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敬烟三件套

 圆角望 2017-04-13

赵爽(北京)·时光机

荣姑娘是给太后老佛爷敬烟的丫头。这是宫女里边的高等差事,走到哪儿人都得高看一眼。就说荣姑娘脚底下穿的这双鞋,前前后后绣着五只大蝙蝠,鞋头的这一只,头顶一个“寿”字,有名儿的叫做“五福捧寿”。这双鞋,只有老佛爷眼前得意的丫头才能穿。

不过话说回来,敬烟这份差事,也不是一般的难当。

老佛爷吸的是水烟。水烟这东西,也是外洋来的,大概是明末清初那会儿传进来的。烟气通过装在水烟袋里的水,咕噜咕噜一响,据说可以过滤掉一部分有害的东西。这一说有没有科学依据还待讨论,不过我们在老照片、博物馆里会看到各色各样的黄铜的、银的水烟筒,可见吸水烟这事儿,在当时多么流行。

荣姑娘受过前任敬烟宫女(她叫“姑姑”)的严格训练,点火的动作熟练而轻巧,从来没出过差错。她常年随身带着个小包,放着两样东西——火石和蒲绒。火石又叫燧石,是专门打火用的。蒲绒,菖蒲的果实“蒲棒”干透了以后会变成一堆绒状的东西,容易燃烧,可以用于引火。小包的外边镶着一块半月形镰刀状的钢片,也就是“火镰”。点烟的时候,从包里取出火石,在火镰上轻轻一擦,趁着产生的火星,把蒲绒给点着,把蒲绒摁在搓好的“纸媒”上,纸媒就着了,再去给水烟袋点火。

荣姑娘在宫里当差的时间是1890年代,没进宫之前,她在家伺候自己的阿玛(父亲)吸水烟,用的是“洋取灯儿”,又叫“洋火”“自来火”。这玩意儿比火镰火石蒲绒的三件套方便得多。就是一根小棒儿,上面一个红红的头儿,往火柴匣子上那块引火药上一擦,就点着了。其实在那时候,“洋火”,也就是火柴,在中国已经不算是稀罕物了。“洋火”在1860年代开始进入中国,到这时在很多地方已经取代了传统的“三件套”取火方式。就说1891年,李鸿章李中堂曾经给总理衙门写了一封信,里边提到洋火的进口量连年增长很大,已经成为我国白银外流的主要原因之一。那些以前以制作传统的“三件套”为生的行业,也因为“自来火”的普及而迅速消亡。这也是人之常情,有这么方便又好携带的自来火,谁还用火石火镰呢?除了在一些特殊的地方,比如说,宫里。

宫里边用东西,永远是安全第一,——万一在老佛爷面前“走了火”,那可真是杀头的罪。所以,像荣姑娘这样的敬烟宫女,都得从小接受使用“三件套”的传统训练,而不敢用“洋火”。直到闹义和团老佛爷逃去西安一年又慈驾回京,直到荣姑娘训练出下一任敬烟的丫头、她自己离开宫廷,敬烟的规矩仍然是外甥打灯笼——照舅(照旧)。估摸着,老佛爷直到几年后凤驾西归,也没能跟“洋火”照上面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