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县名“德清”的由来辨析

 老刘tdrhg 2017-04-11
县名“德清”的由来辨析

    费卫民

    “县因溪而尚其清,溪亦因人而增其美,故号德清。”“人有德行,如水至清①,故号德清。”这两句话都被当做是县名“德清”的由来。

    各类媒体(包括网络),以及我们自己的宣传资料中都有这样的表述:德清,其名源自宋朝葛应龙②《左顾亭③记》“县因溪而尚其清,溪亦因人而增其美,故号德清”(“故号德清”非葛应龙语);德清,因宋朝葛应龙《左顾亭记》“人有德行,如水至清”而得名(该语亦非出自葛应龙《左顾亭记》);查阅德清县名的由来,《县志》上这样解释:“人有德行,如水至清”(各版本《县志》中并无此语)。

    三国吴·黄武元年(222年),武康立县(据清·同治《湖州府志》卷三第八页:“三国吴大帝黄武元年分乌程余杭置永安县”)。唐·天授二年(691年),析武康东境17乡立武源县,属湖州。景云二年(711年),改名临溪县。天宝元年(742年)又改名德清县。

    另据清·道光九年(1829年)《武康县志》卷一:“县自汉初平间(190-193年)置永安县越百余年至晋乃名武康……三国吴·黄武元年封朱然为永安侯”;国内罕见,现为日本收藏的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湖州府志》(劳志)(二十四卷,因原书缺页尚存十八卷)卷一:“初平中始□□□置县名曰永安”;宋·嘉泰元年(1201年)《吴兴志》(谈志)(湖州现存年代最早且较为完整的方志)卷一:“初平中始分二邑置县名曰永安”(此语与《劳志》相同,亦可印证《劳志》中该语逸字应为“分二邑”);更早的还有“灵帝中平五年(188年),分乌程、余杭为永安县”(《南史·沈约传》)。

    《湖州府志》(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卷五十三【金石略】收录了葛应龙的《左顾亭记》(全文约1150字)。原文篇头摘录:“汉余不④乡隶乌程县,乡名由溪之清澈,谓其余莫此若也。至晋隶武康。唐析武承塘东界置武源县,即余不也。武源改曰临溪,临溪改曰德清,遂为定名,协以余不之义。县因溪而尚其清,溪亦因人而增其美。晋车骑将军山阴孔敬康愉⑤,人之瑞也。幼以孝闻,长以信著,晚以节称。温峤语之曰:‘能持古人之节,岁寒不凋,唯君一人。,考其言行,订其初终,清正莫如焉。尝游余不亭,路逢笼龟者,买而放之溪,龟于中流左顾数四……自是人名溪为龟溪,而溪増美矣……”

    “孔愉”的典故出自《晋书》(成书于唐·贞观22年,公元648年)卷七十八列传第四十八;县名“德清”取自唐朝天宝元年(742年)。“县因溪而尚其清,溪亦因人而增其美”是宋朝葛应龙以《晋书》中孔愉的典故和余不溪水的清澈,对“德清”的赞美;而“人有德行如水之清”则包含了“德清”,亦是今人以葛应龙在《左顾亭记》中对“德清”的赞美,因名(德清)而语的诠释与赞誉。

    明朝郭子章撰著的《郡县释名》(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刻本,专门解释地名渊源的第一部著作)浙江卷上:【德清县】“邑东有余不溪,其水清澈,余则不,故曰余不。邑临是溪,因名德清。”这里只有“清”而没有“德”的解释。唐·天宝元年(742年)将临溪县改名德清县,应是将孔愉的“德”与余不溪水的“清”联系起来,亦是尚德人文与清澈溪水的融合。这就是“德清”的由来吧!

    本文作者注:

    ①“如水至清”原为“如水之清”。据了解,“人有德行如水之清,故称德清”一语最早出自改革开放后1984年9月出版的《德清县地名志》。已知各版本的《德清县志》和《湖州府志》中均无该语的身影。

    ②籍贯、仕途履历及生卒年不详。清·同治《湖州府志》载有宋人葛应龙的《左顾亭记》和《监税厅廨碑记》(石佚,碑文无存),亦是(已知的)葛应龙唯一存世之作。除清·同治《湖州府志》外,其他文献几乎找不到葛应龙的任何信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