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太平圣惠方》云,“怀胎数落而不结实者”,“此是子宫虚冷所致”。刘老长期临床观察到部分患者屡孕屡堕后损伤肾气。肾阳虚,不能温养胞宫胞脉和温煦脾阳,则难于受孕。既孕之后,亦易胎元不固而滑胎。临床以小腹冷、下肢或四肢发凉、腰痛或酸痛为主症。在未孕之前,宜温肾益精,暖胞散寒,方用温胞饮。 方药组成: 党参9g 白术9g 杜仲9g 菟丝子9g芡实9g 肉桂6g 附片9g 补骨脂9g山药9g 巴戟天30g既孕之后,宜脾肾双补,暖宫固胎,方用固胎汤 (固胎汤见前)加肉桂6g,附片9g,补骨脂9g,鹿角胶9g。 温胞饮中党参、白术、山药、芡实健脾; 杜仲、补骨脂、菟丝子、巴戟天补肾益精温阳; 肉桂、附片大辛大热温暖肾阳。方名温胞饮,重在补肾中阳气,胞宫得到温养,自能加强生殖之力。 固胎汤中加肉桂、附片温暖肾阳; 补骨脂、鹿角胶辛温助阳而补精血,共同加强固胎汤温暖肾阳之力,使其脾肾双补而重在补命门之火。 案2: 李某,女,28岁,已婚,沙市二轻局干部。 初诊: 1977年5月24日。 患者自述曾早产3胎,均在妊娠七月左右,婴儿每于产后十余天死亡。第一胎早产于1974年12月,第二胎早产于1976年5月,第三胎早产于1977年4月12日,均死亡。 现产后一月余,恶露已净,月经尚未潮。因连续早产3胎,婴儿均死,以致气郁不舒,性情急燥,常感全身有气走窜疼痛。现周身畏寒,四肢发冷,小腹冷感,气候变凉时感腰痛,白带多,有腥味,舌质淡红,苔少。 诊断: 滑胎。证属脾肾阳虚,胞脉虚寒。 治则: 温补脾肾,暖胞散寒。 方药: 温胞饮: 党参9g 白术9g 杜仲9g 菟丝子9g芡实9g 肉桂6g 附片9g 补骨脂9g山药9g 巴戟天9g 4剂。 二诊: 1977年6月1日。 患者服上药后,全身畏寒减轻。末次月经5月28日,4天干净,此次经来较暗。舌、脉如上。继续温补脾肾之阳,守上方4剂。 三诊: 1977年6月6日。 上方服完后全身走窜疼痛减轻,现有时胃脘嘈杂,纳食少,腰痛,小便深黄灼热。脉弦稍数 (85次/分),舌红苔黄。妇科检查: 外阴产型。宫颈上唇糜烂,有少量黄白带。 子宫前倾,大小正常,活动,附件 (一)。继续温脾暖肾,佐以和胃,方用肾着汤加味:茯苓9g 白术9g 姜炭3g 威灵仙9g甘草3g 半夏9g 陈皮9g 巴戟天9g乌药9g 牛膝9g 神曲9g 山楂炭12g5剂。 患者自6月6日诊后,未继续服药。1977年8月10日停经,作超声波检查,提示早孕,婴儿存活。 四诊: 1977年12月26日。 患者已妊娠7个月,此时正是前3次早产时间。恐又早产即来复诊。患者素体阳虚,时值冬日,感右侧腰痛,少腹下坠怕冷。脉弦滑,舌质淡红,苔薄黄。方用固胎汤加味:党参30g 白术30g 杜仲15g 白芍12g熟地30g 山药15g 扁豆15g 枸杞15g续断9g 桑寄生15g 枣皮9g 艾叶9g黄芪15g 肉桂6g 附片6g 甘草9g5剂。 服上方共30剂后,去肉桂、艾叶、附片、寄生,加鹿角胶、补骨脂连续服5剂。于1978年1月28日满8个月时,臀位难产一男婴,体重2.5kg。一年后再访,母子健康。 按语: 本例患者平素畏寒肢冷,少腹发凉。婚后又连续早产3次,证属脾肾阳虚,脾阳虚则清阳下陷,胎失所载;肾阳不足则胞宫无火温煦,胎元不固,势必导致胎儿早产。 患者初诊时又值第三胎早产之后,以周身畏寒、四肢发凉、少腹冷、气候变凉时即感腰痛为其主症。此时之治亦应以温补脾肾之阳为法。投温胞饮原方治之。方中肉桂、附片大补脾肾之阳,阳气复,胞内寒冰之气方能驱散; 党参、白术、山药、芡实健脾益气,使后天有所养; 补骨脂、菟丝子、巴戟天补肾益精温阳,使先天之精气足。全方益气固精、脾肾双补。服药8剂,症状减轻。三诊时感腰痛,胃脘嘈杂,是主症之中兼见胃失和降,乃于肾着汤中佐以和胃之品,方中茯苓、白术、干姜、甘草温脾暖肾; 加入乌药、牛膝、巴戟天、威灵仙等专治腰痛; 半夏、陈皮、神曲、山楂和胃而治其嘈杂。5剂后脾肾之阳得复,胃得和降。此时正宜调理,乃又复孕。四诊时妊娠7月,正是前3次早产之时,幸前段曾投大剂辛温壮阳药味,对胎元有所裨益。但毕竟病程迁延,非一日一时所能收功。故孕后更应注意温补,使能正常孕育。乃于固胎汤中加入肉桂、附片、黄芪、升麻、艾叶、补骨脂、鹿角胶等补脾温肾、升阳益气之品。守方35剂,阳得生,阴得长,庶几胎儿存活。 |
|
来自: 看尽世态冷暖 > 《壮阳,阳痿早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