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道陵:《道德经》老子传道二

 正一学堂 2017-04-07

      在上一节讲述了老子在第一章讲的内容,是告诉我们他的学习方法和他对大自然的认知,但未提及他要说的“道”,我们这一节要讲老子为什么提出天地万物归属于“道”,还有“道”的形态,及老子传“道”传的是什么“道”?

       首先我们要了解老子讲的是什么“道”?答案在二十五章“有物昆成,先天地生。萧呵!谬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知至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在这之前老子通过观察“有”与“无”的结合,有深度思考了天地万物初始时这种现象,将这种现象比喻成一种混然一体的物体,这种物体生于天地之前。他没有声音也没有形态,独立存在永恒不变,可以把它看做天地的母亲。这是老子对这个混然物体的形容,老子不知道他的名字,因为在当时的年代没有词语来称呼它。(在老子命名之前有没有人发现它,我们不得而知,我个人认为,有人发现了它)然后老子给它起了个小名叫做“道”。老子为什么叫它“道”呢?首先我们回顾第一章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中得“道”指道路,道路的“道”(从开端前行到始终的行程)与此“道”(老子起名的“道”)相似,所以老子把这个混然的物体叫做“道”。是什么地方相似呢?因为下一句“道”运行状态,“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这句话可以理解,从无形说起的开端运行到遥不可及的未来,就这样周而复始的运行着。这种运行的方式与道路相似,所以老子称之为“道”,由于它的广大遥远老子又起了一个大名叫做“大”。

      老子又描述了“道”形态和作用,在第四章写到“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意思是说混然一体的“道”之大无边无际,它的作用又是无穷无尽。又在二十一章写到“道”的形态,“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意思是说“道”这个东西,没有清楚的固定实体。它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形象。它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实物。它是那样的深远暗昧啊,其中却有精质;这精质是最真实的,这精质是可以信验的。从当今上溯到古代,它的名字永远不能废除,依据它,才能观察万物的初始。我怎么才能知道万事万物开始的情况呢?是从“道”认识的。这一段讲解了“道”的形态。

      如果大家想去感知“道”的存在,大家可以去想一个问题就能似知非知的感觉到“道”了,什么问题呢?是谁推动者春夏秋冬的变化?是谁推动者万物的生长?有是谁推动者时间再前行?答案应该在你们心中了。讲到这应该大家也了解了天地为何归属于“道”,因为由道而生,此乃天地之道也。

    我们在讲下一个问题,老子如何传“道”?传给我们的“道”是什么“道”?我们先回答第一个问题,从历史的记载中老子路过函谷关,关令尹喜强求他著书,然后老子写下了《老子》这本书,也就是现在流传的《道德经》,“道”就是如此传下来的,老子为什么用这种方式传达他的“道”? 站在老子的角度思考,老子认为这个“道”很容易学,就在我们身边,并不复杂,只要按照我(老子)的方法学习,每个人都会理解。所以写完之后就走了。老子的这种教人的态度和如今流传的一句古话“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就是说把这件事告诉你或者师傅把你领进了门,你去不去做或者去不去学就是你个人的事了。还有一种解释就是,老子把自己的为人之道和对大自然的认知,写下来让大家参考,不是为了传道。无论是那种解释,我们不得而知了。我们只知道他的“道”传下来了。

     接下来我们要了解的是老子传给我们的“道”是什么“道”?是他(老子)观察的哪个混然一体的“道”?还是他(老子)的为人之道的“道”?或者是他的人生之道?(这里包括《道德经》中的天文、地理、政治、军事、的知识),在我看来这些都不是,因为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道”,学习、实施、修行外人的“道”,都属于“外道”,无法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老子也清楚世人学习他的“道”,不符合天地之道,在《道德经》中老子写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归自然”人应该效法于天地之道,来完善自己的人生之道,回归自然。老子就是因为效法了天地之道,他的智慧和学识才能如此的渊博,讲到这大家都明白了,老子传的“道”就是给我们指“道”(给我们的人生指明方向)就是让我们效法于天地之道的“道”。学习的方法已经在第一章讲过了,这里不再说了。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讲的所有内容只是老子在悟道(效法于天地之道)过程中得出的结论,所以我们在学习老子《道德经》中,不要过于的痴迷执着经书中的内容。我们主要学习的是老子的学习方法。

现代作者:张道陵

(转载此文请注明来源及作者:张道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