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闻名于世的无锡北塘大街(之一)

 阿丁480 2017-04-07

 

老无锡们都知道,旧时无锡有三条有名的大街:从南往北是南长街、中山路和北塘大街。而在周边地区最有名的当是北塘大街。

   一、北塘大街的历史

    1、 北塘大街是一条依运河而建的街道,东起莲蓉桥,西至老三里桥,全长1.5公里。依运河的走向,北塘大街在运河的东(北)岸,又称里街;北塘沿河又称外(碍)街。老无锡人习惯将北塘大街叫“北门塘上”,甚至就叫“塘上”,连“北门”两字亦省掉了。

     北塘大街所以有名是因为,北塘大街原先有接官亭弄、大成巷、秦栈弄、小泗房弄、祝栈弄、江阴巷等如网般的巷弄。依着运河,这一段,曾经是近代无锡最繁华的商埠,商贾云集,货流四通,犹以米市、钱庄、布码头、山货行著称。可说是旧时无锡的粮食、商业和金融中心。

  昔时北塘大街上的店铺商号数不胜数,附近里弄的房子,便成为堆放货物的行栈,而里弄的名字,亦多与此有关。

·秦栈弄:因弄内原来有一空地,为秦氏米栈,因而得名。

·唐栈弄:因弄内原有糖栈而得名,“糖”与“唐”谐音。

·朱厅弄:因有朱氏粮厅而得名。

·祝栈弄:原系祝家大院,因多出租当作货栈而得名。

·积余街:因民国有米业公所“积余堂”而得名。

    旧时有说,不晓得北塘大街的就是不晓得无锡;没到过北塘大街的就是没到过无锡。

           

    2、 那为什么叫北塘呢,这个“塘”字是从何而来的呢?古代无锡有两个大湖:惠山南面有太湖,号称三万六千顷;惠山北面有芙蓉湖,号称一万五千顷,以生长芙蓉(荷花的别名)而得名。又名无锡湖,射贵湖,简称蓉湖。北塘一带就在芙蓉湖湖区内。中唐无锡诗人李坤晚年游家乡的芙蓉湖,写下了一组五首《却望芙蓉湖》的诗篇,用“水宽山远烟岚迥,柳岸萦回在碧流”;“逐波云彩参差远,背日岚光隐见深”等诗句来赞美它的壮阔幽静的风光。芙蓉湖是一个浅湖盆的湖泊,低洼沼泽连绵数十里。历史上,吴地百姓不断地治理、改造芙蓉湖。战国时期,楚国春申君黄歇封于江东,即成为治湖第一人。他“治以为陂(河岸),立无锡塘(不是水塘,指堤岸)。”但直到北宋时,北塘一带仍是芦苇丛生的沼泽地。又经宋、元、明几代治理,北塘才露出水面。又因围湖造田,以至芙蓉湖缩减为北门外京杭大运河的一段及各个塘河,名为北门塘,简称北塘。
  3、北塘最早的主要建筑是接官亭。明弘治七年(1494)的《无锡县治图》已表明了接官亭,距今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到了清乾隆年间,为了迎接皇帝南巡,从接官亭至莲蓉桥的里街筑成了长条青石板街道,路宽不足2米。接官亭也一度改称为接驾亭。至光绪元年(1875),北塘沿河的石条驳岸竣工。到了民国3年(1914),由北塘的工商巨子蔡缄三倡议并捐资1500银元,将北塘街筑成了弹石路(江阴巷口至莲蓉桥约50米的一段仍为石板路)

。这是无锡最早的弹石路之一。至上世纪40年代后期,这条街被正式定名为“北塘大街”。



   4、北塘大街曾两次遭受战争破坏。第一次是在咸丰十年(1860)四月初十,清军与太平军在此短兵相接战斗持续三天,打得异常渗烈,房屋被毁,积尸成山。

   第二次是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11月25日,无锡沦陷。中国军队放弃锡澄线,一部分沿沪宁铁路向无锡西郊及常州方向撤退。11月27日,撤至无锡西郊的中国军队与日军西进部队遭遇,在锡城西郊吴桥、蓉湖庄、惠山一线发生血战。中国将士浴血奋战。28日凌晨,我军不支,全盘撤离无锡、放弃常州,撤往南京。从此无锡全面沦陷,次日常州失陷。11月28日,在无锡“西郊血战”中受到重创的日军,在锡城先行纵火报复泄愤,屠杀无辜。日军烧杀暴行持续二十天,三里桥、北大街、大市桥、通运桥、亭子桥、南长街等繁华街市遭严重毁损。日军在老北门、吴桥等处纵火,整条北塘大街化为灰烬。
    民国27年(1938)春,居民陆续回城,在废墟上重建北塘大街。里街和外街都缩进2米,里街为石子路,外街用65青砖纵砌而成。道路两旁的房屋,大多用旧砖旧木料建成,一般是一楼一底的裙板房,很少有三层的房屋,是典型的民国时代的风格。无锡1949年4月解放后,以北塘大街北大街为中心,成立了北塘区。以后的几十年间,几经扩大改造,但北塘大街的格局基本还是老样子。直至改革开放后,旧街道才拆除,里街和外街并成一条宽阔的柏油路。

 

二、北塘米行

     1、北塘大街最出名的是米行。无锡是历史上著名的全国四大米市之一。无锡米市历史悠久,始于唐代、兴于明代、盛于清代;据明代万历年间《无锡县志》中“舆地志市镇目”记载:“米市在北门大桥”(即北塘一带)。到光绪九年(1883年)形成北塘、三里桥、黄泥桥、北栅口(以上称北四段),伯渎港、南上塘、黄泥降(以上称南三段)及西塘等八段米市,共有米行80家。经统计,解放前夕,无锡八段米市有米行260家,北塘段有78家,占无锡米行的30%。

     2、从莲蓉桥(又叫大桥)向西北过了财神弄,便可看见米行了。愈往西走,米行愈多,且大多开设于沿河,俗话说:“北塘北塘,爿爿米行”。好些米行门口搭有季节性的过街棚,而且多是矮脚楼。矮脚楼是用木桩打人水中,部分建于岸上、部分建于水上的跨水式江南建筑。夜阑人静,月白风清,水声轻轻地拍着梦境,真是枕河而眠。再向西走,矮脚楼增加,一直连绵至老三里桥。

  如今的年轻人,对米行的性质可能已不甚清楚了。其实,当年北塘栉比鳞次的米行,不仅看不到升斗等量具,也没有码得整齐的一袋袋大米。店堂内仅见几张写字台,台上放着牛皮纸包好的几个样包或是盛着米、豆样品的旅籐籩。原来,米行是做趸(读dǔn)批生意的(即货物整批售出),粮店才做零售,民众的食米,需到粮店去买。 

       北塘大街依傍运河,具有便捷的水路交通的优势,其河面宽,河底深,是昔日芙蓉湖旧址,可停泊大粮船千艘,载粮百万石,宛如一所水上巨型仓库,为南来北往的船只提供了一个天然停泊港湾。光绪三十二年(1906),京(宁)沪铁路锡沪段通车,北塘靠近铁路,更是如虎添翼,尽得地理优势

    无锡米市的发展是与办漕粮相关联的。所谓漕粮是清皇朝征收的田赋。同治年问,清政府把江苏、浙江、江西、湖北等省的漕粮折合成银子征收,还指定无锡是江浙两省的槽粮转运站。于是,各地政府纷纷来锡采购漕粮,各个产米区也纷纷把稻米运至无锡出售,致使无锡很快成为全国四大米市之首。辛亥革命以后,漕粮没了,但政府军队仍需购粮,加上上海已成为远东大都市,其粮食主要靠无锡供应,更重要的是无锡近代化粮食加工工厂的发展,亦需粮食,凡此种种,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抗战前夕),无锡特别是北塘大街的米市,达到鼎盛时期。

   历史记载,乾隆年间,无锡粮食的吞吐量达到七八百万石,光绪年间,从老北门到三里桥段,1公里长的地方竟有大小粮行80多家。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无锡和长沙、芜湖、九江并称为全国四大米市,当时粮食堆栈容量为东南各省之冠,粮食加工业成为全国五大碾米中心之一。

   3、在众多的米行中,涌现了几家著名的米行,被称为“四庭柱一正梁”。其中,北塘段占三家,即作为“正梁”的隆茂复记粮行,作为“庭柱”的信昌源和信义茂粮行。

   隆茂复记粮行创建于光绪十二年(1887),系粮食业的王中之王。地址在北塘沿河钱家弄口。民国初年,津浦铁路通车接受货运,皖北、豫东的大豆、小麦大量南下,隆茂粮行经理赵子新、浦文汀抓住时机筹集资金,及时把货物运到无锡并以优惠价格出售给荣氏兄弟成为福茂新面粉厂的代办麦行,赵更与蔡缄三等人的九丰面粉厂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浦文汀还投资无锡最大的恒德油厂。从此隆茂粮行豆麦米的买卖数量大,品种齐全,进货快,出货也快,成为粮食业独占鳌头的商行。

   米行的兴旺和发展,成为北塘商行的支柱。粮食业公会凭借自己的实力,为地方和同行做了好些公益事业,创办了积余、崇实两所小学,抗战胜利后,积余又办了初中部;创办了北三、北四、北六三个救火会,还赞助本地的普济局、红十字会和贫民习艺所。对于国内水旱灾害的捐助,粮食业公会在无锡同业公会中也是名列前茅的。(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