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万万没想到,云南人祖上居然是这样的人!

 君子养源 2017-04-10
中国人一向是守礼义、重亲情的,因为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家乡的山水永远是最动人的风景。寻根问祖,落叶归根,是华夏民族永远抹不去的一种故乡情结。

  走遍云南39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如果你问昆明的汉族人祖上来自哪里,大多数人都会异口同声地说,来自“南京应天府柳树湾”。


  午朝门遗址公园内的明万历石碑提到了“柳树湾”等地名

  对于云南的汉族人是来自南京柳树湾的传说,虽然历史学家们没有一个具体的说法和定义,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从祖籍关系讲,现今居住在云南省内的汉族人,大多数都是来自于古代吴越地区,即今天的江浙一带。

  因为从云南汉族人与南京人风俗习惯上的很多相同之处,就可以证明这一点,就连弥勒县的汉族灶台灼力样和装饰花纹,都和今天的南京郊区农民的锅灶相似。而昆明又是云南最主要的汉人聚集地。


  昆明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城。从2000多年前的汉代开始,先后建有苴兰城、谷昌城、昆州城等。南诏崛起后,于唐永泰元年(765年)在此筑“拓东城”,作为震慑滇东的军事重镇。后改名为鄯阐,定为南诏东京,成为云南的又一政治中心,历大理国时期而不变。元代统一云南,改鄯阐城为鸭赤城,以此设云南行省,成为全省的政治中心。这千余年的历程,主要是作为一个边疆政治军事型城市而逐步发展的。但到了明代,昆明的城市发展出现了大的转折,其人口规模、经济基础、文化地位都发生了划时代的变迁,不仅成为云南的政治、军事中心,也成为了经济和文化中心,一跃而为西南边疆地区综合性的中心城市。在其中,汉族移民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明朝建立时云南仍处于元朝梁王的控制之下,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派傅友德、蓝玉、沐英率30万大军向云南进讨,次年平定了元朝在云南的残余势力,将云南正式收归明制统治。


  沐英像

  明廷设卫所并派军户以屯戍,从此揭开了移民入滇的序幕。

  明朝30万大军平定云南后,部分调回,部分留下卫戍地方。从洪武年间云南境内设立的15卫、2千户所来推算,当时至少屯兵达九万之众。洪武十九年(1386年)九月,西平侯沐英上奏朱元璋:“云南土地基广,而荒芜居多,宜置屯,令军开耕,以备储备。”朱元璋闻奏之后敕谕户部:“屯田之政,可以纾民力,足兵食,边防之计,莫善于此。”此后明廷不断调兵入滇开展军屯,如洪武二十年(1387年)八月明太祖“诏景川侯曹震及四川都指挥使司选精兵二万五千人,给军器农具,即云南品甸之地(史称“小云南”、今祥云县)屯种,以俟征讨”,同年十月“诏长兴候耿炳文率陕西士军三万三千人. 往云南屯种听征”。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四月“改平夷千户所为平夷指挥使司。上以云南列置戍兵,平夷尤当南北要冲,四面皆蛮夷部落,必置卫屯田镇守。乃命开国公常升往辰阳集民间丁壮凡五千人,遗右军都督佥事王成,千户虞春统赴平夷置卫。”据不完全统计,洪武中后期仅见于《明实录》记载的调兵入滇就有10余次,人数累计达到25万之众,加上原已留驻的9万余人,合计近35万余人。

  沐英回南京广招工匠,随自己远赴云南屯田垦荒,兴修水利,因为南京柳树湾紧靠明朝皇宫的东南部,属于皇城禁地。因此,在这一片驻扎的军队以及居住着的居民,成为朱元璋的心头之患。还有一些让朝庭很不放心的官员、商贾以及那些犯了罪或被强行加上罪名的人,统统都被发配充军到了云南这块不毛这地。


  红圈处为“柳树湾”位于南京城的大概位置


  柳树湾 高石坎在南京的位置


  南京柳树湾高石坎位置图

  就这样,居住在柳树湾一带的居民就自然成了移民的主要对象了。


  明洪武年间江南汉民入滇线路(南京-云南)

  再加上当时的柳树湾(今蓝旗新村社区一带)在宫城禁地范围内,于是住在这里的老百姓遭遇了必然的拆迁,因此住在柳树湾的很多人就跟随沐英来到了云南。

  南京柳树湾高石坎,是云南人说不完的话题,是云南人心里的牵挂,是云南人寻根的情结。

  如今,柳树湾高石坎(即今石门坎)已经是处于南京城繁华的闹市区了,听说,每一年都有不少云南人去南京寻根呢。而很多云南人从小就对“南京”这两个字很耳熟,见到南京人也自然地有一种亲切感。 对于先祖居住过的柳树湾高石坎(石门坎),我们云南人可以为它今天的发展摇喊助威,并亲切地说一声——南京,你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