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懿学院|唐代篆书

 海涛668 2017-04-07

本文出自《书法技法》

石静/编

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懿学院|唐代篆书

《伊阙佛龛碑》拓片局部

唐代的书法是以楷书、行书和草书为主要成就,隶书走的是下坡路,篆书几乎成为绝响。

初唐的书坛还没有出现篆书作品的力作,即使龙门石窟的《伊阙佛龛碑》篆额大名鼎鼎,还有造像纪、墓志盖、摩崖等刻石文字的篆书书法,但其水平都远在秦篆之下。稍迟一点,有未署姓名的篆书碑刻,如唐高宗咸亨年间的《碧落碑》,永淳年间的《司马山弥勒石像碑》等,但水平都不高。

盛唐的前、中期,篆书艺术也不见起色。一改唐代篆书不景气的局面,应归功于李阳冰。李阳冰,字少温,祖籍赵郡(今河北赵县),约生于唐玄宗开元九年或十年(公元721或722年),卒于贞元初年(公元785或787年),京兆人(今西安)。历任国子监丞、集贤院学士、将作少监、秘书少监,世称“李少监”。李阳冰以词学登科,上元二年(公元761年)移官当涂,该年大诗人李白自金陵来。李白临终呈稿,请求编次、作序。此后,李阳冰退居缙云,精心研习篆籀达10年之久。

懿学院|唐代篆书

李阳冰 篆书《千字文》

殷荪认为:“有唐三百年,岂无足世之篆法大家?岂无于后世有影响而名显中国书史,杰然以出之篆法艺术大师?综观唐人诗文所记,其间有使人想望风采、洒然不谬之篆书书法大家在焉。望风采,赵郡李阳冰也。”魏晋以来,虽然篆书也一直为许多碑额所用,但原本秦小篆的书体的结构和用笔,不是被扭曲变形,就是被异化,水平蜕化。此风在南北朝更是愈演愈烈,“书写”小篆随心所欲,将小篆任意变形,而成为令人笑话的“变篆”。扭转这种局面,复兴秦小篆,李阳冰有着巨大功劳。

南唐旧臣、北宋初文字学家徐铉校定许慎《说文解字》后上书皇帝,奏文云:“唐大历中,李阳冰篆迹殊绝,独冠古今。自云:‘斯翁之后,直至小生。‘此言不妄矣。”徐铉在《宣和书谱》中更高度评价李阳冰:“自(李)斯而降,至汉得一许慎,魏得一韦诞……自汉魏以及唐室,千载间寥寥相望,而终唐室三百年间,又得一李阳冰。篆迹殊绝,自谓苍颉后身。观其字,真不愧古作者。”又云:“有唐三百年以篆称者,唯李阳冰独步。”此后书家对李阳冰评价甚高。

懿学院|唐代篆书

李阳冰篆书《城隍庙碑》

李阳冰的篆书艺术使秦小篆系的篆书书法在唐代获得复兴,在篆书史上有着深远的意义。他的篆书代表作都是碑刻,其中有《城隍庙碑》《谦卦》《栖先茔记》和《三坟记》等。

《城隍庙碑》为李阳冰篆书中最早的碑刻书法,镌刻于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碑石立于浙江缙云,其文字内容是叙李阳冰住缙云县时,久旱无雨,祈求当地城隍降雨以消除旱情。该碑用笔篆法几乎完全是秦《峄山》的程式,结体严整,字形为纵势,笔势阔大,基本为秦小篆风范,是李阳冰早期篆书最为工整的作品之一。欧阳修认为此碑的书法得秦人篆法的神髓。

《谦卦》又名《李阳冰书(易·谦卦)》。此碑石共有四,虽然为重刻(明张大用重刻),但也能从中领会李阳冰篆法的用笔的高明之处。该碑为铁线篆,其点画仍与秦小篆暗合,不过在结体、章法上都未离开秦小篆的范围。

懿学院|唐代篆书

《栖先茔记》镌刻于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为李阳冰早期偏后的作品之一。原石已佚,今存西安碑林的为重刻。该碑用笔遒劲,结体丰茂厚实,笔势开张,是李阳冰在全面继承秦篆基础上的创新之作。

懿学院|唐代篆书

李阳冰《三坟记碑》(局部)

《三坟记》又名《李氏三坟纪》。镌刻于大历三年(公元767年)。原碑早佚,今存西安碑林中者为宋人重刻。此碑用笔为秦小篆法,结体如《城隍庙碑》,取纵势,布局茂密。孙退谷《庚子消夏记》云:“篆书自秦汉而后,推李阳冰为第一手。今观《三坟记》,运笔命格,矩法森森,诚不易及。”

懿学院|唐代篆书

李阳冰曾有自负语:“斯翁之后,直至小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李阳冰因为深得李斯书法三昧而自豪,甚至自视甚高。确实在高度繁荣的唐代的书法艺术中,像李阳冰这样的篆书高手如凤毛麟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