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邯郸,三千年来未改名

 云中公子 2017-04-10
   邯郸,三千年未改名字,邯郸学步放佛还在昨天。这里每一年的落叶下都堆积着无数朝代的朝气与哀叹。完璧归赵现在只作为饭后闲语。晚风雨来前,晚饭后,散步在赵苑山水间,一把摇扇。古玩街,回车巷子,赵王陵墓。恍惚间,收放两千年。然而现在多少人还记得这座成语之都?

  



    ◎河北邯郸丛台公园(龚凯进摄)

    1 丛台公园

    丛台亦名“武灵丛台”,相传建于赵国武灵王时期(公元前325—前299年),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丛台之名始见于《汉书》记载“连聚非一,故名丛台”。赵武灵王建筑丛台的目的,是为了观看歌舞和军事操演。史载当时台上有天桥、雪洞、花苑、妆阁诸景,结构奇特,装饰美妙,名扬列国。丛台在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里,虽经历代修缮和改建,仍保留着古代亭台的独特风格。它是赵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建筑,也是邯郸的象征。

    从东门步入丛台公园,迎面是一座工农兵塑像,进到公园里面,满耳都是丝弦之声,并有人就着乐谱演唱,细听之下,好似河南豫剧的味道。到底是什么剧种呢?凑近看,乐谱上写着“武安平调”。武安平调是全国独有的地方剧种,发源于邯郸武安县一带,流行于邯郸、邢台,河南省北部的安阳、新乡及山西省东南部的长治等地区,深受当地群众喜爱。

    继续西行,就是武灵丛台了。丛台高26米,南北皆有门。从北门沿着踏道,步步登高跨过门槛,迎门而立的碑刻正面刻有乾隆皇帝《登丛台》的律诗,背面是他的古风《邯郸行》诗。丛台的第一层是个院落,院内有一坐北朝南的亭屋叫“武灵旧馆”,是纪念赵武灵王的建筑。武灵旧馆中有一个展览,讲述赵国历史。在丛台顶部,可以看到公园正中的丛台湖,湖中碧波荡漾,岸边垂柳依依。湖心岛上,有一座攒尖式建筑,名“望诸榭”,是为纪念乐毅而建。乐毅原为赵将,沙丘之乱后,出走魏国。后为魏出使于燕,燕昭王赏识乐毅才能,拜为亚卿,后为上将军。曾率五国联军伐齐,连下七十余城,遂被封为“昌国君”。燕昭王死后,乐毅因与继位的惠王有隙,加之田单反间,乐毅乃弃燕而奔赵。赵惠文王封乐毅于观津(今河北邑县东),号“望诸君”。榭因封号而名。据地方志载,邯郸市东南30里的乐家堡,就是当年乐毅的故居。

    丛台北面是“七贤祠”,祠为卷棚歇山式建筑。院内铺有青砖甬路,东有旁门与碑林相通。七贤祠是纪念为赵国立国、建国做出卓著功勋的七位贤人,他们分别是:韩厥、公孙杵臼、程婴、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祠内有塑像七尊,墙上还有壁画讲述这七位贤人的事迹。

   



    ◎河北邯郸丛台公园望诸榭(龚凯进摄)

    2 赵苑公园

    赵苑公园在邯郸火车站北,总占地110余亩,是市内最大的公园。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改革时,赵国军队曾在这一带操练。苑内保留了插箭岭、南北梳妆楼、铸箭炉、汉墓、皇姑庵、照眉池等遗址,是赵邯郸故城大北城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

    插箭岭并非岭,只是一小土坡,相传是赵国骑兵演练的场所。当年骑兵射箭时一些箭头没入土中,经雨水冲刷,后世多有出土,故名“插箭岭”。

    南北梳妆楼是战国至两汉时期的两座宫殿建筑遗址。据说南北两楼间有步道相连,俗称前楼、后楼。目前尚存南北相连的两个夯土台基、柱础及散水等基址。

    南边的照眉池,系赵王行宫遗迹。相传此处是赵王宫女在歌舞之前,以池为镜,梳妆照眉之处。历代文人墨客对此多有吟咏,成为邯郸十大景点之一。

    公园里还有一处汉墓。战国时期赵国被秦国灭掉后,两汉时期实行郡国并行制,又设置赵国,长达400余年。汉代赵都邯郸城,是在战国邯郸“大北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西汉著名的“五都”之一,是当时位居全国第三位的经济中心城市。灿烂辉煌的赵文化,以中原农业文化与北方草原文化构成的二重性而独具风韵,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积极重要的地位。此处的汉墓为插箭岭5号墓,是西汉时期王宫贵族墓葬之一。

    如果以上这些景点只是赵国文化代表的话,那“成语典故苑”则展示了邯郸文化在中国文明中的重要地位。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是汉语中的精华、经典。有人统计,与邯郸有关的,或在邯郸产生的成语就有1500多条,邯郸可谓中国成语典故之都。设计者在这个成语苑中,通过雕塑、碑刻、建筑等形式列出了多条与邯郸有关的成语,游客既可在此欣赏书法,也能深入了解成语背后的故事,更能看出邯郸人对赵文化的热爱。

   


    ◎河北邯郸赵苑公园赵武灵王像

    赵武灵王(约公元前340年—前295年),战国中后期赵国君主。赵武灵王在位时,推行的“胡服骑射”改革,使赵国军事实力大增,灭中山国,败林胡、楼烦二部,辟云中、雁门、代三郡,并修筑了“赵长城”,成为战国七雄之一。(龚凯进摄)

   



    ◎河北邯郸赵苑公园“成语典故苑”(龚凯进摄)

    3 回车巷

    回车巷在邯郸串城街南段,是古代邯郸城的中心大道,也是秦始皇出生的地方。相传战国时赵国上卿蔺相如曾在此处为大将廉颇回车让路,故得名“回车巷”。

    如今的回车巷巷口,墙壁上镶嵌有一石碑,刻有“蔺相如回车巷”六个大字,是明代万历年间邯郸知县萧察所立。1981年,当地政府又建碑亭,立石碑讲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争取将相和好的历史故事。碑石的北边紧挨着的就是“回车巷”,这条东西走向的窄巷,全长约75米,宽不到2米。你能想到,两千多年前这里曾发生过有关国家生死存亡的“小”事吗?

    蔺相如初为一宦者门客,后带和氏璧出使秦国而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又使赵国未落下风,因功被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心中不快,蔺相如不愿赵国陷入内斗,使秦有可乘之机,因此处处避让廉颇。一日乘车外出时,蔺相如见廉颇一行迎面而来,急忙命人进入小巷避开。廉颇得知蔺相如用心后,负荆请罪,两人坦诚畅叙,成为至交,成语“刎颈之交”就是从此而来,赵苑公园的“成语典故苑”里也可以看到。“将相和”的故事脍炙人口,被其他艺术广泛吸收和表现。不仅有文学作品以此为蓝本,这个故事也被许多剧种改编演出,例如京剧就有《将相和》一出。赵文化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可谓大矣。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