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析儒家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

 3gzylon 2017-04-06

浅析儒家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

好消息:杂志之家论文发表、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欢迎在线咨询>>

发布日期: 2014-05-12 发布: www.  

  【摘 要】儒家思想强调:以人为本位之人本主义哲学思想,注重人性,崇尚理性,坚持仁义良知之说,引天理人性,推及“亲亲尊尊”、“仁民爱物”之义,确信“人皆可以为尧舜”,影响后世至为深远。孔子重视“仁”,他认为仁是人的类属本性,普属于一切人,这一认识有着深厚的哲学意义和理论根基。儒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一整套思想体系。儒家的以人文主义为基础的思想是人的道德原则的最高依据,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最高依据,也是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最终依据。人文主义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中国论文网 http://www./1/view-5119919.htm
  【关键词】儒家思想;人文主义;理论基础
  “仁者爱人”,是经典儒学的逻辑起点和理论支点。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说,经典儒家哲学就是以“仁”为本的哲学,也就是以“人”为本的哲学。“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孟子?尽心下》)“仁者人也”,儒家之道,纯粹是人之道。儒道就是人道,儒学就是人学:“道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所以道也,君子之所道也。”(《荀子?儒效》)
  一、重视人的作用
  孔子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重视人的作用,把人与人生看做他的仁学的根本问题。他怀疑上帝鬼神的存在,认为他们并不能主宰人的生存和祸福。他坚信人世间的事情都是人做的,人完全可以决定自己的命运,而不需要依赖这些鬼神虚幻的东西。孔子的这种观点突出的人的主动意识和自我觉醒,表现了鲜明的人本主义倾向。
  二、对人本性的深刻认识
  孔子认为人具有生物本性。所谓“仁者人也”,是说人是人,不是神,神依靠祭肉的香味生活,人必须实实在在地吃饭穿衣才能维持生命,繁衍后代。凡是人类,无论贵贱,莫不如此。为此,他提出了“庶”与“富”的两项主张。庶就是要使民众不仅能生存下去,而且能繁衍生息。富就是使民众的生活不限于维持生命的水平,也不限于延续后代的水平,还要生活得丰衣足食,也就是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孔子还认为人是社会中的人。人不是一般的动物,他必须要在社会这个大的环境里生存生活。社会这个大环境是由各种关系网所构成的。任何个人都是这个网络中的一个点,他们收到这个社会中各种规范的制约。礼就是对各个阶层的人的地位、义务、道德以及生活方式的具体规定,这些规定,就是各等级的人的社会本性的集中体现和基本范畴。在孔子看来,社会上的等级差别,是天经地义的,是人性的自然表现,是人性与兽性根本不同的地方。与此相应,他在政治上提出了复礼、正名等主张,既反对上对下的过分压迫与剥削,更反对下对上的僭越与叛逆。
  除此之外,孔子认为生活在社会中的人还具有道德本性。“仁者人也”,是说人的最高本性,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人具有道德本性。没有道德上的自觉,人就不能称其为人。这就是孟子所说的:“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稀,庶民去之,君子存之。”(《离娄下》)人不仅要有物质生活,而且要有精神的生活,这样才能超越于动物,成为一个真正意义的人。
  三、寻找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
  孔子认为,“仁”是高尚人性的目标,那么,体现“仁”的正人君子,就是理想人格的代表。从理想人格的角度来看,人生的意义,并不在于物质享受,而在于“仁”的道德实践,在于像君子那样过着高尚的精神生活,即使“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论语.雍也》)。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人生。
  四、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想境界的认识
  孔子认为,充分体现了“仁”的精神的“大同世界”,是人类最理想的社会境界。这种世界,曾经存在于远古的往昔,是人类历史的源头,也将是人类和谐康乐的未来,是历史前进的前景。孔子指出,社会的失衡与失序,归根结底是由于道德的失落与失控引起的,唯有进行道德的复归,进行“仁”的复归,人类才能走出困境,走向普遍的繁荣。从表面上看,这种认识似乎有着复古的色彩,实际上包孕着历史螺旋式向上的前进运动。
  在儒学得到不断发展和进步的整个历史进程中,儒家人本思想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新儒学、实学、显学、国学这些都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但最为重要的是要保持儒家文化中人本主义的基本内容和精神,虚心接受质朴的儒家人本思想是我们探索其现实价值、发挥其内在功能的前提。
  儒家以人本主义为基础的思想在当代社会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以人为本”的儒家人本思想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构发挥着重大的积极作用。儒家伦理重视社会的安定和谐,追求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成就君子人格,其“天人合一”、“仁民爱物”思想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社会、人与人的共生、共处、共荣的精神,反映了人们对人类社会理想境界的追求,是人类发展的需要。经典儒学当中的人本思想这些精华的部分与“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目的有着内在的一致性,能够引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统一性,正确处理个人、集体与国家以及自然界的关系,把个人能力的提升、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把人的发展与自然和谐统一起来,从而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美好理想。
  【参考文献】
  [1]徐公喜.中国传统文化理想社会观[M].济南:齐鲁书社,2007.
  [2]张立文.圣境――儒学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张崇飞.论儒家人本思想的现代化及其当代价值[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4]顾士敏.中国儒学导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3.
  [5]方克立.现代新儒学与中国现代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6]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