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加减半夏泻心汤慢性萎缩性胃炎

 柴桂苓 2017-04-13
脾胃湿热证:胃痛,胃脘胀满灼热,口苦口臭,恶心,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法半夏10g、黄连3g、黄芩6g、干姜5g、党参10g、炙甘草3g、陈皮10 g、厚朴6g、木香6g、炒枳壳10g
加减:湿重于热者,去党参,加苍术10 g、砂仁( 后下) 3g;热重于湿者,去党参、干姜,加芦根30g、蒲公英15g、冬瓜子15g;食积腹胀,嗳腐纳差加神曲15g、焦山楂15g;伴异形增生者加蛇舌草15g、炒薏苡仁30g。



脾胃乃“ 后天之本” ,气机升降之枢纽,脾主升清,主运化,胃主降浊,主受纳。脾胃两脏一升一降。病之初多为实证,久则中焦气机失调,湿浊内阻,郁而化热,则虚实寒热错杂。《类证治裁· 痞满》称“ 痞虽虚焉,然表气入里,热郁于心胸之分,比用苦寒为泻,辛干为散,诸泻心汤所以寒热互用也” 。在治疗上若单纯祛邪,必致伤正,若单纯扶正,则难祛邪,犯虚虚实实之戒。若单以温中化湿,则郁热难祛,故应温中与泻热并用。然而历代医家对该方的研究,多未跳出《伤寒论》、《金匮》原文圈子,在实际运用时不免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历史上能师古而不泥古,善于继承发挥前任经验,将半夏泻心汤运用于湿热证者,首推叶氏天士。如他指出“ 辛可通阳,苦能清降” ;“ 苦寒能清热除湿,辛通能开气宣浊” 。在元· 戴元礼“ 诸泻心方取治湿热最当” 的启示下,得出“ 湿热非苦辛寒不解” 的临床体会,从而扩大了对湿热病通治的范围。不墨守“ 寒热互结” 、“ 上寒下热” 之说,揭示泻心汤,“ 苦可以去湿,辛以通痞” 的治疗规律。向后学之人表明了泻心法治疗湿热证的必然性和可行性。本方由半夏泻心汤加减而成,方中以辛温之半夏为君,散结除痞,又善降逆止呕。臣以干姜之辛热以温中散寒;黄芩、黄连之苦寒以泄热开痞。以上四味相伍,达到苦能去湿清降,辛能散痞通阳的功效,即干姜、半夏辛热药可以通胃阳,开痞结,治疗胃痞不通的呕吐、胃脘疼痛等症,黄芩、黄连苦寒药可以清降泻火,治疗火热郁结的胃脘灼热、口苦等症。然又缘于慢性萎缩性胃炎以脾虚为本,虚中夹实,中虚失运,故方中又以党参、甘温益气,以辅胃开痞,陈皮、木香、川厚朴、枳壳理气运脾化湿,以消散中焦郁滞,共为佐药。使以甘草补牌和中而调诸药。综合全方,寒热互用以和其阴阳,苦辛并进以调其升降,补泻兼施以顾其虚实,是为本方的配伍特点。首先通过辛开苦降,疏通气机以利脾胃升降,气化则湿热去,有利于湿热之邪的消除,其次清热化湿反过来又能使得中焦气机得以畅达,郁滞得以消散,故使得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所表现的胃 脘胀满、疼痛等症状得到改善。





( 1) 湿热蕴结
“ 脾胃为后天之本” ,脾为太阴之脏,喜燥恶湿,胃为阳明之腑,喜润恶燥,二者同居中焦,阴阳相配,脏腑相和,表里相连,经络相接,燥湿相济,脾主升,主运化水谷,将胃肠吸收的水谷精气向上升布于心、肺、头面,胃主降,主受纳腐熟,将吸收后剩余的残渣向下传导,两者共同完成饮食水谷精微的吸纳传输,化生气血,灌溉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饮食不节成为了本病发病的主要原因。如嗜食肥甘厚味、进食辛辣烟酒损伤脾胃,脾伤则运化失常,而致津液不能输布,湿从内生,聚而为患。同时脾失健运,又容易导致外湿的侵袭,出现内外合邪,湿浊内蕴,郁久化热
之证。或因长期精神紧张,抑郁过度,恼怒伤肝,忧思伤脾,而致肝脾失调,疏运失职,湿浊内生,气机阻滞,郁而化热。湿为阴邪,其性黏滞重浊,易阻遏气机。热为阳邪,易
耗伤气阴,两者相合,蕴结中焦,积年累月,发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临床上本证患者常见胃脘胀满疼痛、口苦口臭、胃脘灼热、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等湿热盘踞的表现。



( 2) 气机不畅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素问· 六微旨大论》说:“ 故非出入,
无以生长壮老己;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脾胃属中焦,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是调节气机升降的枢纽。肠胃为市,无物不受,易被邪气侵犯而盘踞其中。湿热蕴结中焦脾胃,则胃失和降,脾亦因之不运,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脾胃功能失调,湿热蕴结中焦,必然导致气机升降失常。气机升降失常,则脾胃升清降浊不利,故患者有时出现胃脘胀痛、胸闷纳呆、大便稀溏的表现,即所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云:“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


( 3) 内生郁滞
如前所述,脾为太阴之脏,喜燥恶湿,胃为阳明之腑,喜润恶燥。纳食主胃,运化主
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阳土,得阴自安。脾为阴土,
乃运化水湿的主要脏器,胃为阳土,乃多气多血之腑,如若饮食所伤、精神抑郁等导致脾
胃运化失健,则湿易聚,热易生,导致湿热蕴结中焦,湿热蕴结,则脾胃气机升降失调,不得宣通。气机失调,则内生郁滞,即在胃气郁滞的基础上引起气病及血,从而导致“ 食
滞” 、“ 痰结"、“ 血瘀” 之郁滞,而产生变证,加重病情。故在部分患者积年累月之后出现气虚血瘀、阴虚夹湿等难治的证候。



治则治法
辛开苦降,清热化湿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主要方法。六淫邪气,热邪伤胃,湿邪伤脾,脾胃居于中焦,职司气机的升和降,脾为太阴湿土,得阳始运,其性喜燥恶湿,胃为阳明燥土,得阴自安,其性喜润恶燥。然而脾之湿每藉胃阳以运之,胃之燥又需脾阴和之,可谓脾胃燥湿相济,相反相成。脾胃互为表里,以膜相连,发生疾病时,常相互影响,由于外邪、饮食、情志等因素导致湿邪困脾,脾湿易侵于胃;热邪伤胃,胃热易淫于脾,致脾胃损伤,湿热内蕴中焦,日积月累,产生脾胃湿热证这一复杂症候。而辛开苦
降是在阴阳学说指导下,依据中医药四气五味配伍理论及升降学说,巧妙地将辛温药如干
姜、半夏、厚朴等和苦寒药如黄连、黄芩等两种不同性味药物有机配伍组方,辛温与苦寒
药配伍使用,辛味善行能散,辟阴通阳,以助脾气升清,苦昧降泄,下气燥湿,以助胃气
下降;辛温又可散脾气之寒,苦寒又能降胃气之热,辛开苦降,寒温同用,阴阳并调,以
燮理中焦。此法正切合脾胃湿热证的病机,达到苦辛并用调和其升降、寒热同用和其阴阳、补泻兼施以调其虚实的功效,故认为辛开苦降,清热化湿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主要方法。脾宜升宜健,胃宜降宜和。脾胃为脏腑气机升降的枢纽。胃主通降,主要表现在传导水谷和排泄糟粕,这形成了整个消化进程的一端,而另一端则由“ 脾主升清” 和“ 脾气散精” 来完成饮食精微物质的吸收、运行输布。正如张锡纯说:“ 胃主降浊故运糟粕下行,脾主升清故运津液上达” 。脾胃降浊升清的功效既相互统一、又是相互对立,脾升胃降既是脏腑的协调,表里的相关,更是功能的相互配合。胃失降逆,导致脾胃运化升清不利;脾气运化失常,升清不利,反之又影响胃的腐熟和受纳。只有浊气下降和清气上升相互协调,才能维持机体气机平衡。脾胃湿热证患者湿热蕴结中焦,必然导致脾胃气机紊乱,升清降浊失调,脾胃气机不畅,自然易出现“ 食滞” 、“ 痰结” 、“ 血瘀” 等
郁滞内生的情况。所以将调畅气机,消散郁滞运用于脾胃湿热证的治疗,两者合用则开散之中寓有通泄,通泄之中寓有开散,从而使清阳上升浊阴下降,脾胃气机通调,自然郁滞不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