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访|''''非你非我''''卢现艺摄影艺术创作侧记

 林泉智 2017-11-13


2015年卢现艺获得“中国摄影金像奖”,我并不感到意外,正如某著名策展人、评论家看过他金像奖的参评作品后说,如果这组《亚鲁王/寻找祖灵之路》不能获奖,那一定是“中国摄影金像奖”出了某种问题。然而,让我略感意外的是,获奖后的他却如此平静低调。我知道他并非不看重这次获奖,为此他努力和等待了若干年,算是了却了自己的一个心愿。多少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极具个性,对摄影总是充满激情和斗志,喜欢对话和争论。记得那日在贵阳举行的金像奖获奖汇报展和研讨会上,站在一旁的他认真听取大家发言,没说一句话,过后他对我说,好不自在。毕竟,他是那种渴望成功却又害怕成功给自己带来烦恼和压力的人。

 

在贵州摄影界,卢现艺无疑是贵州对外摄影交流的一张明片。他曾获得过“中国人像摄影十杰”,以及国展金、银、铜奖等荣誉。近年来,关于他拍摄的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摄影专辑已公开出版,广受好评,其中担纲摄影的《符号与仪式》更是获得了中国出版界的最高奖项。他不是那种靠一站成名、抱着一两张获奖作品到处说事之人。几十年来他走过的摄影之路,足以见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摄影发展的轨迹,其中的酸甜苦辣唯他自知。


家庭没有任何艺术背景的他,14岁偏偏选择学习绘画,师从贵州艺专的画家毛朋老师,开启了他的艺术人生。在恩师的启蒙下,他总能在事物中发现新的视角,对光影有着天生的敏感和好奇。其时,住在毛老师隔壁的著名画家蒲国昌老师也发现了这个先天聪慧的少年,并答应教他。学习绘画让他养成了善于观察、独立思考、训练有素的视觉习惯。长期的视觉训练使他绘画能力超强,素描、色彩基础扎实,但终因种种缘故与高考失之交臂。

 

他18岁参加工作,从工人到工会宣传员,一直坚守着自己艺术理想。直到有一天,一台借来的海欧4A相机为他开启了另一扇艺术之门。借着扎实绘画功底,迷上摄影的卢现艺,整日拍摄制作,暗房似乎成了他那一阶段创作探寻的隐喻——在“看不见的”过程与“看得见的”结果之间,我们无从知晓甚至无法想象,他曾点燃一把蜡烛,用尽各种拍摄方式、暗房技法,以表达对恩师的感恩之情;为了突破摄影艺术重记录轻创意的思维模式,又是怎样地𣎴断尝试学习、运用暗房合成等特技,让暗黑聚集于光影的指尖。然而,我们“看得见的”却是令我们惊讶的,诸如他第一次参赛,便在贵阳的职工绘画摄影比赛中大获全胜;而后他的作品每每让人耳目一新,并连续获奖;我们才明白他免费为职工冲印照片上千张,是为了更好地练就暗房功夫;而这样的画面才有可能进入我们的视野,比如,当时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摄影暗房制作堪称世界一流,当他获悉一位新加坡摄影家到贵州,便带着几十张照片前去主动求教,让对方大吃一惊,他们没想到贵州竟有这样一位影像高手;他甚至主动向从未谋面的王亚新老师请教,交换心得……


纵观中国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艺术摄影,一批具有绘画背景的摄影家将现代艺术引入摄影创作,运用摄影的各种技法和暗房特技,创作出大量构思新颖独特的摄影艺术作品。李媚主编的《现代摄影》更是让许多青年摄影家大开眼界,和同时期的美术新潮一样,摄影界曾一度以开放的思想鼓励探索与创新,广泛接受不同艺术风格和表现的各种作品。受现代主义绘画的影响,卢现艺也开始用绘画的思维方式思考摄影创作,用胶片收集素材,把像纸当成画布,让光与影的各种符号在影像中呈现出另一个世界。各种奇思妙想让他在创作中获得更大的空间。他总是先构思后创作,这是典型的绘画思维,但他的作品中丝毫看不见绘画的痕迹,他巧妙地利用影像的光影艺术、真实细腻的描述和刻画优势,将具像的人与物解构重新合成,清晰的影像在黑白灰之间表达得如此精细,让具像的图型表达出极具抽象的画面感,让人产生奇幻,具有强烈的现代主义色彩。他坦言达利的超现实主义让他获得创作灵感。

 

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艺术背景下,卢现艺如鱼得水,创作了大量以贵州少数民族元素为题材、独具风格的“山鬼”系列作品,令摄影界为之一震,他曾一度被称为贵州摄影的“鬼怪”。但他对此却不以为然,他不想被定位,因为对他来说摄影的梦想才刚刚开始。这个无门无派的摄影侠客初入江湖,小试锋芒,却突然转身选择商业摄影。也许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更大梦想,他毅然辞去公职,北漂进入商业人像摄影领域,其目的说来也很简单,有钱才能搞艺术。也是在此时,不安分的他又一头扎进人像创意中,将各种艺术表现运用到商业人像中,通过各种暗房手段,将多底合成、多次曝光、中途曝光、染色、着色等技术技巧,让两维的平面变得更丰富,更立体,蒙太奇式地穿越在黑白灰之间形成时代肖像,并创作出一批具有中国传统水墨感的创意人像,使其站在了“中国人像摄影十杰”的领奖台上。这就是他说的,不管干什么都要最精最好,要与众不同。


他也是个争强好斗、从不服输的性情中人。北漂时他参加北京的各种摄影比赛,屡屡获奖,搞得有的主办方专门针对他重新设计比赛规则。各种摄影机构请他教学,他在京城可谓春风得意,名利双收。可他却偏偏在这时选择回到贵州,突然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我记不清第一次看到他“岜沙苗族人像”作品的具体时间,但至今仍记得看到这组作品的感受:完全脱离了他暗房特技的创作手法,其镜头表达简明直接,不变的是他对影像的精准把握,白色的背景下衬托出一张张奇异的脸,表情神秘而夸张,沉默而鲜活,将一个原始的苗族部落拽到当下,仿佛穿越岁月的时空,影像纯粹到只剩下灵魂。这样的摄影方式最早出现在美国摄影大师埃威顿的镜头中,我问过卢现艺创作前是否看过那组片子,他说没有!我信他。

 

在他众多的摄影创作中很难让人联想到某位大师的痕迹。他的每次创作几乎都是自我封闭式的,创作前很少与人交流;他保持独立的思考,完全出自感性的思维和现场的认知。我好奇他怎么能调动那些人的情绪,他说是那些苗族从未见过镜头像镜子一样,突然在镜面上发现自己,好奇地想在镜头中看个究竟,从而启发了他的创作灵感。“芭沙苗族人像”这组作品无疑成为他摄影艺术人生的重要拐点,也让他从国内走向国际摄影舞台,在法国“阿尔勒国际摄影节”上好评如潮。若干年过去,每次看到这组照片我都会很激动,我曾多次在他的面前表达对这组照片的喜爱之情,但他总是笑而不答,并暗示我他的下个大作即将出炉。我知道他又将消失,为什么非要这样干我无从得知,但从我们多次的对话中,我才深知这种自我封闭式的的创作从他在暗房里做照片就开始了。在暗房里做过照片的人都知道,在那狭小的空间中,在黑暗中你独自和放大机投射出来的影像对话,无语的表达,但心早有所归。

 

他从来都反对搞占山头、划圈子、立旗杆的事。一种强大的力量推他前行。这也许是许多人感到他如此孤傲的原因吧。在我看来他并非孤傲之人,长期的独立创作和思考,让人很难走进他的内心,他总是对各种摄影题材充满饥饿感、紧迫感。不段消失的城市文化和民族文化让他有着强烈的使命感。他很少和人谈及他的创作,只有在整体完成后才愿意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他从不怀疑自己的才华与信心,但总感知音难觅,像是一头困兽。

 

如果说《符号与仪式》标志着他正式进入民俗摄影领域,让摄影界重新认识了他,将他和贵州少数民族文化、民俗学、人类学联系在一起——因为他拍摄的范围几乎涵盖了整个贵州少数民族物质、非物文化的内容,他用热情与责任、专业与执着的艺术精神丈量了这片多彩神奇的土地——那么《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则是他潜心数年、默默耕耘的一亩良田,是他继《符号与仪式》后的又一力作。“亚鲁王”是他在贵州民俗摄影中精心挑选出来的重大题材,是他将民俗摄影提升到民俗影像文化研究层面上的宏篇巨著。为此他作了精心准备和大量的摄影器材投入,在记录过程中几乎用尽了他摄影的十八般武艺。宏大的叙事场景、细微的人物描写、人物事件的长期跟踪、环境肖像的灯光拍摄,将摄影化为最精准的语言描述,一层层揭开亚鲁王的神秘面纱,是一次艺术精神与工匠精神的完美合体。


卢现艺也是一位饱受争议的摄影家,长期跳跃式的摄影创作,各种摄影题材、摄影领域的涉及与介入,让人很难定位他属那门那派。为什么非要去定位呢?在我看来,他就是为摄影而来,所有关于摄影的事物都能唤醒他敏感的神经,他也从不定位自己。正因为如此,看他的作品须看他的创作目的和背景,不然很容易让感性的艺术创作和理性的民俗记录混在一起——在中国这样的摄影家是极其少见的,能在艺术、商业、纪实摄影中游刃有余地表达和记录。但长期的专题纪录摄影让他不得不压制艺术表达本能冲动,在他的作品中你能感受到这种矛盾;感性的艺术夸张表达和理论的本质记录,在他的大脑里不停撞击,让他痛苦不堪。但他在民俗摄影中仍坚守观察、参与、不干预的原则底线。如争论较多的那张牯藏节大场景,许多人认为摆的痕迹很重,苖学家认为现实中没有这样的场景,但它却是整组照片最好的也是最重要的一张。从美国的埃文斯到德国的桑德,再到中国的庄学本,这些纪录大师的作品中最常见的就是一种仪式记录,大多用摆拍的方式展示。这种更接近类型学和人类学的拍摄方式在卢现艺的民俗摄影中时常出现,他认为这是摄影师解读民俗文化的视觉方式,这样可以为未来留下丰富珍贵的民俗影像遗产。大山中的孤身前行让他入戏太深,内心的孤独需要用各种方式释怀。

 

获金像奖后,卢现艺摄影的节奏明显减少,他想把民俗摄影放一放,我表示怀疑。这个几天不拍照片就难熬的人,整天去那里还是背着相机。只是近来邀请他讲座的省份和单位确实很多,东西南北到处飞,有时他上完课心奋地打电话给我,说外面的摄影人对贵州民俗文化太着迷,他的图片让他们看到一个完全不一样的贵州,是民俗摄影最后的圣地。我知道他一直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这方土地的热爱,用影像的力量感染更多的人。这也是他身为贵州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的责任与担当。

 

最近他又给我报猛料,他又有新计划,要把他多年来用影像收集的少数民族图案元素,用另一个媒界的方式表达出来,这让我大吃一惊,这个跨度也太大了。不过想想现在最流行跨界,想想他一路走来的经历,有什么不可能的呢?何况他是卢现艺。

 (杨安迪:贵州大学艺术学院摄影教研室主任)


摄影家上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www.cpanet.org.cn


作为中国摄影家协会的官方网站,权威发布协会信息,传播分享精彩图文,服务会员,惠及影友是我们的责任。

新浪微博:@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微信订阅号:CPANET

联系电话:010-6521128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