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题笔谈│儿童粪菌移植

 白衣使者yt 2017-04-11





专题笔谈儿童粪菌移植


何嘉怡,黄志华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17  Vol.32(2):129-132


摘要

        粪菌移植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其历史可以追溯至1700多年前。近年来,粪菌移植空前发展,其在艰难梭菌感染、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过敏性疾病、肥胖、孤独症谱系障碍等多种疾病中具有重要的治疗作用。该文从儿童粪菌供菌筛查、操作流程、适应证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

      粪菌移植;肠道菌群;儿童


中图分类号:R72 文献标志码:A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儿科学系 ,湖北  武汉  430030
通讯作者:黄志华,电子信箱:zhhuang@tjh.tjmu.edu.cn


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FMT)指从健康人粪便中获取功能性菌群并通过各种方式(鼻胃管或十二指肠管、 胃肠镜、 灌肠等)将其移植到患儿消化道内, 旨在重建患儿肠道菌群, 从而达到对肠道内外疾病治疗的目的[1]。近年来,FMT治疗艰难梭菌肠炎有效率达90%以上。同时, FMT在炎症性肠病(IBD)、 功能性肠病、 肥胖症、 孤独症谱系障碍等疾病中的治疗作用也有个案报道或病例总结。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已开展儿童FMT 100余人次, 收到了良好效果。

1  FMT发展历程

据我国史学记载,东晋时期(317-420年)的葛洪著有《肘后备急方》, 记载了用粪汁治疗食物中毒和严重腹泻等疾病, 当时谓之为“黄龙汤”[2]。明代李时珍亦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口服粪水的治疗方法[3]。国外最早于1958年首次报道FMT治疗人伪膜性肠炎,该方法系由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医学院Eiseman等[4]提出。1989年,Bennet等[5]报道了1例通过粪清洁灌肠治愈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个案; 同年, Borody等[6]利用结肠镜方式注入粪菌液以治疗克罗恩病(CD)、 UC、 慢性便秘等肠道疾病,大大拓宽了FMT的适用范围。近年来,由于艰难梭菌感染(CDI)的发生率及万古霉素治疗后复发率逐渐增高,FMT又重新走入大众视野,并于2013年初由Surawicz教授团队将其写入复发性CDI临床治疗指南中[7],这在FMT医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2  FMT操作流程

2.1 儿童供体筛查标准 开展FMT必须具备所在单位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和批准,具备熟练的儿童胃镜或肠镜操作技术、十二指肠空肠插管技术和FMT必备条件等。供者包括患儿母亲、患儿同胞,以及健康儿童;无论哪种来源供者均需进行严格筛查。鉴于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对于健康儿童供菌者,需生长发育正常,且与患儿同性别、同年龄段;对于1岁以内的婴儿供菌者,需生长发育正常,且为自然分娩的母乳喂养儿;对于患儿母亲供菌者,要求心理健康、无焦虑、无消化系统症状及非月经期内。通过病史询问及问卷方式:(1)排除消化系统疾病,如慢性腹泻、便秘、IBD等;(2)排除自身免疫性疾病及风湿性疾病等,如类风湿关节炎、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1型糖尿病等;(3)排除近半年内有使用过可对肠道微生物有影响的药物,如抗生素、质子泵抑制剂、类固醇等。初筛合格后,则行进一步检查,包括:血清学检查常见病原体,如甲型肝炎病毒(HA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EB病毒(EB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弓形虫、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TORCH)等;食物过敏原测定;血常规;肝肾功能;淋巴细胞亚群;血型;粪便检查(粪常规及粪便培养);常见致病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以及寄生虫;其他检查包括胸部X线片、腹部超声以及C13呼气试验[1]。
2.2 粪菌液制备 关于粪便稀释液的选择,生理盐水、无菌水、牛奶等均曾报道用于粪便稀释;目前暂无关于粪便稀释液的种类与疗效的相关报道,但大多数文献均采用无菌生理盐水。在无氧环境下,将新鲜粪便与生理盐水充分混匀并均质化过滤,然后迅速移植至受者体内。此外,亦可将获得的新鲜粪菌液加入无菌甘油后置于-80℃作为冰冻样本保存1~8周,即“便便银行”或“粪菌银行”,该预处理库的存在将有利于患儿在短时间内接受治疗。为避免细菌死亡或变异,应在6 h内及时移植;但也有学者认为,对粪便进行冷藏处理不影响临床疗效,其可能的原因为冷冻储存没有破坏有效菌株。我们采用从供体收集新鲜粪便并迅速置于厌氧袋运输至FMT操作室;在厌氧箱内提取粪菌液,将每克粪便加5 mL生理盐水充分混匀,用3层无菌纱布过滤2次,就得到新鲜粪菌液。在1~2 h内完成移植。
2.3 受者准备 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免疫全套、食物过敏等,以及肠道菌群的检测。当有发热、肠梗阻、肠穿孔、肠出血、多器官功能衰竭及严重免疫缺陷者,不宜进行FMT。
2.4 粪菌液移植途径和剂量 在1989年之前,FMT大多采用保留灌肠的方式;随着时代发展,FMT实施途径也不断多元化,从1991年的鼻胃管到2000年的结肠镜,再到2010年的自控式灌肠。近些年来,与传统方式相比,口服粪菌胶囊治疗复发性CDI不仅疗效显著,且更简易安全[8]。关于粪菌移植量,有研究报道,成人粪菌液容积>500 mL时,97%的成人CDI患者得到缓解,<200 mL时,仅有80%得到缓解。研究资料显示,移植粪便质量<50 g,可使CDI复发的风险增加4倍[9]。目前暂建议儿童粪菌液移植量为每次5 mL/kg(每1 g粪便加5 mL生理盐水),移植方式及次数应视疾病种类、 严重程度及移植效果而定。
2.5 FMT安全性 FMT的临床安全性包括术中、近期和远期3个阶段[10]。术中风险包括麻醉风险、肠穿孔、消化道出血、腹膜炎等。近期风险包括一过性腹泻、腹胀、腹痛、低热等移植后不良反应,及传染性和(或)非传染性病原体的传播、细菌移位和脓毒症等。远期风险包括肥胖症、 2型糖尿病等肠道菌群相关疾病的敏感性增加。目前为止,尚未见FMT引发的不良事件报道。一项多中心回顾性试验报道显示,在因接受免疫抑制治疗进而引起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中,复发性和(或)难治性CDI单次FMT治愈率高达78%(62例),这些患者至少在移植12周内无复发;在剩余的18例患者中再次行FMT,其中有8例治愈,整体治愈率高达89%[11]。该研究提示,即使在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中实施FMT,也是有效且安全的。但仍需要更多的数据来评估其安全性。

3  FMT临床应用

尽管FMT这一治疗方法尚未完全成熟,其适应证、操作流程、安全性、作用机制等多方面存在争议,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了FMT对于各类疾病的治疗作用。其中,FMT治疗被报道最多的适应证为CDI,包括难治性、复发性以及重度CDI。其他适应证还包括IBD、肠易激综合征(IBS)和不明原因腹痛、腹泻、便秘,以及非胃肠道疾病如慢性疲劳综合征、代谢综合征(肥胖、2型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神经系统疾病(孤独症谱系障碍、多发性硬化、帕金森病)等。
3.1 CDI CDI表现为CDI相关性腹泻和伪膜性肠炎 目前普遍认为导致CDI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抗生素滥用所致的肠道菌群紊乱。宏基因组研究显示,复发性CDI患者肠道缺乏保护性和多样性结肠菌群,其处于慢性失调状态。近年来,关于FMT成功治疗CDI的报道日趋增多,2项系统性综述(一个包括27项研究共纳入317例患者[9],另一个包括7项研究共纳入124例患者[12])结果显示,FMT治疗CDI相关疾病改善率和完全治愈率分别为92%和83%,并且无明显不良反应。FMT在儿童CDI中的治疗作用同样令人欣喜。Russell等[13]报道了1例患有复发性CDI(各种治疗方法均无效)的2岁女童,其在接受FMT治疗36 h内,临床症状得到缓解,并随访6个月没有复发。目前临床上对于CDI患者的一线治疗仍为口服万古霉素或甲硝唑,但复发率较高。鉴于FMT临床上的显著疗效,在2013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将FMT纳入复发性CDI治疗指南,其建议:FMT尤其适用于复发型CDI和对抗生素不敏感型CDI;对于万古霉素治疗后出现第3次复发者,应考虑FMT[7]。目前FMT治疗CDI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有研究显示,复发型CDI患者肠道内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的细菌数量下降,而FMT能恢复肠道微生物多样性、恢复肠道胆汁酸代谢,进而纠正紊乱的菌群,达到治疗目的。随着更多深入的研究,FMT将会逐渐成为治疗CDI的主要疗法。
3.2 IBD IBD是指原因不明的一组特发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UC及CD。小儿UC和CD最早报道于1920年和1945年。近年来,儿童IBD的发生率正逐年上升,因此受到密切关注,其中微生物疗法是治疗这些慢性肠道疾病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2012年,Kunde等[14]首次将FMT用于治疗儿童UC,3例UC患儿经FMT治疗后(1周内5次灌肠),2例达到临床改善,1例达到临床缓解。2013年9月Kump等[15]报道1例慢性活动性UC患儿,经结肠镜方式接受1次FMT治疗,2周后临床症状稍缓解;但不幸的是,1个月后,UC全面复发,后行全结肠切除术。2015年1月Suskind等[16]报道4例累及全结肠UC患儿, 经鼻胃管方式接受 1次FMT治疗后, 患儿临床及实验室指标均无好转。但同年 4月份,Kellermayer等[17]报道3例累及全结肠UC患儿,经结肠镜或灌肠方式接受22、25、30次FMT治疗后,所有患儿在2周后得到内镜及组织学缓解;至少4周无临床症状;配合使用美沙拉嗪可延长症状缓解时间。根据UC病变特点,采用下消化道途径的移植方法有效率可能高于上消化道途径;在诱导UC缓解方面,多次、连续的FMT可能比两次FMT更有效。关于FMT治疗UC的疗效仍存在争议,在儿童CD上的治疗作用目前尚未见报道。
3.3 IBS IBS病因不十分明确,但与肠道菌群失调密切相关。研究表明,以便秘为主要症状的IBS患者肠道内硫酸盐还原菌的数量明显上升。Andrews等[18]利用含拟杆菌属、大肠埃希菌和乳酸菌属等20种非致病性肠道微生物的培养液治疗慢性便秘型IBS,结果显示,89%患者的排便、腹胀和腹痛立刻缓解。但目前为止,对IBS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尚缺乏高质量证据。
3.4 儿童过敏性疾病 目前的研究已经证实食物过敏患儿存在肠道菌群紊乱[19],使用益生菌治疗取得了一定的效果[20]。笔者针对过敏性结肠炎行FMT治疗的患儿已达40余例,这些在常规治疗下(抗过敏奶粉、回避过敏原等)症状无法缓解的患儿经过3~6次FMT治疗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体重增长满意,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利用宏基因组学前后对比治疗患儿肠道菌群的变化,发现治疗后肠道菌群结构和数量发生明显变化,在门水平上主要表现为拟杆菌门数量增加和变形菌门数量减少。但其具体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3.5 肠道外疾病 许多研究报道,肠道菌群可能与许多非胃肠道疾病的发病机制相关。美国麻省总医院在2013年进行了FMT的相关研究,从体型肥胖和纤瘦的人中提取粪便微生物群,并分别植入到实验鼠体内,结果发现,被给予纤瘦者粪便提取物的老鼠明显变瘦[21]。有研究显示,对13例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进行肠道菌群分析,发现与9名正常儿童相比,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肠道内梭状菌属的数量和种类明显增多[22]。有报道表明,2例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在接受FMT治疗后,孤独症样症状有所改善。此外,还有将FMT应用于治疗多发性硬化症、代谢综合征、类风湿性关节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相关疾病的报道。

4  结语

首先,FMT仍面临着巨大挑战,作用机制还有待阐明;其次,供受体筛选标准、粪菌液制备、移植流程、安全性等多方面缺乏统一标准,尚需开展更高质量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和长期随访来明确。随着FMT技术的不断发展及相应伦理学的跟进,FMT将会在不同疾病的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略)

2016-10-29收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