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有句俗语“内不治喘,外不治癣”,是说内科大夫不要治喘,因为喘非常难治,中医外科大夫不要治癣,癣也是不易治愈,治不好反而有损你的声誉,可见喘证治疗之困难。刘渡老不愧为医学大家,治咳喘临床经验相当丰富,值得深入学习!小编精选刘渡老治咳喘验案7则,并附刘渡老详细按语,与大家共同学习! 周××,女,57岁。 1989年9月6日初诊,咳嗽二十余日,痰多而粘稠,汗出微喘。患者平素大便偏干,四五日一行。今者咳甚之时,反见大便失禁自遗。 问小溲则称频数而黄。舌红、苔滑、脉来滑数。证属热邪犯肺,肺与大肠相表里,下联于肠,迫其津液,使其传导失司,则见失禁之象。治以清热宣肺止咳为要。 处方: 麻黄5g、杏仁10g、炙甘草6g、生石膏30g、芦根30g、葶苈子10g、枇杷叶15g、竹茹15g、苡米30g。 服药七剂,咳嗽之症大减,遗矢之症已愈,口又见干渴,大便转为秘结。 乃与宣白承气汤: 生石膏20g、杏仁10g、栝蒌皮12g、大黄2g、甜葶苈10g、花粉10g、枇杷叶10g、浙贝10g。 三剂而病愈。 [按语] 《素问·咳论》指出:“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状,咳而遗矢”。本案患者咳嗽二十余日不愈,大便素常偏干,久咳之余,大便反见失禁,足见肺气的宣降失常,影响了大肠的传导功能。此“肺咳不已,大肠受之”之证也。 又脉证所现,为一派热邪壅闭肺气之象,故治急当清泄肺热,力使热清气平而咳止。肺气一通,则大肠自不受邪扰。 所用方药为麻杏甘膏汤加味,尤其是麻黄配石膏,用于清宣肺热,疗效可观。本方加芦根、葶苈子、枇杷叶,在于润肺肃肺。 方更妙在苡仁一味,既可清肺中之痰结,又可祛大肠之湿气,为太阴阳明脏腑两顾之品。大便干时,又用宣白承气汤,其旨总在肺与大肠并调,上下表里同治之义。 柴××,男,53岁。1994年12月3日就诊。 患咳喘十余年,冬重夏轻,经过许多大医院均诊为“慢性支气管炎”,或“慢支并发肺气肿”,选用中西药治疗而效果不显。 就诊时,患者气喘憋闷,耸肩提肚,咳吐稀白之痰。每到夜晚则加重,不能平卧;晨起则吐痰盈杯盈碗。背部恶寒。视其面色黧黑、舌苔水滑,切其脉弦、寸有滑象。 断为寒饮内伏,上射于肺之证。为疏小青龙汤,内温肺胃以散水寒。 麻黄9g、桂枝10g、干姜9g、五味子9g、细辛6g、半夏14g、白芍9g、炙甘草10g。 服七剂而咳喘大减,吐痰减少,夜能卧寐,胸中觉畅。后以《金匮》之桂苓五味甘草汤加杏仁、半夏、干姜正邪并顾之法治疗而愈。 [按语] 小青龙汤是治疗寒饮咳喘的一张名方。张仲景用它治疗“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以及“咳逆倚息不得卧”等支饮为患。 本案咳喘吐痰,痰色清稀,背部恶寒,舌苔水滑,为寒饮内扰于肺,肺失宣降之职。方中麻黄、桂枝发散寒邪,兼以平喘;干姜、细辛温肺胃,化水饮,兼能辅麻桂以散寒;半夏涤痰浊,健胃化饮;五味子滋肾水以敛肺气;芍药养阴血以护肝阴,而为麻桂辛三药之监,使其祛邪而不伤正;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服用本方可使寒邪散,水饮去,肺气通畅则咳喘自平。 应当指出的是,本方为辛烈发汗之峻剂,用之不当,每有伐阴动阳之弊,反使病情加重。因此,刘老强调临床运用本方时尤须抓住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一)辨气色:寒饮为阴邪,易伤阳气,胸中阳气不温,使荣卫行涩,不能上华于面,患者可见面色黧黑,称为“水色”;或见两目周围有黑圈环绕,称为“水环”;或见头额、鼻柱、两颊、下巴的皮里肉外之处出现黑斑,称为“水斑”。 (二)辨咳喘:可见几种情况,或咳重而喘轻,或喘重而咳轻,或咳喘并重,甚则倚息不能平卧,每至夜晚则加重。 (三)辨痰涎:肺寒金冷,阳虚津凝,成痰为饮。其痰涎色白质稀;或形如泡沫,落地为水;或吐痰为蛋清状,触舌觉凉。 (四)辨舌象:肺寒气冷,水饮凝滞不化,故舌苔多见水滑,舌质一般变化不大。但若阳气受损时,则可见舌质淡嫩,舌体胖大。 (五)辨脉象:寒饮之邪,其脉多见弦象,因弦主饮病。如果是表寒里饮,则脉多为浮弦或见浮紧。若病久日深,寒饮内伏,其脉则多见沉。 (六)辨兼证:水饮内停,往往随气机运行而变动不居,出现许多兼证。如水寒阻气,则兼噎;水寒犯胃,则兼呕;水寒滞下,则兼小便不利;水寒流溢四肢,则兼肿;若外寒不解,太阳气郁,则兼发热、头痛等症。 以上六个辩证环节,是正确使用小青龙汤的客观标准,但六个环节,不必悉备,符合其中一两个主证者,即可使用小青龙汤。 关于小青龙汤的加减用药,仲景已有明训,此不一一重复。根据刘老经验,常在本方基础上加茯苓、杏仁、射干等药,以增强疗效。 小青龙汤虽为治寒饮咳喘的有效方剂,但毕竟发散力大,能上耗肺气,下拔肾根。虚人误服,可出现手足厥冷,气从少腹上冲胸咽,其面翕热如醉状等副作用。因此,本方应中病即止,不可久服。一旦病情缓解,即改用苓桂剂类以温化寒饮。此即《金匮要略》:“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精神。 孙××,女,46岁。 时值炎夏,夜开空调,当风取凉,因患咳嗽气喘甚剧。西医用进口抗肺炎之药,而不见效;又延中医治疗亦不能止。 马君请刘老会诊:脉浮弦、按之则大,舌质红绛、苔则水滑,患者咳逆倚息,两眉紧锁,显有心烦之象。辨为风寒束肺,郁热在里,为外寒内饮,并有化热之渐。 为疏: 麻黄4g、桂枝6g、干姜6g、细辛3g、五味子6g、白芍6g、炙甘草4g、半夏12g、生石膏20g。 此方仅服两剂,则喘止人安,能伏枕而眠。 [按语] 本方为《金匮》之“小青龙加石膏汤”,治疗“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之证。原方石膏为二两,说明本方之石膏应为小剂量而不宜大也。刘老认为,本方具有寒热兼顾之能,燥而不伤之优。凡小青龙汤的寒饮内留,日久郁而化热,而见烦躁或其它热象,如脉滑口渴,或舌红苔水者,用之即效。 张××,男,18岁,学生。 患喘证颇剧,已有五、六日之久。询其病因为与同学游北海公园失足落水,经救上岸则一身衣服尽湿,乃晒衣挂于树上,时值深秋,金风送冷,因而感寒。请医诊治,曾用发汗之药,外感虽解,而变为喘息。撷肚耸肩,病情为剧。 其父请中医高手服生石膏、杏仁、鲜枇杷叶、甜葶苈子等清肺利气平喘之药不效。 经人介绍,专请刘老诊治。切其脉滑数,舌苔薄黄。 刘老曰:肺热作喘,用生石膏清热凉肺,本为正治之法,然不用麻黄之治喘以解肺系之急,则石膏弗所能止。 乃于原方加麻黄4g,服一剂喘减,又服一剂而愈。 [按语] 肺喘一证,从外邪论有寒热之分;从内因而言则有虚实之不同。所以用麻杏甘膏汤,观之似易,而用之实难也。 麻杏甘膏汤的病机是肺热作喘,是肺金被热所伤。肺之合皮也,热则淖泽,泊津外渗,则见汗出;邪热使肺之宣降失司,则膹郁而喘;热证必见阳脉,如大、浮、数、动、滑也;舌质亦必红绛,而舌苔则必薄黄方为验也。 本证汗出而不恶风,则与表证无关;而又不见烦渴,则与里证无关。惟喘急一症为肺气所专司,故辨为肺热作喘而无疑。 本方用麻黄配石膏,又大于一倍以上,则使麻黄宣肺止喘,石膏清热凉肺而相得益彰,自无助热伤津之弊。杏仁配麻黄,则宣中有降;甘草配石膏,则清中有补,且能缓急护心。此方如不用石膏而用芩、连苦寒沉降,则反碍肺气之宣;如不用麻黄之轻宣辛开,即使石膏之清、杏仁之降,因无宣开之药而无济于事也。 麻黄治喘,寒热咸宜。与干姜、细辛、五味子相配则治寒喘;与石膏、桑皮配伍则治热喘;与杏仁、苡米相配则治湿喘。除心、肾之虚喘必须禁用外,余则无往而不利也。 刘××,男,33岁,内蒙古赤峰市人。 1994年1月5日初诊。感冒并发肺炎,口服“先锋四号”,肌注“青霉素”。身热虽退,但干咳少痰,气促作喘,胸闷。伴头痛、汗出恶风,背部发凉,周身骨节痠痛,阴囊湿冷。舌苔薄白、脉来浮弦。证属太阳中风,寒邪迫肺,气逆作喘。 法当解肌祛风,温肺理气止喘。 桂枝10g、白芍10g、生姜10g、炙甘草6g、大枣12g、杏仁10g、厚朴15g。 服药七剂,咳喘缓解,仍有汗出恶风,晨起吐稀白痰。上方桂枝、白芍、生姜增至12g。 又服七剂,咳喘得平,诸症悉除。医院复查,肺炎完全消除。 [按语] 本案为中风表虚兼肺失宣降之证。太阳中风,迫肺气逆,失于宣降,故见咳喘、胸闷、头痛、汗出、恶风,为“表虚”之证。故治宜在解肌祛风之中,佐以降气平喘之法。 大论曰:“喘家作,桂枝加厚朴、杏子佳”。本方以桂枝汤解肌祛风,用厚朴、杏子降气定喘,并能化痰导滞,为表里兼治之剂。临床用于治疗风寒表不解,而见发热、汗出、咳喘,屡屡获效。 赵××,男,5岁半。 1993年5月20日初诊。 有过敏性哮喘史,每闻异味后先嚏后咳,继之则发气喘。近两个月病情加重,咳喘不能平卧。西医检查:两肺有哮鸣音,并伴有细小的湿啰音,血液白细胞及嗜酸性细胞均有增高,体温37.8℃。 诊断: 过敏性哮喘合并肺部感染。给予抗菌素及“扑尔敏”、“氨茶碱”等药治疗,然气喘不见缓解。喉中痰鸣,痰不易咳出。并伴有纳呆、胸闷、腹胀、烦躁不安、小便短赤,大便不调等症。舌质偏红,苔白厚腻,脉来滑数。辨为湿热羁肺,积而生痰,痰湿上痹,肺气不宣,因而发生喘咳。 拟芳香化浊,清热利湿,宣肺平喘为急务。 浙贝12g、菖蒲10g、射干10g、白蔻仁10g、茵陈10g、滑石12g、藿香8g、杏仁10g、苡米12g、黄芩6g、栀子8g、通草10g、桔梗10g、厚朴12g、前胡10g、紫菀10g。嘱服七剂。 服药后,咳喘明显减轻,夜能安卧,胸满不发。再服七剂,咳止喘平,两肺哮鸣音及湿啰音全部消失,血象恢复正常,诸恙皆瘥。 [按语] 肺居于上,为相傅之官,有治节之能,为五脏之华盖,其性清属金,而主一身之气。肺畏火,叩则鸣,最忌痰、湿等有形之邪气而使其宣降不利。 本案气喘而身热不扬、纳呆、胸闷、小便短赤、舌苔厚腻、脉来滑数,反映了湿热挟痰浊之邪上痹肺气之象。 治疗之法,清利肺家湿热,芳香化浊为主。用方为甘露消毒丹和三仁汤加减。方用茵陈、滑石、苡仁、通草、黄芩以清气分之湿热;杏仁、射干、贝母、桔梗、前胡、紫菀宣利肺气,化痰平喘。肺主一身之气,气行则湿化也;藿香,白蔻仁,菖蒲芳香化浊,悦脾行气。诸药配伍,对湿热壅盛等症用之每获良效。 赵××,女,76岁。 患心脏病多年,最近续发咳喘,日轻夜重。面目浮肿、小便短少。迭经医治,服药无算,病终无起色。视其舌体胖、苔水滑;切其脉弦。 辨为水寒射肺之证,以通阳去阴,利肺消肿法治之。 处方: 茯苓30g、桂枝12g、杏仁10g、炙甘草6g。 患者见药仅四味,面露疑色。然服至五剂,即小便畅利,咳喘大减。又服五剂,则咳喘平,面目浮肿消退而病愈。 [按语] 本方由《伤寒论》“苓桂术甘汤”演变而来,为苓桂术甘汤去白术加杏仁而成,名为“苓桂杏甘汤”。有通降水气,疏利肺气之功能。临床用于治疗“水气上冲”,水寒射肺,迫使肺气不利,不能通畅疏利三焦而出现的咳喘、面目浮肿、小便不利等症,效果堪优。 方××,女,39岁。 患支气管扩张咯血十年,屡治不效。每至春天,咯血频发、吐痰黄稠、口不渴,时常胸胁疼痛、动则短气,情绪激动之时咯血每易发作。纳食、睡眠、二便尚可。颜面憔悴、舌质暗淡、无苔、脉弦细数。根据脉证反映,属木火刑金,肝火犯肺。 治以清金平木,疏方: 青黛6g、蛤粉6g、花蕊石12g、鹅管石12g、侧柏炭10g、芦根30g、苡仁30g、冬瓜仁30g、桃仁6g、红花6g、川贝6g、马勃6g。 以此为基本方加减,或佐清化痰热,或佐益气养阴,或佐健脾益肾。服药半年,诸症平稳。次年春天咯血未发。 [按语] 支气管扩张咯血是一个较为难治之证,临床治疗非常棘手,并且容易复发。古人对此,多从肺、肾论治。 而从本案咯血的发作时间和诱发因素的两大特点,显与肝火犯肺,损伤肺络,热迫血行有关。肝火能灼炼肺津成痰,离经之血有上积于肺内,故本案又有痰、瘀交阻的病机为患。所以在咯血的同时,伴见咳痰黄稠、胸胁疼痛等症。 木来侮金,金叩则鸣;热扰血淖,故痰中带血。治应泻火平肝,清肺凉血化痰为主。方用“黛蛤散”与“苇茎汤”合方,加花蕊石、鹅管石、川贝、红花、马勃,在于加强清热解毒,化痰活瘀之功。本方既清金制木以治本,又清化痰瘀以治标,标本兼顾,故获良效。 【本文摘自《刘渡舟验案精选》,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