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体阴阳脏腑能量循环

 笑傲人生笑九天 2017-04-06

人体阴阳脏腑气机循环图

1、人体阴阳脏腑能量循环图的由来

人体阴阳脏腑能量循环

《道德经》中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天地万物初生之时,为混沌状态。老子也不知其具体是什么,给起名日“道”。

太极一词,出于《庄子》:“大道,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太,即大;极,指尽头,极点。 物极则变,变则化,所以变化之源是太极。唐颖达《周易正义》:“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易纬·乾凿度》认为“有形生于无形”,提出“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 “易有太极”。气初为太初,形之始为太始,质之始为太素。气形质混然一体而未分离的状态,称之为浑沌。浑沌之物即是古人所说的元气。以元气未分状态为太极。刘歆说:“太极中央元气”;王充引易学家的话说:“元气未分,混沌为一”。郑玄则以“淳合未分之气”解释大极。

太极:是浑沌,是一,是道,是气,是极。名称各异,实质相同。

人体阴阳脏腑能量循环

太极生两仪,一生二。《乾》与《坤》,天与地。

清阳长升聚集为天,浊阴下降聚集为地。

阴阳,天地形成。

《系辞上传》中说:“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乾》《坤》,其《易》之门耶?”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

人体阴阳脏腑能量循环

在人体:阳为火,阴为水。心为火,肾为水。

阴阳二气升降运动。人体水火升降对流。

《中藏经》说:“阴阳者,天地之枢机。”“火来坎户,水到离扃,阴阳相应,方乃和平”。治病必求于本,本者,阴阳也,水火也,人体之水火对流和谐也。

人体阴阳脏腑能量循环

阴阳相互对流运动,形成太极图。阴阳自身内部也在转化运动中。

人体阴阳脏腑能量循环

太极图的中央,两仪相交处,也升降对流。

人体阴阳脏腑能量循环

《道德经》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為和。”

人体阴阳脏腑能量循环

两仪生四象。春夏秋冬。肝心肺肾。脾胃居中央。

精子与卵子结合成受精卵,受精卵一分为二,人体的乾坤即生成,阴阳交融成人形。

人体阴阳脏腑能量循环

心如太阳,肾如地核。天地大气云雨对流,人体气血对流。

人体阴阳脏腑能量循环

肝升肺降大对流,脾升胃降小对流。

《四圣心源》说“一气周流,土枢四象”。说明脾胃在人体中的重要性。

人体阴阳脏腑能量循环

人体阴阳脏腑能量循环

人体阴阳脏腑能量循环

心肺肾肝是人体的大循环,是大圆圈(绿色的);中间脾胃是人体的小循环,是小圆圈(黄色的);大小圆圈互相交融。大圆圈依赖小圆圈进行循环。

我们小时候玩的 “手捻陀螺”,中间的的轴线相当于人体的脾胃,四周是心肺肾肝。陀螺在旋转的时候,要围绕轴线转动,也就是说,陀螺围绕本身的轴线作“自转”。人体也是如此,气在心肺肾肝脏器功能的作用下,在人体内循环,中间要靠脾胃的调和,脾胃的后天之本,轴心的作用才能实现。

所以《四圣心源》中说:“一气周流,土枢四象”。

2、人体阴阳脏腑能量循环图解说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帝曰:何以然?岐伯曰: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地球旋转,地球是倾斜的。地球的自转轴并非垂直于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 ,而是倾斜了 23.5度。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知道,人体阴阳脏腑气机循环图中的线为什么是斜线。

大家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大自然中的左右不平等的现象。过年了,在青岛的亲戚带来了不少的海螃蟹,我用木棍斗它们玩。它们用两只大钳子来夹木棍,我发现两只大钳子大小不等,总是右边的大于左边的。想想我们不也是左手足不如右强吗。天、地、人、物合一也。

人体阴阳脏腑能量循环图中左边是心主血,血液循环系统;右边是肺主气,是经络系统;心肺等五脏六腑共同作用完成了人体的气机循环。

太阳从东边升起,气从人体的左侧上升,太阳从西边落下,人体阴气从右侧下降。肝升肺降。大地中的水能滋养树木,人体中的肾水滋养肝木。大地中的水被太阳照射,蒸发为水蒸气上升为云,遮挡太阳的炎热,不至于让地球太热。人体的肾水随肝气上升,来清凉心火,防止心火过旺。雨从天空中落下,滋养大地万物,流入河流,汇入大海。人体肺的肃降,将气血滋养全身,汇到肾海之中。这是肝升肺降。

太阳照耀大地,温暖大地,土地将热量向下传递,温暖土中的水,植物吸收水分才得以生长,大地得温万物才能生长。太阳如心脏,心火下移,温暖胃土,胃得温才腐熟食物。通过肺、胃气的下降,将热量下降到肾,温暖肾中的寒水。

大地的核心是地核,地核如肾阳,地核中的热量向外传递,温暖大地的地表。肾阳上升温暖人体的脾脏,脾脏得到肾阳的温养,将小肠消化过来的营养物质,转化为精微物质,通过脾的上升至肺。肺将清微物质中清的部分向外宣发,滋养皮肤和毛发,浊的部分向下肃降,滋养五脏六腑,废物则气化为水通过三焦,入膀胱,化为小便。

地球中有空气,空气对流。在忽略地表高低起伏、海陆分布差异的情况下,在气压带之间形成的全球性大气环流,三圈环流。全球性大气环流分布在不同纬度位置,形成了不同性质的大气水平运动地带,叫做风带。风带共有六个,极地东风带,中纬西风带和东北(南)信风带,南北半球相似。人体有十二正经,手经三条经{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经三条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手经三条经和足经三条经共6条经,这和6个风带是巧合吗?不是的,天人相应也。。

人体阴阳脏腑能量循环

地球中有水,有江河湖泊,水流不息。人体中有血,血管脉道,运行不息。地球水蒸气,水汽,水和空气的混合,产生云雨滋润大地万物。人体有气和血运行,营养身体。

阴阳学说是讲气的属性,阴气、阳气。五行学说是讲气的运动方式,相生相克,相乘相悔。

天、地、人合一。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学习中医,我们要独立思考,不要这本说的是这个原理,你就信,那本书说的那个义理,你也信,我们要多读名著,综合分析、思考名家们的不同的相同之处,要有自己的观点。要结合大自然的现象来参悟,中医就是天地人合一,参透天地,也就参透人体。所以中医说,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

要精心细读医学名著,四大名著:内经、伤寒、金匮、本草。一定要学透,关键是理解透。即学时方,又学古方。

学习要持之以恒,学习如养牛,自不觉而牛日益长大也。不要抱怨,抱怨没有用,一切靠自己。

病要靠自己治,医生只是给你指条路,路要靠自己走。

3、心的功能

心的能量以阴为基础,但向阳转化。即:心脏以阴血为基础,以心火为表现形式。这就是所说的体阴而用阳。进一步说,心血虽然属阴,但心脏是属火的。心脏的阴血来源,是由脾胃和小肠消化食物,转化成能量。心如太阳:太阳为阳,为火,在人体对应心。太阳的能量是来自其内部的核聚变反应,太阳表面为阳,其内部为阴。太阳和心脏就好像一个燃烧的火球,火球中央是油,火以油为基础,油以火为表现形式。

主路:心火通过肺的肃降的功能,将心火下降到肾,用来温暖肾水,使肾水不致于过寒。这就是“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支路:心火能够下移到胃,为胃的腐熟提供能量。也就是说,人在吃饭后,许多的血液会流入到胃中来消化食物。

心包:心为人身之君主,不得受邪,所以若外邪侵心,则心包络当先受病,如黄帝的卫队一样,故心包有“代心受邪”之功用。

如《灵枢·邪客》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 实际上心包络受邪所出现的病症与心是一致的。心包受邪所出现的病证,即是心的病证,心和其他脏器一样,皆可受邪气之侵。

人体阴阳脏腑能量循环

《医传真理》中说:“离为火,属阳,气也,而真阴寄焉。中二爻,即地也。地二生火,在人为心,一点真阴,藏于二阳之中,居于正南之位,有人君之象,为十二官之尊,万神之宰,人身之主也。故曰:“心藏神。”

心,从造字来说,人身上其他的脏腑都有“月肉”旁,唯独心没有。心主神明,火属心,火无形,其他四行都有具体的形状,唯独心属火没有。心为君主之官,心神明了,则对下级官员,人体的器官有病时就会及明发现,就会通过疼痛来告诉我们,这说明心主神明,是明君,脑主神明,脑的神经比较灵敏,能够让我们的身体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治疗。如果君主不明,脑不主神明,身体的某些器官有病,它也不知道,也发现不了,人体没有感觉到疼痛,等到身体实在受不了的时候,到医院一查体就到了中晚期。人们就会说:他平常没病,身体棒棒的,怎么一下子就不行了呢?”。这是他的心不主神明,君主昏暗,没有及时发现,用现在的话说,他脑不主神明,神经感觉不灵敏,感觉不到身体器官的病变,给我们没有发出疼痛的信号,治疗不及时造成的。“俗话说“歪歪树不倒”、“残墙不倒”,是因为及时发现,并及时治疗的原因。

心者,为火也,离为火,属阳,气也,火应当全为阳爻才对,为何偏偏两边为阳爻,而中间为阴爻?火者,阳中含阴。

举个例子:太阳的能量是来自其内部的核聚变反应,太阳表面为阳,其内部为阴。太阳和心脏就好像一个燃烧的火球(属阳),火球中央是油(属阴),火以油为基础,油以火为表现形式。蜡烛,燃烧的火焰为阳,蜡烛则不阴,无蜡烛则火焰就不存在。这就是阳中含阴。

阴阳是相互的依存,没有绝对的阴或者阳。阴中含阳,阳中含阴。

4、肾的功能

肾阳为一身之阳,肾阴为一身之阴。肾脏的根基为肾阳,但向阴转换。即:肾脏以肾阳为基础,以肾水为表现形式。进一步说明,肾阳虽然重要,但肾脏是属阴的,肾脏就好像一个被水包绕的地球,地球表面70%是水,是水球,是肾阴。地球中央是地核,是一团火,是一个天然的巨大核电站,是肾阳。夏天天气炎热,在山洞里却凉爽,从地下打出来的井水却是凉爽的。冬天天气严寒,在山洞里却温暖如春,从地下打出来的井水却是热乎乎的。这就是地核的作用。

肾阴:肾水通过肝升的作用,上达于心,制约心火,肾阴的寒能制约心火的亢盛,让我们的身体,不过热或过寒,保持正常的体温。这就是“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肾阳:肾阳能够温暖脾阳。有了肾阳对脾的温煦,心火对胃的补给,人体中焦脾胃的功能,中焦如沤的功能才能得以体现,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才能正常。

肾的字义由来。臤,甲骨文 (臣,官吏) (又,抓持,掌握、管理),表示有管理才能的官吏,是贤臣。肉,甲骨文在“刀” 的刀刃和刀背之间加一短竖指事符号 ,表示要用刀来切割的东西。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两个“人” 的“仌”形,使“肉”的字形明显区别于“月”。 篆文字形的“月”与“肉”十分相似,但有细微不同:“月” 字内部是平行的两横 ,“肉” 字内部是“仌”形的两道折笔;在合体字中的“月字旁”通常表示的是“肉”而不是“月”。所以说肾是贤良之臣,肾火也叫相火,可能就是此意。

肾主水,肾主骨,两者有何联系?水为致柔之物,骨为人体致坚之物。老子说过:“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上善若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上善:最完美;水的品质:避高趋下是一种谦逊,奔流到海是一种追求,刚柔相济是一种能力,海纳百川是一种大度,滴水穿石是一种毅力。水是最柔弱之物,可它是最坚强之物。“小桥流水人家”的水的温柔之性,大海波涛狂浪,山洪爆发的催毁万物的至坚之性。

肾阳和肾阴的关系:

《医传真理》中说:“坎卦解坎为水,属阴,血也,而真阳寓焉。中一爻,即天也。天一生水,在人身为肾,一点真阳,含于二阴之中,居于至阴之地,乃人立命之根,真种子也。诸书称为真阳。真阳二字,各处讲解字眼不同,恐初学看书,一时领悟不到,以致认症不清,今将各处字眼搜出,以便参究。真阳二字,一名相火,一名命门火,一名龙雷火,一名无根火,一名阴火,一名虚火。发而为病,一名元气不纳,一名元阳外越,一名真火沸腾,一名肾气不纳,一名气不归源,一名孤阳上浮,一名虚火上冲,种种名目,皆指坎中之一阳也。一阳本先天乾金所化,故有龙之名。一阳落于二阴之中,化而为水,立水之极(是阳为阴根也),水性下流,此后天坎卦定位,不易之理也。须知此际之龙,乃初生之龙(龙指坎中一阳也),不能飞腾而兴云布雨,惟潜于渊中,以水为家,以水为性,遂安其在下之位”。

乾卦第一爻的爻辞,“初九,潜龙勿用。”《象》日:潜龙勿用,阳在下也。

“潜龙”,把活力和才能适当潜藏起来;“勿用”,不要用。但是,不是说完全不要用,而是说要适当地用,关键的时候用,要以潜为主。

大家看看八卦图中的坎卦,坎卦代表水。坎卦中间为阳爻,两侧为阴爻,坎卦阳爻居中,上下各为阴爻,一阳陷二阴。也说是说阴中含阳,阴中含阳则水为活水,有生机的水,阴中无阳则水为死水。流动的河水中水草茂盛,鱼虾成群,水流百米自清,死水就会变臭,鱼虾不生。坎为水,坎卦中间为阳爻,有阳则水有生机和活力,无阳则成死水一潭。

水(化学式:H2O)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无机物,H2O它表示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组成。坎卦代表水。坎卦中间为阳爻,两侧为阴爻,坎卦阳爻居中,上下各为阴爻,一阳陷二阴。这难道是巧合吗?不是,是天人相应也,人是自然的产物,自然的原理也在人身上也有相应的原理。

肾脏有两枚,一说是肾阴,一说是肾阳。肾阳也称为真阳、一名命门、一名相火,一名命门火,一名龙雷火,一名无根火,一名阴火,一名虚火。发而为病,一名元气不纳,一名元阳外越,一名真火沸腾,一名肾气不纳,一名气不归源,一名孤阳上浮,一名虚火上冲,种种名目,皆指坎中之一阳也。名称各异,实质相同。

《医传真理》中说:“若虚火上冲等症,明系水盛(水即阴也,阴多也)水盛一分,龙亦盛一分(龙即火也),水高一尺,龙亦高一尺,是龙之因水盛而游,非龙之不潜而反其常。(肾阳如水中真龙,此处真龙为肾火也。如《乾》卦中的潜龙一样,潜龙勿用也,龙以潜为要。)。故经云:阴盛者,阳必衰,(如桡桡板,一头在上者,另一头必在下也。),即此可悟用药之必扶阳抑阴也。乃市医一见虚火上冲等症,并不察其所以然之要,开口滋阴降火,自谓得其把握,独不思本原阴盛(阴盛二字,指肾水旺)(阳虚二字,指君火弱,)今不扶其阳,而更滋其阴,实不啻雪地加霜,非医中之庸手乎?”

“这真阳如发而为病,多属虚火上冲。郑氏特别指出这等病人多喜饮热汤,而全不受冷物,明是水盛逼阳于上,用药自当扶阳抑阴。一般医生反以滋阴降火之法治之,实等于雪地加霜,鲜不误人”。

格阳症,戴阳症,病人的回光反照,都是真阳(肾阳、真龙)上跃的表现。

《医传真理》中说:“余考究多年,用药有一点真机,与众不同。无论一切上、中、下部诸病,不问男、妇、老、幼,但见舌青,满口津液,脉息无神,其人安静,唇口淡白,口不渴,即渴而喜热饮,二便自利者,即外现大热、身疼、头痛、目肿、口疮,一切诸症,一概不究,用药专在这先天立极真种子上治之,百发百中。若见舌苔干黄,津液枯搞,口渴饮冷,脉息有神,其人烦躁,即身冷如冰,一概不究,专在这先天立极之元阴上求之,百发百中。后列二图,学者细心参究。自谓考究多年,用药有一点真机,与众不同,可说是郑氏用药独特性的总结。主要有几点。一、只要具备阳虚症状,即外现诸种火形,大热肿痛,亦当用阳药;只要具备阴虚症状,即外现寒形,身冷如冰,亦当用阴药,都是百发百中。二、外邪入内,必先侵及太阳所主之皮肤,故发汗散邪为第一要着。若外邪从阳经入内,则必化热伤阴,轻浅者用人参白虎、小柴胡之类以存阴,深重者用大、小承气之类以救阴。若外邪从阴经入内,阴寒混合必伤阳,轻浅者用大、小建中以扶阳,深重者用四逆、白通之类以回阳。三、寒邪内生,源于正气不足,用心过度者损心阳,宜桂枝汤;饮食不慎者损脾阳,宜建中、理中汤;房劳过度者损肾阳,宜四逆、白通汤。四、阳虚日久,不能化生真阴者,不可妄用苦寒,只宜甘寒及甘温微寒养阴,从阳以引阴、滋阴、化阴,用炙甘草汤、桂枝龙牡汤、甘草黑姜汤类以治之。痨症亦多属此类,不能纯用阴药。只有外邪从阳经入内以致热伤血之阴虚,始可治以苦寒、清凉、升解之剂。五、辛甘化阳,苦甘化阴,乃用药之总则。明白切实,精妙圆通,真是用药金针,深堪宝贵。”

人体中的肾水为肾阴,为阴爻,肾阳为水中之阳爻,水中有了阳,则水不会过寒,水有了活力。如地球是水球,地心有地核,有了地核的温暖,则大海之水则不会过寒,海洋中的生物才会生生不息。

地球上的水是肾阴,地核就是肾阳,埋藏在地下深处的石油、煤炭、可燃冰,这些也是地球储藏的肾阳。地球的肾阳以储藏为主,在重要的时候利用它。我们身体里的肾阳也要储藏为主,在关键的时刻利用它,所以说肾主封藏。过去我们人类是利用树木来烧火做饭,用的煤也是地表上的煤。而现在人类科技发达了,开采地下的石油、煤炭、可燃冰,造成地球的肾阳不足,环境恶化。现在的我们也有夜生活,吸烟,过量酒等不良方式,也损害了我们的肾阳。

说肾阴也好,说是肾阳也好,只是说肾具有的功能,进行的阴阳划分,肾阴代表水,肾阳代表水中的阳气。如心一样,心阴为血液,心阳是其功能,用火来表示。重点说明肾阳的重要性,要保护好肾阳,我们的命门真火。

5、心与肾的关系

心者,火也,阳也。肾者,水也,阴也。

《系辞上传》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系辞上传》中说:“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乾》《坤》,其《易》之门耶?”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

《黄帝内经》说:“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chēn)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中藏经》说:“阴阳者,天地之枢机。”“火来坎户,水到离扃,阴阳相应,方乃和平”。

《医传真理》中说:“张氏《类经·五行统论》谓:“变虽无穷,总不离乎阴阳;阴阳之用,总不离乎水火。所以天地之间,无往而非水火之用”。

《医传真理》中说:“坎中真阳,肇自乾元,一也;离中真阴,肇自坤元,二也。一而二,二而一,彼此互为其根,有夫妇之义。故子时一阳发动,起真水上交于心,午时一阴初生,降心火下交于肾。一升一降,往来不穷,性命于是乎立。

“离为火,属阳、气也,而中一爻来自坤元,真阴寄在其中。坎为水,而其中一爻来自乾元,真阳寄在其中。合二为一,互为消长,故说是地产天成,阴阳互合。在天时每年夏至一阴生,冬至一阳生,每日子时一阳生,午时一阴生,在人身则肾中真阳升发,能使水上交于心,心中真阴能使火下交于肾。气血循环,周流不息,水升火降,阴平阳秘,使人身体健康,心智焕发,与天地自然相适应,都由于这乾坤坎离,即天地水火的互济交融,有不知其然而然之妙用”。

心与肾的关系是阳和阴的关系,就是火与水的关系,是人体火水对流交融的关系。水升火降,一升一降,水火交融,往来无穷。火,属阳、气也,真阴寄在其中。坎为水,属阴,形也,真阳寄在其中。阴中含阳,阳中含阴,合二为一。

所以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阴和阳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水升火降,要依靠肝和肺,肝升肺降,则为一大圆圈,为一气也,中间脾胃为枢纽,小圆圈。如同我们将石头抛入水中,激起一圈圈的涟渏。小时候玩的陀螺,用手转中间的木轴,则陀螺就会旋转起来,木轴就是脾胃的作用。所以《四圣心源》说“一气周流,土枢四象”。

《医传真理》中说:“气、血两字作一卦解凡天地之数,起于一。一属阳,气也。一生二,二属阴,血也。一合二而成,气无形而寓于血之中是也。二合一而成,血有形而藏于气之内是也(经云“气能统血”,即此意也)。气、血两字,作一坎卦解之也可,即作一离卦解之也可,即作坎离二卦解之也亦可。余恒曰:“以脏腑分阴阳,论其末也。以一坎卦解之,推其极也。”又曰:人身一团血肉之躯,阴也,全赖一团真气运于其中而立命,亦可作一坎卦以解之。”

地球有风带,进行空气的循环对流。太阳将大洋中的水,蒸发为水蒸气,空气携带水蒸气在循环对流,将水汽带到大陆等处,从而形成云雨,(这才是“气能统血”“气为血之帅”),在大地上形成河流,滋润万物。如果地球没有风带,空气不循环对流,有的地方太热,有的地方太冷,天空中也没有云雨可下,那将是什么后果。如果大地上没有河流,那会是什么样的结果。

地球有6个风带,人有手经三条经和足经三条经共6条经,风带对应人体的经络。大地有河流,滋养万物,人体有血管,给人体提供营养,河流对应人体的血管。人有肝升肺降,升降的是什么?是气血也,气血通则人通,身体就会有充足的营养,产生的垃圾就会及时运出,身体健康。

自然中气与水无处不在,地下,森林中,土壤里,河水中、岩石中等等。人体中气和血也无处不在,脏腑里、骨骼中,大脑中、细胞中,组织间液里等等。

《医传真理》中说:“君、相二火解按:君火,凡火也;相火,真火也。凡火即心,真火即肾中之阳。凡火居上以统乎阳,阳重而阴轻也,故居上为用(离卦二阳爻是也);真火居下以统乎阴,阴重而阳轻也,故居下为体(坎卦一阳爻是也)。二火虽分,其实一气(离卦二阳爻,坎卦一阳爻,合之而成乾。人活一口气,即此乾元之气也。因乾分一气,落于坤宫,遂变出后天世界,此君、相二火之由来),诚阴阳之主宰也。如上之君火弱,即不能统上身之关窍精血,则清涕、口沫、目泪、漏睛、鼻齿出血,诸症作矣。如下之相火弱,即不能统下身之关窍精血,则遗尿、滑精、女子带下、二便不禁,诸症作矣。顾二火不可分,而二火亦不胜合,所以一往一来,化生中气(二火皆能生土,上者生凡土,即胃,下者生真土,即脾。二火化生中土,先后互相赖焉),遂分二气为三气也(故曰三元,又曰三焦。经云:“无先天而后天不立,无后天而先天亦不生”,此先后三元之实义也)。如中宫不得二火之往来薰蒸,即不能腐熟谷水,则完谷不化,痰湿痞满诸症作矣(上中下三部,可见是一团火也)。

读到这里我想起小时候的事情。秋天到了,地瓜也成熟了,地瓜是我们小时候的主食,跟在父母下地,挖地瓜的时候。我们会在地沟里挖个土坑,用柴火将土烧得发出黄红颜色,这时候我们将地瓜放入坑中,埋上土,用脚踩实。过上两三个小时,我们肚子也饥饿了,就将土堆扒开,这时我们就会吃到香喷喷的地瓜了。这样烤出的地瓜,内香而外皮不焦。有时我们也会在烧火做饭后,将地瓜放入已经熄灭的火堆中,再埋上土灰,过上两三个小时,扒开灰堆就可以吃到内香而外皮不焦的地瓜了。为什么直接用火烤地瓜,地瓜就会外皮焦而内心却不熟?可见这是由于土的原因,土具有保持温度持久的特性,熟物而不焦物。结合《人体阴阳脏腑能量循环图》来看,心火下降到脾胃,相当于我们用火将土烧热,脾胃之火向下温暖肾阴,温暖而持久。(温暖肾阴最好是从温暖脾胃入手,这样效果才好。),相当于热土将地瓜烤熟,大自然多么神奇,人体多么奥妙,从大自然中的现象,来解悟人体的奥妙。天人合一。

《医传真理》中说:“如上下二火俱不足,则在上者,有反下趋之症,如心病移于小肠,肺病移于大肠是也;在下者,有反上腾之病,(即是虚火上炎,真火、真龙、肾阳名称各异,实为肾阳的上跃。)。如虚火牙疼,咳血喘促,面目浮肿,喉痹之类是也。其《素问》有“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壮火食气,少火生气”之说,后世另立许多名目,各有解说,亦互有异同。郑氏谓君火属心,居上统阳,阳重阴轻(心火旺),是凡火,是用;相火指肾中真阳,居下统阴,阴重阳轻(指肾阴旺,肾水旺),是真火,是体。即由于这君相二火上下升降,统一身之阴阳气血,始能维持人体的健康。任何一火不足,或二火俱不足,都能发生疾病,而其中最关紧要的,则是真火与阴气上腾及君火与阳气下趋的辨别。(即心火下阴,肾水上升。辨别出来,就是内经中所说的上工也)。只要见阴气上腾症状,即须早用回阳;只要见阳气下趋症状,即须早用逆挽益气,始可免脱症之祸。一般阳欲脱者,宜用独参汤之类补阴以留之;阴欲脱者,宜用回阳饮之类补阳以挽之。至于阳欲脱者,不必养阴;阴欲脱者,不必补阳,是防阴盛灭阳,阳盛消阴的变局,这是必须细心体会的。

程杏轩《医述》引《寓意草》谓:“人身之阴阳相抱而不脱,是以百年有常。故阳欲上脱,阴下吸之,不能脱也;阴欲下脱,阳上吸之,不能脱也。(此处说明阴阳间的相互依存的关系,爱好钓鱼者最明白,鱼往下拉我则松松线,鱼不往下拉的时候,我则收紧线,最解阴阳之妙也。放过风筝的人也有体会,当手感觉到线紧的时候,就放放线,如果不放线,线就会挣断。当手感觉到线松的时候,就收收线,或者逆风向跑上几步,如果不收线,风筝就会一头栽下来。阴阳相抱之妙,生活中无处不在,细心体会罢)。但治分新久,药贵引用。新病者阴阳相乖,补偏救弊,宜用其偏;久病者阴阳渐入,扶元养正,宜用其平。引用之法,上脱者用七分阳药,三分阴药而夜服,从阴以引其阳;下脱者用七分阴药,三分阳药而昼服,从阳以引其阴。”可供临症参考。各书所论虚火、实火、少火、壮火、阴火、阳火等等,多与这君火、相火的含义不尽相同。程钟龄《医学心悟》本内因、外因以论虚火、实火,而各出四种治法:“实火者,六淫之邪,饮食之伤,自外而入,势犹贼也,贼可驱而不可留;虚火者,七情色欲,劳役耗神,自内而发,势犹子也,子可养而不可害。”

《医传真理》中说:“世多不识伏火之义,即不达古人用药之妙也。余试为之喻焉:如今之人将火煽红,而不覆之以灰,虽焰,不久即灭,覆之以灰,火得伏即可久存。(农村中烧过煤炭炉的人,大人所说的封炉子,最明白封火之道,中医根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阴阳合化,水火交济,会于中宫,则人身之根蒂永固,故曰三才封髓。郑氏曾亲身经历用此方治一切虚火上冲、咳、喘等症,屡获出人意外之效,经仔细揣摩,始悉立方之意重在调和水火,故以至平至常之药,而有至神至妙之用。祖国医学认为肾兼水、火二种功能,郑氏屡以一法宜峻补其水,海中有水,龙即能返于渊,此真阴、真阳互根之妙用也”。

“要知元阴即血也、水也,真火寓于其中,则为太极,则为气、血相依,又为水、火互根,又为心藏神。凡血虚之症,所现纯是一派枯槁、憔悴、燥熯,干粗之火形,何也?血中寓火,火旺自然阴亏,阴虚自然火旺,以此推求,便得阴虚之主脑也。三阴与三阳,病形各殊,三阳不足之症,所现纯是阴色,为其阳不足,而阴有余也;三阴不足之症,所现全是阳色,为其阴不足,而阳有余也,此辨认阴虚、阳虚之切法也。历代以来,著作者数十余家,皆含糊不清,并未将阴、阳底蕴明明指出,一味在后天五行生克上论,铺张满纸,究竟人身立极,一元妙义,二气消长机关,全未说透,宗旨不明,源头不澈,故知斯道之精者寡矣。”

治病必求于本,本就为阴阳也。五行生克制化是阴阳的细分,不要过分求于五行生克制化,只求阴阳,甚者只求一气、一道,从远处着眼,从大处着眼,从一着眼,则为最高境界。

《医法圆通》说:“阴者,水也。阳者,火也。水火互为其根,合而为一,不可分为二也。水从火里生来,故曰天一生水,(先天真气,号曰真火、真气,即真精所化。)阳旺一分,(指真气,)阴即旺一分;(指真阴。)阳衰一分,阴即衰一分。”

《黄帝内经》说:“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故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

《医法圆通》说:“既云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必是在扶助坎中一点真气上说,真气一衰,群阴四起,故曰阴翳;真气一旺,阴邪即灭,故曰益火”。(既云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以消阴翳,是依赖心火的下降,来帮助肾阳,扶助肾阳来以消阴翳。如天地一样,大地温暖要靠太阳照耀,也要靠地核的热量来温暖。)

“ 万古一阴阳耳。阴盛者,扶阳为急,阳盛者,扶阴为先”。

欲阴先阳:阴盛了,想仰制阴,不让阴盛,就要先扶阳为急,阳强盛了,阴就消弱了。欲阳先阴:阳盛了,想仰制阳,不让阳盛,就要先扶阴为先,阴强盛了,阳就消弱了。如同夫妻,一方强盛,另一方就相对软弱。所以老子说:“将欲歙xī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举个例子:我们要升职,就要努力工作,搞好关系,必要的时候要烟酒一下。我们种地,不是留种子,将种子种在地里,来年会有丰收。我们钩鱼,不也是将鱼饵钩在鱼钩上,引鱼儿上钩。等等。这就是:“欲阴先阳:欲阳先阴。”的道理。

《医传真理》中说:“阳藏于二阴之中为喻。一阳即此所说真气、命根、火种,藏于肾中,立水之极,为阴之根。”

古代医家由于时代科学水平所限,有说左肾主水,右肾为命门主火的;有说两肾之间为命门主火的;还有别的命门学说。说虽有异,但都认为水盛则火衰,必须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火盛则水衰,必须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此即阳虚阴虚之所本。郑氏所特别指出而为一般医家所忽略的,是阴气盛而真阳上浮之病,所现症象虽与外感阳症同形,但仔细推究,则必现许多阴象,如舌青、唇青、淡白无神之类可凭。必须根据前面辨认阴虚、阳虚要诀判明,始能处方用药。

《医法圆通》说:“凡天地之道,有阴即有阳,有盈即有虚,有真即有伪,有邪即有正”“论天道,则日月有盈虚。论人身,则秉赋有强弱”。

天地一阴阳,人体一阴阳,阴阳不正,则要扶正,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阴阳上,放在气血循环上,一气上。人体阴阳如桡桡板,一头在上,则另一头必在下。阴盛了,则阳必衰;阳盛了,则阴必衰。人体也是如此,心火盛了,则肾水必衰;肾水盛了,则心火必衰。

老子说:“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所以中医治病就是调节阴阳的关系。心火盛了,心火有余了,就要抑制它,拆损它。心火盛了,则肾水必衰,肾水不足,不足者补之,就要补充肾水、肾阴。人体的心火下降,肾水上升,就是水火对流,保持人体的体温恒定,身体的健康。

人体的阴阳对流,就是水与火的对流,就是心与肾的对流与和谐,心肾和谐则无病也。气血循环,周流不息,水升火降,肝升肺降,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阴阳对流为一圈也,为一气也,一处不通则全身不通。所以俗话说“人活一口气也。”

阴阳是平衡和不平衡两大类,如桡桡板,一边高一边低,则阴阳不平,人就会生病。

人体气血循环,天地云雨循环也。不好理解人体中阴阳对流,就想想大自然中的水升,雨降。我们平时要多观察自然中的现象,明白其中的道理,来结合人体中的疾病来思考,你的思路说会宽广些。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和“壮水之主,以制阳光”。这就构成了:心肾相交,水火既济。人体的阴阳对流和平衡。

6、脾的功能

脾属阴,主湿,但能量右倾斜,意味着虽然脾脏属阴,但升发的是人体的清气、阳气!脾喜燥!脾在中医中没有具体对应的内脏,脾在中医中对应的是脾脏、胰腺和现在的消化功能而言。

脾将小肠吸收的营养物质上输到肺,为肺提供能量和营养。《脾胃论》中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夫脾胃虚弱,必上焦之气不足”。

通过肺的宣发和肃降的功能,将营养物质中清的部分,向上向外滋养头面、皮肤和毛发,将营养物质中浊的部分,向下滋养五脏六腑。

肾阳对脾的温煦作用,心火对胃的补给,人体中焦脾胃的功能,中焦如沤的功能才能得以体现。

胃属阳,主燥,但能量左倾斜,意味着虽然胃属阳,但胃气沉降的浊阴,胃喜湿!脾升胃降,胃阴为肾阴提供补给,心火也会随肺和胃气的下降,来温暖肾水,使肾阴肾水不至于过寒。在上节我说过土烤地瓜的事,就是这个道理。

脾升胃降,胃阴为肾阴提供补给,心火也会随肺和胃气的下降,来温暖肾水,使肾阴肾水不至于过寒。

脾与胃的功能:

《四圣心源》说“一气周流,土枢四象”“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轴,所谓土也”“土者,水火金木之中气,实四象之父母也”

《医传真理》中说:“真龙约言夫真龙者,乾为天是也(乾体属金,浑然一团,无一毫渣滓尘垢。古人以龙喻之,言其有变化莫测之妙)。乾分一气落于坤宫,化而为水,阴阳互根,变出后天坎离二卦,人身赖焉。二气往来,化生中土,万物生焉,二气亦赖焉。如坎宫之龙(坎中一爻,乾体所化),初生之龙也,养于坤土之中,故曰:“见龙在田”,虽无飞腾之志,而有化育之功。是水也,无土而不停蓄,龙也,无土而不潜藏。故土覆水上,水在地中,水中有龙,而水不至寒极,地得龙潜,而地即能冲和,水土合德,世界大成矣。窃思天开于子(子时一阳发动故也),而龙降焉。龙降于子,至巳而龙体浑全,飞腾已极。故五六月雨水多,龙亦出,皆是龙体浑全,极则生一阴。一阴始于午,至亥而龙体化为纯阴已极,极则生一阳。故曰:复一。一也者,真气也,天之体也,气虽在下,实无时而不发于上也。若离中真阴,地体也,虽居于上,实无时而不降于下也。故《易》曰:“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此阴阳升降之要,万古不易之至理也。业医者果能细心研究,即从真龙上领悟阴阳,便得人身一付全龙也。”

在这里是说脾胃与肾的关系,也就是水与土的关系。天气大旱之年,土壤板结,我们给地浇水时,水就因为土壤板结不吸水,水会白白流到地沟里去。所以浇地时要小水慢浇,这样土壤才能吸收水分。土壤慢慢吸收水分,土壤变得湿润,土壤储存水分,供应给树木、小草水分,树木、小草才能生长旺盛。土壤具有储存水分的作用,有水,龙才能生活其中。所以说:“是水也,无土而不停蓄,龙也,无土而不潜藏。”“水来土掩兵来将挡”。乾卦中说:“见龙在田”,初生之龙也,养于坤土之中,虽无飞腾之志,而有化育之功。化育什么?树木、粮食是也,在人体则是将食物转化,为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故土覆水上,水在地中,水中有龙,而水不至寒极,地得龙潜,而地即能冲和”。在人体脾胃居中焦,在肾水之上。地面下有地下河,地下水,我们吃的井水,不也是地下水吗。天人相应也。

《医传真理》中说:“然五行之要在中土:火无土不潜藏,木无土不植立,金无土不化生,水无土不停蓄。故曰:土为万物之母,后天之四象咸赖焉。不独后天之四象赖之,而先天立极之二气,实赖之也。故经云:“无先天而后天不立,无后天而先天亦不生”,后天专重脾胃。故曰中也者,上下之枢机也。”

“火无土不潜藏”我举过封炉子、烤地瓜的故事,就说明了,土对火具有封藏和持久的作用。心火下降到胃,具有帮助消化的作用,吃饱了食困,是因为血液流入到胃中参与消化,造成脑部的血液暂时不足而犯困。“木无土不植立”树林的生长当然要靠土,肝的升发功能和脾胃的中枢功能是相辅相成的。土也要靠木的疏松作用,才能透气透水,肝胆汁有助食物的消化。“金无土不化生”肺具有肃降的功能,肃降的精微物质,是由脾胃消化而来的。“水无土不停蓄”  土壤储存水分,供应给树木、小草水分,树木、小草才能生长旺盛。土壤具有储存水分的作用。故曰中也者,上下之枢机也,才有李东恒的《脾胃论》。

脾主肌肉,人身何处不是肌肉组成?五脏六腑,四肢、脑、骨髓等等。人是恒温动物,人体要保持恒定的体温,要靠心火,也要依靠肾阳,真火,能量的根本是从脾胃消化食物而来。可见脾胃在人体中的重要性。

说一下小肠,从《能量循环图》来看,小肠在胃脾之间具有桥梁的作用,是胃脾连接通道。中医的脾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消化系统,脾升胃降,真正的脾升是小肠起了重要的作用。

7、肝的功能

肝气主升,具有升发之性,如同初生之嫩苗,阳气旺盛,肝主升发疏泄的功能说是阳,但基础是肝阴、肝血,没有大量的肝阴肝血作为基础,肝主升发疏泄的功能失常,肝脏也只能是无本之本,所以说肝体阴而用阳。肾阴通过肝的升发作用,上达于心,制约心火。

人体的水火升降,升是靠谁?肝也。    《西游记》中四海龙王,为何独东海龙王为首?四海为:脑为髓海,膻中为气海,胃为水谷之海,肝为血海(一说是冲脉 ,在这里指肝的储血的作有)。地球有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四海相通。东方属木,木具有升发的作用,对人体的气机有重要的作用,所以东海龙王为首,这是中国文化传统所致。

8、肺的功能

肺主宣发肃降。脾通过肺的宣发的功能,将营养物质中清的部分,向上向外滋养头面、皮肤和毛发。通过肺的肃降功能,将营养物质中浊的部分,向下滋养五脏六腑。肺肃降浊性物质的同时,人体上焦的水气也被肃降,化为水液进入三焦,通过三焦入膀胱而形成小便。

人体的水火升降,降是靠谁?肺也。

9、三焦

《医传真理》中说:“三焦部位〔说〕上焦统心肺之气,至膈膜;中焦统脾胃之气,自膈膜下起而至脐中;下焦统肝肾之气,自脐中起而至足。上焦天也(即上元),中焦地也(即中元),下焦水也(即下元)。天气下降于地,由地而入水;水气上升于地,由地而至于天。故曰:地也者,调和阴阳之枢机也。三焦之气,分而为三,合而为一,乃人身最关要之府,一气不舒,则三气不畅,此气机自然之理。学者即在这三焦气上探取化机,药品性味探取化机,便得调和阴阳之道也。”

三焦自《内经》、《难经》已有不同说法,后世聚讼纷云,莫衷一是。总其要点,则三焦是六腑之一,有中清之腑,中渎之腑、孤腑及外腑诸名,其作用是行水化气。但自《难经》、《千金方》以至明代孙一奎《医旨绪余》,俱谓三焦有名而无形。明代虞搏,张景岳则谓三焦指腔子,是包罗五脏六腑之外的大腔子。清代罗美《内经博义》则谓三焦只指阳明胃之匡廓,唐宗海《医经精义》则谓三焦是人身之油膜,而王清任《医林改错》则根本否定三焦,认为本无其事物。至于以三焦分为三段,则自《内经》、《难经》首出三焦之名,即已显示出来。后世杨玄操、李东垣、王海藏以至清代叶、薛、吴、王诸温病学家,均不仅以三焦分部位,而且用以辨病症。郑氏本华陀《中藏经》“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是曰中清之府,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而加以引伸,以天、地、水分释上、中、下三元之气。谓升则由水而地而天,降则由天而地而水,行水化气,分三合一,故地居中为调和阴阳之枢机,而三焦为人身最关要之腑。就在这三焦之气及药品性味上探取化机,即可得调和阴阳治疗疾病的道理。这样论三焦,亦可自成一说。”

三焦,我本人认同郑氏本华陀《中藏经》所说“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是曰中清之府,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三焦,说其有形,应当是指脏腑间的组织粘膜、组织液。小时过年杀猪时,我们站在一边,发现脏腑之间都有粘膜、油膜相连。三焦,说其无形,粘膜、油膜、组织液它是没有形状的。无形也好,无形也好,重要的是三焦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它的实践治疗效果。

10、五脏间的关系

大循环肝升肺降,小循环脾升胃降。阴中含阳,阳中含阴,这是总体规律。

所以我们在治病用药时,也不可单纯使用阳性的药物,也不可单纯使用阴性的药物,只有阴阳搭配才能,才符合天地之道。

大家从人体阴阳脏腑气机能量循环图来看,也可以叫人体阴阳脏腑气机循环图,阴阳运动的平衡,太极图的运动。人体每个脏腑中都有太极运动,都有阴阳,归根是气血的循环才能让我们的身体健康。人体有大的气血循环,每个脏腑也有小的气血循环。

举个例子:银河系按照一定的规道来运行。太阳系和银河系之间有吸引力,我们叫它阳,也有排斥力,我们叫它阴,只有阴阳平衡我们的太阳系才能围绕银河系旋转。太阳和地球之间有吸引力,我们叫它阳,也有排斥力,我们叫它阴,如果吸引力大于排斥力,那我们的地球会离太阳越来越近,地球会变成火球,地球上的生物也会因为热而灭亡。如果排斥力大于吸引力,那我们的地球会离太阳越来越远,地球会变成冰球,地球上的生物也会因为地球太冷而灭亡。地球和太阳间排斥力和吸引力保持和谐平衡,我们的地球才不会变得太冷或太热,地球上的生物才会生机勃勃。这是阴阳平衡。同理,地球和月球之间也是阴阳运动的平衡。银河系中有无数个太阳系,太阳系中有许多个星球。

人体有大的阴阳气血循环,如同银河系,每个脏腑也有自己的阴阳气血循环,如同太阳系,我们人体的每个细胞也有自己的阴阳气血循环,如同地球和月球。气血的循环才能让我们身体中每个器官和每个细胞获得营养物质,让我们的身体健康。所以治病是通过调节人体的气血的运动,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治病是治的是人,不是病。这样我们就能理解人体的心、肺、脾、肾、脾等在调节气血、水液中的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调节人体气血过程中的某个阶段,某个脏腑有着相比其他脏腑,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要全面地、立体地、辨证地来理解人体阴阳脏腑气机循环图。

《黄帝内经》说:“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里,故能为万物之父母。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藏。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暴气象雷,逆气象阳。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天人相应,以自然规律来类比人体,这才是中医的思想精神。

《医传真理》中说:“尝谓水火相依而行(水即血也,阴也;火即气也,阳也),虽是两物,却是一团,有分之不可分,合之不胜合者也。即以一杯沸水为喻(沸,热气也,即水中无形之真火),气何常离乎水,水何常离乎气?水离乎气,便是纯阴;人离乎气,即是死鬼。二物合而为一,无一脏不行,无一腑不到,附和相依,周流不已。气无形而寓于血之中,气法乎上,故从阳;血有形而藏于气之内,血法乎下,故从阴。此阴、阳、上、下之分所由来也。其实何可分也?二气原是均平。二气均平,自然百病不生,人不能使之和平,故有盛衰之别,水盛则火衰,火旺则水弱,此阴症、阳症所由来也。二气大象若分,其实未分,不过彼重此轻,此重彼轻耳。

《医传真理》中说:“千古以来,惟仲景一人,识透一元至理,二气盈虚消息,故病见三阴经者,即投以辛热,是知其阳不足,而阴有馀也,故着重在回阳;病见三阳经者,即投以清凉,是知其阴不足,而阳有徐也,故着重在存阴。要知先有真火而后有君火,真火为体(体,本也,如灶心中之火种子也),君火为用(用,末也,即护锅底之火,以腐熟水谷者也),真火存则君火亦存,真火灭则君火亦灭。观仲景于三阴阴极之症,专以四逆汤之”。

旨在说明各种阳虚病症,皆由真阳发而为病。郑氏在卷一君相二火解已言君火居上为用,是凡火;相火居下为体,是真火。此真火是二阴中的一阳,为人身立命的根本,必须有真火而后有君火。天地人一体,天上有太阳,地球内部有地核,地核从内部温暖地球,是地球的根本,火山喷发是地核真火,上喷于地面的表现,人体生病时也有真火上喷的表现。由于人身阴阳、水火、气血,相依而行,周流不已,两物原是一团,二气本是一气。二气均平,百病不生,一有偏盛,即发而为病,一处不通则整体不通。故仲景立法,阴病治阳,阳病治阴,只在这元阴元阳上探取盛衰,只在一气上探究,不专在后天五行生克上追求。

《医传真理》中说:“夫气、血两字,彼此互为其根,不可稍有缺陷,阳气暴虚,阴血即无所主,阴血暴虚,阳气即无所托”,“人身虽云五脏六腑,总不外乎气血两字。学者即将气血两字,留心讨究,可无俟他求矣。夫气有馀便是火,火旺者阴必亏,如仲景人参白虎汤、三黄石膏汤,是灭火救阴法也;芍药甘草汤、黄连阿胶汤,是润燥扶阴法也;四苓滑石阿胶汤、六味地黄汤,是利水育阴法也。气不足便是寒,寒盛者阳必衰,如仲景四逆汤、回阳饮,是温经救阳法也;理中汤、甘草干姜汤,是温中扶阳法也;附子细辛汤,真武汤,是温肾助阳法也。后贤改用滋阴降火之法,是套人参白虎润燥救阴诸法。而以之治气有余之症,法则可从;若用之于气不足之人,则失之远矣。”

“凡阳虚之人,阴气自然必盛(阴气二字,指水旺,水即血也。)。外虽现一切火症(此火名虚火,与实火有别。实火本客气入阳经,抑郁所致。虚火即阴气上僭,阴指水,气即水中先天之阳,故曰虚火。水气以下流为顺,上行为逆,实由君火太弱,不能镇纳,以致上僭而为病。虚火与实火外在表现是不同的。地球的火山喷发、地震、特别海底火山喷发,热和海水喷涌了出海面,和人体虚火极为相似。天气炎热、炙烤大地表现的实火,和人体实火相类比一下。),近似实火,俱当以此法辨之,万无一失。

阳虚病:其人必面色唇口青白无神,目瞑倦卧,声低息短,少气懒言,身重畏寒,口吐清水,饮食无味,舌青滑,或黑润青白色,淡黄润滑色,满口津液,不思水饮,即饮亦喜热汤,二便自利,脉浮空,细微无力,自汗肢冷,爪甲青,腹痛囊缩,种种病形,皆是阳虚的真面目,用药即当扶阳抑阴(扶阳二字,包括上中下,如桂枝、参、芪,扶上之阳;姜、蔻、西砂,扶中之阳;天雄、附子、硫黄,扶下之阳)。然又有近似实火处,又当指陈。阳虚症,有面赤如硃而似实火者(元阳外越也,定有以上病情可凭),有脉极大劲如石者(元阳暴脱也,定有以上病情可凭),有身大热者(此条有三:一者元阳外越,身必不痛不渴,无外感可凭;一者产妇血骤虚,阳无所附;一者吐血伤阴,元气无依,吐则气机发外,元气亦因而发外也),有满口齿缝流血者(阳气虚不能统血,血盛故外越也),有气喘促、咳嗽痰涌者(肺为清虚之脏,着不得一毫阴气,今心肺之阳不足,故不能制僭上之阴气也。阴气指肾水肾火,此条言内伤),有大、小便不利者(阳不足以化阴也,定有以上病情可凭)。此处略具一二,再玩阳虚门问答便知。

郑氏在本书序首即说:“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症,亦不难于识症,而难于识阴阳。”

辨认一切阴虚证法。凡阴虚之人,阳气自然必盛(阳气二字,指火旺。火旺则水亏,此阴虚之所由来也)。外虽现一切阴象,近似阳虚症,俱当以此法辨之,万无一失。

阴虚病:其人必面目唇口红色,精神不倦,张目不眠,声音响亮,口臭气粗,身轻恶热,二便不利,口渴饮冷,舌苔干黄或黑黄,全无津液,芒刺满口,烦躁严语,或潮热盗汗,干咳无痰,饮水不休,六脉长大有力,种种病形,皆是阴虚的真面目,用药即当益阴以破阳(益阴二字,包括六阴在内,照上气血盛衰篇,论气有馀便是火一段,存阴、救阴、化阴、育阴诸方俱备,仔细揣摩,便知阴虚之道也)。然亦有近似阳虚者,历指数端。阴虚症,有脉伏不见,或细如丝,而若阳虚极者(热极则脉伏也,定有以上病形可凭),有四肢冷如冰,而若阳绝者(邪热内伏,而阳气不达于四末也,定有以上病情可凭),有忽然吐泻,大汗如阳脱者(此热伏于中,逼出吐泻也,定有以上病形可凭),有欲言不能,而若气夺者(热痰上升蔽壅也,定有以上病情可凭)。此处不过具其一二,余于阴虚证作有问答数十条,反复推明,细玩便知。按阴虚症皆缘火旺(火即气),火盛则伤血,此千古不易之理。后贤专以火立论,而阴虚症之真面目尽掩矣。仲景存阴、化阴、育阴、救阴之法俱废,无人识矣,今特证之。

郑氏对于仲景特别推崇,故谓“学者欲入精微,即在伤寒六经提纲病情方法上探求,不必他书上追索。”并著有六经定法贯解附解。晚年还著有《伤寒恒论》一书,细加阐释,被称为有名的伤寒学家

人若心体泰然,喜怒不能役其神,忧思不能夺其柄,心阳不亏,何内伤之有乎?凡属内伤者,皆心气先夺,神无所主,不能镇定百官,诸症于是蜂起矣

《中藏经》说:“阳奔于上则燔脾肺,生其疽也。阴走于下则冰肾肝,生其厥也。”“上盛则发热,下茂盛则发寒”

“阳燔则治以水,阴厥则助火,乃阴阳相济之道耳。”

《中藏经》说:“阴之盛也,阳必不足;阳之盛也,阴必不盈。故前经云:阳不足,则助之以火精,阴不足,则济之以水母者是也。”“水火之法,真阴阳也,治救之道,当详明矣!”

人体的能量是恒定的,阴阳是平衡的,如跷跷板,一头在上,另一头必在下,在上者压之,在下者扶之。

十一、杂谈类

《道德经》:“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黄帝内经》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人有二十四根肋骨,二十四经脉,二十四节气。

台风,狂风暴雨,而台风中心,风眼却风平浪静。

注:内容参考《医间道》一书整理。

净 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