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教无类与有类无教》

 野之老 2017-04-14
首先解一下标题:我们或许都知道,“有教无类”是孔子的教育宗旨。极有趣味的是,仅凭字面意思反着去理解,我个人在此权且提出别样的“有类无教”一说!因为,仅就字面而言,与“有教无类”形成鲜明对比的,当然就应该是“有类无教”了。接下来的问题是,这“有类无教”却又是谁的教育理念与教育宗旨呢?答案可想而知,庄子的!亦或可推延而说是道家的……

那就先看看这“有类无教”吧。《庄子-秋水》:“井蛙不可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语于道者,束于教也。”此段翻译一下便是:对井底之蛙,是不能与它谈论大海之事情的,因为这受了地域的限制;同样,您也不能对着夏天的虫子去讲解冬天冰之形状的,那是因为受到了时间的限制;显而易见,对于那些狭隘偏陋的人,当然也就不能与之谈论大道了,因为他们缺乏这方面的教育……看看,是不是先把人分成好多类,这便是所谓的“有类”;其中至少有“聪明人”与“愚笨人”之分吧?当然对于那类“愚笨之人”,庄子的态度很解决:不教!此便即为“有类无教”中的那个“无教”了……

回过头来再对照性地看看孔夫子的“有教无类”吧。《论语-卫灵公》云:“子曰:‘有教无类。’ ”意思是: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即不能因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而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在教育对象问题上,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有教无类”的意思是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理论基础其实是出自其“众生一体都有善性”之理论的。“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其中,“性相近”说明了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而“习相远”则说明了实施教育的重要性。也正是基于“人皆可以通过教育成才成德”的认识,孔子才作出了“有教无类”的论断。儒家相信人毕竟有体现至善、上通神明、天人合一的可能;孟子就认为:人人皆可以为尧舜!人之趋善,如水之就下;人有天生的善端,本此善端,此便可成德、成圣。另一儒学大家荀子也认为:途之人可以为禹。总之,儒家这种“有教无类”之理念,充分地体现并发展了“众生平等”这一别具中国特色的哲学思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