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光影交错下的时光印迹——听王文澜与解海龙漫谈四十年影像生涯(上篇)

 盛海泳 2017-04-12


王文澜、解海龙是中国现代摄影

不可不提的两位著名摄影家

也是1976年以来中国摄影的见证者和实践者

40年的摄影史

从不同细节展现了中国城市与乡村的发展变革



  王文澜  


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  中国日报社总编辑助理

主要作品:《家国细节》、《京味》

《名人透视》、《流动的长城》、《自行车的日子》等


/



  解海龙  


著名摄影家  现任北京市摄影家协会理事

北京广角摄影学会副会长 《大众摄影》杂志编委

主要作品:《大眼睛》、《我要上学》

《大眼睛的希望》等



▲ 著名摄影家王文澜(右)解海龙(左)


近期

由奥林巴斯主办的

“未完成的瞬间”沙龙讲座的主讲者

著名摄影家王文澜解海龙

以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对话形式

在侃侃而谈间开启了那一段40年的摄影历程


 一对好友。摄影家王文澜(左)解海龙(右)


-  P  A  R  T   O  N  E  -

一个时代造就一代的摄影师


● 王文澜在与摄友们见面第一句话就说:

“我40年前来过苏州,驻足在虎丘、剑池。四十年后,我发现我的这些照片都用不着了。为什么呢?因为虎丘、剑池现在都还在,后人比我拍的更漂亮、更好,所以就把我给代替了。那些都是些静止不变的东西,包括现在有很多的爱好者去拍风光,风景名胜,这些都没问题,但是要作为一个‘看家的东西’就显得不合适,还得要拍这些反映这个社会变化的,那些即将产生的和即将消逝的内容,如果我当年要在苏州拍摄那时苏州人的生活状态、工作状态,那就能够留下一些历史的痕迹,就非常有价值了。”


  北京中国美术馆


  北京龙潭湖


● 王文澜真正的摄影历程从1976年开始的。他说:

“那是你内心对历史的反映。因为你用照片说话,如同画家,但是又不同于画家。画家是一张白纸上往上添,摄影是从现实往下剪。就是什么能放入你的情景框,你用什么样的视觉语言去表达,你的照片怎样说话。”


  北京三里屯

“说到作品,一个人一生能出几张作品?像海龙那样有一张‘大眼睛’?”王文澜感慨,“我的代表作不是一张照片,我的代表作是1976年到未来2026年这跨了世纪的50年期间的中国,是一个中国人眼中的影像史。”


  1986年 北京东城老百姓买大白菜


● 如他喜爱的古典交响乐一样,王文澜把自己的作品分成不同的章节。每一个章节都有一个独立的主题,例如最为世人熟识的自行车系列、自己钟情的图书系列,以及民间体育系列、肖像系列、幽默系列等,但它们合在一起便成为了一个人对一个时代的思索。他就是通过这一个又一个真实的细节,架构了整个中国半个世纪的家与国。



如果说王文澜的作品像一部编年史

记录了社会发展的变迁

那解海龙则像是在拍摄一部纪传史

跟踪拍摄了30年的希望工程系列让无数孩子圆了读书梦

/

《光影交错下的时光印迹》下篇

让我们静静聆听他的感悟和故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