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元御中医学术思想入门(159~160) 人参

 中辕国医馆 2017-04-13
《长沙药解.卷一.人参》原文:

味甘、微苦,入足阳明胃、足太阴脾经。入戊土而益胃气,走己土而助脾阳,理中第一,止渴非常,通少阴之脉微欲绝,除太阴之腹满而痛,久利亡血之要药,盛暑伤气之神丹。



要点(159) 人参大补中气,兼敛气化水而止渴。

人参号称“理中第一”,不管是仲景的理中汤还是元御的黄牙汤,都用了人参。我理解人参的两个主要作用是:

(1) 大补中气。人参气质淳厚,直走黄庭,而补中气。中气健运,则升降复其原职,清浊归其本位,上下之呕泄皆止,心腹之痞胀俱消。

(2) 敛气化水而止渴。人参收敛人之一气而化气为水,故止燥家之渴。黄师在后面描述:人参润金土之燥,蒸清气而为雾,雾气氤氲,甘露自零。



《长沙药解.卷一.人参》原文:

气充于肺,而实原于肾,肺气下降,而化肾水,水非气也,而水实含肺气。此气在水,《难经》谓之生气之原,道家名为水中气。盖阴阳之理,彼此互根,阴升而化阳,又怀阴精,阳降而化阴,又胎阳气。阳气一胎,己土左旋,升于东南,则化木火。脾以阴体而抱阳魂,非脾阳之春生,则木不温,非脾阳之夏长,则火不热,故肝脾虽盛于血,而血中之温气,实阳升火化之原也。及其升于火而降于金,则气盛矣,是以肝脾之气虚,肺胃之气实。虚而实则肝脾升,实而虚则肺胃降。实而实则胃壅塞而不降,虚而虚则肝脾抑郁而不升,而总由于中气之不旺。

中气居不戊不己之间,非金非木之际,旺则虚者,充实而左升,实者冲虚而右降,右不见其有余,左不见其不足。中气不旺,则轮枢莫转,虚者益虚而左陷,实者益实而右逆。

人参气质淳厚,直走黄庭,而补中气。中气健运,则升降复其原职,清浊归其本位,上下之呕泄皆止,心腹之痞胀俱消。仲景理中汤、丸,用之以消痞痛而止呕泄,握其中枢,以运四旁也。大建中汤,方见胶饴。大半夏汤,方见半夏。黄连汤,方在黄连。诸方,皆用之治痞痛呕利之证,全是建立中气,以转升降之机。由中气以及四维,左而入肝,右而入肺,上而入心,下而入肾,无往不宜。但入心则宜凉,入肾则宜热,入肺胃则宜清降,入肝脾则宜温升,五脏自然之气化,不可违也。

中气者,经络之根本,经络者,中气之枝叶,根本既茂,枝叶自荣,枝叶若萎,根本必枯。肝脾主营,肺胃主卫,皆中气所变化也。凡沉、迟、微、细、弱、涩、结、代之诊,虽是经气之虚,而实缘中气之败,仲景四逆、新加、炙甘草,方在甘草。皆用人参,补中气以充经络也。

白术止湿家之渴,人参止燥证之渴。白术渗土金之湿,散浊气而还清,清气飘洒,真液自滴,人参润金土之燥,蒸清气而为雾,雾气氤氲,甘露自零。至于盛暑伤气之热渴,大汗亡津之烦躁,加人参于白虎,清金之内,化气生津,止渴涤烦,清补之妙,未可言喻。麦门冬汤,方在麦冬。竹叶石膏汤,方在竹叶。二方之用人参,清金补水之玉津也。

熟用温润,生用清润。



要点(160) 白术止湿家之渴,人参止燥证之渴。

人体的津液流失则觉得渴。而津液的产生,确是“胃受纳、脾消磨”水谷之后的精气上奉,气降而生水。《灵枢悬解.卷五 神气.决气三十九》: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滑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这说明人体渴的时候,要想解渴是要等到水谷到胃、脾消磨上奉精华、肺敛气生水降洒而成津液,不是喝水之后理解解渴的。有的人脾消磨能力差,喝再多水脾都不能消磨,反而增加脾土之湿而进一步降低消磨能力,则越喝越渴。

白术止湿家之渴者,白术兼具两个功能祛湿与生津也。人参止燥家之渴者,人参擅长收敛一身之气而化水也。在盛暑伤气之热渴、大汗亡津之烦躁这两种情况下,加人参到白虎汤之内,形成白虎加人参汤,治伤寒汗后心烦、口渴舌燥、欲饮水数升、脉洪大者,取人参之止燥渴之功能也。白术渗土金之湿,散浊气而还清,清气飘洒,真液自滴,人参润金土之燥,蒸清气而为雾,雾气氤氲,甘露自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