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人母的身份认同

 MM的小书屋 2017-04-11

为人母的身份认同

NO.1

为人母的身份认同

从历史的维度

在为人母的身份认同这个议题下,我们会考量到东方和西方的不同视角,也会考虑到近一个世纪以来,时空、历史和社会形态的历程对于女性身份的影响。

我们先从西方经典精神分析的视角开启,下面我们所谈到的都是Freud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提出的观点。之后,我们会要跨越一个多世纪进入当代中国,去理解当代充满应激和压力的中国女性。作为女人,作为母亲她们所遇到的一系列的精神冲突和深在的、难以解决的两难。

我们先来看经典理论中这样一个最基本的观点:

作为女人,她拥有女性的身体。在身体最基本的层面上,女性构筑了自己的性别意识;与此同时社会也赋予了女性性别的角色。换句话说,经由特定的社会历史和文化框架,女性被期待着、甚至被规定着一些需要达成的角色任务。

有时候一个社会结构可以承载着女性的主体意识,让女人感觉到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生活是愉悦的、舒展的,是可以向各个方向去延展自身的经验的。而在另外一些时候却是相反的,女性会感觉到是被拖上了这样一列时代的列车,在这个列车上面会感觉到局促、难以舒展,甚至感觉到紧张、焦虑、迷茫、乃至沉沦等等各种各样的体验。那么女性如何找到一种方式来言说自己?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社会所赋予的规则框架是不同的,我们可以看到女性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展现并意识到自身性别存在的部分。

大家可以凭借经验、常识和想象,去构筑在特定历史时期女性是如何言说自己的。在某些时候女性可以以一个主体的位向来站立,来呈现和展现自己的存在。而在另一些时候,女性又不得不处在一个依附的、被动的位置,甚至是被物欲所驱动的位置上去表达自己。

在这样的情况下,女性不得不顺应或妥协于社会的架构,所以女性去表达自己的主体经验方式,也会有很多的不同。在这个地方我们会看到一个裂隙——女性的精神性别和性别角色之间的一个裂隙。其中较为清楚的、结构化的是女人的性别角色,即被社会伦理和规范所规定的这个部分。而女性的精神性别,既和躯体相连,同时又和社会赋予的性别角色相关联。她们对这一部分的意识在某种程度上是并不清楚的,或者说是充满各种各样矛盾的。

比如说,我们可以想象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有孩子的女人和没有孩子的女人,被赋予的性别意义是不同的,对她们的评价也是不同的。同样,作为一个有孩子的女人,如果她表现出来一个完美母亲的样子,能够具有这样的功能,承担完美的母亲所应该承载的社会责任,那么她被社会接受的程度,和不能够做到这一点的那些搞的很混乱、很糟糕的母亲被社会期待或者接受的程度,是完全不同的。

因此,在不同的处境下,有孩子的、没有孩子的,失去孩子的女性。或者说,能够持家的、照顾孩子很完美的,和照顾孩子有困难的母亲,她们的主体经验也是不同的。

我们聚焦一点,看一看为人母和作为女人,这两个方面的纠结和困难。基于社会对这样一些对母亲的期待,一些母亲常常被置于贬低和指责的位置,许多人会认为母亲的身上应该具有某种素质,又或者说不应该出现某种行为、特点,因此母亲遭受了非常非常多的指责和批评!

甚至社会上会有某些观点提出来——母亲,在某种程度上说,对她的子女构成了毒害,而不是养育、支持的。这样一个说法背后的假设是,母亲应该为她的孩子负起全责,应该为她的孩子将来成为什么样子负起全责。母亲应该为所有她孩子的缺陷、不足、遇到的困难负责,因此受到责备。

如果大家感兴趣可以看看NancyFriday写的《我的母亲与我自己》, 从书当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女孩子认为所有的不开心、不快乐,还有她所有失望,没有达成的愿望,似乎都与她的母亲有毒的养育方式有关的。

我们并不是站在依恋、养育或者精神分析发展观的视角下去检验这个假设的正确与否,我们只是来看,在这样一个评论之下,母亲所感受到的压力,以及在这个压力之下,母亲所做的反应。

在受到这样的批评或者说指责之后,有一些母亲转而去和她的女儿妥协。在这样的家庭里,我们会看到母亲和子女处的如姐妹一样,好像是无话不谈的密友。似乎这样的一个做法可以缓解来自于儿女,特别是女儿的攻击,缓解来自于家庭的指责和来自于社会的一些批评意见。

另外一种情况是,母亲表现出格外的隐忍状态。她们非常弱势,她们隐忍和忍耐所有家庭里面子女指向她们的不良情绪,她们为这个家庭在情绪和精神上做出了很大的牺牲,这是另外的一种情况。

无论上面两种情况,我们都认为这是因为母亲不能够承受这样的指责,或者说是因为她不能够成为完美的母亲所做出的反应。我们可以想象,无论是上面哪一种情况,在这样的一个增压系统里,母亲的反应都是向子女靠近,和子女形成一个增压的,相对隔绝的一个环境。

在这样一个环境里面,母亲的反应方式必然是她需要紧盯着她的孩子,她不能够容忍自己有片刻不能够理解孩子,她不能够容忍孩子有任何想法超出了她能够理解和掌控的范围,她需要时时去干预她的孩子,去调理她的孩子,看看孩子的做法或者说是想法、念头是不是在她可控的范围之内。这样的母亲非常地恐慌和焦虑,因为她要面对来自社会、家庭和子女的指责;因为她不能够承受社会各个方面对她完美的期待。

在这样的过程当中,我们可以看到,母亲会把自己边缘化出去,似乎她在整个社会或家庭的话语体系当中不能去主导关系。她可能会听从她的子女,她可能会听从她的先生,甚至她可能会听从某个专家或者治疗师的建议。她出让自己的自主意识和自主性来获取某种减少压力或者批评的可能。

在这样的情况下,母亲不能够从社会价值形态里面获得某种承托,相反在这样的状态下,相当一批母亲都反映她们只是在机械地生活着,她们失去了生活体验当中的一些最基本的东西。

我们可以在产后抑郁的临床现象里面得见一般。如果我们看一下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产后抑郁现在的患病率大概是在5%到25%。而这些患者在孕期、产期出现的抑郁情绪,反映出我们刚才所讲的,当母亲不能够在社会结构中得到承托,当她体验不到她自己作为女人的主体意识,当她在为孩子、为家庭付出的过程中,她会有种深深的丧失感,这种丧失感来源于她生活当中最基本的一些体验。

这样一些体验是什么呢?

NO.2

为人母的身份认同

从情绪的维度

从精神分析视角,我们认为母亲之所以会有上面这些感受不仅仅来源于外在社会结构一个影响,社会环境的压力,同时也来源于她们与她们的母亲在早年的相处和建立潜意识链接的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在这些母亲还是小小婴儿的时候,在她们接受着自己母亲全方位照顾的时候,在她们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心智结构的时候,在她们对于心情这个事情还非常懵懂的时候,她们深受她们母亲的影响。而这样的一个养育环境,在某些时候以一种非常微妙的方式,非常原始的方式影响着她们的精神存在和精神的感觉。

为人母的身份认同感“被剥夺”间接导致了产后抑郁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当一位妈妈每天唠叨、用尖声喊叫,用快速的语言表达,催促,所建立起来的母亲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可能是什么样子的。我们通过以下声音的方式为大家呈现。

经由这样一个声音的渠道,我们尝试给大家描绘的,或者说是希望大家由这个例子去想象的,是更为早年喂养的过程。在那样一个过程中我们的身体和母亲的身体是联结在一起的,我们的身体的兴奋和母亲身体的兴奋是联系在一起,在这个过程中,两个心灵之间,身体之间,在情绪和在内心的欲望上面都是连通的。

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如果说母亲传递的是像刚才这个歌声里那样一个焦虑声音,是这样一个紧张的节奏,我们可以想象孩子的身体,她所被传递的是来自于母亲这边怎样的信息。当她长大后这样一些信息在她去养育自己孩子的过程中,有可能就会表达出来。

对于这些妈妈们,在她的心智还没有发育出来一个完善结构的婴儿时期,就从她母亲那里承袭这些种种紧张、焦虑的情绪,这是非常原始的部分,我们可以想象这些妈妈很难处理。所以我们会看到这些母亲在处理她自己孩子出现兴奋、抓狂、喊叫的时候,她们会更加容易出现崩溃的感觉。她们会在这样的时候表现出来更加难以耐受,那如果我们追根溯源,我们会看到在她们小的时候,她们确实没有能够通过她们母亲的帮助和支持,建设这稳定的内在结构。甚至一些原初的结构于她们也是缺少的。

NO.3

为人母的身份认同

从实证医学维度

基于精神分析视角下对这些母亲童年的假设并不仅是个推断,安娜弗洛伊德中心曾经做过一个790多例样本一个研究:

他们把母亲和孩子从孕期开始做了一些调查,一直到孩子出生一岁之后做了一些调查。在孕期的时候她们访谈了这些母亲的依恋方式,以及她依恋类型所对应依恋功能的水平,然后在孩子一岁的时候他们对这些小朋友做了陌生情境的实验。

研究的结果显示出,在那些更加回避或是更加病理依恋类型的母亲身上,因为她们不具有良好心智化的功能,所以她们的孩子出现不安全依恋机率会更高。

这是一个大样本研究,通过这样的研究清晰而且简洁呈现,是说一个人与别人相处最基本的关系模式,以及在这种关系模式当中的体验是如何被传递到下一代的。

在这样的时候我们会看到,很多的孩子会表现出来非常难以去耐受饥饿疲劳,难以耐受情绪不良以及关系当中的挫败。这时,他们会向母亲去要求某种满足,去提出某种需要。同时在这些时候母亲们忙于去应付孩子的需要,她们希望能够让孩子享受到更多,让孩子得到更多满足,从而使这个关系变的更加得和悦。但有相当一部分母亲在这之后感觉到的是失望,她们经常用贪婪来形容自己的子女,似乎她们的子女只是一味地朝向她们去要、要、再要,而从未表达过她们感觉到满足了。

这两种方法都是因为母亲确实感觉到了在这样一个情况下的艰难和困境,而我们认为这两种方法都不能够有效的帮到孩子,在这个地方我们会看到,母亲们为了弥补这些原初结构传递过程中最基本的情绪链接上的不足会去做很多的事情。

有些妈妈看到这里或许会有些焦虑。如果在如此早年的时候我们的身体和精神已经开始影响我们的孩子,那么在我们的孩子已经长大成人,或者在我们的孩子已经进入青春期,或者已经上了学后,我们应该怎么样去对待我们的孩子呢?

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做这样的推想:

其实孩子要求的并不是感官的享受,孩子向母亲去索取的是一种至上的快乐,他们需要的是“当我通过某种行动能够感觉到我的意愿能够贯彻到我的愿望里面、贯彻到我的目标里面、能够贯彻到我的策略里面,能够贯彻到我跟这个世界相处的方法里面;能够贯彻到我会相信,我说一个想法、一个念头的时候总能够遇到一个人——这个人是愿意跟我在做这个事情的时候有链接的。”当孩子有这样一种感觉的时候,是非常非常地弥足珍贵的。

病理性依恋的母亲

容易培养出不安全型依恋的婴儿

反之

安全性依恋母亲则为婴儿的

安全依恋

提供了先决条件

而治疗师的角色

类似于为孩子探索世界

提供安全依恋的母亲角色

这,取决于治疗师的心智化能力

以及对心智化临床治疗

理论及操作上的经验

得出一个结论

学习心理咨询师课程,是对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