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圣心源”读书笔记》连载(28)

 中辕国医馆 2017-04-13
《长沙药解.卷一.甘草》原文:

味甘,气平,性缓。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经。备冲和之正味,秉淳厚之良资,入金木两家之界,归水火二气之间,培植中州,养育四旁,交媾精神之妙药,调济气血之灵丹。

人之初生,先结祖气,两仪不分,四象未兆,混沌莫名,是曰先天。祖气运动,左旋而化己土,右转而化戊土,脾胃生焉。己土东升则化乙木,南升则化丁火,戊土西降,则化辛金,北降则化癸水,于是四象全而五行备。木温、火热、水寒、金凉,四象之气也。木青、金白、水黑、火赤,四象之色也。木臊、水腐、金腥、火焦,四象之臭也。木酸、金辛、火苦、水咸,四象之味也。土得四气之中,四色之正,四臭之和,四味之平。甘草气色臭味,中正和平,有土德焉,故走中宫而入脾胃。

脾土温升而化肝木,肝主藏血而脾为生血之本,胃土清降而化肺金,肺主藏气而胃为化气之源,气血分宫,胥秉土气。甘草体具五德,辅以血药,则左行己土而入肝木,佐以气药,则右行戊土而入肺金。肝血温升,则化神气,肺金清降,则化精血。脾胃者,精神气血之中皇,凡调剂气血,交媾精神,非脾胃不能,非甘草不可也。

肝脾之病,善于下陷,入肝脾者,宜佐以升达之味,肺胃之病,善于上逆,入肺胃者,宜辅以降敛之品。呕吐者,肺胃之上逆也,滞气不能上宣,则痞闷于心胸。泄利者,肝脾之下陷也,滞气不得下达,则胀满于腹胁,悉缘于中气之虚也。上逆者,养中补土,益以达郁而升陷,则呕吐与胀满之家,未始不宜甘草。前人中满与呕家之忌甘草者,非通论也。

上行用头,下行用稍,熟用甘温培土而补虚,生用甘凉泻火而消满。凡咽喉疼痛,及一切疮疡热肿,并宜生甘草泻其郁火。熟用,去皮,蜜炙。



要点(1) 甘草中正醇和,入脾胃,为中气增加新兵。

对甘草这味药的最基本理解是:甘草的作用就是增加一气周流的能量总量。以军队来比喻,则类似于给军队增加新兵。



要点(2) 甘草干姜汤,回阳最佳拍档之一。

干姜与甘草作为回阳最佳搭档之一,力逊于四逆汤。太阳经病,经常误下、误吐之后,用干姜与甘草回阳。但是一误再误之后,则必须用四逆汤了。《伤寒说意.卷二 太阳经坏病.汗后亡阳》:若桂附发汗后,不用姜甘回阳,而重发其汗,或加烧针,大亡其阳,当用四逆汤,以温水土(方在“太阴”),姜甘无济矣。



要点(3) 甘草能升能降,前人中满与呕家之忌甘草者,非通论也。

甘草是最中正醇和的一气,入脾胃,类似于给人体一气这支军队增加了新兵。那么这些新兵就可以训练成军队想要的兵种。甘草之气要入肝脾,则宜佐以升达之味;要入肺胃,则宜辅以降敛之品。只要与合适的药物配合,甘草就可以发挥补充一气的作用。例如,中满与呕吐之人,如果仅仅服用甘草,则可能增加了很多中庸之气拥塞在中间,增加病人的证状;而如果辅以达郁、降敛之药物,则没有障碍。所以黄师说,前人中满与呕家之忌甘草者,非通论也。



要点(4) 炙甘草甘温而补虚,生甘草干凉而消满。

常人中气运转基本正常而有小恙,则可以用甘草一味药来达到补充中气,消除小恙的作用。例如,《伤寒》甘草汤,生甘草二两;治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少阴水旺,二火俱腾,上行清道,是以咽痛;生甘草泻热而消肿也。当然,仅仅炙甘草一味药治病的情况很少,因为人一般情况下不会仅仅有中气一点点虚的证状,往往是综合证状。



要点(5) 和解百药,用甘草。

甘草何以和百药、解百毒?人之中毒,实际上就是一气因为各种原因突然出现非常偏的情况,或者是药物之气是一个非常偏的情况。甘草增加了一气的总量,从而让别的药气或者人之一气不要偏得这么厉害,从而达到和百药、解百毒的作用。类似于一个公司,出现了很多偏激的员工,这时候入职大量新员工,则偏激的员工就不会这么明显了。



要点(6) 通读《黄元御医学全书》对甘草的用法。

甘草的用法随处可见,对一气总能量进行补充确实是很多药方都是需要的。《四圣心源.卷二 六气解.六气偏见》:究之一气之偏盛,亦缘于虚。凡病之气,都要注意中气之虚,故黄师之方多用甘草护卫中气。甘草虽补中气,但是需要入肝脾者,宜佐以升达之味,入肺胃者,宜辅以降敛之品。



《长沙药解.卷一.白术》原文:

味甘、微苦,入足阳明胃、足太阴脾经。补中燥湿,止渴生津,最益脾精,大养胃气,降浊阴而进饮食,善止呕吐,升清阳而消水谷,能医泄利。



要点(7) 白术补中燥湿,止渴生津。

黄师再次强调土湿则枢轴不运,升降反作,脾陷胃逆。脾陷则乙木不达,下克己土,水谷不消而为泄,胃逆则甲木失归,上克戊土,饮食不纳而为呕。白术补土燥湿,土燥而升降如前,是以吐泄兼医。



脾以太阴而抱阳气,故温升而化木火,胃以阳明而含阴精,故清降而生金水。胃降则空虚而善容,是以食下而不呕,脾升则磨荡而善腐,是以谷消而不利。五行之性,火燥而水湿,太阴脾土,升自水分,因从水分而化湿,阳明胃土,降于火位,因从火位而化燥。太阴之湿济阳明之燥,阳明之燥济太阴之湿,燥湿调和,中气轮旋,是以胃纳脾消,吐利不作。

但太阴脾土以湿土司令,阳明胃从燥金化气。辛金己土,俱属太阴,而辛金不如己土之湿,庚金戊土,俱属阳明,而戊土不如庚金之燥,缘化于人,不敌主令于己者之旺也。人之衰也,火日亏而水日盛,燥日消而湿日长,湿则中气凝郁,枢轴不运,升降反作,脾陷胃逆。脾陷则乙木不达,下克己土,水谷不消而为泄,胃逆则甲木失归,上克戊土,饮食不纳而为呕。白术补土燥湿,土燥而升降如前,是以吐泄兼医。理中汤,方在人参。用之以治痞满呕泄,盖与姜、甘、人参温补中气,转其升降之轴,自复清浊之位也。

其性守而不走,故于补虚故固脱,独擅其长,而于疏通宣导,则未能焉。若脐动腹满诸证,非姜、桂、附子,不能胜任矣。



要点(8) 白术性守而不走。

白术性守而不走指的是白术对人体一气的作用主要是燥湿与补中气的总量,不增加中气转动的力量。所以说其“于疏通宣导,则未能焉”。如果是湿气与中土虚,则可以用白术;如果已经有“脐动腹满”等证状了,则需要干姜、桂枝、附子这类让中气走动的药物。



《长沙药解.卷一.白术》原文:

凡去湿之品,每伤于燥。白术气味浓郁,汁浆淳厚,既养胃气,亦补脾气,最生津液,而止燥渴。仲景用之于桂枝、麻黄之内,汗去而津液不伤,至妙之法也。

盖湿淫之病,善伤津液。以土燥金清,则肺气降洒,而化雨露。其露气之氤氲而游溢者,浸润滑泽,是谓之津。津液渗灌,脏腑沾濡,是以不渴。湿则气滞津凝,淫生痰涎,脏腑失滋,每生燥渴。津液无多,而再经汗泄,湿愈而燥伤矣。加白术去湿而养津,此除湿发汗之金绳也。



要点(9) 白术祛湿而养津,不伤燥。

一般的祛湿药物,因为其祛湿功能,往往会让人丧失津液而造成燥的伤害。而白术也去湿,但气味浓郁,汁浆淳厚,最生津液,而止燥渴,故不令人伤于燥也。



《长沙药解.卷一.白术》原文:

水火之交,其权在土。水化而为木火,由己土之左旋,火化而为金水,缘戊土之右转,土者,水火之中气也。中气旺则戊土蛰封,阴降而抱阳,九地之下,常煦然而如春,己土升发,阳升而含阴,九天之上,常凛然而如秋。中气衰则戊土逆升,失其封蛰之职,火飞而病上热,己土顺陷,乖其发达之政,水沉而病下寒,是以火热水寒之病,必缘土败。仲景治水,五苓、真武、附子、泽泻诸方,俱用白术,所以培土而制水也。禹平水土,非土则水不可平。治天下之水者,莫如神禹,治一身之水者,莫如仲景,圣圣心符,天人不殊也。

白术性颇壅滞,宜辅之疏利之品。肺胃不开,加生姜、半夏以驱浊,肝脾不达,加砂仁、桂枝以宣郁,令其旋补而旋行,则美善而无弊矣。

产于潜者佳。选坚白肥鲜者,泔浸,切片,盘盛,隔布,上下铺湿米,蒸至米烂,晒干用。



要点(10) 白术性颇壅滞,宜辅之疏利之品。

肺胃不开,加生姜、半夏以驱浊,肝脾不达,加砂仁、桂枝以宣郁,令其旋补而旋行,则美善而无弊矣。


《长沙药解.卷一.人参》原文:

味甘、微苦,入足阳明胃、足太阴脾经。入戊土而益胃气,走己土而助脾阳,理中第一,止渴非常,通少阴之脉微欲绝,除太阴之腹满而痛,久利亡血之要药,盛暑伤气之神丹。



要点(11) 人参大补中气,兼敛气化水而止渴。

人参号称“理中第一”,不管是仲景的理中汤还是元御的黄牙汤,都用了人参。我理解人参的两个主要作用是:

(1) 大补中气。人参气质淳厚,直走黄庭,而补中气。中气健运,则升降复其原职,清浊归其本位,上下之呕泄皆止,心腹之痞胀俱消。

(2) 敛气化水而止渴。人参收敛人之一气而化气为水,故止燥家之渴。黄师在后面描述:人参润金土之燥,蒸清气而为雾,雾气氤氲,甘露自零。



《长沙药解.卷一.人参》原文:

气充于肺,而实原于肾,肺气下降,而化肾水,水非气也,而水实含肺气。此气在水,《难经》谓之生气之原,道家名为水中气。盖阴阳之理,彼此互根,阴升而化阳,又怀阴精,阳降而化阴,又胎阳气。阳气一胎,己土左旋,升于东南,则化木火。脾以阴体而抱阳魂,非脾阳之春生,则木不温,非脾阳之夏长,则火不热,故肝脾虽盛于血,而血中之温气,实阳升火化之原也。及其升于火而降于金,则气盛矣,是以肝脾之气虚,肺胃之气实。虚而实则肝脾升,实而虚则肺胃降。实而实则胃壅塞而不降,虚而虚则肝脾抑郁而不升,而总由于中气之不旺。

中气居不戊不己之间,非金非木之际,旺则虚者,充实而左升,实者冲虚而右降,右不见其有余,左不见其不足。中气不旺,则轮枢莫转,虚者益虚而左陷,实者益实而右逆。

人参气质淳厚,直走黄庭,而补中气。中气健运,则升降复其原职,清浊归其本位,上下之呕泄皆止,心腹之痞胀俱消。仲景理中汤、丸,用之以消痞痛而止呕泄,握其中枢,以运四旁也。大建中汤,方见胶饴。大半夏汤,方见半夏。黄连汤,方在黄连。诸方,皆用之治痞痛呕利之证,全是建立中气,以转升降之机。由中气以及四维,左而入肝,右而入肺,上而入心,下而入肾,无往不宜。但入心则宜凉,入肾则宜热,入肺胃则宜清降,入肝脾则宜温升,五脏自然之气化,不可违也。

中气者,经络之根本,经络者,中气之枝叶,根本既茂,枝叶自荣,枝叶若萎,根本必枯。肝脾主营,肺胃主卫,皆中气所变化也。凡沉、迟、微、细、弱、涩、结、代之诊,虽是经气之虚,而实缘中气之败,仲景四逆、新加、炙甘草,方在甘草。皆用人参,补中气以充经络也。

白术止湿家之渴,人参止燥证之渴。白术渗土金之湿,散浊气而还清,清气飘洒,真液自滴,人参润金土之燥,蒸清气而为雾,雾气氤氲,甘露自零。至于盛暑伤气之热渴,大汗亡津之烦躁,加人参于白虎,清金之内,化气生津,止渴涤烦,清补之妙,未可言喻。麦门冬汤,方在麦冬。竹叶石膏汤,方在竹叶。二方之用人参,清金补水之玉津也。

熟用温润,生用清润。



要点(12) 白术止湿家之渴,人参止燥证之渴。

人体的津液流失则觉得渴。而津液的产生,确是“胃受纳、脾消磨”水谷之后的精气上奉,气降而生水。《灵枢悬解.卷五 神气.决气三十九》: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滑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这说明人体渴的时候,要想解渴是要等到水谷到胃、脾消磨上奉精华、肺敛气生水降洒而成津液,不是喝水之后理解解渴的。有的人脾消磨能力差,喝再多水脾都不能消磨,反而增加脾土之湿而进一步降低消磨能力,则越喝越渴。

白术止湿家之渴者,白术兼具两个功能祛湿与生津也。人参止燥家之渴者,人参擅长收敛一身之气而化水也。在盛暑伤气之热渴、大汗亡津之烦躁这两种情况下,加人参到白虎汤之内,形成白虎加人参汤,治伤寒汗后心烦、口渴舌燥、欲饮水数升、脉洪大者,取人参之止燥渴之功能也。白术渗土金之湿,散浊气而还清,清气飘洒,真液自滴,人参润金土之燥,蒸清气而为雾,雾气氤氲,甘露自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