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崔学路:玄一书道说

 海涛668 2017-04-12

书道说

玄 一



古之谓“书”者、“书道”者--今之曰“书法”、日本之谓“书道”、韩国之名“书艺”;“书者,心画也”,我祈“书道”之旨直至书者本心,为“书道”正名。

老子《道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为哲学本元、思想道宗。历代“书道”之说亦早有确立——存世最早书论赵壹《非草书》首倡 “道为书本”之说;东汉蔡邕《九势》立“书肇自然”之说;卫夫人《笔阵图》直接道出:“心存委屈,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王羲之《记白云先生书诀》云:“天台紫真谓予曰:‘子虽至矣,而未善也。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虞世南《笔髓论.契妙》提出“故知书道玄妙,必资神遇,不可以力求也”;张怀瓘《书议》连有“书道亦大玄妙”“书道尤广”诸语出焉;颜真卿论草圣张长史有云: “真草用笔,悉如画沙,点画净媚,则其道至矣”;苏轼《论书》身会至理诗曰:“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继而箴言:“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黄庭坚于《问少卿书》叹云:“书道弊于唐末,惟杨凝式有古人笔意”。至此,光灿书史诸子顷论书道之旨,尤不能遑论详尽矣。

大地湾文化遗址的发现与挖掘将华夏乃至世界文明发端推进到八千年。其中彩陶图画及符号文字清晰地记录了先民敬天畏地文明演进历程。殷商灵性甲骨无论三千年前的发蒙、演进、生成及一百年前的意外发现、重光都有着无比神奇、瓌丽的特异经历。甲骨契文存字五千有余,目前破译识得一千六百,是存世最早、数量最大汉字原生库。甲骨文的产生源自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体悟万象,阴阳至道之理。记录了天地神人之间对话,道易存乎其间矣。

由此古文、篆籀、隶分、草行、楷则一路衍绎,秉持道旨一脉相承至今。历代圣哲、文宗、书擘无不奉持书道立命、识性之旨,赋书道为生命表征。

草圣张芝布衣不仕,以有道称,省简章草,奋逸作连绵今草,为百代师范;书圣右军称疾辞官,守孝荫隐,道充于中,而溢于外,晚年变古法而出新韵,特力卓行,标拔书史;颠张醉素率性天真,化为草魂,一任挥写,释放自由生命灵光;宗师鲁公雄视百代,融古籀于楷则,含弘光大,突神意于稿行,释盛唐之阔大,立人格之伟岸。上承右军、鲁公,下启东坡、鲁直,越五代而炯出之杨凝式,称疾痒疯而历三朝乱世尚能全身,其草书《神仙起居法》诡奇超逸天纵,道心独有所致也;东坡洞彻清明,投荒琼粤,屡贬屡奋,文心弥坚,其书《黄州寒食帖》缜密凛然,横恣弥坚,委龙蛇于道心故耳;徐渭特立独行,狂狷傲世,卓见洞心,尽释于不可一世酣畅水墨大写意书画,引领而后三百年,于今益胜焉;八大山人尽释道禅之理,涤除凡心,泯灭妄想,开史上虚寂净明、玄溟氤氲禅意书画境。“书者,如也”出天象,述地德,感万物,炫情属性,沛然释文,以独有不复再有之心,惟体道是也。

书有三境“技、艺、道。”《易.系辞》有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化而裁之为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道”--即体天识地至高、至深、至远形而上神思之结晶,体道即是精神与自然悟化升华最高修为,书道即思想修为赋以灵性文字书写道心之谓也。伯英“池水尽墨”、东坡“退笔如冢”二语皆言习书得法最初阶段;右军“惠风和畅”、释素“驰毫骤墨”作书适心得艺第二阶段;鲁公“摧切震悼”、长史“歌舞战斗”则为直击心灵、喧天揭地、体道入心至高阶段耶。

当下“书法”之谓,居书之下“书写技法”层面;未及精神--恒变恒新而终极“无方、无囿、无法、无想”自由道义至高境地。近三十年来,有志之士亦多觉“书法”之名,已不能尽详其旨。故多方求索,试图附加上“传统书风”“流行书风”等等,复有“形式”与“内容”皮表本质之争。 若不变不弃,则必为法缚而终不及意入道。作书得道而后书始方有灵性--得本、识性、见心、有神矣。

书道得以在书子心中确立秉行,不再以书古人、他人诗文炫技为足。尊沈鹏先生“原创”之旨,复以书记自心日记、手札、诗词、心得乃至襟胸寄托见性入道耳。先哲确立书道之说,不仅正名,亦确其实--循本溯源,以道为宗,体认自然,直指本心。书出于道复归于道,道也因了书而益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