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刀下发无数 如今座上客渐稀 [ 玉溪网 发布时间:2010-08-03 进入社区 来源: 点击:
4 ] 没顾客时,郭启阳就这样静静地坐在一旁。 在家时,郭启阳经常干家务。 郭启阳的手艺要撑起一家三口的生活 老师傅郭启阳的“顶上功夫”很娴熟 □ 记者 李梅 文/图 集市,街头,马路边;一刀,一椅,一水桶;一推,一刮,一清洗……随意的场所,简陋的工具,娴熟的技巧,十多分钟过去,不久前还乱蓬蓬的头发变得清爽了。接着便是刮须了,先用热毛巾敷软,涂上皂沫后,剃须刀在蹭刀布上反复“喳喳”地擦蹭,当觉锋利后便开始才下刀。那剃须刀在脸部五官中绕来绕去,若即若离游刃自如,宛如春风吹过水面一样,再粗糙的脸皮经剃刀过后,也会细润光滑满面生辉……剃头匠神情专注,剃头人悠闲安然,人与人的交流沟通居然如此简单,一切似乎都与环境和设施无关。 曾几何时,乡村剃头匠在乡村为乡邻们剃头、刮须的情景是司空见惯,然而不知从何时开始,各式的理发店、美发馆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剃头”也不叫“剃头”,而改称“美发”了,“剃头匠”也不叫“剃头匠”,而改称“美发师”,于是乎,昔日那些乡村剃头匠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沉寂在乡村孤野间,只是时而在乡村中才能有幸一见。 红塔区大营街镇郭井7组就有这样一位乡村剃头匠,如今虽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但老师傅依旧舍不得这份已从事了一生的“剃头匠”营生,每天早饭后,他总带着自己的工具到固定的地点,在老房子的一侧,撑起一块布遮挡阳光,摆上一张桌子放工具,放上一把椅子,静静坐在一旁,等待着老顾客上门。他就是郭启扬。 郭启扬说,他从事剃头匠已经有五十多年了,当自己还是十七八岁的年轻小伙时,考虑到自己行走不便,剃头匠也是门吃香的行当,便自己买了把手推剪,每天干完活后便给村里的小学生理发,当时理发也就一毛钱,边剪边学,郭启扬的手艺也越来越好;土改后,郭启扬在租了一间小屋子理发,当时整个郭井就只有他一人干这个行当,虽说理一个发才两毛钱,但一天下来也有四五元的收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时,理发涨到了五毛,但前来理发的人比较多,平均下来一天也有二十来元的收入;十多年前,郭启扬理发的小屋子被拆了,他便搬到了现在这个墙角,继续理发,只是生意越来越差,现在理发他也只收两元,然而一天下来也就十来元的收入,有时甚至一天都没有收入。 曾经,靠着剃头匠这个营生,郭启扬娶妻生子,过上了普通人的生活,然而没有想到的是干了一辈子的剃头匠营生,到老了,这个行当却已不像当初那么吃香,收入越来越少,家里十年前盖的房子至今仍是老样子,家里的老伴和带残疾的小儿子全都靠着自己理发的这点理发的收入生活,一家三口不得不吃低保。 剃头匠的收入越来越少,因为如今的年轻人已不会在自己这样的地方理发了,还好那些乡村的老人们依旧喜欢坐在专门剃头的椅子上,享受那温柔的一刀,无尽的满足中,似乎是对已往生活的回味和对传统理发手艺的信赖。郭启扬说,大儿子虽说会这门手艺,但他觉得收入少,不愿干这行,小儿子手不方便,也不能从事这个行业。 郭启扬的老顾客大多是上了年纪的老人,这些老人说不准何时就“走”了,顾客越来越少,如今已七十一岁高龄的郭启扬不知道自己的剃头匠营生还能干多长时间,也不知道剃头匠这个行当还能存在多长时间。 编辑:刘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