突破自己,有時候個人風格的形成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有時候想形成卻不能形成,但畫的過程中呈現出的東西很好地去把握它,這是一個辦法,有的時候我可以自己有意識的去找風格。


這張畫我覺得運用前人的方法多了一些,想突破很難,這種S型構圖、一開一合、散點透視等,大家都比較熟悉,這些東西在我們意識裡根深蒂固,很容易形成定勢,畫農村小景用這種方法就很難去組構。不妨做些嘗試,如畫方的,或畫手卷,這種開幅有了變化以後,自然而然就和傳統構圖有區別。我們這種層次的學生應該主動尋找個性語言,使你的作品有創造性和創新性。我們可以嘗試帶著某種情感去畫畫,畫出具有一定精神意境得作品來。例如從前我在哈師大有一次帶學生到農村寫生,大家同時畫村口一房子,部分同學聽說這房子鬧鬼,結果這部分同學畫得烏雲密佈,另一部分卻畫得陽光燦爛.每個同學對房子的感受不一樣,畫出來的境界就不一樣。作品是有內在精神的,作畫過程是感情投入的過程。


1983年在哈師大畢業,當時對中國畫和美術創作的討論較多,各種觀念都有,但80年代全國的中國畫創作很雷同,當時有句話:點遍全國。這段時間大家對藝術的感覺和理解雷同,風格上過於類似,流行之風遍佈全國。當時的藝術實踐比較活躍,傳媒便捷,有一種風格馬上就在全國擴展開來。改革開放那時侯盲目性比較大,包括對西方現代藝術的學習,特別對當時我們那個年代的畫家來說只有接受沒有選擇。中國畫的創作風格比較單一,甚至是全國性的。其實在那個時候,我是沒有計劃性的,我的風格的形成,技能技巧的成熟過程都是自然而然的,循序漸進的,可遇不可求的。我那時侯的畫用點還是較多的,但是我還是有意識的將這種整體的風格和面貌與別人區別開來。我們將來的藝術實踐也應該有意區別於別人,決不要跟潮流。民族文化的血脈相傳它是一個精神上的鏈條,它絕不是視覺形象上的。若把中國畫傳統的文脈理解成你所看到的在你頭腦中所形成一種創造,那是絕對錯誤的,它是一種精神血脈的延續,它不是視覺雷同的延續,等有了這種認識後,你絕對要有個人的形象在裡面,這是最關鍵的。沒有個人風格,那麼你的藝術永遠無法在美術史上佔有地位!若去考察歷代大師,他們都是這樣。學習是基礎,創造才是我們的目的!所以我那時就有意避開點,開始染。但不能全染,中國畫的基本因素必須得有勾皴檫點染才會豐富,但我為了區別點的辦法就得染。我就開始試探《靜觀八荒》系列作品,那不全是染出來的,用水很多,半幹不幹趁濕時染,找形找層次找變化,雖然是技術,但實際上也是從這種過程中創造一種境界。從語言技術上,在染的過程中染太多不見筆,就會使畫面不結實,沒有形,畫面裡應具備的因素沒有,還沒有形象,怎麼辦?我就加些具體形象,用形象和形象的區別找出層次來。這樣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筆墨語言基本因素都有,但馬上就煥然一新了。所以,個性是我們藝術實踐基本要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