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爱之心,是一种美好的评价。明明是个好品质,为什么老子要反对呢? 老子语重心长:“所以失去了道,而有了德。失去了德而有了仁。”(道德经原文: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 孟子不服气了:“爱别人的人,别人常爱他。有什么不好?”(孟子原文:爱人者,人恒爱之。) 杨普朴赶紧做和事佬:“两位圣人,有话慢慢说。请听在下说几句。”(表面上公平对待,因为更喜欢老子,所以骨子里更向着他。) “仁”指的是人和人之间的亲爱,固然是一件好事,但标准是人定的,而大部分人是主观的。 古时候有种制度,叫做上谥号,人死之后跟他给个评价,或文或武,或仁或孝,诸此种种。 多尔衮死后,被尊为成宗义皇帝。可是一个月不到,顺治又宣布他有篡逆之心,抄了他的家,剥夺了谥号。 这充分说明,仁或者不仁,是非常主观的,容易被歪曲。 天龙八部中的乔峰,为了阻止辽国侵宋,胁持了皇帝。被定义为不忠不孝、不仁不义。 乔峰背负道德谴责,无地自容,竟然自杀。这就是仁义被利用的例子,现实生活没那么严重,但常有无辜的人被这样伤害! 还有一种情况,小范围的仁爱,而损害大众的利益。 犯罪团伙,成员之间很仁爱,干的却是损害社会的事情。人类之间友好合作,发展经济,却肆意污染环境,破坏与动物共有的环境。 所以说,仁虽是一种优良品质,但应警惕其局限性。它容易被人们歪曲、利用,甚至危害大众。 我们应在仁爱众人的基础上,升华到慈爱众生,慈爱天地万物,才更合乎于道! 老子和孟子听完杨普朴的话,都微笑着点了点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