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篆的审美特征与创新发展

 秋雨书轩 2018-03-21

小篆的概念自然是相对于大篆而言的,它最早出现于许慎《说文解字序》中。其云:“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大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也。”“小”的含义,大约为相对于大篆繁多混杂而趋于简约标准化的意思,它的官方确认性质也奠定了其正统书体的地位。以这种正统的标准化书体,可以解读早期文字的形成发展历程,也成为后世其他书体发展演变的源头依据。但从汉字书休发展演变历程讲,它像大秦帝国一样,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经过必要的探索准备后的必然大集成,是依据其自身发展规律的必然之结晶和结果。

把各种书体分为象征型(准艺术)、古典型(理性完美)和浪漫型(感性自由)艺术。小篆、汉碑、唐楷自然属于完美古典型。在唐后书法史进人追求自由多变的浪漫型历史发展阶段,特别是在更注重自由性灵抒发的当代,以小篆、汉碑、唐楷为代表的古典型正书均遭到式微的瑰境遇。在此分析小篆在其成熟后的书法发展中曾经出现的艺术化传承、生发、演变,甚至出现清代又一历史高潮的现象,将对当代书法包括正书在内的各类书休艺术形式如何传承经典和发展创新,具有很重要的启发意义。

小篆在秦代实际具有铭刻的圆转和诏版的方折两种体式,这两种体式的并存和交织构成了后世篆书发展变化的基因。篆书的圆转结体和长引笔画形成了其结体变化的极大可塑性,这体现于汉碑版和汉印及缪篆的发展演变中。方折笔画不仅促成了篆隶之变,也创造出像《天发神谶碑》《祀三公山碑》那样的奇异篆书。齐白石即受此种篆书启发,创造出了独具风貌的自家篆书风格。

人们对唐代篆书的述及多重视李阳冰。其实李阳冰的篆书只是简单对李斯等粗线篆书的继承。仔细浏览一下唐代碑刻图片就会发现,唐代篆书具有艺术表现力的当属李阳冰之前的李邕和以篆隶书见长的史惟则、蔡有邻等。他们的篆书碑额笔画中侧锋并用,结体婀娜多姿,笔法形态丰富多样,极具表现力和观赏性。李阳冰浪得唐篆虚名,或许只是其专事篆书,又善自我标榜“斯翁之后,直至小生”的结果。以其为唐代篆书的代表则是一种误会。

宋代金石学兴起,但“宋四家”中似乎只有米芾有过篆书创作实践。从其不多的传世篆书遗迹看,其是大小篆兼容,并糅入行草笔法进行书写的。虽古意不够,但颇有意味,当代有志者或许可以借鉴探索出一种新颖的篆书创作风貌来。

小篆的真正复兴无疑是在碑学兴起的清代。清代碑学的第一个阶段是伴随着朴学的兴起,以秦汉篆隶为复兴对象的。但在康乾碑学初兴之际,书家们写篆只是对小篆的简单模仿,甚至表现为为了获得玉箸篆之效果,不惜将毛笔的锋颖剪去,以秃笔写篆,结果只能是生硬僵化,不入门道。至邓石如出,阮元、包世臣大力倡导北碑后,清代篆书以小篆为主要体式,积极吸收隶书和北碑笔法,产生了邓石如、徐三庚、昊熙载、吴大澂、赵之谦等诸多篆书大家,而且书作精彩纷呈,成为一个时代书法成就的标态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