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退休后的追求 一弟子一语道破

 伟天英 2017-04-11
孔子退休后的追求 一弟子一语道破

孟子说,人生有三乐,当皇帝不在其中。

一是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二是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三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孟子·尽心上》)。

这三乐,概括一下就是,家庭幸福、心理健康,是个教授。

孔子没把教书看得这么高。在游说诸侯碰壁后,孔子说,“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既然不受帝王待见,回家吧,回家吧,那里有帮小子等我回去讲课呢。显然,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只是孔子无奈时的退路。

孔子退休后的追求 一弟子一语道破

孔子的学生,也经常憧憬自己的人生。樊迟说,我想当个农民,每天种菜浇花。我想有一所大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孔子回答,梦想有多远,你就给我滚多远,真是没出息的小人。

孔子还专门开过一次理想恳谈会。会上,子路拍着胸脯保证,一个国家,被大国包围,战火不断、人民贫困。我三年之内,可使其和平崛起。孔子轻蔑地一笑,你就吹吧,做人不要太有才。

冉求表示,我的理想是,当个县长,三年内让百姓基本实现小康。公西华说,我不敢和两位师兄比,我就想当个活动执行,普及一点礼乐知识。孔子点评:做人不要那么装,你们想当多大的官,你们自己心里清楚。

他人谈理想,有一个人,在旁边埋头鼓瑟。孔子说,你也讲讲吧。铿地一声,瑟声停了下来。他把乐器往旁边一推,只慢悠悠地说了一句。孔子欣然点头,你的话才说到了我的心坎里。

孔子退休后的追求 一弟子一语道破

这个人是曾点。曾点在同学中,不太出名。他的儿子曾参,却是大名人,人称曾子。父子俩师出同门,在气质上却迥然不同。曾参整天念叨着要“一日三省吾身”,谨小慎微,活得战战兢兢。曾点为人却很狂狷。《礼记·檀弓下》记载,鲁国上卿季武子去世,别人都装出很悲伤的样子,唯独曾点“倚其门而歌”。狂到这种程度,孔子的弟子里估计都找不出第二个。

曾点是这样谈志向的。阳春三月,新衣服刚刚做成,五六个小伙子,六七个小孩,我带着他们,在沂水洗澡,在舞雩台吹风,唱着小歌回家。

曾点说的更像是一幅画。他究竟想表达什么,孔子在曾点的志向中又听出了什么,我们还是一头雾水。但弄清楚这个很重要。孔子一辈子在奔走,一辈子在呼喊,屡败屡战,究竟为何?听懂曾点的话,也许就找到了打开孔子心灵的钥匙。

孔子退休后的追求 一弟子一语道破

朱熹说,曾点讲了一句禅语,里面“天理流行,随处充满,无少欠阙”“直与天地万物同流”(《四书集注》)。什么是朱熹说的天理流行,什么是与万物同流,太抽象,和没说一样。只是可确定一点,朱子佩服曾点,确实直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听懂曾点之志,须先定谈话的时间。公西华谈志向时,低调得有点过分,相当有城府。可见,公西华此时绝非是一个十多岁的孩子。公西华比孔子至少小三十岁。孔子召开这次理想会,最可能发生在孔子周游回鲁之后。那时,孔子已六十多岁,公西华也已年过三十。

孔子回鲁,政治热情消减,有时想逃避现实政治。孔子甚至想到过要去朝鲜,朝鲜虽偏远,但不失为一仁国(孔子时至少是)。在那里,中原诸国的罪恶,可以眼不见、心不烦。《论语》记载,“孔子想到朝鲜去。有人就来解劝:‘太简陋了,怎么办?’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还说,“大道不行,坐着木筏到海上漂流。跟随我的,恐怕只有子路吧?”自我流放,自我放逐,这是孔子晚年十分喜欢的事情。

孔子退休后的追求 一弟子一语道破

在生命的后期,孔子转而热心地开始学习《周易》。他曾经很遗憾地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自己浪费了太多的光阴在无谓的事情上,早应该研究《周易》,至少五十岁就应该开始。垂垂老矣的孔子,凭借自己独有的韧性,企图将生命从“自强不息”的过往,转向“厚德载物”的未来。

所以,只有曾点“唱着歌回家”的志向,契合了孔子这个阶段的心境。曾点没有透露出对政治的渴望。阳春三月,清风拂面,放下所有的心理负担。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一个人只需要专注内心的恬静和澄明。放下负担,只为内心,看似简单,实则最难。

哲学家将快乐分为动态的快乐和静态的快乐。动态快乐就是追求没有得到的东西。比如,当顶级大臣,有政治实验室,建立心中的理想国。历史并没有给孔子这样的机会。静态的快乐在于建立一种平衡的心态。珍惜眼前的,放下过往的。快乐向内求,不向外求。枯萎的随它去枯萎,繁荣的任它去繁荣。曾点唱着小歌回家,属于此类。

孔子退休后的追求 一弟子一语道破

无论是动态的快乐,还是静态的快乐,都是欲望得到了满足。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秉性,有不同的环境,欲望的侧重点也不同。这无所谓好坏。曾点是乐天派,没有太多仕进心。孟子说,曾点“嗜羊枣”(《孟子·尽心下》)。曾点很喜欢吃一种叫“羊枣”的果子。他和孔子绝大多数的早期弟子不同。曾点不是一个事业型的男人,而是一个生活型的男人。

孔子也很会生活。整个《论语·乡党篇》讲的都是孔子的生活细节。吃饭穿衣,对品质的要求一点都不放松。孔子喜欢曾点的话,喜欢唱着小歌,喜欢这种无所事事的放松。这一半出于境遇的改变,一半也是天性如此。在孔子的一生中,只不过这样的时刻不太多而已。长期的奔波,无尽的漂流,孔子似乎只能是一脸严肃,每说一句话都是经典,每一句话都有微言大义。

孔子前后期追求的不同,也不是绝对的。邻近生命结束的那几年,孔子似乎已认识到这个问题。他曾分别找子贡和曾子谈话。这个时候,子路死了,颜回去世,儿子伯鱼也撒手人寰。子贡和曾子是最可信赖的人。孔子向他们交代后事,讲了一句很重要的话。他说,“吾道一以贯之”。不要误解我,我一生的追求,前后都是一贯的。

如何一贯呢,孔子没说,各人体会。

春秋是一个不平等的社会。贵族的生活,朱门酒肉。民众的生活,野有饿殍。就像《左传》里所写,“庶民罢(疲)弊,而宫室滋侈。道馑(饿死的人)相望,而女富溢尤。民闻公命,如逃寇仇。”(《昭公三年》)所以,孔子绝大多数时间一直在呐喊。他呼吁国家政改,让人口多起来,百姓富起来,每个人得到应有的教育。这是对贫富不均社会的平衡,也是对病入膏肓社会的救治,也是孔子一生的政治理想。

孔子退休后的追求 一弟子一语道破

这个理想终极的呈现正是曾点的志向。每个人都能唱着小歌,幸福地回家。不担心苛捐杂税,不担心官员欺民,不担心饿死街头。每天洗洗澡,吹吹风,弹弹琴,自由自在。作为一个小民,也可以批评政府,也可以活得很有尊严。曾点活得很自在,子路们天天追求的治国平天下,才有意义。否者,所谓的治国平天下也就只剩下削尖脑袋觅封侯的庸俗。

这样理解,是否是孔子的“一以贯之”,不知道。不过,至少打动了我的内心。

摘自:李中华:《孔二先生:孔子的平凡世界》(社科文献出版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